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苏)爱伦堡  页数:308  译者:钱诚  
Tag标签:无  

前言

  每逢奉编者之命写此类放在正文之前的文字时,我都十分犹豫和不安。因为:一,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心织”的,是作者用心灵的七彩丝一针一线、一字一句认真编织的成果。从作品开篇,乃至每个情节,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不是作者兴之所至随意落笔的,必然经过他深思熟虑;另一方面,对作品的认识、评论、褒贬、臧否,则应由读者在读后自己做出,见仁见智只该是读者的事;二,放在作品之前的“译者的话”不可避免地带有“导读”陛质,我过去也看过几本书前的“导读”,说实话,真不敢恭维,有些甚至是在误导;三,译者的责任只是:在深刻理解原作和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完整地传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之意境。译者没有义务,更无权把一己之见摆在前面,影响读者;四,自知水平有限,认识肤浅,深恐误导别人。  若说译者应该写点什么,我无宁更赞成让他写点“译后记”,因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译者必然是认真的,认真到吹毛求疵程度的原文读者,他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译之后必定会有些话想说。  既然此文要放在前面,我想,莫如借此机会捡拾几朵表明《解冻》中文译本出版情况的小花给您看看,或许倒能帮您多得些信息,拓宽些联想的天地,对此书产生较大兴趣;当然,更希望它能有助于您理解书中的人、事、社会、时代。  现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还记得,1953年3月6日可以说是全球追求社会主义的人民哭泣的日子,那天莫斯科《真理报》宣布:“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斯大林大元帅于3月5日逝世”。从那一天起,苏联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发生变化。那变化尽管还是星星点点,很不明显,但是,它犹如地火,恰似春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切。一般人不知不觉,但有些信息灵通又独具慧眼的人,却能从那初现的秋毫中看到必将发生的巨变。在苏联,感到这变化并敢于把它形诸文字的,就是名作家爱伦堡,他很快便写出了《解冻》。

内容概要

  《解冻》第一部发表于斯大林逝世后的1954年。作品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的思想动荡,抨击了官僚主义,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对社会进行评判。1956年作者又发表了第二部,进一步描述苏联社会“解冻”后春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章节摘录

  第一部  一  玛丽娅·伊莉妮什娜很激动,眼镜滑到了鼻子尖上,斑白的鬈发颤动着。她宣布:  “现在请布莱宁同志发言,请柯罗捷耶夫同志准备。”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柯罗捷耶夫那细长的黑眉毛微微扬了一下——他感到惊奇的时候总是这样。其实,他是知道自己要在读者座谈会上发言的:图书馆管理员玛丽娅·伊莉妮什娜早就邀请过他在会上发言,他也答应过。  工厂里的人都很尊重柯罗捷耶夫。厂长伊凡.瓦西里耶维奇.茹拉甫辽夫不久前还在市委书记面前承认过:如果没有柯罗捷耶夫,高速切削机床的生产就得推迟到下一季度。不过,人们尊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他那丰富的知识,他的智慧和谦虚,都是令人叹服的。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是个公认为尖酸刻薄的人,但他却从来没有说过柯罗捷耶夫的一句坏话。玛丽娅·伊莉妮什娜曾经和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偶尔谈起过文学问题,后来,她逢人便高兴地说:“他对契诃夫的作品体会可真深刻!”因此,她像小学生准备大考似的准备了一个多月的这次读者座谈会,自然,不请柯罗捷耶夫参加是不行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