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教育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艳 编  页数:214  

前言

  “药食同源”源远流长。古时发现的药物,多以草本植物为主,所以古代药物著作多以“本草”为书名。纪元前后的“本草”著作多已亡佚,幸为陶弘景(纪元452-536年)著的《本草经集注》所转录,从而得以相传于世。至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1596年)已收载药物1892种;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补充药物716种,并附205种。近年来出版的多部著作中,1994.年出版的《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记载了12807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1998年出版的《中药辞海》收载中药材7871条,有关项目共30000余条;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收载药物8980味。  我国自古相传有“神农尝本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说。历代传统医药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和发展成为今日的《中医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卓越贡献,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遗产和伟大宝库。  本草药物、中药,是医疗保健的物质基础,是祖国医药学瑰宝。因此,对中药资源的认识与研究,不仅仅是医药卫生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学习和关注的学问。该书是一部新概念著作。全书分为基础篇、资源教育篇和教育实践篇以及附录四部分。编著者们分别是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学、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有丰富经验和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该书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既可作为中药资源相关专业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中药资源教育的大众读物,尤其适合作为师范等院校的公选课教材、中小学校科学教师和林业等资源保护部门的培训教材。  愿为之序!

内容概要

  《中药资源教育》旨在使更多的人成为合格的中药文化传播者。全书分上篇、中篇、下篇及附录四部分。其中,上篇三章以介绍中药与中药资源教育的基础知识为主;中篇两章分别介绍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中药资源概况及特色,并精选有代表性的中药材作为实例枚举;下篇两章注重读者能力的培养,围绕中药材采收、加工与炮制、中药资源调查、中药资源与园林设计、中国药膳等内容,将爱护中药资源、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提高读者传播传统文化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附录介绍了植物学基础知识,收录了与中药资源相关的公约与政策法规,并列出可用于园林设计的中药资源参考名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药资源教育》将资源伦理学思想融人到中药资源教育之中。《中药资源教育》既可作为中药资源相关专业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中药资源教育的大众读物,尤其适合作为师范、农林、综合性院校的公选课教材以及中小学校科学教师和林业等资源保护部门的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篇 基础篇第一章 初识中药第一节 人类宝贵的生态医药学第二节 中药产地与地道药材第三节 中药命名与分类第二章 走近中药资源第一节 中药资源种类构成第二节 中药资源特征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中药和中药资源第四节 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资源第三章 中药资源教育第一节 中药资源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节 中药资源教育类型与实施途径第三节 中药资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中篇 资源教育篇第四章 北方地区中药资源第一节 华北地区中药资源第二节 东北地区中药资源第三节 西北地区中药资源第五章 南方地区中药资源第一节 华东地区中药资源第二节 中南地区中药资源第三节 西南地区中药资源第四节 港澳台地区中药资源下篇 教育实践篇第六章 中药资源教育实践活动第一节 中药材采收、加工与炮制第二节 中药资源调查与质量评价第三节 中药资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第四节 特殊中药资源——中国药膳第七章 爱护中药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资源危机第二节 中药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第三节 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参考文献附录1 植物学基础知识附录2 相关公约与政策法规附录3 中药资源野外调查技术规程附录4 可用子园林设计的中药资源参考名录图版

章节摘录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四气”具体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其中寒凉与温热对立,寒和凉两种药性相近,但凉冷于寒,温和热两种药性相近,但温次于热。  中医认为寒凉药药性属阴性,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清热除蒸、泻热通肠、清热利尿、消化痰热、清肝息风等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吐血衄血、阴虚发热、热结便秘、痰热喘咳等。温热药药性属阳性,具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肺化饮、温阳利水、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功效,多用于治疗寒伤脾胃、脘腹冷痛、疝气冷痛、寒痰喘咳、阴寒水肿、肾阳不足、阳痿不孕、四肢厥冷等。(2)五味  《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内经》中“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是对五味所作的精确判断和说明。前人所说“人口则知味,人腹则知性”是指药物五味可以通过口尝而知,人腹以后则可知其药性作用。人们将药物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资源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