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文选

出版时间:1989-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省身  
Tag标签:无  

前言

科学出版社决定出版《陈省身文选》,内容包括陈省身教授的许多通俗演讲、综合报告、著作与人物评介,以及对自己的传记文字等。出版社要我写一篇序,并把《文选》几乎全部文章的复印件交给我,以作参考。这使我感到无上荣幸,又感到难以胜任。但在将这些复印件翻阅之后,使我回想起1946—1947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期间,在陈师指导下学习拓扑学的种种经历,故作此随笔,以志不忘。    我在国外访问期间,曾与国际友人谈起个人的学术经历。我说起我与陈师本不相识,只是在中研院数学所耽了一年,从陈师学习代数拓扑,从此走上了拓扑的研究道路。闻者大为惊异,拓扑号称难学,一年就在拓扑上做出研究成果,认为不可思议,因而见人就说此事。其实这并不可怪,这正好说明陈师善于提携后进,指导有方所致,如此而已。    经过是这样的。陈师是清华大学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而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时值抗战,我常年蛰居上海,对外界数学情形颇为茫然,对陈师也一无所闻。1945年抗战结束,我有暇得以复习旧日所学的数学。与陈师相识,全靠亲友帮助介绍。其时陈师自国外回上海主持中研院数学所,经朋友介绍往见陈师。亲戚并为我打气,说陈先生是学者,只考虑学术,不考虑其他,不妨放胆直言。在一次与陈师晤谈中,我直率提出希望去数学所。陈师不置可否,但送我出门外时,却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过了没有多久,陈师通知我去所工作,从此我便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    。    当时的数学所规模很小,只占据一座楼的第二层。最大的一问供会议与报告之用,次大的是图书室。我被安排在图书室作为工作地点。陈师独居一室,只记得有一架打字机,陈师经常在上面用一个指头打字。其余大都是大学毕业未久的年轻人,分居各室。我到那里时数学所刚成立,陈师出身北方大学,但对吸收年轻学子毫无门户之见。他们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同大学,我来自上海交大,来自西南联大者只有陈国才一人。    数学所只办了三年。在将近四十年后,1985年陈师又在天津办起了南开数学所。两个数学所虽然人物已非,内容有异,但都体现了陈师的宏伟意图,想通过它们来振兴中华数学,使中国在未来成为与国外平等独立,甚或领导世界的数学大国,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进行,前后是颇为一致的。南开的数学所,正是四十年前中研院数学所不幸中断的一个继续。    中研院数学所的第一年,我们的学习集中于代数拓扑,陈师为此一周要讲多达十二小时的课,并经常到我们的房间里来讨论拓扑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一年中,陈师很少讲到微分几何。我在数学所只耽了一年,以后数学所搬往南京,又新来了不少人,也仍以代数拓扑为研究与学习的中心。但在私下里,陈师曾多次和我谈起,他的主要目标不是拓扑而是大范围或整体性微分几何。    E.Cartan是近代最伟大的微分几何学家(见本书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微分几何的过去和未来》一文),陈师是E.Cartan的当之无愧的继承人(见本书,A.韦伊《我的朋友——几何学家陈省身》),也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E.Cartan的全部著作中的微分几何部分,几乎全部局限于局部性的微分几何,虽然在晚年注意到Lie群的整体性质,并提出关于古典Lie群Betti数的可能公式(后来为R.Brauer及L.Pontrjagin所证明)以及后来为de Rham所证明对微分流形拓扑性质带有根本性的猜想,但本人并非拓扑专家,且垂暮之年也已无力为此。代数拓扑虽创自法国的H.Poincare,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并没有真正的代数拓扑学家。法国第一个这样的拓扑学家,是E。Cartan的学生Ehresmann。Ehresmann为了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所需要的拓扑学,曾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耽过一年,就学于Lefschetz等。虽然如此,在E。Cartan的著作中,既指出了拓扑学对于微分几何发展的美好前景,又蕴涵了许多对于拓扑学本身极有重要意义的精邃思想。Ehresmann就在E.Cartan著作的启发之下,引进了纤维丛与联络的一般概念,成为纤维丛理论与近代联络论的奠基人之一。但更重要的发展则无疑来自陈师。    陈师在四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前后作过三次报告。第一次是在1950年,作一小时的全会报告,见本书《纤维丛的微分几何》译文。第三次在1970年,也是一小时的全会报告,见本书《微分几何的过去和未来》。在1970年的一文中,陈师指出,“除了少数孤立的结果外,大范围微分几何一直等到代数拓扑和Lie群为它铺平了道路才得到发展”,而“大范围微分几何是一个年轻的领域”。事实上,使大范围微分几何从少数孤立的结果得以蔚然形成当前最活跃的独立分枝之一者,可以说正是陈师本人。纤维丛与联络的概念虽然早已隐含在E。