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人生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敬枫蓉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前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初入大学的莘莘学子,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今的大学生们,在跨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传道解惑?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大学源于求真精神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专才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精细划分的专业结构,紧锣密鼓的培养节奏,严格系统的训练考核体系,让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迅速”成为技术“专才”,乃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青年学生们仍然认为:在大学中的全部目标就是“精通一艺”。  当然,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这种培养“专才”的教育理念,提出当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传统的、面向专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很快得到纠正,退出教育教学领域,虽然它仍然能够迅速造就很多“可使用”人才,但是问题的凸现也显而易见:对学生的精神引导不利,树德与解惑的倡导还停留在概念上,许多青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人生缺乏理想,学业缺乏规划,生活缺乏信念。甚至在大学生活结束的时候,部分青年学生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所以,我们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需要引导青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必要的规划。  对于多数大学新生而言,上大学意味着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每一个学生几乎都面临着心理适应的磨砺、前行目标的困惑、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青年学生们不能被这样那样的问题所难倒,更不能因困惑迷茫而彷徨不定、止步不前。此时,恰恰需要的是理性清醒、从容淡定,更需要的是主动学习和主动适应。大学生们需要认识:何为大学,何为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需要问问自己:社会和人生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自己将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定位。  只有当青年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大学”和“我”之问的关系后,才有可能真正理清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时代。所以,本书第1章主要讨论了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强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拔尖人才和建设者。指出大学使命是研究高深学问、服务经济社会、推动文化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倡导学术自由和自觉的学术精神,倡导永恒的道德精神和包容与批判的精神,追求创新和卓越。上述探讨,意在和大家一起探索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大学的意义、学习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让青年学生们懂得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绚丽多彩。

内容概要

本书第1章主要讨论了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强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拔尖人才和建设者。第2章着重介绍了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成功=理想+规划+行动”的人生成功定律。第3章强调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即素质决定成就。提出大学教育虽然倡导学生坚定“探寻真理”和“精通一艺”的学习目标,但应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第4章介绍了“以终为始”的学业规划方法,其中特别探讨了“人才的四大黄金定律”和“SwOT分析法”。第5章讲述了关于思维锻炼、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素质提高等诸多具体方法。第6章讨论了“规划引领人生,行动成就人生”的人生理念,用浅显易懂的哲理和喜闻乐见的故事、案例揭示了目标、规划、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本书可作为普通本专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入学教育指导书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青年自我提升的优秀读物,同时对高等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亦有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大学之“使命”  1.1  大学的起源及发展    1.1.1  中国古代的大学    1.1.2  西方的大学起源    1.1.3  中国当代的大学  1.2  大学使命    1.2.1  研究高深学问    1.2.2  服务经济社会    1.2.3  推动文化进步    1.2.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  大学精神    1.3.1  关于大学精神    1.3.2  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  1.4  我与大学    1.4.1  人生的意义    1.4.2  大学生活第2章  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2.1  美丽人生——你的人生规划    2.1.1  人生规划及其重要性    2.1.2  人生规划的原则    2.1.3  人生规划的一般方法    2.1.4  成功=理想+规划+行动  2.2  职业规划    2.2.1  职业规划的基本认识    2.2.2  职业规划的实施依据    2.2.3  职业规划的方法及步骤    2.2.4  了解职业  2.3  职业规划与职业测评    2.3.1  职业规划决策    2.3.2  职业测评    2.3.3  职业兴趣测评    2.3.4  职业人格测评第3章  素质决定成就  3.1  成功的基石——素质    3.1.1  什么是素质    3.1.2  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3.1.3  提升素质——大学生的时代使命  3.2  综合素质    3.2.1  思想道德素质    3.2.2  人文素养    3.2.3  智力水平    3.2.4  心理素质    3.2.5身体素质  3.3  关于诸“商”    3.3.1  情商    3.3.2  智商    3.3.3  逆商    3.3.4  创商    3.3.5  德商    3.3.6  财商  3.4  综合素质的培养    3.4.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问题    3.4.2  大学对大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    3.4.3  大学中的四个“学会”    3.4.4  体验让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第4章  “以终为始”与大学生活  4.1  规划转变为行动的秘诀——以终为始    4.1.1  什么是以终为始    4.1.2  以终为始对大学生活的指导  4.2  成功的翅膀——人才定律和自身的SWOT分析    4.2.1  你的规划能实现吗——人才定律    4.2.2  人生导航——自身SWOT分析  4.3  以终为始实现人生规划与理想    4.3.1  以终为始,让梦想成真    4.3.2  范例:以终为始规划大学生活第5章  大学学习特点与方法  5.1  转变心态,适应大学生活    5.1.1  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5.1.2  调整心态主动适应    5.1.3  建立自信确立目标  5.2  做好学业规划    5.2.1  学业规划设计对于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5.2.2  建立学业规划的依据    5.2.3  做好学业规划设计的步骤  5.3  大学学习特点    5.3.1  自主学习    5.3.2  创新学习    5.3.3  全面学习    5.3.4  终身学习    5.3.5学以致用和知行合  5.4  大学学习方法    5.4.1  在课堂、实践中学习    5.4.2  在实践中学习,在竞赛中检验    5.4.3  向社会学习    5.4.4  用好网络学习第6章  行动成就人生  6.1  目标、规划、行动和结果    6.1.1  目标、规划、行动和结果的关系    6.1.2  正确的目标,有效的行动  6.2  时不我待,从现在做起    6.2.1  心动不如行动,从小事做起    6.2.2  时不我待,从此刻出发  6.3  习惯和自律,持之以恒    6.3.1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6.3.2  培养良好习惯,坚持严格自律    6.3.3  成功来自于持之以恒  6.4  按逻辑思考,按规则行事    6.4.1  讲诚信:成于大气,信达天下    6.4.2  讲规纪:遵规守纪,按规则“出牌”    6.4.3  讲法治:知法守法,依法行事后记

