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伟军 著  页数:293  

前言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变革。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机制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而来自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潮却在不停地涤荡着教育学界学人的神经,诸多业内人士的教育观念业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场强烈的观念改革正自教育界内部渐趋蔓延开来。然而,由于教育现状积重难返,真正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在如此情况下编写《教育学》教材必然面临一定的难题:观念若超前往往会导致在实际使用上的尴尬,而内容的保守又难免招来种种的批评,因此,对编者而言实有迟疑不决之嫌。然而,教育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又决定了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多样性。虽然每部教材均难免存有差谬,每部教材也都难称众人之心,但正是这一部部参差不齐而又迥然有异的教材铸就了教育学大厦的根基。从这一角度而言,任何一部教材都有其生存的价值。正是基于这一想法,笔者方不揣浅陋,勉力为之,唯望各位方家拨冗赐教。  本书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普适性。适当参考历年教育学考研大纲,力求全面、系统地兼顾到教育及教育学的诸多领域及问题,以利于本科生复习考研之用,以及为本、专科及高职院校的普遍使用打下基础。笔者认为,教育实践虽有万千差异,但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尤其在基本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延散性。  二、平实性。在观点的采用上不求险怪,在材料的择取上不求冷僻,力求使各章各节的观点及内容平实有力、扎实稳妥,使学生能较为踏实地了解、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深造及后续学习提供较为质实的教育学背景。  三、前沿性。虽然本教材讲求平实风格,但在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课程等章中适当汲取了当代西方较为前沿的学术成果,可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窥见教育学的发展现状,并有利于启示读者对教育实践、教育现象的深层思考。  四、均衡性。由于本书讲求普适性,因此,各章内容的选取上尽量不偏嗜一端,而是均衡处理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和分量,不以编者的嗜好及特长影响内容的布置,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使用为宗旨。  本书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魏建培;第二章,王元臣;第三章,刘兴顺;第四章,杜蕾;第五章,陈文华;第六章,隋立国:第七章,魏建培;第八章,李群;第九章,李淑丽;第十章,刘兴顺;第十一章,王新民;第十二章,齐华云。陈伟军对全书统稿、定稿,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成果,这在书中及参考文献中均已标出,在此谨表谢意!另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屈玉霞教授给予了大力帮助,特致谢忱!

内容概要

  《教育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课程、教学、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教育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及相关问题,并对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等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全书材料平实,体系严整,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并适当汲取了当代西方教育学的最新理论,在具有普适性的同时兼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教育学》可作为高校本科学生、高职高专学生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本科生考研的基础读物以及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复习材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及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历史演进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历史演进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 教育与文化第一节 文化与人一、人的发展特点二、文化与人的形成第二节 文化与学校教育一、学校与文化二、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化一、社会化二、教育与社会化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一、教育与社会分层二、教育与社会流动第三节 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平等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二、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因素三、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平等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性质二、教育目的的类型及选择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四、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第五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 现代学校制度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容三、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演变二、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形态三、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变革四、终身教育与学校制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二、教师专业发展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及其地位和权利二、学生的发展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作用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七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二、课程的含义三、扩充我国的课程观第二节 课程结构与类型一、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二、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三、学问中心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五、传递中心课程与对话中心课程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第三节 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一、泰勒模式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三、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第四节 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四、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课程结构第八章 教学理论第一节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含义二、教学的地位与任务三、教学理论及其流派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二、教学原则体系第四节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二、教学设计的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内容第九章 教学实践第一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教学方法的特点三、教学方法的分类四、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五、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三、班级授课制四、当代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实旌一、备课与上课二、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第四节 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概念及特征二、教学策略的结构三、教学策略的分类第十章 道德教育第一节 道德概述一、道德的含义二、道德的结构第二节 学校道德教育一、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第三节 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一、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二、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构想第十-幸教育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一、教育评价的概念二、教育评价的演变三、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类型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模式一、泰勒模式二、目标游离模式三、CIPP模式四、CSE模式五、应答模式六、反对者模式七、自然探究模式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一、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三、教育评价的方法第十二章 教育管理第一节 教育管理概述一、教育管理的概念二、教育管理的特征第二节 教育管理过程一、教育决策二、教育组织三、教育领导四、教育控制五、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素质二、班级组织结构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四、班级管理原则五、班级管理方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教育及教育学  【内容提要】教育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空间中也存有巨大的差异,教育的进步主要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认知的不断深入。教育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主体间的文化相互传承的特殊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进步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求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第一节 教育及其历史演进  一、教育的概念  理清教育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一方面,教育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不仅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而且关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教育存在的过于广泛,又难以被清晰地加以涵括,这就注定了它留给我们的感觉——熟悉而又难以界定。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以致我们难以一劳永逸地为教育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对每天都接触的教育似乎早已了然于心,甚至许多人每天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从事着教育工作,然而,正如许多貌似浅显而又实则充满玄机的哲学问题一样,当我们真正要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时才发现,我们对教育的内涵认识得并不清晰,对教育的诠释又总是众说纷纭抑或莫衷一是。也许,我们所能准确描述的只能是,教育是发展的、动态的和多样化的,或者模仿美学家为“美”下定义那样为教育下一个无奈的界定——教育是难的!  所幸的是,尽管我们还无法为教育下一个完备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教育依然以自己的规律在运行。虽然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可以影响教育的效率,但不会使教育工作陷于停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