Cartan的著作中并由Ehresmann与陈师提炼出来,但陈师与Ehresmann不同之处是:后者只对概念提出了明确的描述,而前者则不仅如此,还提出了从事这方面定量研究的方法、工具与实例——即示性类特别是以陈师命名的陈类的引入,示性类在联络之下的具体表达式,以及Gauss—Bonnet一般公式的重要证明,等等。最早的示性类虽由Stiefel与Whitney在1935年时分别循不同途径引入,但性质所知不多且未定名,直到后来才定名为Stiefel.whitney示性类。由于这些类都是模2系数的同调类,因而对微分几何与分析的研究作用有很大局限性。至于整系数的Pon.trjagin示性类则虽己在1942年为Pontr·iagin所引入,但也未定名。并因战时交通不便,鲜为人知,而且它们的性质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神秘性。因而当陈师在1943年初次抵美时,纤维丛理论还在萌芽阶段,示性类的概念也处于模糊的状态。但在陈师抵美后的短短几年间,由于陈师的几篇历史性的名著而使纤维丛与示性类理论整个地为之改观。在陈师的“Chalracteristic classes of:Helmit:Jan manifolds”一文中,引入了后来被称为陈类的示性类并提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定义。以后的研究证明Pontrjagin示性类可以经流形或纤维丛的复化作为陈类来处理,因而陈类在各种示性类中可以说是最基本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是微分拓扑、微分几何、复流形理论、代数几何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所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并是使这些不同领域融合在一起的纽带。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还指出了陈类与Yang—Mills场以及其他物理问题有密切关系,因此连理论物理学家们对于陈类这一名称也已耳熟能详,甚至使用到他们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去了。    凡事必须从根本做起,大范围微分几何的真正发展一直要等到代数拓扑和Lie群为它铺平道路。因而,尽管陈师的主要目标是大范围微分几何,但在中研院数学所的三年期间,对年轻人没有讲授微分几何,而致力于代数拓扑方面的培养。陈师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指出f要进入近代数学之门,应该好好学习三本书:Pontrjagin的连续群论,Chevalley的Lie群论,以及H.Weyl的古典群论。事实上,正如陈师早在20世纪40年代所证明并在60年代为Atiyah,Bott;等所继续的那样,示性类可以作为某些古典Lie群作用在纤维丛时的不变量,并由此可以导出它们的明显表达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陈师经常前来中国,多年来作过不少演讲也开过不少课程,但内容都是微分几何。由陈师倡导举办了多次的双微会议,也以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为主题。这期间很少讲代数拓扑或微分拓扑。事实上,中研院数学所的三年,陈师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拓扑学的骨干,而且代数拓扑除留下一些难题如Poincar~推测等外,已非当年之居于数学发展中心者可比。与之相反,国内对E。Cartan的著作仍然陌生,对于大范围微分几何更近于空白。陈师这些年来倡导双微,并经常以演讲与课程形式,培养青年一代掌握现代微分几何的要领。如果把国内现在的形势与70年代初期相比,则可看出,中国已涌现了一批现代微分几何的少壮队伍,在某些课题方面,已经可使国外专家们刮目相看,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这是与陈师这些年来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南开数学所更是有计划地逐年以数学的某些特定范围为中心,邀请外籍专家以及国内有成就的数学家来所系统讲学,鼓励国内青年学者来所进修,已形成一个中外瞩目的国际数学中心。当年中研院的数学所,已以更大更新的规模重见于今日。    陈师一直关心中国数学发展的前途,也一直为促使中国未来成为数学大国而努力。先后两次的数学所,都具有同样的目的。本书《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文中,曾提到“中国数学的目的是要求中国数学的平等和独立。中国的数学要能够跟西洋的数学平等”,又说,“我们也要求独立。就是说,中国数学不一定跟西洋数学做同一方向,但是要有同样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中国建立基地”,两次数学所之设,也正是这方面的具体措施。陈师把这方面的成功特别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在中研院数学所,陈师主要是找一些青年人传授现代数学,特别是拓扑学。尽管时间短暂但已经取得极大成功。南开的数学所以及陈师倡导或亲身实行的许多其他活动也以提高青年人的学术水平进入研究创作为目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中国的数学能达到平等和独立,并进而在21世纪使中国成为数学大国,应该是在此书鼓舞之下的一项神圣使命。

内容概要

