猎魂者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黛布拉·布鲁姆  页数:292  译者:于是  
Tag标签:无  

前言

没有人看到那女孩的死。时候还嫌太早,晨曦不过微微照暖天际边沿,尚且是黎明前的黑暗。夜霜依旧封冻在大地上,泛出鬼魅般银色的暗光。那是十月深秋的一个早上,当十六岁女孩贝莎·修斯走出门、迈入这番宁谧天地时,差不多是六点钟。她的父母和姐姐仍在新罕布什尔州恩菲尔德镇的小屋中安睡。后来,一些村里人——比如早起干活的铁匠老婆——回想起来,曾见到那女孩走过,还系着帽子。那身形看来非常眼熟,因为她总是这样快步走去工厂干活。铁匠老婆看到她转向了湖边。在结霜的土路上,她留下了一排足迹,但太阳越爬越高、照得越来越暖,那足迹也就消失无踪了。那孩子始终没有回家,她的父母先是想不通。接着,有点担心。渐渐的,随着天空逐渐放亮、清晨完全铺开,他们可急疯了。他们呼喊着她的名字,沿着空荡荡的土路一路找到静悄悄的湖岸边。显然是出了什么事儿,等到事态越来越确定,他们的好友和邻居都帮忙找起来。到这天夜里,已有一百五十多人加入了搜寻队,也越来越声嘶力竭地呼喊,焦急地在空无一人的灌木丛中、田野中搜索,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平静的湖面。土路通向古老的摇摇桥,那桥仅由木板连接而成,没有扶栏,只是穿越玛斯卡玛湖的一条简径而已。这片湖不算太宽,但比较长,靠近湖畔的湖水呈清澈的金色,湖中央水深处则显得暗些,仿佛一块玛瑙镶嵌在光溜溜的石山中央。可是摇摇桥四周的湖水却显得混浊,沿着木桥墩生长的水草如今扭结成团,沉到十八英尺深的黑洞洞的水下。搜寻者们没有找到女孩的踪影,树丛里没有,清可见底的浅滩里没有,桥下深水里也没有,微漾闪烁的水面只映照出众人忧心忡忡的脸庞,好像一面黑色的镜子。

内容概要

十九世纪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时科学家中的翘楚——威廉•詹姆斯突然宣称他相信灵魂,并且断然开始了他一生的追寻——寻找灵魂的科学实证。他的这一举动大大出乎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意料。    詹姆斯与当时另外一些才华卓越的学者一起组成了美国灵魂与精神研究学会,开始全身心投入地寻找灵魂存在的证据。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事业,甚至有些丧失理智地去探寻迄今最为特殊的心理学难题,这样的探寻使得追随者不得不面对科学的极限。这群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中还包括两个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书高度评价了詹姆斯等人以开阔的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勇气和信念。普利策新闻奖得主黛布拉•布鲁姆以其特别的叙述技巧和洞察力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黛布拉·布鲁姆,出生于一九五四年,资料科学新闻记者,全美科学作家协会会长。一九九二年因关于灵长类实验与伦理议题的报道而获普利策奖,接着由此主题著写了《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rs)一书。他的《性别的大脑差异》(Sex on the Brain)入选《纽约时报》优秀图书,《爱在暴力公园》(Love At Good Park)获《出版家周刊》最佳图书奖。

书籍目录

序幕  桥上的女人第一章  夜界第二章  勇者无畏故不信第三章  灵学的光明与黑暗第四章  玄学与玄衣第五章  无穷尽的理性第六章  踏人此门的人第七章  心理学原理第八章  初见幽明体外质第九章  灵魂存放地第十章  死亡预言第十一章  不为人知的力量第十二章  鬼故事后记

