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巴金的黛莉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赵瑜  页数:1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往往不是一人可以完成的,此著同样凝聚着很多朋友的力量。写个后记,正是我敬谢诸友的好地方。在寻找黛莉女士包括编发此著过程中,山陕方面的主要参与者有:张发、李彬、杨志强、杨志刚、王树森、韩石山、谢泳、雪野、柴然、田茂铭以及书中提到的四位老人;北京方面则有李炳银、艾克拜尔·米吉提、萧立军、潘凯雄、李建军、翟民等多人协助;在采访过程中,黛莉母女及许多被采访者,他们尊重历史、直面人生的情怀也使我持久地感动着。《寻找巴金的黛莉》责编侯群雄和美编何婷女士,付出了很大心血。我想,读者都会感谢他们。

作者简介

  赵瑜,当代作家,1955年生。原籍河北安平,生于山西长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等。  主要中长篇著作:中国的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太行山断裂、强国梦、兵败汉城、赵瑜报告文学选、第二国策、内陆九三、马家军调查、赵瑜自选集中国体育三部曲、革命百里洲、赵瑜散文选、牺牲者、晋人援蜀记、开眼、寻找巴金的黛莉、火车头震荡。

书籍目录

  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古董商喊出高价位  这批旧信从何而来  温馨而又敏感的话题  血溅《牺牲者》  是回忆逼着我写《春》的  查找襄汾县里赵逢冬  信仰应是文学之根  寻访到一位赵文英  矛盾中挣扎的弱者  祝寿村又见新希望  赵公馆里两兄弟  抗战前最后一封信  宁武关人拉板车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  在西安会晤赵健女士  战争也没有毁掉它们  从克难坡到嘉峪关  坚决不做二房太太  共同寻找黛莉  后记

章节摘录

  对于信中提到的“书店送我的”《十年》一书,似为开明书店出版,我茫然无所知晓。周边诸友均未闻此著,我亦不知该向何方智者请教。网上查找一番,更是混沌而未果。及至数月前,与中国青年出版社老友黄宾堂小饮,又无意间言及此惑。宾堂兄当即举杯与我一碰,竞说:这本书我是知道的。宾堂兄平日言笃,酒后话语却十分绵密流畅。想不到,经他如数家珍往下一说,众人止了喧哗,又引出出版界一段佳话来:  开明书店,正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前身。  早在1926年,先贤叶圣陶在上海创办了开明书店。几度风雨奋斗,到1936年,开明书店声誉日隆,为助推上海文化中心大势,苦心经营。剧边团结了大批优秀作家。十载春秋,成果斐然,书店决定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纪念。于是,由夏丐尊先生担纲主编,诚请最出色的当代作家,各献一篇精美小说,结集出版,答谢读者,是为《十年》。一时间,应邀作家纷纷奋笔,为开明建社十年奉上佳作。个个大名如雷贯耳。他们是:鲁彦、老舍、张天翼、靳以、王统照、吴祖缃、施蛰存、李健吾、丁玲、凌叔华、萧乾、萧军、蹇先艾、郑伯奇、艾芜、沙汀、芦焚、沈从文、周文、茅盾、端木蕻良、蒋牧良等。巴金则以一篇名为《星》的短篇小说加盟。就是这样一部纪念性合集,展示了一代文坛实力派强势阵容。尚有好几位当红作家,交稿迟了,据说曾被列为《十年续集》。总之,《十年》一书,非同小可,而我竞这样孤陋寡闻。  1949年以后,开明书店搬迁北京。  大江东去,疾风骤雨,革命成功。到1953年,全国城乡强力推行公私合营制度,是红色国家推行公有制理想的重要步骤,大势所趋,不可抗拒。爆竹声声里,开明不复明,历史最无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品以寻找巴金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作者精湛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结构能力,标志着中国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文本价值,更体现了作家忠诚于土地的精神。  ——《中国作家》文学大奖·授奖辞    《寻找巴金的黛莉》不是单纯的史料公开和作家研究,赵瑜将这些信件巧妙地作为叙述的珍贵线索,并将其艺术地融入到一种历史写作追求中去,成功地表现出其艺术思想蕴含和个性风格,成为当今纪实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不多见的杰作。  ——李炳银    为什么善良而纯洁的好人都活得如此辛苦,如此艰难?    我们的生活在哪儿出了问题?    赵瑜不仅写出了人物在风雨飘摇时代的命运,而且,还把这些沉重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作品包含着人生的苦难和黑暗,也包含着精神的伟大和光明。  ——李建军    也许,我想在黛莉那坎坷人生当中,寻找并且证明些什么——要国?要家?要民族解放、个人自由?这些概念是分裂的还是统一的?我们怎样看待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事到如今,我们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主旨,又将如何评说?现当代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作家与痴心读者之间,在历史上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赵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找巴金的黛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黛莉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文学青年,她的一生又典型地折射着我们这个多舛的国家在近现代的水深火热。
    赵瑜不愧是大手笔,?一个文邹邹的故事写得月黑风高、写得杀气懔人,把一个非常文学的东西写的很侦探、很推理。
    这本小书,可以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了解现代史尤其是山西百年史的一个辅助读物。
    买一本读读吧。
  •   寻找历史的真相
  •   书还不错,纸质很好,非常喜欢。
  •   刚读完,文章从开始到结尾环环相扣,从中学习到了历史,一本值得推荐文人阅读的好书!
  •   因为推荐才看了,不错
  •   我家老爷子列清单购书,特爱看书。
  •   两个人的故事带出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是本好书。
  •   太好了,我就是太原人我就是书中“兵工厂247厂”的人,虽然离开好多年了。从书中我又了解了很多不知道的历史,热爱故乡热爱老厂。
  •   黛莉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文学青年,她的一生又典型地折射着我们这个多舛的国家在近现代的水深火热。
    赵瑜不愧是大手笔,将一个文邹邹的故事写得月黑风高、写得杀气懔人,把一个非常文学的东西写的很侦探、很推理。
    这本小书,可以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了解现代史尤其是山西百年史的一个辅助读物。
    买一本读读吧。
  •   挺好,不错,质量也好
  •   一個偉大的作家,也是經歷無數的社會實踐才產生。巴金正是這樣一個從無政府主義者成長為人民的作家的。一個名人,能夠為一個學生多次回信,并推薦、購買和郵寄書籍。足見巴金的親民思想。如今的任何一個作家恐都難以做到。
  •   今天上海又下雨,又是春雨绵绵的季节了,整个下午窝在床上读完这书,一下子有种梦回30年代的感觉,一个刚走上文坛的巴金,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他们在战火纷乱的日子里书来信往,我在一旁冷眼观看,萧珊呢?萧珊正在从宁波奔往上海的路上。
      还有可怜的张爱玲,站在文坛那么高的地方,不胜寒啊。这本书的第148页写巴金在上海路边迎接解放军进城,张爱玲则是站在重华公寓2楼最靠边的窗户前向下凝望这队衣衫不整的队伍。重华公寓就是现在的南京东路1081弄,梅龙镇酒家巷子里面
  •   这本书我是从CCTY10上面看到的,很喜欢,来当当找了书,但是当时木有。
    幸好我收藏了这本书,居然让我等到了~~~
    现在还没看~
    不过拿到手上的感觉很不错哦~~~
  •   谁才是大导演? 谁才是真正的编剧?