  《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精)》(作者陈省身)收集了世界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文章40多篇,内容包括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生涯的传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三次报告,以及其他的演讲等。这些文章反映了陈省身教授的成才之路、学术成就、科学和教育思想,以及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为本书作序。
《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精)》对于我国的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工作者,广大的青年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序一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一年的回忆  
我的朋友一几何学家陈省身
对于陈省身数学工作的一些感想
前言
陈省身传
一、传记
嘉兴,我的故乡——回忆之一章
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天津度过的
我与杨家两代的因缘
联大6年(1937~1943)
立夫师在昆明
中央研究院3年
我同布拉施克、嘉当、外尔三位大师的关系
美国的微分几何——一些个人的评述
学算40年
学算60年
我的若干数学生涯
我的科学生涯和著作梗概
诗四首
二、两位老师的数学工作
W.布拉施克的数学工作
W.布拉施克的数学工作——最新进展
W.布拉施克和网几何
E.嘉当和他的数学工作
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
纤维丛的微分几何——195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
微分几何和积分几何——195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
微分几何的过去和未来——197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
四、其他报告
极小子流形概观
从三角形到流形
广义相对论和微分几何
漫谈微分几何
微分几何与理论物理
什么是几何学
具有联络的向量丛
关于高斯—邦尼的历史注记
示性类与示性式
五、书序
微分几何的过去与未来——《微分几何讲义》代序
H.霍甫著《整体微分几何》之序
德·拉姆著《微分流形》英文版之序
矢野健太郎——我的老朋友——《矢野健太郎文选》之序
给我的朋友——佐佐木重夫教授——《佐佐木重夫文选》之序
大学数学丛书序
六、展望
对中国数学的展望
50年的世界数学——在“中国数学会50周年年会”上的演讲
在“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怎样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
中国的数学——几件数学新闻和对于中国数学的一些看法
附录
附录一 陈省身已发表的文献目录
附录二 陈省身指导下的博士论文一览表
附录三 陈省身和现代微分几何
附录四 几何学在美国的复兴:1938、1988
编后记
末校后记
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嘉当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一个群的大范围地考虑时的拓扑性质,他指出群的许多拓扑问题可以转化成纯代数问题;这样做下去以后,他发现了一个很令人注意的事实:群的许多整体性质可以从群的无穷小结构推出,这也就是说:当群的某个任意小片给出以后,这些整体性质就完全被确定了,他沿着这个路线的工作很像古生物学从一块罕见的小骨片出发重造史前时期的生物的形态一样。从隐匿在解析外衣下的数学对象中研究它们的抽象数学结构的观念,始终是嘉当的微分方程组理论的原动力,他主张去找出一种微分方程理论,它在变数的任意变换下是不变的,沿着这样的道路,他的微分方程理论揭示了满足方程的数学对象的特性,而不像别的理论那样,必须依赖于这些对象的特殊表示(用一个数或一组数),为了得到这样的一种不变理论,嘉当系统地运用了微分形式的外微分的概念——它帮助嘉当做出他所需要的经过变数的任意变换后不变的性质。由于法国几何传统的推动,嘉当也经常注意微分几何,他使得李群、微分方程组的理论(它的不变特征特别适合于几何研究),还有更重要的惊人的直观不平常地结合起来,结果他可以从复杂的计算中看出它的几何内容,并且还可以把其中某些计算换成几何语言,这一方面常常使得他的读者感到困难,然而,这正反映了这位几何学家的丰富的想象力。在1920年的时候,广义相对论给了微分几何新的推动力,它引起了对具有适当局部构造的空间研究的狂热,在这些局部构造中,最显著的例子是黎曼度量,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广:用积分形式来定义黎曼几何的弧长(Finsler几何),或者只研究涉及测地线或道路的性质(Eisenhart,Veblen和T,Y,Thomas的道路几何),或者研究那些彼此间只相差一因子的黎曼度量的性质(保形几何)等等,然而,在所有这些途径中,平移的定义是考虑的中心,用嘉当的方法去研究这些问题是最符合问题本质和最成功的,此外,群的概念在嘉当的理论中扮演中心的角色,粗糙地说,嘉当意义下的广义空间是切空间所组成的空间,其中任意两无限邻近的切空间由一个给定的Lie群的无穷小变换相联系,这样一构造称为连络,这些切空间不一定是切向量所组成的空间,这个绝对必要的推广迷惑了许多微分几何工作者,下面我们将看到,现在可以更合理地来表达这些概念,不过要用到近代的纤维丛的概念。下面我们要对嘉当的一些最重要的数学工作给出比较详尽的评论。一、群论嘉当在群论方面的文章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写作时间的先后分成两大部分。

