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望族与文学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张兴武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两宋望族与文学》的考察对象是宋代望族及其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在论题展开之前,对“望族”概念稍加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按照通常的理解,“宗族”、“家族”、“世家”、“名族”、“士族”以及“望族”等概念之间似乎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区别,因为它们都表达着“同姓同宗同族”的基本内涵。

书籍目录

引言 反思与期待  一  两宋望族:一个有必要深入考察的社会阶层  二  谱牒与碑志:相关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判断  三  渴望超越:专题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四  问题意识:学术创新的恒久期待第一章 唐、宋“望族”之转型  第一节  唐代“士族”的兴盛与衰落    一 “崇树今朝冠冕”——唐代《氏族志》的重修    二 “天街踏尽公卿骨”——“衣冠荡析”的历史劫难    三  “避地衣冠尽向南”——唐末五代士族子弟的播迁  第二节  唐、宋“望族”之比较      一 宋代“望族”之“起家”    二 唐、宋“望族”之异同第二章 圣贤气质自洒扫应对中得来        ——宋代望族子弟的“正气”涵养  第一节  衣冠之盛有赖“家法”之严    一 宋人“家法”的时代特点    二 “诗书传家”方可“使门阀不坠”  第二节  文章之妙源自“家风”之美    一 典章制度:高门贵胄的必修课    二 性理之学:世家迭起的新领域……

章节摘录

譬如,在“深州李氏”一族的研究中。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一五所载《文正李公魏国太夫人符氏墓志》一文至关重要。此《志》所述李氏族人中,李昉及其子宗讷、宗谔,宗谔之子昭述、昭遘及昭遘之子呆卿等皆为“闻人”,对李氏家族的兴盛各有贡献。但《志》中所述“故国子四门助教昭逸,今太子中舍、赐绯鱼袋昭迪,大理评事昭回,故大理评事、充宣化军使昭通,今大理评事昭逊,太常寺奉礼郎昭迈,太常寺太祝、刑部详覆宫昭述,三班借职昭运,太常寺奉礼郎昭遘,游士昭道,秘书省校书郎昭邈,太常寺奉礼郎昭适,二未仕昭选、昭逢”等等,不过明其子孙相继,代有其嗣,于所谓家族之“望”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类似的情形,想必从事过家族研究的学者都会有同感。本书对“望族”阶层的考察,之所以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成绩卓著、久负盛名的名公巨匠身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事实上,一个家族能否成为望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各代成员中,必有一个或几个能够在仕宦、学术或诗文创作方面出类拔萃,因而受到当代或后世的赞美和推举;倘非如此,则系“田野无知之民”,其子孙再多,谱系再详尽,都不值得去研究。相对于“家谱”或“宗谱”的虚妄和琐屑,行状、碑铭、墓志等传记资料更为可信,因为这些文章绝大多数是当时人根据死者亲友提供的资料而撰写的,其中有关传主、墓主生平履历、仕宦业绩、文章著述及婚姻子嗣的记载非常准确。当然,碑志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传主生前的言行作出适当评价;一般来说,这些评价总要以褒扬为主。或许正因为如此,像司马光那样的名流大家才不肯轻易答应有关撰写墓铭的请求,他说:“光向日亦不白揆妄为人作碑铭,既而自咎曰:凡刊璟金石,自非声名足以服天下,文章足以传后世,虽强颜为之,后人必随而弃之,乌能流永久乎?彼孝子孝孙欲论撰其祖考之美。

编辑推荐

《两宋望族与文学》:博雅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宋望族与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值得一读!
  •   对研治宋代文学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   书名起得不错,可是写得就……
    材料堆砌而已。
    现在出书还真是泥沙俱下。
  •   书的内容不少,分析了很多名门望族,看一看有好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