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间奏曲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页数:217  译者:余中先  
Tag标签:无  

前言

  从新世纪起,J.-M.G.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创作更多了隐含的家族史的因素。厚厚的一本《革命》(2003)借助三条叙述线索,即老祖宗让·欧德精彩的日记记述,老姑婆卡特琳娜·马罗精彩的口头讲述,以及小让马罗的亲身探索,构成了一个家族经历的长达二百年的革命历史。稍后,勒克莱齐奥写出了《非洲人》(2004)和《饥饿间奏曲》(2008),如果说,《非洲人》是关于他父亲的,那么,《饥饿间奏曲》就多多少少是关于他母亲的。正如作者在小说最后点明的那样:“我写下了这个故事,以纪念一个年轻姑娘,无论如何,她曾是一个二十岁的英雄。”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饥饿问奏曲》的女主人公身上除了有作者母亲的影子之外,还应有另一些人的影子,小说开篇之处的题词页上,作者写了“杰米娜,永远的”的字样,这兴许也说明了什么。  依我看来,在小说《饥饿间奏曲》中,作者勒克莱齐奥不断地汇集并改编着世界的痛苦进程给他的内心带来的反响。这部小说,如同此前的《革命》,代表了他最新的创作动向,即虚实杂糅地撰写,走向家族史的追溯,把主要人物的个人虚构故事,跟宏大的人类历史(如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品的女主人公叫艾黛尔·布伦,生于一九二一年,她父亲是一个从毛里求斯移居到巴黎来的工业家,母亲是留尼汪资产阶级的富家女子。小说一开始,读者就见识了小小的天真烂漫的艾黛尔跟随她舅公去参观巴黎的殖民地展览会,展览会上的那座“紫房子”,寄托了小艾黛尔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但艾黛尔似乎注定要经历不幸,原本衣食无忧的她命当度过一段刻骨铭心的“饥饿岁月”。可不,读者在艾黛尔周围的小小世界中也早就看出了苦难的预兆:长年彼此争吵不休的父母,父亲的情妇莫德给家庭生活带来的阴影,总想返回故乡毛里求斯岛的年迈的舅公,随着寡母移民法国的白俄同学谢妮娅,星期日下午前来她家沙龙瞎混的那个小圈子,那些投机者关于社会和政治的种种右派观点……唯一的亮点,似乎是那位后来成了艾黛尔丈夫的神秘的英国青年罗兰。  随着最疼爱她的舅公萨缪尔·索里曼的去世,随着她家承建的建筑工程陷入官司,随着她家遭遇的经济破产,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政府对犹太人迫害的开始,艾黛尔渐渐认识了浮出水面的不幸的现实生活:诉讼、背叛、诅咒、痛苦、白眼、颠沛流离、世态炎凉,当然,也包括真正意义上的饥饿。  在叙述艾黛尔认识饥饿的过程中,两个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是父亲亚历山大,他从一开始的一家之主,骄横傲慢(完全是仁慈可亲的老舅公性格的反面),后来因破产而变成了一只泄了气的皮球,逆来顺受,任凭女儿和妻子的摆布,最后客死他乡,连遗骨都无法回到巴黎的家族墓地中。另一个是父亲的老情人莫德,她作为一个歌唱演员,当年在舞台上、在艾黛尔家的沙龙中是何等风光,何等活跃,但流浪到了南方的蓝色海岸后,不得不住进了破败的西沃德尼亚(这个词在俄语中的意思是“今日”,我们似乎可以把它理解为“今不如昔”)公寓,每天都要去集市场拣剩菜烂叶,以此度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的不幸遭遇,教会了小艾黛尔真正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世态的炎凉。  莫德的形象,可以与《革命》中的卡特琳娜姑婆相比,在《革命》中,正是卡特琳娜姑婆让小男孩让·马罗认识到了家族史的秘密,莫德之于艾黛尔,恰如卡特琳娜姑婆之于少年让·马罗。在《革命》和《饥饿问奏曲》中,她们是男女小主人公成长道路上的导师。  小说中还隐约透露了一些年少的艾黛尔·布伦所不熟悉的却实实在在存在在她眼前的可怕事物:巴黎的冬季单车场,那是离她家所在的富人区不远处的一个体育场,后来,巴黎被德国军队占领后,很多犹太人就是被勒令集中到这里,然后被遣送到远方的纳粹集中营去的……集中营究竟在哪里,小艾黛尔根本就不知道。半个世纪后,她的儿子回到巴黎后,在怀旧的伤感漫步中,他在这一街区的一家博物馆里见到了一张地图,恰恰就是集中营的分布图。小说也专门用了一页,白描一般地标志出了那些集中营所在地的地理分布。  这部小说的结构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点。艾黛尔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后,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声”:“前奏”是作者勒克莱齐奥记忆中的“饥饿间奏曲”,讲饥饿给人带来的饥不择食的感觉;“尾声”则是主人公“未来的”儿子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博莱罗》舞曲首演的壮观场景,讲强烈的音乐节奏给人心灵的震撼。以饥饿为主题的“前奏”,充满了一种混杂酸甜苦辣的味觉感受,而以《博莱罗》为主题的“尾声”,则充满了嘈嘈切切的壮美的听觉感受。从味觉引入,再从听觉引出,使得读者对整篇小说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经验。  在我看来,这“前奏”和“尾声”完全可以独立成章,是两篇很值得一读的美妙散文。  在短短的“前奏”和同样简短的“尾声”之间的小说故事中,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描绘了艾黛尔的家从盛到衰的过程,它同时也是艾黛尔从天真的小女孩成长为坚强的年轻姑娘的过程,更是她了解饥饿、歧视、迫害、谋杀等等世界之反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没有完,恰如艾黛尔记忆中音乐家拉威尔的《博莱罗》首演的场面:同质的旋律浪潮,以不同的节奏(越来越紧凑)和强度(渐强)反复不已,宣告了我们世界将一次次地受到风暴的打击。

