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淡水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高俊峰 等编著  页数:358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五大淡水湖的水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变化,对水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江湖关系、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投融资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各湖所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评述,提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对策建议,促进有关管理机构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全书共分为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现状与回顾,追溯五大淡水湖的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历程,评估五大淡水湖生态健康状态;第二篇为热点与焦点,针对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建议;第三篇为战略与对策,对国内外湖泊保护与发展进行总结,提出了五大淡水湖保护的策略和优先行动计划,就五大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投融资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发展、资源、生态、环境、湖泊、生物、水利、水文等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和广大有兴趣的社会公众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现状与回顾
 第一章 五大淡水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节 位置与形态
  一、地理位置与政区隶属
  二、形态特征
  第二节 流域地貌
  一、基本轮廓
  二、地貌特征
  第三节 流域气候
  一、气温特征
  二、降水特征
  第四节 流域水系
  一、总体特征
  二、水系特征
  第五节 形成与演变
  一、洞庭湖
  二、鄱阳湖
  三、巢湖
  四、太湖
  五、洪泽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五大淡水湖流域的发展
  第一节 流域发展历史
  一、稻作农业的最早发源地
  二、湖区历代为我国主要粮食供给地
  三、五大淡水湖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四、中原民众的避难所和文化传承地
  ……
第二篇 热点与焦点
第三篇 战略与对策
附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五大淡水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特征第一节  位置与形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以及地处淮河中游段的洪泽湖,是中国淡水湖泊中面积最大的五个湖泊,合称中国五大淡水湖,简称为五大淡水湖。五大淡水湖的形成与演变、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与管理等,无不与长江和淮河紧密交织在一起。长江古称江,又名大江,六朝以后始称长江。干流全长约6300km,为亚洲和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第一为亚马孙河,第二为尼罗河),流域总面积180万km2,接近中国总面积的1/5。长江下游大通控制站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达9192亿m3,居世界第四位。干流在宜昌以上为上游江段,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江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江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9)。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穿崇山,越峻岭,奔流而下,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江流出三峡后,摆脱了两岸山体的约束,江面展宽,比降骤然减小,水流迂回曲折,进入广袤而坦荡的中下游平原。该平原西起宜昌,东至入海口,南抵江南丘陵,北界大别山南麓,呈东西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带形,总面积约16.0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4%,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平原之一。与长江紧相毗邻的淮河(古称淮水)亦是中国的大河之一。古时淮河是独流入海的,与长江、黄河和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尔雅释水《称:“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山谷,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注入长江,干流全长约1000km,流域总面积约为26万km2;以废黄河为界,又进而区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0万km2和8.0万km2。淮河干流由源头至洪河口为上游河段,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水口三河闸下方)为中游河段,中渡至入江口三江营为下游河段。淮河中下游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这一平原的地表组成物质主要是公元12世纪之后黄河南泛所挟带的泥沙沉积物,故通称之为黄淮平原,是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平原以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系发达为主要特点,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我国淡水湖泊数量最多且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中国湖泊地理分区中属于东部平原区之核心部位,面积在1.0km2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696个,合计面积达21171km2,分别占相同级别中国湖泊总数量的23.3%、总面积的22.5%。其中五大淡水湖合计面积10349.5km2,占江淮中下游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占全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37.3%(王苏民和窦鸿身,1998)。五大淡水湖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历史悠久,湖区是我国农业、工业、交通、金融和文化等社会经济的发达区,堪称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一些重要的城市,如上海、合肥、南昌、长沙、郑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九江等均分布在五大淡水湖流域。因此,五大淡水湖的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不仅事关本区的社会经济繁荣和广大群众的民生大计,而且在全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地理位置与政区隶属五大淡水湖的区域分布范围在28°24′~33°40′N、115°53′~120°36′E;南北纬度地跨5°16′,东西经度地跨4°43′。