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科学  作者:霍正禄  页数:603  

内容概要

  本书为适应新形势下急诊医学教材改革的需要而编写。全书共分6篇、37章,约92万字。本书以急诊基础理论、创伤、内科急症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急诊医学近年来在MODS、SIRS、急诊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进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并增加了专科急症。本书理论紧密结合临床,较详细阐述了急诊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突出了急诊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与继承性、实用性的统一。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四年制、五年制)等学生使用,并可作为临床急诊医师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急诊医学概况  第一节 急救医学简史与发展  第二节 急诊医学范畴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第三节 急诊医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现代急诊医学与计算机网络  第五节 祖国医学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第六节 急诊医学与循证医学 第二章 急诊疾病诊断基础  第一节 急诊疾病诊断流程  第二节 诊断资料的搜集  第三节 诊断的建立与验证 第三章 现代EICU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现代EICU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EICU的体制与建设  第三节 现代EICU的工作内容  第四节 现代EICU的管理第二篇 急诊医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 危重病人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第一节 危重病人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改变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氧和物质代谢  第三节 危重病人血浆介质的变化  第四节 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第五节 胃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 第五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第三节 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 第六章 休克  第一节 休克概述  第二节 失血失液性休克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  第四节 心源性休克  第五节 过敏性休克 第七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因  第三节 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第五节 防治  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第三篇 急诊基本技能 第八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心搏骤停的原因和判断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  第四节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  第五节 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第六节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及并发症  第七节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九章 危重患者监测  第一节 体循环血压监测  第二节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  第三节 肺动脉压监测  第四节 有创心排血量监测  第五节 氧供需平衡监测  第六节 呼吸系统功能监测  第七节 血气分析  第八节 尿液监测  第九节 肝功能监测 第十章 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  第一节 气管插管术  第二节 气管切开术  第三节 机械通气治疗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实施方法  第五节 并发症及防治 第十一章 血液净化  第一节 血液透析  第二节 腹膜透析  第三节 血液灌流术  第四节 血浆置换  第五节 血液滤过  第六节 持续血液净化疗法(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第十二章 高压氧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第三节 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压氧治疗  第四节 心肺脑复苏后的高压氧治疗  第五节 气性坏疽的高压氧治疗第四篇 急诊外科 第十三章 创伤概述  第一节 病因及分类  第二节 创伤病理生理  第三节 创伤临床表现与诊断  第四节 创伤急救与治疗 第十四章 头、颈、面部损伤  第一节 头皮损伤  第二节 颈、颌面部损伤 第十五章 胸部损伤  第一节 胸部损伤概述  第二节 胸壁损伤  第三节 血、气胸  第四节 气管及食管损伤  第五节 心血管及肺损伤 第十六章 腹部损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腹壁损伤  第三节 膈肌损伤  第四节 腹腔内空腔脏器损伤  第五节 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损伤 第十七章 急腹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腹症的诊断步骤  第三节 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 急腹症的治疗原则  第五节 中西医治疗 第十八章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损伤  第一节 肾损伤  第二节 输尿管损伤  第三节 膀胱损伤  第四节 尿道损伤  第五节 男性生殖器损伤 第十九章 四肢、脊柱骨折及脱位  第一节 骨折概论  第二节 上肢骨折及脱位  第三节 下肢骨折及脱位  第四节 脊柱、骨盆伤  第五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 第二十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 