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原像

出版时间:2009年9月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广松涉  页数:278  字数:265000  译者:邓习议  
Tag标签:无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

内容概要

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本书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本书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本书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书籍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代译序前言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 第一节 从哲学人本学到社会存在论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哲学”的分析 第三节 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地平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根本构想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第二节   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与历史规律 第三节 社会的生产协动关系态与阶级国家    [补遗]列宁国家论的范围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革命思想 第一节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节 革命主体的形成与群众运动的物象化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革命的人=存在论的范围后记附录 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的再构成 异化概念小史    马克思主义与自我异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地平与物象化论 黑格尔与“关系主义”的潜流译后

章节摘录

  当社会学的省察历史地登场的时候,政治学的省察和经济学的省察作为体系而登场的场合亦然,这就是所谓“综合的”社会学一社会哲学——一种历史哲学的省察。关于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被称作社会学鼻祖的康德、斯宾塞、施坦因就很容易理解。与这种所谓综合社会学大致同时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唯物史观,在这一点上也与之具有某种共同性。  当然,关于“社会”的省察在综合社会学登场之前就存在。作为我们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在出现法源论、政体论、道德论等的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现象中,反而更能读出典型的“近代的”社会观。但无论如何,在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作为社会学而形成的背景中,通过促使其对以前的社会观进行反省的历史现实所显露的这一事情的中介,可以看到社会学的鼻祖们的社会观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特质。  这里所指的特质,当前可看作为“社会有机体说”。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否就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作类比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承认社会这种东西在作为其“各个部分”的各个个人的集合中,具有其不可还原为个人的固有存在性,乃是问题要点之所在。确实,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理论也不全是社会契约论,国家权力亦从各个个人那里,将“独立化”这一事态纳入自身范围。社会契约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权力的独立化”的说明,甚至可谓赋予权力的尝试。但是,承认作为社会的社会固有存在性,承认在各个个人的行为中不可还原固有规律,这在十七八世纪的社会理解上尚不构成问题。然而,十九世纪的综合社会学,是通过“社会有机体”的形式,将社会这种东西作为独自成类的存在来把握,由此开始形成以这个“社会”作为对象的社会学。	  若不厌重复再说一遍的话,十九世纪的历史的现实是,社会这种东西,第一次被作为与各个个人的意志行为俨然相似的、独立的、固有的、实在的现象来把握。它已经不再可能通过过去的社会契约论这个形式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即社会这种东西是作为各个个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透明复合来理解。在这里,始得形成以被意识为固有实在的“社会”为对象的学问=社会学,它的鼻祖们是通过将这个实体化了的社会运动规律与生物有机体加以类比进行讨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现象物象化已显著化的历史层面,与社会学鼻祖们共有这一条件。背负着这一事实,唯物史观和综合社会学存在分有共同的主题的一面。可是,即使撇开针对条件的意识形态不同态度这一点,在自为地拒斥综合社会学所陷人的“社会”“历史”的拜物教化,并且探究这个“拜物教的秘密”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也确实已然超越综合社会学的地平。  社会这种东西,的确表现为似乎是独立于各个个人的行为的固有实在。但是,社会并非完全脱离各个个人的行为的独立实体。这是无论任何一个社会实在论者都知道的。不过他们未能探明社会现象与各个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学理的把握。社会这种东西之所以表现为似乎是独立于各个个人的行为的固有实在,与“资产阶级社会学”未能探明这是因为各个个人的协动行为被物象化和被形象化,以及其具有怎样的机制相对,唯物史观的确将之作了自为化的探明。  唯物史观,确实在对社会现象的物象化及其机制的自为化中’,开拓了对社会的存在结构和历史规律性作学理把握的地平。作为对这个地平的宣告,唯物史观是“作为学问而出现的面向未来的一切社会学的普遍性”。但我们必须一并铭记的是,唯物史观不单是“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基础”,既然是以对象的知识体系为志向——即便实际上还停留于备忘录式的素描——就应该具有作为真正的综合社会学的性质,也不单是“哲学的”史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至今为止追踪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的过程,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个个具体课题进行了主题论述和考察,但是一直没有进行体系性的重新建构。  在这一次的“我的著作”中,我对我自己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轮廓进行了勾我也在反省是不是操之过急,但我想,需要尽快地打破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畸性化“体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狂想曲”两相互补的现状。为此,我通过这一著作,用我的蛮勇做一次投石问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唯物史观的原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讲唯物史观,没看到有谁能讲得好的。我觉得广松还行,他有好几个地方契入得比较到位,使得相信他是真研究而不是假研究。
  •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