章节摘录

内莉·泰特斯被那个梦搅得心神不宁的同年,威廉·詹姆斯已在一月份度过五十六岁生日,甚感人生苦短。剪得短短的黑发和短短的胡须都渐染白鬓。眼圈周围的笑纹就像放射状的日辉纹。不过,他的蓝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身形矍铄、结实,举手投足间还能见到年轻时的活力。如果扎在人堆里,你肯定无法一眼找到詹姆斯。站起来的话,他也只有五英尺八英寸,体格匀称,神经紧张。当他还是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时,就难抑对艺术的狂热,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梦想家——高高的颧骨,敏感的嘴唇,平顺的头发,垂荡的胡须,还有黑黑的眼圈。几十年后,柔和的外貌已然褪去,但骨子里的他依旧是个异质的梦中人。他觉得维多利亚式裁缝的手工正装太正儿八经了,一点儿不舒服,所以更爱穿斜纹软呢的短上衣、格子花纹的长裤,配合柔软的衬衫、厚厚的软底鞋。到最后,他觉得可预料的一切都太乏味无趣了,有一次不禁抱怨说,和一位远比他井井有条、几乎死板的哈佛同事共事就好比“窝在牙医的椅子里”。①当詹姆斯和一位研究室的同事谈论起超自然研究何其重要时,他镇定自若地提醒那位同事注意:科学——诸如躲在电灯背后的十九世纪的发电机、发电厂,还有发报机和电话——也可能是错误的,也有点妄自尊大。《科学》杂志总以捍卫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的姿态著称,有一次,詹姆斯撰文给杂志时说:“科学家”——他不得不使用这个饱受景仰的词汇、尽管他不想用——“科学家……对我而言,这个词暗示了某种自负的、宗教般的科学观,仿佛是与宗教信仰、情感相对立的什么派别,”②甚至于,与真实的现世生活相对立。这种态度导致了他和学院内的同行经常意见相左,他称呼其他人为“老正统”。说起来,他的“不正统”来得天经地义。詹姆斯的成长环境可谓是相当不安分,以他的直觉来说,这种家族状态实际上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所遭遇的不稳定。那是一个道德观念剧烈冲撞的年代——宗教显然被科学围剿得气都喘不过来,科技工业似乎要改写现实生活的所有规律。因而,他觉得势在必行之事就该是——找寻一种崭新的平衡感、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想办法搞清楚“存在”的真谛。所以,他拒绝接受任何一方所下的简而化之、绝对性的结果。他走得要比他们都远,甚至是故意的,挑中了“超自然探索”一项,深入研究之外甚至还会扶持“桥上的女人”这类传奇的记载,以此向传统科学和宗教双方发出挑战。他的著作涉及所有前卫领域——心理学、哲学、灵学——都旨在彰显他个人的倾向性,简而言之就是:在最意想不到之处,说不定就会获得最重要的学识。自孩童时代起,詹姆斯就沉溺在某种纯粹的、未曾有杂质的“不可预知性”中。他的父亲亨·詹姆斯①有时候是个聪明人,却一向古怪无常,自从他诞生在纽约富贵人家开始,那股子“不可预知”的气氛就正式散开。出身富贵,又娶了富家千金,老詹姆斯有足够的收入,毫无生活之忧,因而能沉湎于精神探求——那正是他心意之所向。可是,亨有个爱说教的刻板父亲、还有个爱讲原则的严厉母亲,他们合力阻挠他的决意。不过,真正塑造亨·詹姆斯的决定性因素是十几岁时的一场事故,他感受到了——那场可怕的事故背后有着黑色的超自然力量。事故发生在一八二四年,亨只有十三岁,在纽约奥尔巴尼贵族学校读书。在自然科学课上,一群男孩正在学习飞行原理。他们需要做一系列实验,其中之一就是在浸过松节油的纸气球下面点火,观察火焰是如何让气球升腾的。当即将燃尽的火种连带气球坠落地面时,男孩们只需用脚踩灭余火。但是,有一天,风向飘忽不定,气球被吹向附近的马厩。火星落在干草堆里咝咝作响。年轻的亨·詹姆斯一贯很冲动,此时便毫不犹豫地冲入屋内,想要灭火。事与愿违,不断上升的火苗窜上了他的裤管,顿时烧焦了他右腿的皮肤,几乎都能看到骨头了。外科医生建议截下膝盖以下的坏肢,先锯开皮肤和肌肉,再折断腿骨,这场手术实在太折磨人了。更糟的是,他的腿在截肢手术后依然没有停止溃烂。第二年,医生又截下了一段因坏疽而黑斑点点的腿骨。第二条截肢线已在膝盖之上。意外和手术之后,亨整整三年多只能卧病在床。他变得越来越依赖酒精,仿佛只有酩酊大醉才能减轻痛苦。他的父亲为他担惊受怕。可他的母亲凯瑟琳却坚决不允许在病房里看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或是自我怜悯。要是亨的父亲显露出过分强烈的怜惜,她就让他离儿子远远的。她是举止温和、但信念坚毅的女人。根据她的信仰,这是上帝的意愿,所以她想让亲生儿子在主万无一失的审判中寻觅到力量。身陷病榻,凄楚无比的男孩转而变得暴怒,并且,恐惧。随后的数年中,亨认为自己的人生被分割为两半,在上帝用“可怕之手”毁灭他的大半条腿之前是魔法般瑰丽灿烂的童年,之后,便是苦涩度日。原本天真快活的孩子就在与父母日益疏远中长大。他变成了一个酒徒、赌徒、家财万贯的浪荡公子。同时,也是个追寻安全感的男人。他很清楚,醉生梦死之中也蕴藏着神性,为了抵偿罪孽而不得不索求鲜血淋淋的救赎。然而,谁又能知道未来将会怎样?不合时宜的怜悯,缺乏必要的谨慎,鲁莽地冲向起火的马厩?他曾这样写道:“我确定,当我热忱祈祷上帝之名并感到隐隐畏惧时,没有哪个孩子的肌体会比我的更明白扭曲的痛楚。”亨·詹姆斯始终都在抵抗恶魔般的沮丧情绪,他的后代也将继承这种特殊的脾性。甚至等他成家立业之后,他依然把自己的生活形容为“无论怎样都不能算是成功,不过是场搏斗。”他渐渐戒了酒,到了二十四、五岁时进了普林斯顿神学院。他很想搞清楚,那个一心惩罚人类的上帝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当火焰灼伤我那粗笨的手指时,我没有责怪火焰,可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感觉到,那火苗的跳跃是在分毫不差地服从着什么。”震慑于令人胆怯的上帝之手,老詹姆斯在神学院只待足了一年。一八三八年,他离校了。那一年间,他和某同学的姐妹们交上了朋友,到了一八四零年,他就娶了那位姐姐,玛丽·沃尔什,并在婚前说服她就此终结对长老会教会的无限忠诚。新婚燕尔的詹姆斯夫妇没有买下任何一栋楼宇作为新居,这似乎也预示着日后他们生活的走向。亨和玛丽搬进了刚刚落成开张的阿斯特豪华酒店。五层高的阿斯特酒店是当时百老汇南街最时新、最华丽的建筑物之一,铺着光可鉴人的花岗石,以三百多间客房的规模引以为豪,精致的花园和花圃布置在楼内。宾客们从希腊式门廊进入光亮的大堂,每个房间都有独立门锁,洗手间里有自来水,这些革新手段足以让人们安逸地待在套房里。