内容概要

  《饥饿间奏曲》是勒克莱齐奥的最新力作,是他献给母亲的自传体小说。  从母亲的少女时代一直到结婚成家,小说透过一个女性的眼睛去看待二战,描述了战争给被占领的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正是在这样困苦的生活中,母亲被锻造成了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全篇洋溢着作家对母亲的脉脉温情,母亲的形象坚韧、忧郁而充满光彩。以“饥饿”开篇,再以“间奏曲”收尾,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非一般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勒克莱齐奥,一九四○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二○○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译者序我了解饥饿一 紫房子艾黛尔谢妮娅沙龙的谈话事态在加速沙龙的谈话(续)总是同一种声音二 坠落艾黛尔是通过谢妮娅普尔杜三 寂静寂静笼罩着六月的巴黎1942饥饿他们一清早就出发了告别今天《博莱罗》的最后几节

章节摘录

  一 紫房子  谢妮娅  艾黛尔已经不记得她们第一次相遇时的情景了。也许是在沃日拉街的那家面包店,或者玛格兰街女子中学的大门前。她又看到了那条很灰很灰的街,巴黎下雨天的那种灰色,入侵一切,直达人的内心并让人潸然泪下的那种灰色。她父亲总是嘲笑巴黎的天空,它苍白的太阳。“一小片阿司匹林,一小团封信用的面。”毛里求斯的太阳,那可是不一样的。  灰蒙蒙的这一片中,她是金色的一斑,一点光亮。就年龄来说,她长得不算高,十二岁的人了,兴许还更大些。艾黛尔从不知道谢妮娅的确切年龄。她出生时,她母亲就已逃离了革命后的俄罗斯。同一年,她父亲死在监狱中,或许还是被革命者枪决的。她母亲从圣彼得堡前往瑞典,然后途经一个个国家,一直来到巴黎。谢妮娅在法兰克福附近的一个德国小城中长大。这就是艾黛尔得知的故事碎片,而且,为了不忘却,她还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在本子的第一页上,她稍稍有些庄严地写下:“到这里为止的谢妮娅的故事”。  她跟谢妮娅说话。或者,是谢妮娅先跟她说的话?在那整整一群人当中,在那一整片灰蒙蒙中,艾黛尔瞧着她,像一个比粘信封的面团更真实的太阳。她记得她的心怦怦直跳,因为她太漂亮了。她有一张天使般的脸,肤色很浅,稍稍有些颗粒感,沉浸在夏末季节那样的一丝淡淡的金色光晕中,一头金发在头顶中央扎起,像是用麦秸编织的一个篮子上的提柄,混杂有一些红色的绒线,她穿一条长裙,镶有皱纹花边的浅色长裙,裙子很简单,只是胸口处有一些红线的刺绣图案,她腰身很细,一只手就能搂过来(当然,说的是索里曼先生那样的大手)。  那是谢妮娅的眼睛。她从来没见过像她那样的眼睛。一种淡蓝色,甚至有些发灰——她想,那是潮湿的石板瓦的颜色,黑海的颜色——但还不是那种让她惊讶的颜色。索里曼先生也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勿忘草的颜色,很明亮。她几乎立即就注意到,它们赋予了谢妮娅的脸一种柔柔的忧伤表情——或者不如说,是一道遥远目光的感觉,来自时光的深处,承载着痛苦与希望,仿佛从一阵尘埃中过滤了一番。当然,她并没有一下子想到所有这一切。那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艾黛尔重构起谢妮娅的故事而逐渐明白的。