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两岸的历史记忆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南京博物院 编著  页数:144  
Tag标签:无  

前言

2002年12月27日,以江苏三阳河、淮河水利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启动。东线工程主要是利用大运河向北输水,因此江苏段的文物保护工作基本上围绕大运河遗产廊道展开。东线工程所穿越的扬州、淮安、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3年8月26日,江苏省文化厅、水利厅、公安厅转发了国家文物局和水利部《关于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考古调查工作的通知》,就该工程涉及的江苏段文物保护工作做出部署,指定了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单位,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根据统一要求,省文化厅成立了“江苏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组”。领导小组主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抢救保护的组织管理,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安排,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内部审计、对外协调等任务。规划组具体负责本次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起草编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规划。2004.年6月30日,江苏省文化厅和水利厅共同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南水北调江苏境内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并组成了“江苏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协调小组”。

内容概要

本书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一期控制性项目考古发掘成果的汇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一期控制性项目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楚州和高邮。各发掘报告的内容有史前化石地点、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遗址和墓地,对研究里运河一带的居民迁徙、贸易发展、文化交流、市井生活和社会风俗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    本书可供考古工作者,高等院校考古专业、遗产保护专业师生,对中国大运河特殊线形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漕运史的专家学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序淮安夹河明清墓群考古发掘简报淮安楚州区周湾与杨庄古生物化石地点发掘简报淮安楚州区白马湖农场二站遗址发掘简报淮安四站鸭洲明清墓地考古发掘简报高邮陶河遗址、临西墓地发掘简报2006年楚州元明清墓地发掘简报淮安板闸清代粮仓遗址发掘简报淮安楚州区白马湖一区二窑明清墓发掘简报高邮三垛唐宋遗址发掘简报

章节摘录

插图:此次发掘的19座土坑竖穴墓均为小型墓葬,三处发掘区皆为平民墓地,多数安葬者家境贫寒。除M113、M201、M202、M301、M302计5座为夫妻合葬墓外,其余皆为单棺葬。三处发掘区地层堆积大致相同,墓口之上覆盖深厚的黄沙层,分为6~8层,距地表深度1.5 ~2.1 米,墓坑地层为青灰色或灰黑色黏性土。墓坑之上多数见有低矮的封土堆,因洪水浸蚀和风雨流失,现存高度一般在30~60厘米。墓坑形状基本为长方形,个别墓坑呈椭圆形。墓坑较浅,一般棺盖距坑口的高度在50~80厘米。棺具多数简陋轻薄,盖板常用3~4根木料拼合,棺具尚好者用两根木料拼合。夫妻合葬墓形制比较规整,男棺居左,女棺居右。M201为一男二女合葬墓,3具棺木保存都很完好。在位置摆放上男前女后,妻在中,妾(或继妻)在右,显示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妻妾有别的等级制度。从三个发掘区墓葬揭示情况来看,葬制凌乱,墓向不一,纵横交错,有的墓葬相互叠压,说明安葬的时代有早有晚。根据棺具的好坏及夫妻合葬的情况,可以反映这些安葬者生前经济状况是有贫富差异的。

编辑推荐

《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楚州、高邮考古报告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运河两岸的历史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