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小建  页数:304  

前言

  农耕文明孕育了文明的人类,农业资源支撑着人类的发展。但是,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伴随着资源的新旧更替,农业文明逐渐被其他文明所取代。形成农业文明的资源禀赋逐渐被以附加值度量的其他资源远远抛至身后而望尘莫及。原本纯朴、自然的农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又被人类加进了许多诸如“转基因”、“高效”等人为成分。人类在接受其带来的些许福祉的同时,又本能地排斥其非自然的特性。然而,无论其他产业如何发展,农业作为哺育人类生长这一基础性产业的战略地位仍无可替代。在地球上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富裕和区域的繁荣仍然是相关政府和民众光辉灿烂的奋斗前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部地区则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和劳动力富集区。中部五省(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面积87.12万km2,约占全国的9.1%,但总人口3.38亿,约占全国的25.6%;其中,农村人口约2.15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9.5 9/6和中部地区总人口63.6%。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2007年,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15935.3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1.8%,农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6.1%,远远高于11.3%的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近几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好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特殊的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促进了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后,在“振兴东北”政策的指导下,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得到中央的重点支持。而中部地区却游离于国家战略的重点之外,在全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位次不断后移。2004年,长期被忽视的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引起了中央关注。中央明确提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由于中部地区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决定中部地区的崛起。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十二章:第1章,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揭示研究中部农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第2章,在界定中部农区的概念与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中部农区的发展环境,揭示中部农区发展的优势与障碍;第3章,分析中部农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迁两个层面阐述中部农区的发展进程;第4章,从省域、市域和县域三个层面分析中部农区经济发展差异;第5章,在阐述专业村对中部农区特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村的形成机理,并对专业村进行类型划分;第6章,阐述中部农区城镇化的特征和城镇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带动型农区的发展特征并用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第7章,阐述中部农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中部农区的影响,分析工业化带动型中部农区发展特征并用相关典型案例进行佐证;第8章,阐述中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农业产业化对农户、农业和农区的影响,分析农业产业化作用下的农区发展特征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发展的案例;第9章,论述全球化的新近趋势和全球化对中部农区的影响,分析全球化作用下中部农区的发展特征和全球化带动农区发展的案例;第10章,阐述中部农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划分农区发展的环境类型区,分析农区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并实证分析农区发展环境与模式的相互作用;第11章,在阐述农区组织、产业和空间演化方向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网络和农区的协同演化机理;第12章,分析农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理清农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进行农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书籍目录

自序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部农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有关农区自身发展的理论较为薄弱    1.1.3 中国农区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力量    1.1.4 农区发展新视角: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  1.2 农区发展研究综述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农区地理学的新近研究方向  1.3 农区发展的新思路与本书结构安排    1. 3.1 农区发展的新思路    1.3.2 本书的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第2章  中部农区发展的基本背景  2.1 中部农区界定    2.1.1 中部地区省域范围    2.1.2 县域经济在农区居重要地位  2.2 中部农区在全国的地位    2.2.1 重要商品粮基地    2.2.2 重要的基础生产要素供应基地    2.2.3 重要交通枢纽    2.2.4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桥梁  2.3 中部农区发展的自然环境    2.3.1 季风气候显著    2.3.2 地貌复杂多样    2.3.3 自然资源丰富  2.4 中部农区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2.4.1 外部经济环境    2.4.2 内部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第3章  中部农区发展进程  3.1 经济发展过程及所处阶段    3.1.1 经济发展过程    3.1.2 经济发展阶段  3.2 经济结构变迁    3.2.1 产业结构变迁    3.2.2 区域结构变迁    3.2.3 所有制结构变迁  3.3 社会结构变迁    3.3.1 人口结构变迁    3.3.2 城乡结构变迁    3.3.3 就业结构变迁  参考文献第4章  中部农区经济发展差异  4.1 中部农区省域经济差异分析    4.1.1 