    不是那些妄言上亿的人,也不是那些沉醉于自我世界的人。

    真正的导演其实是时间,7封普通的信件,在时间的导演下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你我都是演员却毫不知情。
  •   很美丽的故事,很美丽的人物,带有考古性质的探索着实让我感到好事多磨的曲折之美,然而,还是不敢恭维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语言干涩,时不时被书中的语言卡住思绪,觉得应该还有更好的写作方式!
  •     
       《寻找巴金的黛莉》说的是作者如何在古玩收藏市场上意外发现了巴金早年——大约是1936年——写给一个名叫黛莉的17岁少女的信。它叙述了如何获得这七封信的过程,这些过程当然写得曲折动人,诸多的意外,还夹杂着西安古董市场的案件,大有悬疑小说的味道,又有历史考证的笔法。二者互为推动,情节紧凑而缜密,可以看出赵瑜为获得这七封信所付出的甘苦和智慧,以及富有戏剧性的机缘。
      
        这部小说实则写了三个人的故事:叙述人“我”、巴金、黛莉。三个人的故事,其实虚写巴金,实写“我”与黛莉。巴金本来可以作为故事的主角,却只在叙事中带出一段历史考证的故事。叙述人知道,他讲述不出多少巴金的新故事,故而回避了这个故事。但“我”寻找黛莉的故事,却说得极其精彩。在整个叙事中,这个叙述人“我”,被刻画得十分成功。读这部作品,读者可能会关注巴金,也可能一直在期待黛莉真实身份的水落石出。我以为晋文化的底蕴和晋人品性的书写,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见赵瑜笔法老到。恰是毫无遮掩的纪实笔法,让读者体验到晋文化的特有韵味。
      
        当然,更为深层的还在于书写晋人的历史命运。山西在近代中国一度是经济和金融中心,想想当年平遥古城,多少大户人家,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山西在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的败落,是中国民族令人惊惧的历史变异。现在,寻找黛莉的过程正是这种历程的艰难展开。寻找黛莉的故事携带出来的,是山西几个大家族在20世纪的动荡波折。寻找黛莉,几经曲折,分析的却是20世纪上半期山西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国的大家族卷入了生产、战争、政治、暴力,无一幸免,历经事件的冲击,或分崩离析,或颠沛流离,或苟全性命。这部作品最让人震惊的主题隐而不现,却时刻要爆发出来。那就是山西的也是中国的那些大家族,在20世纪无休止的战争动乱中的崩溃与灭亡。
      