后记

这本《陈省身文选》即将呈献在读者面前了。文选编就,陈省身教授在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张洪光先生建议和编辑的”。朋友问何以此举?为此,先谈谈往日的情况,我认识陈省身教授的经过和本书的选编意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每当低吟辛弃疾这婉转而深挚的名篇时,我就禁不住思念我的故乡——赣州和那里的师友、亲人。    早在赣州一中念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唱歌、器乐、对弈和排球运动。然而,受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划时代事件的影响,老师亲人的教育、熏陶和钟爱,我更酷爱天文学和数学,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数学界的情形却知之甚少。    20世纪50年代末,我入江西师范学院(即现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教高等代数课的刘国钧先生是我的班级导师。有一次,他谈及海外华人数学家对中国和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最令我惊异和钦佩的是陈省身教授的一段传奇式的数学生涯。    4年大学生活结束了。1964年春,当我读到收进本书的陈省身和C。歇瓦莱的论著《E。嘉当和他的数学工作》的译文时,我早就迫不得已地放弃了去考“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研究生的机会,和同时代毕业的许多大学生一样,服从组织分配,到赣南行署文化教育处教学研究室去工作了,并且前后两段一干就是十来年。在那里,我实际上一不能教学,二不能研究,尽做些教育行政方面的工作。不过,我不甘心于此,室主任吴传志老师也支持我的想法。工作性质的限制,个人的学术偏好,促使我白天坐机关或下乡时常偷空看文史哲书刊,晚上再挑灯夜读数学、天文和外语。亲人们,特别是我的同学、妻子樊玲玲,常年累月地支持我挤出钱来购置图书和报刊,即使十年浩劫去农村“修补地球”的时候也莫不如此。或许就是这十几年在理科和文科、大自然和社会的夹缝中生长,培养和促进了我对数学史的志趣,注定我往后要走上数学史研究的道路。其间,1971年4月的“乒乓外交”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我默默地注视着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林家翘等大洋彼·岸炎黄子孙访华的消息,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    1978年春,我回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即现赣南师范学院)任教。4年内,在数学系讲授几门分析基础课程,主持校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活动。那时,我对数学思想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写了《哥廷根学派和数学的统一性》的论文,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交流(1981年10月,北京)。正当我准备对数学学派和数学思想做全面、深入研究的时候,系主任朱英炳先生给了我一次脱产进修的机会。他建议我不必奔往北京、上海,也不要选择拓扑方向,还是服从系里的工作需要,去进修概率统计、随机过程。于是,在王梓坤教授的热情帮助下,1982年至1983年春,我得以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概率信息教研室进修一年。这年9月,陈省身教授第七次访华,在参加第三次国际“双微”会后,回到天津讲学。我有幸在南开大学和天津科学会堂聆听他几次精彩的讲演,目睹大师风采,终生难忘。回到赣州,我便在数学史课内外增设cc几何大师陈省身”的专题讲座。后来,还写了同题论文在全国第二次数学史年会交流(1985年9月,呼和浩特)。学生们对这个专题热烈欢迎的程度、同行专家对论文的赞许和关注,出乎我的意料。我进一步探究其中的缘由,琢磨如何把这个专题研究做得更好。    承蒙王梓坤教授举荐,南开数学研究所邀请,赣南师院黄振泉院长等人的大力支持,1986年11月,我得以暂时放下教务、科研和职称改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赣州专程赴天津拜访陈省身教授。老教授慈祥、可亲。他的热心指教,事后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访问结束后,在江西师大倪国熙教授、赣南师院李世丁先生的鼓励之下,我和师院数学系的同志对开展“陈省身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作出了新的判断。年底,我在赣南师院组建“陈省身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冯长彬、熊春先、黄化宇、邱晓雨等先生,后来黄盛卿先生也加入,院外有李咏川(江西大学)、张洪正(江西铸锻厂子弟学校)两先生参加。他们大抵承担一些资料的翻译和科技情报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我挑起了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担子,并在呈报江西省教育委员会的《课题申报书》上,谈到了我们对本研究课题的认识。