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遗珍研究

出版时间:2010年9月13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结华,毛颖,刘丽文  页数:221  
Tag标签:无  

前言

于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有着鲜明民俗特征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千百年间,他们在浙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以其特有的文化渊源,营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类型,其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稽山鉴水,峰峦叠嶂;古越大地,朝霞夕晖。扑朔迷离的越国历史,底蕴深厚的越地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王剑、会稽镜、越窑瓷……这些凝聚着越人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物质代表,使人向往,令人陶醉。如今,一本厚厚的、散发着浓郁墨香的《古越遗珍研究》书稿已放在了我的桌上,这是王结华同志与其曾经的同事毛颖女士和刘丽文女士历时三载完成的学术论著。字里行间,流露出几位作者对古越文化的无限眷恋;广征博引,更表明了作者对学术的孜孜追求。捧读再三,爱不释手。本书作者之一王结华同志原在江苏镇江博物馆工作,六年前调至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甬工作后,在忙忙碌碌的行政和业务工作之余,也对古越和越地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短短的几年努力,如今终有大成,合作撰写出了这样一本综合反映古越遗珍历史价值的学术专著,为古越文化和越地文化的研究献上了一份学术盛宴!我深为几位作者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精神所感动,佩服他们在《古越遗珍研究》中凝聚的心血和付出的艰辛,也为他们在《古越遗珍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欢欣和鼓舞。青铜剑确实是古越人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是越文化中的精髓内容。特别是以越王剑为典范的具王铭青铜剑,代表了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是研究和揭示越国青铜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古越遗珍研究》一书在搜集整理出土越王剑和其他越国青铜剑材料的基础上,对越王剑的铭文书体、铭文内容、铭文特征、铭文成型工艺、铸造技术以及越国青铜剑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和越国青铜剑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综合梳理与深入研究。有材料,有归纳,有分析,有观点,可以认为,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为系统、最为详尽地研究越国青铜剑的学术著作。考古学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由一定的人群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研究内容上看,《古越遗珍研究》将越王剑、会稽镜、越窑瓷这三种不同时期的物质遗存,作为最具典型性的古越物质文化进行研究,显然超出了考古学研究的越文化时空概念,已属于越地文化研究的范畴。然而,由于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并不会因其政治或社会实体的消失而完全消失,它必然会对当地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后续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