        那些寻找黛莉的误区,却是展示中国现代历史之创伤最有效的历程。几经寻找,探寻了多户赵家,最后找到了坡子街20号赵公馆,其主人出生于宁武赵家。这户赵家到了赵廷雅、赵廷英这一辈,兄弟二人有些来历,其遭际也嵌进中国现代史。赵廷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以实业救国;赵廷英毕业于保定军校,官至少将,却落入汪精卫的汉奸阵营,命途多舛。这个家族与中国现代剧烈的社会革命裹挟在一起,家族的成员,或者反革命,或者革命,或者被革命摧毁。山西在现代中国剧变年代,就是一个战场,打完抗日战争,再打解放战争,此后就是斩草除根的土改,再也没有大户剩余下来。血雨腥风,山西的那些大家族,那些几进几出的大院,还有多少遗留下来?拆的拆,毁的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家族的劫难。
      
        书中那个可能知晓黛莉身世的赵瑾,也是赵家的后人,历经政治革命的清洗,只能依靠卖苦力为生。“在城关街道和搬运社里,他甚至都干过。修鞋、修车、拉板车运输,吃尽了苦头,人下人哇!”我们只是从赵瑜的寻找中,看到繁华落尽,看到萧条凄切。那种人世的沧桑和一个个大家族的衰败崩溃,仿佛目睹遭遇现代性暴力的旧中国末日临近,瞬间消亡,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现代中国急切变革带来的历史暴力,历史正义被如此轻易地改换,人性之凶险被暴露得如此彻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赵瑜在文本中呈现给读者的令人震惊之处。
      
        后来赵瑜居然找到当年的“黛莉小姐”,已年逾八十。其父正是赵廷雅。我无法在这里复述赵瑜叙述的“黛莉小姐”当年生逢战乱的故事,却也可以看到一个女子,怀抱抗日的理想,却无从问路,阴差阳错,四处亡命的人生遭遇。人生的大理想错过了,只能做一个被历史任意摆布的弱女子,命运等待她的将是一生的坎坷。当年的“小资”黛莉小姐,已是八旬的梅生老人。这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政体、另一种人世的生活。
      
        这部作品通过追踪七封信,引出一个人;通过追踪一个人,引出几个山西大家族;通过山西大家族的沧桑演变,呈现了中国现代的最根本的命运特质。《寻找巴金的黛莉》几乎就是山西现代简史、山西现代地缘政治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精炼版。
      
        赵瑜作为晋人去书写晋人,那种情感与情怀,恰恰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深切,一种撕裂的痛楚。书写者把历史撕裂,历史把家族撕裂,生命在撕裂的缝隙间留存下来。
      
