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 让-马克·帕里西斯  页数:87  字数:43000  译者:车谨山  
Tag标签:无  

前言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艺术家的中学》、《从一生开始》、《巴黎式婚姻》、《身体》、《之前、之中、之后》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之前、之中、之后》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一个功成名就的歌词作者,写过几百首爱情歌曲,但在生活中却从没有过真正的爱情经历,尽管他在各种社交场合一向都很有女人缘。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年轻女人:“我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看见她,我爱上了她的背影。我知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将会更糟糕。”从此他的生活全变了,也全乱了,他第一次在歌曲之外真正明白并体验了爱情,其中充满了快乐、痛苦、怀疑、担忧、嫉妒、恐惧、屈辱等各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叙述者讲述的他在这次邂逅之前、之中和之后的生活片段,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确文笔剖析了爱情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以道德家的目光审视了我们这个称为现代或后现代的社会,以崭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古老的主题。

内容概要

让-马克·帕里西斯的小说《恋人》通过叙述一段独特的爱情故事,成功地描绘了一个纯真善良、热爱诗歌、追求绝对、拒绝世俗的女人形象,在叙述者的回忆中追问了生命、死亡、爱情、痛苦、肉体、精神、时间、永恒等的意义,具有震撼的思想力量和文学魅力。

作者简介

让-马克·帕里西斯,法国作家,1962年出生。已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艺术家的中学》《从一生开始》《巴黎式婚姻》《身体》和《之前、之中、之后》等,曾获罗杰一尼米埃文学奖。

书籍目录

“爱娃如此特别吗?这些年来,我不是也交往过和她一样的其他女人吗?她们基本上都挺漂亮,挺真诚。我觉得她们和爱娃不一样,爱娃确实不可比拟。不过就算她们和爱娃一样吧。那么就应该认为,可能是我和其他这些女人保持了距离。因为不再是那个时候了:我已经遇到了爱娃,我进入了她的轨道。所有的生命都受引力定律支配。爱娃很早就磁化了我的生命,在那个年龄,身体对光十分敏感。”

章节摘录

版权页:比如,那个冬日里的星期天,我着凉了,在爱娃那里卧床不起。温暖的床单和吸入的薄荷气味,这是爱娃定时给我端来的蜂蜜茶的气味。下午结束时,我感觉精力充沛了,可以起床回家了,就自己一人走回去,让爱娃喘口气,她太应该休息一下了。天气温和,雪下完了,夜越来越深。我在路上进了一家酒吧喝了一杯咖啡,在圣弗朗西斯教堂的对面。门口有扫出来的雪堆,扑尔敏的麻醉效果让我萎靡不振,我在吧台那里享受着间歇的快乐,这种快乐因想到不久要再见到爱娃而变得更大,我要和她一起在电视上看德莱叶导演的《诺言》。主要的颜色是黄色(荣军院昏暗的路灯和酒吧的霓虹灯)。还有那个圣诞节前夕,我既快乐又悲伤地走在康布罗纳区的一条商业街上,哼着《法兰基到好莱坞》中《爱的力量》的曲子,街道被灯光环绕,两边是牡蛎和肉鸡的摊子。