但是,那一天,在下着蒙蒙细雨的灰色的街上,在一种开学的气氛中,那小姑娘的目光,以一种无从辨认的、猛烈的光芒,穿透了她的心灵,她觉得自己的心跳得越发厉害了。  她跟另一些女孩在一起,她不记得她们的名字了,她们正乖乖地等着进教室,听科勒小姐的诗歌课,那个奇怪的老姑娘,学生们正讲着她那些疯狂的喜剧故事呢,什么失望的爱情啊,大把大把的钱用来赌马啊,从事黑市买卖啊,为生存而千方百计地搞钱啊。而她,艾黛尔,对这些听都不听。她死死地盯着新来的女孩,目光一秒钟都不离开她,她低着嗓音,对她的同学们说:“你们看到那个女孩了吗?”  谢妮娅马上就注意到了她。在校内操场上,她径直地来到艾黛尔身边,向她伸出手来:“我叫谢妮娅-安东妮娜’夏维洛娃。”她念自己名字中x这个音时的方式很特别,从喉咙深处柔柔地发出摩擦,让艾黛尔觉得妙不可言,她念自己的姓时也一样特别,而别的姑娘们却立即开起轻松的玩笑来,夏维洛娃,你翻船吗?谢妮娅掏出一杆很小的铅笔,在她的黑色小记事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撕下那张纸,递给艾黛尔说:“请原谅,我没有名片。”姓名呀,黑色记事本呀,名片呀,对艾黛尔来说太复杂了,她一把抓住谢妮娅的手说:“我想做你的朋友。”谢妮娅咧嘴微微一笑,但她蓝色的眼睛依然蒙着一丝神秘。“那太好了,我也想做你的朋友。”于是,艾黛尔像签署一份庄严的和约那样,在黑色记事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兴许是为了迷惑谢妮娅,为了让自己相信她那友谊的价值,她稍稍撒了个谎。“我们家住在那里,但我们很快就要搬家了。等我舅公的房子一造好,我们就全都过去跟他一起住。”然而,那个时候,艾黛尔早就知道了,紫房子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星期就能造好的。索里曼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他的梦想正在远去。他不再走出他的公寓,甚至放弃了去卢森堡公园做每日的散步,当艾黛尔经过花园里的木头大门前时,她觉得自己的心揪得紧紧的。  有一次,放学后,她带谢妮娅来到了那里。谢妮娅总是独自一人上学下学,这一点更是让艾黛尔羡慕不已。那天,艾黛尔跟她母亲摊了牌。“你不用来接我了,我放学后跟我朋友谢妮娅一起走,你知道吗,她是俄罗斯人?”她母亲惊愕地瞧着她。艾黛尔赶紧收场:“然后,我们就来喝茶吃点心。我会给她沏茶的,谢妮娅很喜欢喝茶。”  一来到阿摩里卡街的那片工地后,她们便趴在木头门上,踮起脚尖,透过缝隙瞧着里面。“真大呀!”谢妮娅惊叹道。她又补充说,而这句话是艾黛尔决然想不到的:“你的舅公是个很富的人。”

编辑推荐

  这部小说的结构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特点。艾黛尔的生活故事之前和之后,作者安排了“前奏曲”和“尾声”:“前奏”是作者勒克莱齐奥记忆中的“饥饿间奏曲”,讲饥饿给人带来的饥不择食的感觉;“尾声”则是主人公“未来的”儿子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博莱罗》舞曲首演的壮观场景,讲强烈的音乐节奏给人心灵的震撼。以饥饿为主题的“前奏”,充满了一种混杂酸甜苦辣的味觉感受,而以《博莱罗》为主题的“尾声”,则充满了嘈嘈切切的壮美的听觉感受。从味觉引入,再从听觉引出,使得读者对整篇小说有了更多的感官上的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饥饿间奏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