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社区服务实践指南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品贤,张敏 主编  页数:176  

内容概要

  本教材编写力求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启发性和简明性,适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医学社区实践的目标和意义;了解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教材注重实用性,加强方法学的撰写,如医学文献检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及医患沟通及人文关怀要点,便于学生了解社区实践时应具备的一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本教材使学生了解社区实践的实施和社区实践质量评价。本教材弥补五年制和七年制教学课程体系尚未设置课程的理论知识,如全科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注重中医特色,简述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的应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医预防医学概述
 第一节 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医预防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第三节 中医预防医学与现代预防医学的比较
 第四节 中医预防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概述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第三节 全科医学和全科/家庭医师
 第四节 社区健康教育
第三章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
 第一节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概述
 ……
第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的常用方法
第五章 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
第六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防治
第七章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病之前,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动、精神情感等方面采取养生保健的措施,将身体调理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使自身的抵抗力能够应付内外的致病因素,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强大保护作用。既维护了正气,增强了体质,又避免了各种病邪的侵害。在未发生疾病时采取预防,中医古籍称“养生”,而今百姓“养生之道”的获得和贯彻实施依靠的是健康教育。《内经》中已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是以心安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美其食……此养生之道也,使百姓无病”,明代医家张景岳注解为“教民远害,预防也”。这里提到的圣人,可以理解为古代掌握知识丰富的人,意指人们在医圣的“健康教育”指导下,懂得“养生之道”理论和法则,并于生活实践中贯彻执行,由人们自己把握和保护自身的健康。1.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些都说明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出了机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重要意义。自然环境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寒冷,一年四季气候转变规律成为生物的“生、长、收、藏”。中医认为,人体亦宜“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提出人体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适寒温”。2.调养精神养生,首重“调养精神”,又称“顺养情志”。中医古籍谓“心藏志……则而行之,上下亲和。子孙无忧……皆欲顺调其志,血脉和调,故能(寿命)久长”,民间中的“志”指神志、情志。中医将心理活动、脑功能称“心主神志”,包括人类在生活、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如风俗习惯、人群的交往等社会实践感知。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思想感情,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的是精神的损伤能使人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是要人思想恬静,既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也可使肌腠肤表有抗御外邪的能力。调养精神可以心情舒畅、乐观,尽量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激动等;调顺情志可以保持人体身心健康,预防或控制疾病。

编辑推荐

《中医药社区服务实践指南》适用于中医学、针推学、中西医临床专业早期社区实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药社区服务实践指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