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科学  作者:孟紫强 编  页数:519  

内容概要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对生态毒理学不同领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全书既重视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又重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态毒理学新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有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方法;从分子、细胞、个体及群体水平系统阐述了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分别论述了与这三大类生物有关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系统论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及河口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反映了当代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把生态系统的研究作为中心或重点的新特色、新成果和新体系;最后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力求使读者不但对当代生态毒理学的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应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际工作和相关科学研究。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适于从事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医学及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适于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农学、预防医学及食品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试用教材,也可以用作相关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培训试用教材。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论一、生态毒理学概念二、生态毒理学任务三、生态毒理学的分支科学四、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展望五、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 生态毒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 生态与环境一、环境与环境污染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二三、生物种、种群及群落四、生态系统五、生物浓缩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一、基本概念二、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的特点及类型三、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四、毒性作用的机制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一、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二、机体(宿主)状况三、接触条件四、环境因素第三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二、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三、吸收四、分布与储存五、环境污染物的排泄第二节 毒物动力学一、基本概念二、一室模型三、二室模型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一、农药生态毒理学二、多氯联苯及其他卤代芳烃生态毒理学三、金属生态毒理学四、环境气体污染物生态毒理学五、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第五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一、环境污染物引起动物中毒的病因调查与诊断二、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三、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致突变与致癌变作用及其评价四、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第四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一、吸收二、运输三、分布与积累储藏四、转化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一、概述二、不同环境污染物的植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第三节 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植物毒素二、外来人侵植物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一、有害气体对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研究技术二、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技术三、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四、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细胞遗传毒理学作用的研究技术五、重金属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六、农药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一、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三、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物质循环作用的影响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侵害途径二、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与机制三、微生物在清除污染物与环境修复中的作用第三节 微生物污染对其他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一、微生物污染物的种类与特点二、有害微生物群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三、病原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一、样品的采集与微生物计数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与微生物鉴别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方法五、病原微生物对其他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第六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一、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一、进入途径二、分布与迁移三、生物的吸收四、降解代谢五、生态毒理学作用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对陆地生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一、重金属二、农药三、其他环境污染物第四节 陆地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一、陆地植物二、土壤微生物及无脊椎动物三、昆虫、蜘蛛和螨四、鸟类五、陆生哺乳动物第七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淡水生态系统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三、淡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四、环境污染对淡水生态系统的损害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一、进入水体的途径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与转移三、生物的吸收和富集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一、分子生物水平的毒性效应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影响第四节 淡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一、微生物试验二、淡水初级生产者试验三、无脊椎动物试验四、淡水鱼类试验五、沉积物试验六、淡水生态系统试验第五节 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二、水生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三、“水华”的毒性作用第八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第一节 海洋环境一、海洋环境的主要特征二、海洋主要分区三、海洋沉积物第二节 海洋主要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一、海洋主要生物类型二、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第三节 海洋污染与污染物暴露一、海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类型二、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物吸收途径三、海洋污染物的生物积累和降解第四节 河口区的环境、生态系统和污染暴露一、河口区环境特点二、河口区生物和生态系统组成三、河口污染物及其来源四、赤潮污染第五节 海洋与河口污染物生态毒理学效应及作用机制一、分子水平的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毒理效应三、组织及器官水平的毒理效应四、个体水平的毒理效应五、种群水平的毒理效应六、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毒理效应第六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一、海洋初级生产者毒性研究二、海洋与河口无脊椎动物毒性研究三、海洋与河口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研究四、海洋与河口沉积物毒性的生物检测五、海洋和河口多物种检测系统第九章 生态风险评价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一、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领域二、生态风险发生的规模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四、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一、生态学二、分子生物学三、生态毒理学四、数学方法五、接触表征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一、确定问题二、获得必需的信息/数据。三、评价潜在的危险四、接触特征五、综合生态学效应的表征和接触表征(危险表征)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确定受体和生态终点二、风险源鉴定三、暴露和危害分析四、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第五节 GMO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一、危险识别二、推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三、确定危害程度四、估计危险概率五、风险水平的评定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是一部关于环境毒理学的实用理论专著,《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对生态毒理学不同领域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既重视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又重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态毒理学新成果的系统总结。《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适合环境毒理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