兹摘录几段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国外院士,1981-1984年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伯克利)第一任所长,1984年获世界最高数学奖——国际Wolf奖。60年来,他在中、外数坛以广博精深的数学研究工作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国际上公认他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之一,是当代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从30年代起,陈省身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数学英才,其中博士研究生41名。在他的中国学生中,有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1982年国际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吴文俊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首届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廖山涛教授,等等。杨振宁关于杨一米尔斯场理论的工作,是以陈省身40年代的工作为其数学基础的。1983年,杨振宁有诗《赞陈氏级》:‘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遂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陈省身教授一生的数学工作以及他的科学、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极其丰富、深刻的。‘陈省身研究’,是中国和世界现代科学史上的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从现代数学史的角度收集、翻译、整理、分析和研究陈省身的论文、著作、演说和书信等,采访陈省身本人及其亲友、师长、同事、同学和学生,撰写关于陈省身的评传文章,编著其年谱和传记,深入进行专题研究,准确地评介他的科学、教育工作和学术成就,探讨他的治学方法、研究方法和科学、教育思想,开展‘陈省身研究’,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有益于阐明炎黄子孙对世界现代科学的伟大贡献,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贯彻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也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采用大量原始、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开展‘陈省身研究’,能开阔数学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科学视野,启发科学思维,从长远看还具有重要的科学史价值。(3)对本院和我省师范院校,更一般地说,对高等院校数学系开辟和发展‘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的研究方向,形成处于本学科前沿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课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围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我们准备在“七。五”计划期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有步骤地做以下几项工作:(1)撰写评传性的系列论文《理想。爱国。成才·事业——记当代世界大几何学家陈省身教授》;(2)编著《陈省身年谱》;(3)撰写专著《陈省身传》;(4)编辑《陈省身文集》。其中,第四项工作拟于1989年开始,1990年完成部分文选的编辑工作。    这个研究课题得到江西省教委的热忱支持,列入了“1987年科技发展基金研究项目”,给予了一定的基金资助。在基金尚未下达之时,感谢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热情邀请,1987年9月我到该所做半年“近现代数学史”的访问研究工作。这同时提供一个机会,使我再次在天津见到了陈省身教授。此时,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即:为了促进国内还比较薄弱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史料的积累、整理和编辑工作,同时激励我国数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去实现21世纪使中国成为“数学大国,,的宏愿,有必要提前选编一本《陈省身文选》。其内容包括传记文字、通俗演讲、综合报告、人物著作评介和其他有关材料。希望它能融科学、教育、史料价值于一身,给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包括高中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特别是数学专业人员提供一本案头可置、反复可读的书。为此,就手头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拟定了初选篇目,请陈省身教授过目。