编辑推荐

《恋人(2010年)》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恋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当当太给力,昨晚买今中午到,喜欢的故事!不错!看过以后忍不住买下来?
  •   买了一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喜欢其排版印刷
  •   没有内容的书
  •   字体够大,体会到大字的舒服,其它4本要是也能稍大些就好了。这个书有没有英文版?哪位知道啊?
  •   还好,平淡真实的情感生活
  •   我没看内容,是替朋友买的。
  •   《恋人》这本书我是在图书馆看过之后再决定买的,本来就是很不错的书。卓越亚马逊的服务很好,物流也挺快的,书的质量和我在图书馆借的一样好。总体上讲,这次购书佷满意。
  •   非常好看。语言显得很自如,让人看了很舒心。与爱娃的爱情在隐约中存在的,不受束缚,但是无法回避和逃离。是一种自由的爱情,将永远怀念。可惜的是封面搞得太难看了。。书页质量也不是特别好
  •   看完后,还希望能读到他其他的小说
  •   我收到书的当天下午就把书看完了,很喜欢女主人公爱娃的性格。灰常推荐。
  •   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好薄的一本书...翻开发现字也很大,行间距也很宽,这就是传说中的短篇小说吧..关键是故事不是很吸引人
  •   太棒的一本书,超过我的预期。
  •     
         爱情,是否能那样深刻、奇妙、或是说刻骨铭心?
         轻易的抛弃,再抛弃,猜测,轻视。直到那个必然被孕育出的婴儿,调皮,却实在是“魔鬼”一般存在的死亡来临时,将记忆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与她慷慨的共舞一曲。没错,充满着诗歌一样的比喻与幻想,诗歌一样的真实与深邃,诗歌一样的残酷与冷漠。
         我一直在想,《恋人》这本小说对于我来说是否太深刻,太超前,或是太理论化而缺乏意义了呢?但是,我已有的短暂人生经历已经告诉了我一个真理,随着时间将人的轮廓逐渐清晰,以前看起来的锋利无比、闪着冷光的、被那些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的人肆意挥舞,大声宣扬的东西,已经变得圆润、光泽,甚至是亲切的。
         风平浪静,但波光粼粼。在狭小,昏暗的塞纳河畔的书店里寻找心仪的小册子,只用花合理的价钱就可以满足的徜徉在文学之海中。开始文学是桥,交谈的内容像夏日的夜空一样,清澈,给人美好的遐想。后来文学是牢笼,只有她一人与作古的贤者一起在精神的世界里采撷美艳的果实。孤立封闭的空间,排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像是士兵一样守卫着她的王国。她也确实如国王一样的满足,嘲讽远比谩骂好,鄙夷,伪装,之后才破口大骂。“我”站在一旁,只是点头示意,丝毫没有干涉她的意思,这样的“维持”或唤作“尊重”,直到死亡降临时才有改变。“我”看着她战胜死亡遗留下来的胜利战场,为她而自豪;分明感到过去的不对劲,但仍然不曾希望时间倒流,自己能有所作为,使她“改变”。这是一种矛盾的,充满悖论的东西。因为这是诗歌与死亡萦绕的爱情,透彻而抽象。在这里呈现出的大度与其说是一种宽容不如说是一种放纵。但就在你转过头来想“改变”时则是不知所措的。最后只有妥协:
         “我们必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在爱情这个东西上没有绝对的准则,这或许又是我怀疑论者身份的体现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时代不同,人更不同。我在看完《恋人》之后,倒是获得了一些对于爱情之理探求的附带产物,那就是对于诗歌与死亡的理解。诗歌是危险的,如若不是,那就是肤浅的。当你不再追求深刻,只是自娱自乐时,诗歌就沦为了你自己王国的徽章,不再流通,或鲜有流通。
         至于死亡嘛,有些时候人们太过轻看它,太过强调接纳,但是死亡本身或许难不倒那些自诩为坚强的人,但是它胎腹中早已烦躁不安的婴儿——记忆,却时常让那些人烦恼。
         《苏菲的世界》里最开始就有关于死亡的一些论述。如果死亡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像手足一样,那么就不应该有陌生感、恐慌与不安。同样地,如果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异物,那么那种恐慌反而也就显得自然,没有必要强加安定,那样的话不是就太为做做了吗?
         有些人用死亡必然降临来论述它的“命运”性,姑且这样说吧,某种程度上还自我麻醉的讲道“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有些人用“生”和“死”作比,意图找到两者的共同点,来带来某种释然,告诉人们“死不是死,是另一种生”。前者是诗人的世界,飘渺的悬崖上的独奏;后者则要危险得多,我们可以说这是在企图混淆生死。
         或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死亡的反应最为靠谱,几行热泪,几声倾诉,几次相拥,便足以。
         虽然我试图回避那些爱情的必然,但是我仍会长个心眼儿,祈祷不会出大错。另,我还会读一些关于爱情的作品。
          2013.2.18 金堂
        
  •     所有的生命都受引力定律支配。爱娃很早就磁化了我的生命,在那个年龄,身体对光十分敏感。我和她在一起的生活,她在场的生活,就是我的青春,然后又是我的成年,直到现在。她让我长大了。
      
      她对我微笑,就像我们对陌生人微笑,一种像切开的水果般的微笑。
      
      假期这个黑洞让我担心,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夏天会发生什么。
      
      我想她,就像是想一种承诺,想一道地平线。
      
      那时最悲观的思想家谈论的是混乱和颓废,但我今天看来,那个时代几乎是温柔的,是相当有人情味的。精神病还没有彻底侵蚀所有人的身体和大脑。正是那个十年在自己的混乱中放过了七十年代的一点无序、一点浪漫,一点纯真。我们还可以既无暴力也不蔑视地嘲笑自己和别人。
      
      爱娃从来都仅有一个奢望,这一奢望要求的骄傲和谦卑一样多:与岁月斗争,不让岁月流逝。她真的决心发明永恒,至少是假设永恒。她大概也是这样看待爱情,尽管她没为爱情命名。或者是全有,永有;或者是全无,永无。
      
      一般地说,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对方的权利。
      
      ……除了由值得纪念的事件突然到来而证实的那些回忆之外,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瞬间也闪闪发光,模糊的记忆像彗星一样出现在难以解释的天空中。
      
