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区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学敏  页数:397  
Tag标签:无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版图上出现了三个增长板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一个被称为“环渤海”的发展区域。尽管发展中仍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得改革开放春风之先,“向阳花木早逢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也形成了多个具有广泛借鉴和示范意义的模式。对此,人们褒多贬少。而“环渤海”的发展却不同。尽管京津以其特有的强势地位获得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化水平不输于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常为人所诟病的是:京津冀经济体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经济联系若即若离,远没有上海与江浙的关系那样紧密;京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纳能力远大于它的扩散能力,在京津发达的都市周边存在一个“环京津贫困带”;仅GDP而言,京津地区已达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天津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但资源与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我们不能在沙尘暴肆虐、连呼吸洁净的空气都困难的时候,遑论发达和富裕……何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颇多,学者见仁见智,本书则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些问题。本书认为,所谓“环渤海”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都不紧密,区域内的三个板块(京津冀地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它们是通过极不相同的路径获得发展的,而硬要指陈存在一个“环渤海”发展区域,是一种“地理上的错觉”。其实,与京津冀地区联系密切的是山西中北部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即晋陕蒙),因为那里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晋陕蒙;离开晋陕蒙,京津冀地区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内容概要

本书认为,“环渤海”概念是一个地理上的错觉。基于此,本书提出了一个涵盖京津冀和晋陕蒙部分地区的“首都区”的全新概念和发展思路,提出要跳出京津,从战略的高度,基于可持续性,以区域的视野来谋划首都地区的发展。通过分章论述,系统地研究了“首都区”的产业空间再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源流动、生态环境、滨海新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外“首都区”建设的经验等,提出了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本书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框架来分析中国首都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把晋陕蒙的部分地区纳入“首都区”的范围内,提出晋陕蒙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广阔腹地、能源支撑和生态屏障,京津冀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晋陕蒙。    本书适合于从事区域规划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首都区”——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   1.1 现有各种思路和规划的局限性   1.2 京津冀与晋陕蒙的经济和生态联系   1.3 “首都区”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章 “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   2.1 “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和产业合作的基础   2.2 “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状况   2.3 “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2.4 “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机理分析   2.5 促进“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的举措   参考文献 第3章 “首都区”聚集与扩散效应分析   3.1 现有贫困城市和贫困带问题   3.2 京津发展与生态保障问题   3.3 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的协调   3.4 生态补偿问题   3.5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问题   3.6 产业发展对贫困带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首都区”城市群结构特点与功能定位   4.1 “首都区”城市群发展概况   4.2 “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   4.3 “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第5章 “首都区”内务区域交通和物质流分析   5.1 “首都区”综合交通格局   5.2 “首都区”交通承载力分析   5.3 “首都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首都区”能源流动分析   6.1 “首都区”石油流动分析   6.2 “首都区”煤炭流动分析   6.3 “首都区”天然气流动分析   6.4 优化“首都区”能源供求平衡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7章 “首都区”生态环境分析   7.1 “首都区”的生态背景   7.2 “首都区”的水资源   7.3 “京津风沙源”治理   7.4 “首都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章 晋陕蒙宁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8.1 晋陕蒙宁能矿资源特征   8.2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8.3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   8.4 能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8.6 高效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9.1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9.2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城市空间扩展的带动作用   9.3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技术扩散   9.4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产业扩散   9.5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未来   参考文献 第10章 滨海新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第11章 国外“首都区”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第12章 “首都区”建设:历程、思路和政策

章节摘录

插图:首先,“首都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强势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而不考虑生态环境、不考虑资源支持,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我们构建的“首都区”中,充分考虑到区域内的功能分区。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以及晋陕蒙能源支撑和生态屏障三大支撑体系,使产业带动、技术扩散、功能辐射、物资集散、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成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同时,全球化使各个区域在全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角(屠启宇和金芳,2007),为此,构建以京津为龙头、以晋陕蒙为腹地的“首都区”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便可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其次,“首都区”建设具有可行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卫星、通信和交通等,使区域空间距离的时间尺度大大缩小,区域内部的联系更加紧密,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更易于流动。尤其是在市场利益的导向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向高报酬区域流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成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在区域环境上,科学技术发展使环境的跨行政区域监测成为可能。譬如,针对北京市空气污染已呈现区域污染的现状,2006年8月29日,北京市环保局启动了“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项目,首次采用飞机或无人机搭载仪器对600-2000m的高空进行垂直观测,观测站点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可见,区域之间的环境控制已无障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降机场选在太原和呼和浩特。利用山西、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建造坑口电厂,满足京津冀都市圈的电力需求;在内蒙古包头一带建立重工业基地,为京津冀都市圈提供工业原材料,解决京津冀的能源和原材料、环境等问题。

编辑推荐

《首都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首都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算是一个比较大的case study吧,对于想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朋友们来说,可以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