      
  •     咋看书名以为是一位叫黛莉的姑娘在寻找巴金,翻开才知道,原来寻找的是黛莉。黛莉何许人?她和巴金有什么关系?
      一切从七封信说起。
      山西作家赵瑜,在一个赵姓古董商那里发现了七封巴金的旧信,收信人地址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收信人是“赵黛莉女士”。这一发现让赵瑜很兴奋,在和古董商百般斗智和较量后,经历几年,终于以一万元购得这七封信。
      随后,就像中了魔咒一般,循着信中的丝丝线索,开始寻找这位叫黛莉的姑娘。
      线索从“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开始,在朋友的帮忙下,查出这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门牌曾是一座深宅大院,住过阎锡山兵工厂老一代高管人员。兵工厂总工程师赵逢冬曾在此居住,膝下二男三女。这样的发现让赵瑜看到曙光,脑子里一个劲地旁算,赵黛莉是不是赵逢冬三女之一呢?
      在多方联络后,终于找到赵逢冬次子赵少嵘,在拜访赵少嵘后,得知赵家三姐妹分别出生于1930年、1936年和1952年,而巴金给赵黛莉的信写于1936年,从信中得知,当时赵黛莉17岁,也就是说,赵黛莉应该生于1920年。这条线索有误,赵瑜严重失望。
      莫非“坡子街20号”还曾住过另一位赵姓大户?
      一切从头。
      在朋友的引见下,见到白玉山、张金枝、苗雨田等几位百岁老人,从他们的回忆得知,“坡子街20号”民国时期是赵公馆,赵老爷家有一位久不嫁人的老姑娘叫赵月娥。有了这条线索后,寻访的步伐再次大步迈开。查山西文史资料,真有赵公馆和其主人的记录。
      赵公馆主人赵廷雅,1886年生于山西宁武望族,曾留学剑桥,学成归国后,为高级工程师,日寇占领山西后,成立伪省工程局,赵廷雅为首任局长。其弟赵廷英,字继成,(插一句:和我一同事同名同姓,呵呵),曾任日伪山西警务厅厅长。老人们回忆,赵公馆人,往来坐汽车,他们都没机会近距离接触。
      事情超乎人想象,莫非,和巴金往来通信的这位17岁的少女赵黛莉尽出自这样的家族?
      现如今,该去哪里寻找赵公馆的后人?赵氏老家宁武。
      赵瑜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侦探,离目标越近,他的心情越激动,也更当机立断。他来到宁武,在作家王树森的帮忙下,找到赵公馆在宁武的唯一后人赵瑾老人。赵瑾系赵家第九代人,生于1927年,和赵黛莉是堂兄妹关系,少年时,赵瑾在太原上学,就住在他二叔赵廷雅家中。老人回忆,大姐巧生,大他十几岁,二姐梅生,大他七八岁,还有位姐姐叫月娥,是六叔廷英家的。
      赵梅生,大1927年生的赵瑾七八岁,也就是生于1920年。这一发现让赵瑜顿时有了希望。赵梅生会不会就是赵黛莉呢?
      在即将结束采访之际,赵瑾老人给赵瑜拿出一本残破的《山西宁武赵氏家族成员谱》,检看第九代人中发现这样两行字:
      赵梅生,生于1920年,居西安。先后供职于西安交大、建设银行等。任会计。退休。
      嗣一女:赵健,居西安,任职建设银行会计、处长。婿河南籍周明东。
      从2004年发现这七封信,到2009年3月,五年时间,赵瑜一直在寻找这七封信的主人赵黛莉。终于,他在多方的帮忙之下,找到了赵黛莉,她在西安。她还活着吗?
      春暖花开,在西安友人的牵线下,赵瑜如愿见到了赵黛莉母女。九十岁的黛莉老人,身康体健,气度非凡。在知道赵瑜的来意和获知这批信还存在的情况下,老人很是感慨,并欢快地回忆起往事。
      “那时我在太原女师读书,几个要好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名字土气,一个胡同学起了新名叫燕莉,很好听,我就给自己起了黛莉,还有一个杜同学想了半天没起好,我们就叫她黑莉……”
      “我父亲留学英国,本是比较开明的,但是他和哥哥们,总是把那些理论书籍当作左的东西,不喜欢暴力革命。对于我爱读文艺作品,倒是不多干涉。我最喜欢巴金,姐夫送我一本《家》,一下子就迷上了。正巧,看《大公报》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写了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真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说着说着,黛莉老人就清楚地背诵起巴金写给她的信,一字不拉,记忆力惊人。可见,当时,巴金的这些信,在17岁少女黛莉心中起了多大的影响,不知道她反复研读过多少遍。
      “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走时,把这包信和一批书放在房间顶棚上。没想到,战争都没有毁掉它们……”
      回忆往事,美丽而沉重。往事与现实交叉揉拌在一起。黛莉老人深陷其中,随着回忆一页页展开,命运如萍,大大出人意料。
      深受安那其主义影响的“资深文学女青年”赵黛莉,在国难当头时,不安于家族的庇护,独自收拾行装,把那些心爱的巴金送给她的无政府主义书籍和七封往来书信打包放在顶棚上,愤然跑出赵公馆,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寒冷的早晨。
      少女赵黛莉,独自离家,东奔西走,无同学好友相伴,无团队集体可依。她,成为一个边缘人。既没有找到国民党,也没有投奔共产党。还好,名门望族的强大人脉网,让她不至于陷入危难和贫穷。
      离开太原后,黛莉分别辗转在兰州、西安和上海等地,此时,山河破碎,理想破碎,生活无比沉郁。家族没落,婚姻破裂,四处飘零,直到1950年,拉扯着女儿赵健,落足西安。
      少女时就心仪自由,向往革命,追求独立,理想远大的黛莉,在大时代中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虽然命运悲凉,孤独无助,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从她身上,涵盖着一段真切的历史。
      黛莉身上,完整再现了一个旧时代的“文学女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中,命运的跌宕起伏。赵瑜在寻找黛莉前,也许没想到这样的结果,但这样的坚持和记录,值得一赞。
      不久前,回老家为外婆过90大寿。外婆也生于1920年,她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农村老太太,她也许不像黛莉那样充满文学与革命的理想,但我从外婆身上,也看到命运赋予她的印迹与沧桑,因为她们都曾经历过同样真切的历史。现在,子孙满堂,她在享受幸福的晚年。
      祝福外婆和黛莉,祝福命运坎坷中艰难走过的老人。
      
  •   祝福外婆和黛莉,祝福命运坎坷中艰难走过的老人
  •   看了后,有些无语,有些感触颇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