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寄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赵树功  页数:43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论寄》内容简介:对“寄”的关注是从我闲情的研究引发的,由于起初将“寄”作为闲情审美成熟的标志考察,因此理解上存在偏颇,以为确如李渔所言,有闲情才会有“寄”。经过几年读书,尤其在生活的路途上多跋涉了一些泥泞之后,才意识到“寄”后面原来也承载着很多沉重。如此一来,原先一些有感于现实之中过于物化与功利而欲有所承担的情怀淡了不少,从“寄”入手,我希望先拯救自己的迷途忘返。这个选题最终能够明确要感谢恩师詹福瑞先生,他在我博士论文有些不甚成熟的初稿之中敏锐地注意到其价值,并给予了鼓励,从而坚定了我将这个范畴深化研究的信念;在随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恩师和我多次交流,并将自己研究多年的有关“娱情”的前期成果拿出,最终形成了我们合作的两篇文章:《论寄的审美特征》、《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这两篇文章基本搭建了《论寄》的主体构架。

作者简介

赵树功,男,1968年2月22日生,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现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艺美学的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闲情与文学、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范畴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寄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第一节 从假物、寓物到“应物无累于物”第二节 从感物到情以物兴第三节 寄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第四节 寄的审美内涵第二章 寄的审美特征第一节 因兴而有寄第二节 因兴而寄有待于“赏”第三节 为遣而可寄第四节 寄的显象与显超逸之象第五节 寄的短暂第三章 寄与审美范型第一节 寄情诗文第二节 寄情于诗酒风流第三节 寄情山水田园第四节 寄情艺术第四章 寄与“意境论”的诞生第一节 寄:物我统一的期待第二节 山水之寄、秀句评赏与情景关系论的初步确立第三节 寄的物我统一性在主体生命情调中的体现:流连光景第四节 寄的物我统一性与主体审美心理机制:触目成寄第五章 寄、气与“意境生成”第一节 寄与气化赋形第二节 气化赋形的“完整生成性”和气韵、意境第三节 作者——作品——读者与前意境——意象关联——意境第六章 寄与“寄托”艺术手法第一节 “比兴”传统的历史演革第二节 “寄托”说的内涵第三节 荡极而反:“寄托”说在艺术创作中手法举例结束语 寄的当代价值引用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言不尽意论的代表是荀粲,《三国志·魏书》卷十注引何劭《苟粲传》言其认为“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意在说明言不能尽意。其兄质疑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词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其意是凭借言和象可以实现对圣人之微言大义的表达。荀粲答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词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①言象可尽表面之意但不能达乎表面意之外更深层的意义,即言外之意,微言大义就是属于言象能力之外的更深的含义,因此难以凭借言象来表现。荀粲的言不尽意说在当时影响甚大,欧阳建《言尽意论》中就称:“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这里“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的言不尽意观点,继承的就是荀粲之说。但就其思想的整体而言,并非是说言象对意义彻底无能为力,而是承认言可达其基本思想,至于象外之意,微言大义,则是语言和形象不可能言说清楚的。从根本上看,这种观点并未否定言象的中介作用,也未否定意可以通过言象而寓托。得意忘言论的代表是王弼,他的这个思想是综合《庄子》和《易》的相关思想而成的。《庄子·外物》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天道》中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②庄子一方面认为言不重要,而所重者为意;另一方面也承认尽管言不重要,但要传达基本的意还是需要言,只不过要学会得意忘言,因为言只是基本透义,理会了言外之意而不遗忘言,则很容易形成对言外之意理解的牵扯或误导。

后记

对“寄”的关注是从我闲情的研究引发的,由于起初将“寄”作为闲情审美成熟的标志考察,因此理解上存在偏颇,以为确如李渔所言,有闲情才会有“寄”。经过几年读书,尤其在生活的路途上多跋涉了一些泥泞之后,才意识到“寄”后面原来也承载着很多沉重。如此一来,原先一些有感于现实之中过于物化与功利而欲有所承担的情怀淡了不少,从“寄”入手,我希望先拯救自己的迷途忘返。这个选题最终能够明确要感谢恩师詹福瑞先生,他在我博士论文有些不甚成熟的初稿之中敏锐地注意到其价值,并给予了鼓励,从而坚定了我将这个范畴深化研究的信念;在随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恩师和我多次交流,并将自己研究多年的有关“娱情”的前期成果拿出,最终形成了我们合作的两篇文章:《论寄的审美特征》、《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这两篇文章基本搭建了本书的主体构架。恩师多次明确拒绝在本书署名,但我觉得自己不能贪天之功,所以从师以来第一次违逆了师命。还要感谢曾繁仁先生,他在博士论文评议书中,也对“寄”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要将其和天人合一、气论等传统美学思想打通,这样更有助于“寄”的深化研讨。我随后的修订基本贯彻了曾先生的观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评议专家能够认可这项研究,并提出了具体而深刻的修改意见,我除了感激,还觉得格外荣幸,因为每一条意见的理会与最终赋之论述,都是我难得的提高机会。课题完成之后,大约仅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国家社科基金办不仅完成了结题手续,而且将稿子移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种高效率竟然让我有些不太适应。责任编辑杨华女士细心周到,热诚负责,订正了不少文献上的缺失,并用自己的敬业使我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对学术要葆有足够的敬畏与谦卑。

编辑推荐

《论寄》为国际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