第二十一章 烧伤  第一节 烧伤的临床过程和病理生理特点  第二节 严重烧伤的急救治疗  第三节 特殊原因烧伤的处理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外科特异性感染  第一节 破伤风  第二节 气性坏疽第五篇 内科急症 第二十三章 心血管急症  第一节 急性心力衰竭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  第三节 高血压急症  第四节 严重心律失常  附一:心脏电复律  附二:心包穿刺术 第二十四章 呼吸系统急症  第一节 重症哮喘的急诊救治  第二节 自发性气胸及纵隔气肿  第三节 肺栓塞  第四节 呼吸衰竭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附:胸腔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 第二十五章 消化系统急症  第一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第二节 急性胰腺炎  第三节 急性肝功能不全  第四节 急性胃肠炎  附一:急诊纤维胃镜  附二:腹腔穿刺术及腹腔灌洗术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急症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第二节 急性尿潴留 第二十七章 血液系统急症  第一节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节 急性贫血  第三节 急性出血性疾病 第二十八章 内分泌代谢系统急症  第一节 糖尿病急症  第二节 低血糖症  第三节 甲状腺急症 第二十九章 神经系统急症  第一节 脑血管病  附一:脑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第二节 癫痫  附二:腰椎穿刺术 第三十章 感染性急症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十一章 急性中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杀虫剂中毒  第三节 杀鼠剂中毒  第四节 气体中毒  第五节 工业中毒  第六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  第七节 毒品中毒  第八节 动物咬蜇伤 第三十二章 环境因素所致疾病  第一节 减压病  第二节 中暑  第三节 电损伤  第四节 淹溺  第五节 冻伤第六篇 专科急症 第三十三章 妇产科急症  第一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第二节 异位妊娠  第三节 阴道大出血  第四节 急性盆腔炎  第五节 妇科外伤 第三十四章 儿科急症  第一节 小儿惊厥  第二节 肠套叠  第三节 脱水  第四节 小儿重症肺炎 第三十五章 眼科急症  第一节 角膜溃疡与溃疡性角膜炎  第二节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第三节 眼外伤 第三十六章 耳鼻咽喉科急症  第一节 鼻出血  第二节 咽后脓肿  第三节 急性会厌炎  第四节 气管、支气管异物 第三十七章 皮肤科急症  第一节 带状疱疹  第二节 剥脱性皮炎  第三节 荨麻疹附录 常用急救药物  第一节 血管活性药物  第二节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三节 镇静药  第四节 呼吸兴奋药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  第六节 强心药  第七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八节 凝血与抗凝药  第九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十节 常用毒物拮抗剂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二章 急诊疾病诊断基础  第二节 诊断资料的搜集  急诊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所获得的第一手诊断资料是最宝贵的资料。掌握的材料必须全面且合于实际,这是取得正确诊断的关键之一。片面的或错误的材料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相对于其他科室,急诊病史采集和检查时必须注意到病人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一部分病人具有急、危、重的特点。  一、病史采集  1.完整的病史采集  病情允许时,应耐心听取患者本人、家属、知情者和既往病历的介绍,全面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力求获得完整的和可靠的病史。病人叙述的病史可能显得零乱和片段,如果医生采取病史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则所收集到的病史就难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的和不准确的病史会造成诊断上的严重错误。例如,一个上腹剧烈疼痛伴恶心、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如果医生思想上主观片面,就可能把注意力错误地放到“急性腹部感染”上去,而忽视了该患者可能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中的一般项目,例如年龄、性别、婚姻、嗜好、月经、职业、发病地区和季节等,与疾病亦可有密切关系,也应重视。例如,一个宫外妊娠破裂而发生休克的女病人,尤其是年轻未婚女性,如果忽视了婚姻史或月经史,可能就会造成漏诊。  2.急诊病史的采集方法  采集急诊病史应该快而准确,全面的病史询问固然重要,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临床上不能因为追求详细的病史而延误诊断和抢救的宝贵时间。因此对于不同的病情,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1)完整病史采集  即上文提到的病史采集方式。按照询问病人、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顺序进行,适合于临床上多数病人,但对于病情较急、危重病人不能采取这种方法询问病史。  (2)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并进  对病情较急的患者,病情及病人的心理均不允许医师通过上述途径获得病史,此时应采取边体格检查边询问病史的方法,这样可缩短就诊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容易得到病人的配合。

编辑推荐

《急诊医学(科学版)》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学生使用,并可作为临床急诊医师的参考用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急诊医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偏重基础理论临床具体治疗内容少我觉得非常好,以前在图书馆借阅,后来就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