      过去在相爱的人之间显得是不可交流的,因为活生生的爱情将那些分享的时刻保留在了另一个维度,尽管这些时刻如此遥远。这是一种持续的、可延伸的、循环往复的现时,它的强度根据记忆的进程增加或减少,但不能被视为结束。爱娃的消失打破了这种不断的流动。她标出了一道分水岭,暴露了一片沙漠。那些一边追溯生活之流而上,一边让生活流动的词语再也不能被说出来了。
      
      当死亡带走了爱情,过去就冒出来了,一下就成型了,但它是不透明的,畸形而且可疑,就好像爱人的离去使它失去了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失去了品行的证人。
      
      死人也许正在天穹下端详着我们。天空也许只是一片目光场。灰的、蓝的、黑的、紫的、橘黄的、血红的或白的:没有一片天空不带有死人或活人的眼睛的色彩。
      
      没人可以认定一切都荒诞,原因正在于这样的认定并不荒诞。
      
      活人是意义的玩具,这一意义比他们活得更长。
      
      来生来世,全部的来生来世,是不是真的都在今生今世中呢?
      
      回忆谈论的只有遗忘。
      
      我通过审视爱情的意义,有可能在回忆的冰冷监狱之外的什么地方和爱娃重逢。
      
      “不久”,这是就永恒的尺度而言,一秒之内、马上、已是昨天、以前的所有日子。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
      
      事实上,她自由并且恐惧。这个公式用女性术语表达就是:她自由,所以她恐惧。
      
      这个世界需要参与,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参与,永远活在字里行间是危险的,书籍是为了取悦俗人而写出来的,罪孽多的地方美好的事物更多。
      
      我不喜欢玩橡皮,我喜欢爱娃的坚硬,但爱娃比生活还坚硬,她邻近绝对,而我需要的却是相对。
      
      这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我们开始的结束。
      
      她孤零零地站在沙滩上,向大海扔雪球,以此增高海平面。
      
      经验让我做对的地方和做错的地方一样多。
      
      身体是可疑的,可能背叛自己,可能对别人撒谎。身体的堕落主要是因为轻浮,而不是因为重力。距离把我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那时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把这一切当成灿烂辉煌的时刻来回忆。
      
      至于说到记者: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是警察的眼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是广告商资助的论战家。
      
      现在我意识到我仅体验过一个版本的孤独,那种加糖的通俗版本,冒昧地说就是一个“休闲版”,它只不过是一个单身男人、一个潜伏的猎手那种快乐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我那时不是自己独自回家,而是一无所获地回家。猎手的孤独近似自负,它是不能和今天撕碎我的这种孤独相提并论的。
  •     这是一个下雨天,只能被雨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读这本小书。书很薄,读起来却不觉得快,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之前朋友送我的一本《忏悔录》,我不太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但这本书着实不像它的书名所告诉我的。
      我不明白爱娃和叙述者之间的爱情,它与我所知的爱情都不太一样,也许是个好词,也许我经历太少所以不明白吧。大概在后半段有句话这么写“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对方的权利”这是我知晓的爱情样貌。书中对爱娃的刻画我倒不觉是很成功的,我能看到的大多是这个男人对她的理解,而他自己也说对于她不甚了解,如此爱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只有一个很模糊的理解。不过,我想当她有可能看到这本书时,会嘲笑这个自负的男人吧。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对一个故去人的怀念,评分大概及格。
      书中对孤独、生死、爱情、诗歌的看法断断续续,有些地方在我看来还有些前后矛盾,实在不是很好很精彩的那种。只有结尾的地方还不错,对死亡的理解,对故去人的解释,还有那种惆怅,描写的真好。
      读完书的雨中前女友来找我拿东西,带着她现在的恋人。现在雨停了,我想我该去吃点东西,一个人。
  •     没有充分的性体验和认知,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有可能将性与爱混淆起来,分辨不出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据说男性倾向于性、爱分家,而女性则相反,这个两分法的话题本身就不是个可以简而言之的东西,所以我们也犯不着去寻求所谓的准确答案。《恋人》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爱情,这个爱情里性的成分几近消失,让人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爱情里,只有个性上的吸引和互补。你喜欢这样的爱情么?
      