  越王剑、会稽镜和越窑瓷是商周至唐宋时期越地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本书通过对越王剑、会稽镜和越窑瓷的综合研究,力图梳理出这些古越遗珍的渊源关系,还原出这些古越遗珍的历史原貌,并进而揭示出它们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书可供吴越文化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参考使用,亦可供广大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参阅鉴赏。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章 越王剑 第一节 存世越王剑    一、句践剑    二、越王者旨於踢剑    三、不寿剑    四、越王州句剑    五、不光剑l9    六、丌北古剑    七、其他越王剑 第二节 越王剑铭文    一、铭文书体    二、铭文内容    三、铭文特征    四、铭文成型工艺 第三节 越王剑的铸造    一、越国的冶铸业    二、越王剑铸造技术    三、铁剑技术 第四节 越国青铜剑    一、越国青铜剑的类型    二、越国青铜剑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三、越国青铜剑的影响第二章 会稽镜 第一节 会稽镜种类    一、博局镜    二、神兽带镜    三、画像镜    四、龙虎镜    五、神兽镜    六、四叶八凤镜    七、阳燧 第二节 会稽镜图像    一、六博与博局    二、伍子胥画像与汉代儒家学说    三、神人瑞兽    四、龙虎    五、佛像夔凤 第三节 会稽镜铭文    一、铭文种类    二、铭文书体    三、铭文体例 第四节 会稽镜铸造    一、冶炼技术    二、铸造技术    三、表面处理技术  四、迁移铸镜与标示原籍  五、三角缘神兽镜之探讨第三章 越窑瓷 第一节 原始青瓷器    一、西周时期    二、东周时期    三、秦汉时期 第二节 东汉越窑瓷    一、瓷窑遗存    二、龙窑遗迹    三、纪年瓷器    四、器物特征与装饰风格    五、黑釉瓷器 第三节 六朝越窑瓷    一、东吴时期    二、西晋时期    三、东晋时期    四、南朝时期    五、器形演变与成型工艺    六、器物的名称与用途    七、关于堆塑罐的若干问题 第四节 唐宋越窑瓷    一、唐代    二、五代北宋 第五节 越窑秘色瓷    一、秘色瓷的出现、发展与衰落    二、秘色瓷的含义    三、秘色瓷窑场性质 第六节 越瓷的影响    一、对南北窑口的影响    二、对世界瓷业的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实上,干将、莫邪的故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干将、莫邪首先是作为利剑的代名词出现的,且干将还作为雄戟的代称,而同时欧冶子则记载为著名剑师。最早把干将、莫邪记作人名的是《越绝书》,最早将之演绎出完整而悲壮的传奇故事的是《吴越春秋》,在两书中,还有有关其铸剑地的记载,如:莫干山(今浙江德清县境),相传吴王命干将、莫邪铸剑于此,山上犹存剑池、试剑石等与传说有关的名胜古迹;干山(上海松江西北);匠门(详见《吴地记》);茨山(详见《越绝书》)。后人即据此认为千将、奠邪为人名、为夫妇。如“千将,吴善冶者姓”(东汉应邵)、“干将、莫邪,当时铸剑者夫妇之名”(《正字通》)、“千将善铸剑,故后以为氏”(《路史》)、“干将善铸剑,故以干将得名”(《万姓统谱》)、“千将是吴国造剑造戈的名手”'等。简言之,凡提及干将、莫邪多数论者莫不以铸剑名师视之,但清代学者章学诚、王念孙、袁珂等则对其为人名提出过怀疑,章学诚认为是属镂之剑,王念孙认为是利剑之状,袁珂也不认为是人名。也有人认为,所谓干将,意即千国的工匠。由史载中对“吴千之剑”的称道可知,“千”擅长铸剑,而“将”可能是“匠”的声转。《越绝书》载吴国在姑苏设“匠门”,礼待有杰出技能的匠师,“使干将于此铸剑”。唐陆广微《吴地记》云:“匠门,又名干将门。”《吴郡图经续记》作“将门”,并云:“吴王使干将于此铸宝剑,今谓之匠,声之变也。”正是从这个声之变中令人联想到干将的原始含义是否为“干国的工(冶)匠”,如同欧冶(欧地的冶匠)的含义相类似。《战国策·韩策》:“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奚谷、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以上冥山等均为利剑的名称,其中的“邓师”、“冯宛”,司马贞《索隐》日:“邓国有工铸剑,而师名焉。徐广云:'荥阳有冯池',谓宛人于冯池铸剑,故号宛冯。”以此类推,千将或也只是泛指。莫邪,史籍中亦作“莫耶”、“镆邪”、“镆钶”、“镆铘”等名,屡见于史载和典籍,写法颇多,可见但求其声,不拘其形。一般都认为是人名,与干将为夫妇,其与文献记载中铸剑名产地“若耶”(一作邪)以及“墨阳”有何瓜葛,尚待探讨。其实正如前文所言,吴越地区“人皆能作”,拥有大批的能工巧匠,千将、莫邪仅是其中的代表或泛指。同时由上述记载也可推知,各地所出铸工精湛、刻铸王名的王室兵器固然凝结了著名匠师毕生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但更多的吴越青铜兵器则是汇集众多工匠汗水的批量制作,其间当有细密分工以及相关工具的设计制作和使用。,因此“扁诸之剑三千”才能成为可能,吴国如此,越国亦不例外。

后记

越王剑、会稽镜、越窑瓷,曾经闪烁着智慧光芒的高度物质文明,而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越人遗珍,收集并梳理这些古越遗珍蕴含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内涵,融汇并撰写这样一本综合反映古越遗珍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小书,曾经是我持之以恒的追求和持续不断的愿望。今天,在我进入昔之越地今之浙江工作、生活了7个年头之后,随着这本尚不成熟的《古越遗珍研究》的终于推出,多少也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与我合著本书的另外两名作者毛颖女士和刘丽文女士都曾经是我在江苏镇江工作时的同事,然而现在三人却已是天各一方:我自己早于2003年秋调至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毛颖女士也已于2009年正式前往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社高就,只有刘丽文女士风雨不改依旧坚守在镇江博物馆。虽然分处异地,但因为相同的研究兴趣与相近的研究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能够共识共鸣的研究课题。在此,我要真诚感谢毛颖和刘丽文两位女士,是她们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并经过三人近3年时间的分工协作与统筹磨合,才最终催生了这本小书的面世。我还要借此机会表示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元甫先生于百忙之中欣然应邀为本书作序;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褚晓波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充分的支持;镇江博物馆的袁瑛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包慧英、张华琴、杨晓维诸位为本书文稿的汇集校对及图版制作提供了积极的帮助。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宋小军、杨明远等人更是不辞苦累,为本书的及时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请允许我再次致以衷心的谢忱。当然,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出现的疏漏与谬误在所难免,尚祈行家批评指正,并请各位读者见谅。

编辑推荐

《古越遗珍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越遗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