河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4.1.2 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4.1.3 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  4.2 中部农区市域经济差异分析    4.2.1 市域经济空间格局现状    4.2.2 市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4.2.3 市域经济增长类型  4.3 中部农区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4.3.1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现状    4.3.2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4.3.3 县域经济增长类型    参考文献第5章  中部农区的专业村发展  5.1 专业村对中部农区的特殊作用    5.1.1 改善农区经济结构    5.1.2 带动农区劳动力就业    5.1.3 提高农区土地配置效率    5.1.4 增加农区农户收入    5.1.5 提高农区生产技术水平    5.1.6 规范农区组织制度  5.2 中部农区专业村形成机理    5.2.1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机理分析框架    5.2.2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    5.2.3 专业村形成与演化机理  5.3 中部农区专业村类型    5.3.1 特色种植专业村    5.3.2 特色养殖专业村    5.3.3 加工型专业村    5.3.4 旅游专业村    5.3.5 民间文化专业村    5.3.6 服务型专业村  参考文献第6章  城镇化与中部农区发展  6.1 中部农区城镇化特征    6.1.1 城镇化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6.1.2 城镇化水平较低    6.1.3 城镇化进程省际差异较大  6.2 城镇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    6.2.1 吸纳大量的农区剩余劳动力    6.2.2 改善农区就业结构    6.2.3 促进农业发展    6.2.4 提高农区居民生活质量    6.2.5 城镇化对农区发展的负面影响  6.3 城镇化带动型农区发展特征    6.3.1 生产专业化突出    6.3.2 农区劳务输出增加    6.3.3 邻近城镇影响明显    6.3.4 农村工业较为发达    6.3.5 服务业发展较快  6.4 城镇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    6.4.1 鹤壁市山城区“城郊型经济”    6.4.2 城镇化与小庄村发展  参考文献第7章  工业化与中部农区发展  7.1 中部农区工业化进程    7.1.1 河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    7.1.2 湖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    7.1.3 江西省农村工业化进程    7.1.4 湖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    7.1.5 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  7.2 工业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    7.2.1 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正面效应    7.2.2 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负面效应  7.3 工业化带动型农区发展特征    7.3.1 受城市工业辐射增强    7.3.2 农村工业成为推动农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7.3.3 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增强    7.3.4 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优化  7.4 工业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    7.4.1 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型    7.4.2 工艺品制造型    7.4.3 茶叶加工型    7.4.4 木竹加工型    7.4.5 纺织加工型    7.4.6 科教文化用品加工型    7.4.7 钢铁机械加工型    7.4.8 其他加工型  参考文献第8章  农业产业化与中部农区发展  8.1 中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8.1.1 发展现状    8.1.2 存在问题  8.2 农业产业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    8.2.1 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影响    8.2.2 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的影响    8.2.3 农业产业化对农区的影响  8.3 农业产业化作用下的农区发展特征    8.3.1 农业生产专业化    8.3.2 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化    8.3.3 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    8.3.4 农业经营规模化    8.3.5 农业发展国际化    8.3.6 农业生产标准化    8.3.7 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8.4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    8.4.1 加工企业带动型    8.4.2 贸易公司带动型    8.4.3 专业市场带动型    8.4.4 中介组织带动型    8.4.5 主导产业带动型    8.4.6 科技带动型  参考文献第9章  全球化与中部农区发展    9.1 全球化的新近趋势    9.1.1 全球化速度加快    9.1.2 区域受全球化影响加剧    9.1.3 全球化连锁效应日渐突出  9.2 全球化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    9.2.1 全球化对农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9.2.2 全球化对农区发展的负面影响  9.3 全球化作用下的中部农区发展特征    9.3.1 外向性逐渐增强    9.3.2 生产过程日趋标准化    9.3.3 中介组织不断增加    9.3.4 加剧农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9.4 全球化带动农区发展案例    9.4.1 初级农产品出口创汇型    9.4.2 加工出口创汇型    9.4.3 国际务工输出带动型    9.4.4 国际旅游带动型    9.4.5 国际引进带动型  参考文献第10章  中部农区发展与环境关系  10.1 中部农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0.1.1 环境因素影响农区发展    10.1.2 农区发展改善本地环境  10.2 农区发展环境类型区    10.2.1 类型区划分原则及指标    10.2.2 地域环境类型的划分    10.2.3 各类型区环境特征  10.3 农区发展动力及发展模式    10.3.1 农区发展动力    10.3.2 农区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    10.3.3 中部农区发展模式  10.4 农区发展环境与模式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    10.4.1 环境因素影响农区发展模式    10.4.2 