章节摘录

  我国书院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沿于明清时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具有“书院”称谓的机构非常多,有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书院,有祭祀名人的书院,有和尚、道士们的书院,还有广收图书、聚众讲学的书院。当时书院只是校书和修书的地方,并非治学之所,也无教学之实,如最早建于唐朝的“丽正殿书院”。宋代以后,书院才逐渐成为学者们读书讲学之地,出现了一批集教育、研究和藏书于一体的具有大学性质的书院,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应天府书院。  当时这些书院大多“游离”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之外,在这里学习并非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以求博得功名,而是以追求和钻研高深的学问为目的,为超脱现实的功利而存在,不同于“官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书院的办学宗旨应该是“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①当时的书院与现在的大学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创立并非是为了促进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书院在当时主要宣讲的是远离经济的古代哲学思想——礼学。讲授的内容也主要以儒家思想和儒家典籍为主,如《论语》、《礼记》、《周易》等。“在政治上书院也是力图避开政治纷争,摆脱政治干涉,在书院的办学宗旨里并没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只是为了塑造明人伦、重道义的完美道德品格,而不是为了统治者培养维护统治的人才。”②尽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之气逐渐侵入书院,但书院最初的这种办学理念仍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它的办学活动。例如,在当时的书院中,不乏有朝中人士在更朝换代中厌弃世俗生活而隐居山林,为自己从事教授和学术研究而兴建书院。除此之外,书院的这种办学宗旨还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绝大多数影响较大的书院都远离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中心,坐落于相对偏僻而幽静的山林之中,如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书院,湖南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岳麓书院,河南太室山中的崇阳书院以及江苏三茅山后的茅山书院等。书院建于山中,能够让学者潜心钻研学术,教授知识,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却与社会毫无瓜葛,实属世外桃源,因此难以在社会中发展和进步,这也是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的不同之处。大学脱离社会而自行发展或许是当时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发展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大学是无法融入社会的,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学更加难以生存。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的书院无法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源头。  中国古代大学的主要特征⑧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强调品德教育。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中心,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宋代理学家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视为“天理”,强调修身养性,格物致知。  (2)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结合。古代官学中太学的教学以相互问难、讨论经义为重要形式。私学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己任,传授和创造知识相结合。  (3)官学与私学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后高等教育形成官学和私学共同发展的局面,私学发展弥补了官学在数量和其他方面的不足,私学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4)重人文轻科学。儒家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教人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因此教学内容多为讲究修齐治平的儒家经典以及文史辞章等,使得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编辑推荐

  对于多数大学新生而言,上大学意味着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每一个学生几乎都面临着心理适应的磨砺、前行目标的困惑、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青年学生们不能被这样那样的问题所难倒,更不能因困惑迷茫而彷徨不定、止步不前。此时,恰恰需要的是理性清醒、从容淡定,更需要的是主动学习和主动适应。大学生们需要认识:何为大学,何为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需要问问自己:社会和人生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自己将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定位。本书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一困惑而编写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规划引领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