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丰泰墓地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科学  作者: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页数:336  

内容概要

南阳丰泰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是一处以战罔秦汉墓葬为主,包括唐宋明清多个时期墓葬的墓地。本报告以其中259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为研究内容。墓葬分为战国晚期、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王莽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八期,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这批墓葬资料,对于了解南阳地区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及社会历史背景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阳丰泰墓地》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牛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墓葬与发掘清理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墓葬概况
第一节 竖穴土坑墓
一、甲类
二、乙类
三、丙类
第二节 砖室墓
一、甲类
二、乙类
三、丙类
四、丁类
五、戊类
第三章 出土遗物
第一节 陶器
第二节 高温釉陶与瓷器
一、高温釉陶器
二、瓷器
第三节 铜器
第四节 铜镜
一、素面镜
二、弦纹镜
三、连弧镜
四、羽纹镜
五、四山镜
六、龙纹镜
七、凤鸟镜
八、蟠螭镜
九、螭凤镜
十、草叶镜
十一、星云镜
十二、蟠虺镜
十三、铭文镜
十四、博局四神镜
第五节 钱币
一、铜钱
二、陶钱
第六节 铁器
第七节 玉器
第八节 其他
一、水晶
二、琉璃器
三、石器
四、骨器
五、银器
六、铅器
第四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主要陶器形态链、型式组合关系及年代分析
一、仿铜陶礼器
二、模型明器
三、日用陶器
第二节 铜容器的组合与年代分析
一、器物组合
二、年代分析
第三节 出土钱币的年代分析
一、半两钱的年代分析
二、五铢钱的年代分析
三、王莽钱
第四节 丰泰墓地的整体分期与年代
第五章 文化内涵分析
第一节 陶器器类组合分析
一、甲类组合
二、乙类组合
三、丙类组合
四、丁类组合
五、戊类组合
六、己类组合
第二节 文化结构
一、主要文化因子分析
二、文化演进
第三节 文化特征
一、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关系
二、墓葬形制
三、葬俗与葬制
第四节 文化内涵及其演进折射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器类组合的变化折射出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态势
二、器类组合的变化反映出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及其新的文化传统诞生
三、器类组合的变化昭示丧葬观念、礼仪规范的转化
四、器物体形的变化映衬秦汉社会经济形势的起伏,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态度的变迁
五、墓葬数量的变化可窥见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增减
第六章 墓地结构分析
第一节 墓地结构与布局
一、墓地结构的形成过程
二、墓地若干局部的布局分析
三、墓葬的方向及其变化
四、丰泰墓地结构特点
第二节 合葬墓分析
一、竖穴土坑双棺墓
二、砖室墓
附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 属南襄盆地北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跨“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两大区。区内北、西、东被伏牛山和桐柏山所环绕,中部平坦,向南敞开,构成马蹄形的“南阳盆地”。环绕西北的伏牛山,长达200多千米,是河南省境内四支山脉中最大的一支,气势雄伟,群峰巍峨,不少山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山势走向由西向东延伸,至方城县东北骤然中断,形成南阳盆地东北角之方城缺口,在历史上成为华北平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即著名的“南襄隘道”。南阳市东西长350、南北宽200千米,总面积为2。66万平方千米,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东邻信阳和驻马店两地区,北靠平顶山市和洛阳市,西与陕西省的商洛市相接,南与湖北省的丹江口市、襄阳市、随州市连界,今辖县、区14个(卧龙区、宛城区、高新区、邓州市、西峡、淅川、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社旗、新野、唐河、桐柏)。  南阳市宛城区是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时在原南阳县基础上成立的新行政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18′至112°49′、北纬32°38′至33°17′之间。区境东跟社旗、唐河交界,南与新野接壤,西邻卧龙区,北连方城。辖4镇6乡和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927平方千米。  地势由北而南稍有坡降。海拔北端140、南端94米。北端的隐山是境内唯一孤山,是伏牛山南麓余脉,海拔210米,为全境最高点,余皆为平原。境内主要河流有白河、溧河、温凉河等,均为东南流向,纵贯全境。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利资源。  宛城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4℃~15。8℃,年均无霜期229天,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适宜多种动物、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历史沿革  南阳宛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唐、虞之际为吕望先祖“四岳”封地,称吕。虞、夏之间又封申于此,周宣王时为申伯封地,称申伯国。春秋时楚灭申建宛邑,始称宛。战国属韩。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伐韩拔宛。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始置南阳郡(秦置,时为秦昭王三十五年),郡治宛,并设宛县。西汉因秦旧制,先后与宛县析置杜衍、安众等县与西鄂、博望侯国。新莽改南阳郡为“前队”(队音遂),改宛县为南阳县,改杜衍为润衍,改博望为宜乐。东汉复西汉旧制,称宛县,仍  属南阳郡, 改杜衍、?阳、安众为侯国。三国魏初,宛为南阳郡治,阳、西鄂、安众复改县。西晋宛为荆州南阳郡,曾藩封南阳国,领宛县、西鄂为侯国,博望为公国。东晋避简文帝司马昱讳,改?阳为云阳。十六国时期前后赵(318~328年)、前燕,均为宛。隶荆州南阳郡。前秦与宛之外复析置?阳、西鄂;入后秦、西鄂复废。南北朝刘宋、南齐时,宛为雍州南阳郡治。北魏、西魏复置西鄂,又于宛析置上陌,均隶荆州南阳郡。北周并宛县于上陌,称上宛。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上宛为南阳县,废南阳郡,将前西鄂地改为向城县,俱属邓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领有南阳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宛州,领有南阳县,并于南阳县析置上宛、云阳、安固等县。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废,复设邓州,以上宛、云阳、安固地入南阳县,仍属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邓州称南阳郡,仍辖南阳县。五代后梁于南阳郡设宣化军,后唐改威胜军(后晋、后汉因后唐旧制),后周改武胜军,皆领有南阳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向城,分其地入穰与南阳县。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废方城县为镇,入南阳县。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方城县。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申州,治南阳,元升申州为南阳府,明、清仍设府,俱辖南阳县。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为唐王藩国。民国初年沿明、清旧制,属南阳府辖。民国三年(1914年)废南阳府,改南汝道。后道废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至1948年11月南阳解放。从古至今,宛城一直是宛部落、宛侯国、宛县、南阳县、郡、府、专属、市的治所。  第二节墓葬与发掘清理的基本情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原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对东苑小区的工地进行了发掘,先后清理了3000余座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品。此次发掘清理的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建设东路路南,行政区划隶属宛城区仲景街道办事处牛王庙社区(图一)。西北与南阳市永泰住宅小区(市拆迁办)相邻,东北与罗庄变电站相邻。  于2002年7月29日至12月16日分两期,历时4个多月完成发掘工作。  此次发现清理了东周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中小型墓葬387座,其中21座为唐宋至明清时期墓葬,107座没有随葬品,其时代无法确定,其余259座墓葬据出土遗物可确定为东周秦汉时期(图二)。  东周秦汉时期的259座墓葬,其结构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砖室墓两大类。砖室墓中除全砖结构的墓葬外,还有砖石混合结构墓(墓内墓门为石结构)2座,砖土混合结构墓3座。  259座墓葬中,随葬品一般1~7件,少则1~2件,最多达255件。出土了陶、釉陶、瓷、铜、铁、银、铅、玉、水晶、琉璃、石、骨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0余件。  第二章墓葬概况  南阳丰泰墓地属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共计259座,其中竖穴土坑墓171座,砖室墓88座。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阳丰泰墓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研究南阳地区古墓葬时值得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