编辑推荐

《猎魂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灵魂是否存在?科学家也许如你我一样困惑?普利策奖得主解密有关这一谜题的科学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猎魂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任何一种宗教都肯定人死了以后有灵魂,但是科学却不承认,因为这个事情无法用科学的手段来验证,因为不能验证,所以就不承认——这是科学的逻辑。但是科学只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一个工具,任何一种工具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科学这个工具面对灵魂这档事儿的时候就显得力所不及了。科学不承认并不等于就不存在,这是我的看法。
  •   估计还不错吧
  •   很实在,字很小,很密,内容充实。还没读呢。
  •   不建议抱着看《鬼吹灯》那样的猎奇心态来看此书,把它当成一本人物传记会更为合理。故事不是关键,作者希望带出的思考是相当清晰的,包括几个方面:完全无条件地信任科学精神,是否也是一种迷信?一个人为了探求某一事件的真相,而牺牲自己的地位、名誉,无论结果如何,是否都应该算是一种勇敢?坚持自己、不屈服于权威的行为,我们可以尊重和理解吗?看完这本书,对上述几个问题,未必会有答案,但肯定能引起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另外,本书的纸张较粗糙且偏黄,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阅读的乐趣。值得赞赏的是,字体排得比较紧凑,使整本书的厚薄适中,便于携带。
  •   这本书重写调查,并没有写探索灵魂的过程,没办法解答心中的疑问.
  •   想猎奇的话,这本书难以满足你
  •   帮别人买的,一般般的吧。
  •   介绍很有吸引力,内容根本不是这些东西...
  •   我当时是抱着对灵异世界的兴趣买的这本书,其实期望的是有更多的个案展示或者有什么实际的成果,可惜这本书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总之和我的期望差了一些, 如果有闲钱和闲工夫可以随便翻翻,但是认真要买书的 还是不要的好。
  •   有点学术味道,不太适合当闲书。
  •   挺涩的一本书,没什么耐心看下去
  •   看了前十几页,我就不敢往下看了,尤其说到灵魂的共振,和区域相撞时。我的心啊。。。可能是看进去了,自己认可了,结果一个月的没好好睡过觉。看你思维是否和作者一样,如果只是好奇就不要看了 ,会不敢走夜路了。。。也不敢做梦了。。。不过本人还是喜欢这本书的一些观点。有待认知的东西太多了,看你能否接受了。
  •   不怎么喜欢 内容一般般
  •   一直以为是小说呢是一本学术书质量很好而我也硬着头皮全部看完了,其实越看越好看之前对玄学的理解是迷信但是其实是两种东西但如之前的一些评论所说这本书并没有一个关于玄学的定论或科学道理只是告诉人们他们探索的脚步他们所坚持的... 阅读更多
  •   看不懂,所以只能说喜欢
  •   具体内容还没看,不过书挺厚,人民文学的书质量一向很好。
  •   挺好的,人民文学保持一贯的水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