这或许是过分大胆的构想,唯恐先生难以首肯。交浅言深。再三之下,陈省身教授最后欣然同意了我的意见。此后,陈省身教授的当面指教,大洋两岸的书信往来,亲友支持我摆脱教育管理工作的羁绊,加之胡国定教授慨允,赣南师院同意洪文明先生来所访问进修、协助工作,使得本书的工作进度大大加快,内容更加准确、充实。其间陈省身教授暨夫人郑士宁女士在文章的增选、编排、补撰和照片的选供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意见,给予了大力支持。陈省身教授还重新审阅、略事修改全部书稿,亲自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代编的选集也可视为自编文选了(见蔡尚思,《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人立身治学经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2页)。在此,谨向陈省身教授、郑士宁女士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本书的选编工作还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助。    原为英文的文章和资料,承许多教授、专家、朋友和课题组成员先后译成中文并校核。参加过这项工作的先生(依本书篇目的次序)有:冯长彬、熊春先、李文林、李咏川、王启明、张洪光、虞言林、李安民、陈维桓、梅向明、吕慧芳、沈纯理、刘书麟、尤承业、胡和生、白苏华、胡师度、江嘉禾、侯自新、张伟平、吴大任、洪文明、黄化宇等。《天津日报》记者、台湾《数学传播》编辑部、台湾大学林丽明先生和本书编者整理了陈省身教授的几篇谈话和演讲。编者在尽量保持陈省身教授原有文字的前提下,参考有关资料,对己译出的人名做了译名统一的工作。洪文明同志编了“人名索引”。部分文章与译文曾在中外有关书刊上登载。上述情况,谨附记于各篇之末以示感谢,并表明本“文选”也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研究员百忙之中热忱为本书作序。这篇题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一年的回忆》的序文,与收入本书的A。魏尔和P。A。格列菲斯的两篇文章,都是研究陈省身教授的极其珍贵的文献。    本书选编前后,编者还得到江泽涵、吴大任、陈鹏、程民德、肖树铁、徐利治、胡国定、虞言林、周性伟、白尚恕、梅荣照、郭书春、梁宗巨、李文林、袁向东、张奠宙、任南衡、樊祥光、樊洪业、裘伯铭、丁文昌、刘培震、徐闽、孙钟秀诸先生和江西省教委、赣南师院、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铁路一中、嘉兴市秀州中学和南开数学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虞言林研究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担任较多的翻译和校核工作。西德Erich K~ihler教授,已故Emanuel Sperner教授的夫人Antonie Sperner和杨振宁教授惠寄了珍贵的照片。樊玲玲、洪文明、肖运鸿等同志誊写了部分书稿。谨此一并鸣谢!    我很高兴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本书责任编辑张鸿林、杜小杨先生的诚挚交谈也给了我不少帮助,顺致谢意。    尽管编者得到如此大量的帮助,本书的选编工作难免有不妥欠周之处,这都应由我自己负责。恳祈专家和读者指正。    张洪光    1988年11月于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

编辑推荐

《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是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库·数学卷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省身文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陈省身先生是一代大师,读他的书,能够享受淳淳的教育,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及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一看!
  •   看大师的书,受益匪浅
  •   应该还不错,帮同学买的
  •   牛人的文笔,有点学术性,喜欢
  •   此书是若干年前科学出版社出的陈省身文选的再版, 这种经典通俗文选多多益善. 遗憾的是此版的排版不好, 应该讲究文章的格式, 每篇文章自成独立的页面, 而非为节省纸张而各篇文章首尾相连. 强烈呼吁各大出版机构, 本着提高我国数学水平的目的, 多进口国外著名数学家及科学家的论文集!!!!!!
  •   此书89年初版时也是精装本但只32开,价格未超过十元.当时我在武汉参加一学朮活动见此书较贵未买,心里觉得太贵了舍不得.我同学是做微分几何工作的,他拆资买了一本,宝贵得不得了.后来我从其手中傇过来读了一阵子知道了一位大数学家的长成确实不容易。陈省身是享有世界荣誉的微分几何大冢他的成名除个人天资外主要靠自已的勤奋努刀。此书可以帮助莘莘学子看到地平线外的黎明前的曙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不过价格实在贵得离谱,20印张便标价78元也下得了手。买这样书读的人多半为学人一般不可能腰有万贯,出版社应该为国家学朮发展起见适当下手,行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