      “爱娃对我生活的某些方面完全不感兴趣,她把这些留给我自己,就像我也给她留下了她的秘密花园。从我们故事一开始,我们就清点了我们的差异,强调了我们的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我们的利己主义得到了尊重。我们的孤独在一种自然而幸福的无政府状态中得到调节,脱离了其他夫妻的共同法则。怀疑和嫉妒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当人们相爱时,人们经常是徒劳地拥抱,永远地唠叨,但你仍然想念这个人。献出肌肤和话语什么也不能改变。一般地说,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对方的权利。而我们呢,我们总是在一种清澈而信任的幸福中相聚。我们相爱,但没有恐惧,没有相互指责,没有感到那种说出我们相爱的必要。我们的爱情安安静静。我甚至自问我们那时是否知道我们在相爱。”
      
      “我”和爱娃初识与索邦大学的一间教室,此后的二十五年俩人分分合合,直至爱娃病逝,“我”开始追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试图寻找生命和爱情的意义。这是一本没有对话的小说,我喜欢这种作者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方式,信马由缰。两人很多年前既已“正式认可了身体的分离”,但是,这种“摆脱了一切肉体欲望的爱情”还是爱情么?俩人像兄妹般谈论各自遇到的那些女人、男人,“既不怨恨,也不嫉妒。”反而像对方的同谋。他们的关系让我想起美国纪录片《换妻》。实际上,说难听一点,“我”和爱娃的关系跟实际的换妻行为本质上是相类同的,“我”更偏动物一点,爱娃更偏植物一些。
      
      “她把那套位于第十五区深处的公寓潦草地重新粉刷了一下,贴满了威尼斯瓷砖,她在那里醉心地从事她真正的职业:自己档案的保管员。衣服、信件、照片、玩偶、花瓶和项链,这些是她从巴黎各处的店铺淘来的,有些也是去印度或智利旅行时淘来的。一切都像是为了永恒而折叠、排列、整理好的,为了逃避二十一世纪的人口运动。”
      
      “爱娃在自我封闭中,在修道般的秩序中吞食着自己的不安。而我则在行动中,在相遇中,在对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消耗我的不安。一种是感觉的神秘主义,一种是希望的神秘主义。她不懂得生活,但对生命懂得比我多。说到底,我们是互补的。也许一劳永逸地承认下面的事实就够了:我们不懂得生活,我们本该生活在一起。”
      
      “几乎可以肯定,在某个时刻,我们迷失了自己,她在她的象牙塔中,我在我的单身汉夜晚中。我们开始的结束也就是结束的开始。随后,我们戏弄时间,甚至试图杀死时间,忘记了它不会忘记我们。(每天我们都在更接近死亡,每天我们都必须吃饭,死亡在端上菜肴的同时,也在等着洗盘子。)我们紧紧构建了一些时刻,却从没问过我们将成为什么,尤其是也从没问过我们已经成为了什么。时间通过打击理想之梯最高、最弱的地方,惩罚了我们的骄傲和麻木。”“在爱娃之后,我将我的爱乱放一气。我不再有爱了。她的去世像一阵风刮走了我的生活,就像刮走了一座纸牌搭建的城堡。我被吹撒在人行道上,孤零零地继续活在这个可憎的世界上。”
      
      人生而爱、恨,而终于一死。来生来世,全部的来生来世,全部都在今生今世中。当青春散场,那位跟你一起走过青春的女人便成了你对青春永恒的记忆,它和她都像凝固的岩浆一样永远屹立在你心中的乞力马扎罗山上。谁会在我最好的时候遇上我?
      
      “今生今世,我不会再见到到她,不会再听到她。她离开了候车大厅。但她在经过的所有地方带起的微风还在不断地唤醒我。这阵风还在穿越这些书页,不停地吹拂。这阵风将继续奔跑,掀起她为自己提出的、她如此喜欢的那个问题:怎样生活?”
      
      “这是过去的生活。我们所有人不久都会成为过去。‘不久’,这是就永恒的尺度而言,一秒之内、马上、已是昨天、以前的所有日子。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
      
      “剩下的还有这么多年来爱娃和我相互给予的宽容。我们每次分手后,总能重新相聚。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我们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     我想替书中的女人问男人“你爱我有多深?”
      尽管我知道男人终将无言以对。笑我肤浅
      尽管他多年之后大彻大悟:“在那身体怕光敏感的年龄,你早已磁化了我的生命,我进入了你的轨道。”
      大器晚成的男人,对爱的感知大器晚成得一塌糊涂。
      我想问书中的女人:“你爱他有多深?你为什么不问他爱你有多深?”
      尽管我知道她不会作答。她太过自尊,太过不拘泥于爱的形式。
      他们在恋爱的时候不谈爱。他们的世界永远有着时差。他们的爱带着常温。但他们的爱却刻骨铭心。
       太多的海誓山盟,风花雪夜的浮华装饰抹去了爱情原有的本质,我们不再冷静,期待每株爱情能绚丽如挂满彩蛋的圣诞树。
       借着如此冷淡却浓烈的爱情,让我们重理一遍爱情的逻辑,再整装出发去爱。
       爱是什么? 我们如何爱?
       书中给予了一场冷静却睿智的解读。
  •   只有法国人,能写出这样的爱情
  •   这样的爱情多清澈隽永
  •   不对,不是清澈隽永,而是浑厚深沉,引人思索。是饱含奇异意象的诗的碎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