农区发展模式影响地方环境  参考文献第11章  中部农区发展演化  11.1 组织演化    11.1.1 农户企业化    11.1.2 企业网络化  11.2 产业演化    11.2.1 农业现代化    11.2.2 产业集群化    11.2.3 产业多样化  11.3 空间演化    11.3.1 区域生产专业化    11.3.2 农村城镇化    11.3.3 城乡一体化  11.4 演化机理    11.4.1 企业能力理论    11.4.2 企业、网络和农区协同演化机理  参考文献第12章  中部农区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  12.1 中部农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1 农业人口多,压力大    12.1.2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12.1.3 教育水平较低    12.1.4 农区基础设施落后    12.1.5 非农产业发展较落后  12.2 发展思路    12.2.1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待农区发展    12.2.2 通过内外力耦合促进农区发展    12.2.3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区农业发展    12.2.4 通过加大投入推进农区发展    12.2.5 加快农区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农区发展    12.2.6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区人力资本水平  12.3 产业发展战略    12.3.1 第一产业    12.3.2 第二产业    12.3.3 第三产业  12.4 保障措施    12.4.1 加大对农区建设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12.4.2 大力兴办多层次的农村教育    12.4.3 加强农区基础设施建设    12.4.4 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强化政府的管理功能    12.4.5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本质上,从农区发展的结果甚至是发展过程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人口转移相互作用来实现。而农村地区发展受两种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大城市及其工业外部拓展和农村依靠内力实现本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因此,农区的发展差别实质上是内、外力结合方式不同。有的农区发展更多的依靠外力,有的更多的依靠内力,或者两者的结合,但内外力作用不同。所以,农村地区发展的具体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但模式背后的社会机制是一样的。总之,中国的农区发展不能单独强调外力或内力,而是要走一条农村外部工业推动、都市吸引,农村内部自主建设的“外推”和“内发”相结合的道路(于乐锋,2007)。  1.3.1.2 强调农户在农区发展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村和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区其他组织形成的基础,单一农户及其相互间关系或组合都影响着农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农区的发展必须强调农户的作用,关注农户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对外部影响的反应能力。  1)农户与农区的关系  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地区,与农户关系十分密切。从聚落类型的角度,农村地区为村庄及其周围地区的集合。农户作为村庄内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是农区其他组织形成的基础。在不同地区,由于农业地位不同,农户与农村之间关系亦有所不同。比如,在纯农业地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型企业并不发育,农业生产以农户为经营单位。在非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农业仍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地区,尽管基于农村的企业也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出现,但农户仍然为农区的主要经营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农区的非农业活动逐步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这时,农户的地位仍然很重要。一方面,它们仍在农业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非农业(如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经营中,也有一些以家庭为主要单元。只是由于其他经营单元的发展,农户的重要作用会有所下降。  2)农户与农区经济发展  由于农户是农区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农户的状况与农区经济增长关系十分密切。就单一农户而论,不同的决策能力和家庭人员素质,影响农户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从而决定着农户竞争力的高低。基于地方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对根植于此的农户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户经济活动的不同区位选择,也影响农户所在地区及其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仅单一农户状况影响农区经济发展,农户之间的关系及组合也影响农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增衰。比如,与企业活动一样,农户经济活动也具有外在性。这种正、负的外在性,影响当地的农户发展环境及其他农户的行为。基于正式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形成的农户群或农户合作组织,在信息共享、资金流动、市场拓展、劳动力使用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了发展便利,对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以内外力相互耦合共同推动中部农区发展为主线,在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基本背景、历史进程及区域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专业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等内外力因素对中部农区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中部农区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中部农区的发展演化方向。最后,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中部农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具体保障措施。  本书可供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农村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中部农区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送货很快!内容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