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精要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弥漫,古继红 主编  页数:266  

前言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精髓,更是中医师必读之著。然而,许多中医师毕业后对这些经典便有所淡忘,诊断治疗率性而为,使诊疗水平难以提高,这也成为许多中医老专家、老前辈最为担忧之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重视中医师的继续教育问题,2006年11月发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并规定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在科学出版社组织下,我们根据各级临床医师所需,编著了《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根据初、中、高级职称医师的临床需要分为三级,共12册。各经典初级参考读物为“临床精要”部分,主要供初涉临床的中医师使用,使他们能很快地抓住经典精要,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各经典中级参考读物为“临床运用”部分,主要介绍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的运用经验体会,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参考;各经典高级参考读物为“临床发挥”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发挥经典理论在临床的作用.可供临床高年资医师参考。  本丛书涵盖了中医经典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经验,是临床医师提高经典理论知识及升级考试的重要参考书。主要编写者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专科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长期坚持在中医经典教学、,临床病房、门诊第一线工作,其中多人为国家级重大课题的主持者,或多项科技奖获奖者.书中体现了他们在教学、临床、科研中的许多心得体会,如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防治SARS、流感及其他病毒性疾病,中医经典理论指导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同时亦介绍了众多古今医家临床运用经典理论的经验,可供临床各级医师学习参考,亦可作为高年级中医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内容概要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著作,对中医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必读的首部经典。本书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经典必读》中有关《内经》的内容为基础,节选《内经》中对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精要理论,分为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病证、养生共八章。每章中对所选取的原文以注释、语译、经文分析、临床运用等方式阐释其理论内涵,并联系临床说明其在辨证论治疾病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撷采古今精彩医案穿插其中,作为范例以提示其临证运用要领。本书可为学习《内经》掌握其理论精华并贯彻运用于临床,提供切实而有益的参考。    本书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内经》的初级篇,可供初入临床的中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总前言前言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黄帝内经》简介    一、书名含义及构成    二、成书年代及作者    三、流传与沿革    四、注家和注本  第二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色  第三节  学习《内经》的方法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性质    二、三阴三阳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归类及相生相克    二、亢害承制    三、神机、气立    四、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第三章  藏象经络学说  第一节  脏腑    一、藏象    二、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奇恒之府和脏腑的不同性能    四、饮食水谷在人体中的输布代谢    五、脾病则四肢不用    六、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    七、人卧血归于肝  第二节  精气神    一、神的概念及精神思维活动    二、营卫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及其病候    四、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六腑化水谷而行津液    五、血气喜温恶寒  第三节  经络    一、经脉“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二、经脉的循行起止及其病变、治疗    三、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皆有大数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二、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第二节  发病    一、生病起于过用    二、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体质与发病  第三节  病机    一、阳气失常病机    二、阴阳失调病机    三、百病生于气    四、病机十九条    五、阴阳寒热虚实病机    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七、五实死,五虚死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切诊    一、“切脉常以平旦”和四诊合参    二、平人脉息    三、脉象主病    四、脉合四时阴阳    五、脉以胃气为本和四时五脏平、病、死脉    六、真藏脉    七、脉色舍参    八、尺肤诊法    九、虚里诊一  第二节  望诊    一、五脏“失强”病候    二、五色“欲”与“不欲”    三、面部望诊部位    四、五色主病及望色诊病要领  第三节  闻诊  第四节  问诊    一、诊病之“五过”和“四德”    二、临病人问所便    三、问梦境诊病第六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  第二节  三因制宜  第三节  标本先后    一、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二、标本缓急    三、病为本,工为标  第四节  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求其属  第五节  反佐法及治疗用药法度    一、反佐法及用药法度    二、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三、有故无殒第七章  病证  第一节  热病    一、热病的病因病机    二、伤寒的六经分证及治法    三、遗热与食复    四、两感于寒与暑病    五、阴阳交    六、风厥与劳风  第二节  咳证    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二、五脏六腑咳和聚于胃,关于肺  第三节  痛证    一、五脏卒痛的病机    二、各种痛证的具体病机  第四节  痹证    一、痹证的病机    二、痹的五脏六腑分证及其预后和治疗    三、营卫气与痹证的关系    四、痹的各种兼证  第五节  痿证    一、痿证的病机与病候    二、治痿独取阳明  第六节  脾瘅  第七节  肿胀    一、水胀、肤胀、臌胀、肠蕈、石瘕的病候及鉴别    二、水气病(水肿)的病机及治则治法第八章  养生  第一节  内养正气,外避邪风    一、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二、人体的生长壮老生命过程及肾气在其中的作用  第二节  四气调神    一、四气调神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

章节摘录

  饮食五味对五脏精气阴阳的影响及其意义  五味人五脏的理论,《内经》其他篇章也有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入肺,咸先人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不但无益身体,反而成为病因,而致生本篇所论之病候。《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胎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同样说明五味偏嗜伤人,导致被克之脏脏气失常而发生病变。《素问·宣明五气》则提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这些论述,体现了五脏与五味正反相关的关系,对分析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后世药物归经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五味人五脏理论对于指导病中饮食宜忌也有一定意义。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寒热温凉之气,辛甘酸苦咸之味。如生姜辛温,能外行肌表;梨子甘凉,能内生津液;雀肉甘温,能益气壮阳;鱼肉甘咸,能滋阴补血等等。辛味食物具有宣散之功,甘味食物具有补益缓急之功,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补阴之功,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之功,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消食之功。食物有阴阳之分,人体体质有阴阳之别,四时气候亦有阴阳之异,应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脏益血气,瘁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食。”同时也提出: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故不能食此五脏,尤顺天理。”所论虽然直观、朴素,但都是结合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按照五脏配五味的属性提出的饮食养生方法。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内经临床精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