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井沟子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页数:384  

前言

2002~2003年,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进行了发掘。经过两个年度的发掘,已将该遗址的西区墓地基本上完整揭露。所发掘的58座墓葬和2座灰坑代表了一种年代处于青铜时代晚期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已被命名为井沟子类型。发掘简报的报导以及对这类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经济形态、居民族属的初步分析,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中国北方考古的学者们的关注。井沟子西区墓地的发掘,为认识长城地带东部早期游牧文化的面貌特征,提供了一批非常关键的材料。井沟子类型的确认,不仅填补了西拉木伦河流域晚期青铜时代文化的一个缺环,对于今后在赤峰等地的考古工作中继续辨识和判定同类性质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围绕这批遗存开展深入的研究,对于探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牧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迄今为止,井沟子类型遗存中材料最为丰富的发现仍只有井沟子西区墓地一处。因此,若想深化对井沟子类型的认识,对这批弥足珍贵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报道,是最为基础、最为紧要的研究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学科分析手段,最大限度地从各类遗物中萃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这类遗存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当务之急。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尝试将这本书定位为研究型报告,在结构上将全书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井沟子遗址的发掘报告,按照目前提倡的考古报告编写格式,首先对井沟子遗址的概况、发掘工作的缘起与经过予以介绍,继而对墓葬材料进行归纳,对出土遗存进行分类,对有助于发掘材料的理解和利用的遗存年代、文化性质、分期、经济形态、族属、扰墓现象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最后,按单位客观、翔实地报道所有的发掘材料。

内容概要

林西井沟子是一处包含有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井沟子类型四种古代遗存的遗址。本书重点报道了2002—2003年该遗址西区墓地的发掘资料及相关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报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遗址概况与墓葬综述、墓葬分析、墓葬资料、灰坑与房址共四章,下编包括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线粒体DNA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动物遗存、青铜器、孢粉土样的检测与分析。    井沟子西区墓地是内蒙古东南部地区迄今唯一一处经科学发掘的早期游牧文化的墓地。对该墓地出土井沟子类型遗存的全面报道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探讨我国北方早期游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批必不可少的考古学资料和重要的研究基础。    本书可供考古、历史、自然科学史研究者及文博工作者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井沟子遗址发掘报告 第一章  遗址概况与墓葬综述   一、遗址概况与工作缘起   二、发掘经过与遗存分类   三、墓葬特征   四、随葬品分类 第二章  墓葬分析   一、年代推定与文化性质   二、井沟子类型遗存的分期   三、经济形态   四、族属   五、关于扰墓现象 第三章  墓葬资料 第四章  灰坑与房址下编  井沟子类型遗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人骨的人类学研究 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古代人群线粒体DNA分析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初步研究 井沟子遗址孢粉样品所反映的环境信息 内蒙古赤峰地区青铜时代古马线粒体DNA分析结语Abstract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村子地处西拉木伦河上游北岸的一条现已干涸的河川之中。这条河川大致北起西敖包吐村西北,向东南经井沟子、上火、下火等村蜿蜒而人西拉木伦河,全长10余千米。这里属大兴安岭南端余脉,地势较高,海拔多在750~1300米之间。井沟子村西北约1.8千米处的一座高山,制高点海拔1361米。这是方圆十多平方千米内海拔最高又最具气势的一座大山,当地村民称之为“大黄山”。由此山主峰向东南伸出一条支脉,于坡下发育成地势较缓的一处黄土坡岗,遗址即位于这坡岗之上,东南距井沟子村约400米。坡岗的北侧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沟,当地人称大砬子沟。沟的上游至今仍有清泉淌出。在坡下靠近村子北边的河道中另有一处泉水。在近年的连续干旱中,它仍然为这条河川中的几个自然村提供了用水。可以想见,便利的水源应是遗址定位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图版一)。现今遗址西侧的坡上生有成片的山杏,东侧坡下有人工种植的幼杨林。其余地段则为挖满了育林坑的荒地,生长着铁杆蒿、断肠草、羊草、麻黄等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据村民介绍,由于连年的干旱与过度的放牧,这里的植被情况已远逊从前。该遗址于1989年赤峰市文物普查时发现。1998年,林西县文管所所长王刚曾报道了遗址内被破坏的一座石棺墓,发表了村民上交的3件陶罐及铜刀、铜泡、铜耳环等遗物,并确定了这里存在规模较大的墓群,且既有石棺墓又有土坑墓。至于其文化属性,报道者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而郭治中先生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将井沟子遗存的年代断为战国时期,认为这是自夏家店上层文化消退之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所形成的一类有地域特色的遗存②。而我们在2001年召开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中,基本同意郭先生的意见,但同时指出这类遗存的具体年代和文化属性还需进一步的工作来探明③。2002年5月初,为配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拉木伦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及相关遗存的综合研究”课题的实施,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据地面调查,坡岗上陶片、石器等遗物的散布范围虽广,却颇为稀少。结合钻探,发现遗址范围内的墓葬可分东、西两区。两区相距约100米。西区墓葬位于遗址中部的地势较平处,其中有几座墓葬被农民所挖育林坑破坏,且有1座被盗,可看出墓葬分布较为密集。从地表采集陶器残片及青铜装饰品来看,特征与王刚所长报道的遗物非常一致,但未发现石棺迹象。东区墓葬位于遗址东部靠近坡下处,地势也相对比较平坦,地表可见2座被盗的石棺墓。

后记

井沟子遗址的发掘、整理、出土遗存的分析乃至发掘报告的撰写都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参加2002年度发掘工作的有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塔拉、张亚强,赤峰学院田广林,林西县文物管理所王刚、白明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王立新及研究生武志江、蒋璐、邵会秋、田野、张成明。参加2003年度发掘的有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索秀芬,林西县文物管理所王刚,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永刚、王立新、井中伟及研究生郜向平、盛之翰、武志江、张礼艳。野外照相朱永刚、王立新,测绘王仁旺。朱永刚、王立新、井中伟、武志江、蒋璐、邵会秋、唐淼、孔蜀筠参加了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室内绘图由郝晓菲、田丽、林雪川完成。张礼艳、豆海锋帮助完成了报告插图的制作。发掘报告由王立新、塔拉、朱永刚主编。撰写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王立新;第2章:王立新、塔拉;第3章:王立新、张礼艳、张亚强;第4章:朱永刚、王立新;发掘报告最终由王立新通稿、定稿。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由朱泓、张全超、李法军完成。人骨的DNA分析由周慧、王海静负责,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由张全超负责。墓地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由陈全家完成。蔡大伟对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的4例马骨做了线粒体DNA的分析。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金属成分、结构、铸造工艺与矿料产地的分析由李延祥负责。汤卓炜、张淑芹完成了墓地所采孢粉土样的检测分析。英文摘要由史宝琳(Pauline Sebillaud)翻译。发掘和整理工作得到了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学院、林西县文化局和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此致谢。

编辑推荐

《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西拉木伦河考古(2)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西井沟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