其中,洞庭湖和鄱阳湖位于长江中游段的南侧,巢湖和太湖分别位居长江下游段的北、南两侧,洪泽湖地处淮河中游段的末端(图1-1)。1.洞庭湖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地跨湖南省之石门、澧县、津市、安乡、常德、桃源、临澧、南县、华容、汉寿、沅江、益阳、湘阴、汨罗、岳阳、平江、临湘和湖北省之五峰、松滋、荆州、公安、石首和监利等,共2省25县(市)。其中大部分湖面在湖南省汉寿、沅江、湘阴和岳阳等县(市)境内。2.鄱阳湖鄱阳湖水域辽阔,为中国最大淡水湖,地处江西省北部,分别隶属于沿湖11个县(区);东为湖口、都昌和鄱阳3县,南为余干、进贤、南昌和新建4县,西为修水、德安和星子3县,西北为九江市庐山区。3.巢湖在五大淡水湖中,巢湖面积最小,地处安徽省之中部,为该省第一大湖。湖区跨合肥市包河区、肥西县、肥东县和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东达巢湖市主城区,西至下派河;北岸与塘西―长临河―中庙―花塘一线为邻;南岸以散兵―槐林―庙嘴子一线为界。湖面作鸟巢状。4.太湖太湖在五大淡水湖中面积为第四大湖泊,位居长江三角洲南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太湖湖面分属江苏、浙江两省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湖面全部划归为江苏省拥有,分属苏州、无锡两市。根据2001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在太湖南部与浙江省接壤部分,从父子岭起,沿浙江省段环湖大堤迎水坡脚向湖内延伸70m到胡止,由浙江省管理,从父子岭直线经大雷山北侧、小雷山北侧至胡,接两省太湖段行政区域线限所构成的水域范围内,浙江省享有开发利用的权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5.洪泽湖洪泽湖位于江苏省之北部,湖面分属淮安市的洪泽、淮阴、盱眙与宿迁市的宿豫、泗洪、泗阳共2市6区县管辖。二、形态特征湖泊形态包括湖泊长度、宽度、面积、水深、容积、湖泊岸线长度、岸线发展系数、岛屿率和湖盆坡降等。湖泊形态是湖泊在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各种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随着湖泊的演变过程、水位的消长、泥沙的冲淤等自然营力的作用而呈现动态变化,人类活动则可对湖泊形态特征施以巨大影响。因此,对湖泊形态度量特征现状和变化过程的分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探讨湖泊开发与保护以及湖泊规范化管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性资料,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洞庭湖是湖泊演变及形态变化的典型实例之一。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载: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余里”,远不及目前之规模。嗣后,因江湖关系转变,荆江渐趋南侵,湖面逐渐扩展,到了唐宋时期已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至明、清时期,江湖关系巨变,洞庭湖迅速扩张,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关于修建“舵杆洲石台”的谕旨中云:“洞庭一湖,绵亘八百余里,自岳州出湖,以君山为标准,一望杳渺,横无际涯。而舵杆洲居西湖之中,去湖之四岸或百余里,或二百余里,舟行至此,徜风涛陡作,无地停泊,亦无从拯救,多有倾覆之患。洞庭湖为域内第一大湖,风浪叵测,出其途者,莫不恐惧”。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是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的时期,洞庭湖志《载其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洪水时期,洞庭湖的水域面积逾6000km2,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继之,由于荆江的松滋、太平、藕池和调弦四口分流格局的形成,随着长江水大量入湖的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于湖内,湖泊又转入萎缩的演变过程,湖泊的面积、容积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迄至1949年,洞庭湖的面积已萎缩为4350km2,容积为293.0亿m3。洞庭湖在清末虽经历了迅速萎缩的演变过程,但在彼时仍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这与其目前形态相比差异很大。不仅湖泊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相应形态度量指标值,就是在一年之内随着水位涨落,其各项参数值也有所差异。尤其是年内水位涨落幅度大的湖泊,差异更为显著。在五大淡水湖中,鄱阳湖和洞庭湖是水位变幅最大的两个湖泊,洪水季节湖面烟波浩渺,枯水季节水束如带,显示出“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季节性水情特点,洪、枯季节湖泊形态相差悬殊。例如,鄱阳湖,1983年7月13日,湖口站实测年最高水位21.71m(吴淞基面)时,相应水域面积3950km2,相应容积299.0亿m3;1963年2月6日,湖口站实测年最低水位5.90m时,水域面积仅146km2,相应容积4.5亿m3;洪、枯季节对比,面积悬差27倍,容积悬差66倍。通过洪、枯季节形态度量值的比较,不仅湖泊的时令性特征一目了然,而且也彰显出对湖泊的开发与保护应当因湖、因时而异。在湖泊自然演变背景下,强烈的人类活动,如闸坝和堤防建设、围湖垦殖、水系改造和清淤疏浚等,对湖泊形态的改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太湖、巢湖、洞庭湖等均有着悠久的开发利用史,所以在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湖泊形态的影响就已十分显著。如太湖东部,在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之前,苏州至松陵镇(今吴江市)尚是一片水乡,为太湖水域的组成部分,非但不通陆路,船只往来亦无纤道。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载: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建宝带桥,时松陵镇南、北、西俱水乡,抵郡(苏州)无路,至是始通”。吴江塘路以及江南运河的逐渐形成过程,亦即是太湖东南岸界线的形成过程。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使得太湖东南部的这一部分水域完全由塘路和运河隔开,太湖湖面因之缩小,湖泊形态参数亦随之发生相应地改变(郑肇经,1987;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1993)。再如洞庭湖,因明、清时期江水逐渐南侵,泥沙淤积渐盛,在明代的276年间共修筑堤防33处,建堤垸134座;清代筑堤建垸更是恶性膨胀,建垸总数达1006座,其中同治以前456座,同治以后550座。洞庭湖在泥沙淤积和建垸的双重作用下,发生迅速演变,由盛而衰,面积急剧萎缩(王苏民和窦鸿身,1998)。新中国建立以来,对五大淡水湖的开发和治理强度是任何历史时期所无可比拟的,因此也是湖泊演变最剧烈的时期。仅以围湖垦殖而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导致鄱阳湖损失面积1400余km2,容积80亿m3;洞庭湖损失面积1659km2,容积119亿m3;巢湖、太湖和洪泽湖也同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类似变化。围湖垦殖、水利建设等湖泊资源的开发及治理,均导致五大淡水湖泊形态指标发生巨大改变。五大淡水湖形态参数见表1-1。就面积而言,五大淡水湖中以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再次为太湖和洪泽湖,巢湖面积最小。五大淡水湖由于地处江、淮中下游冲积平原区,长期的泥沙淤积致使各湖均呈现出浅水特征,水深一般只有2~3m。洪泽湖的平均水深尚不及2m,洞庭湖和鄱阳湖虽湖水相对较深,但平均水深也只有5~6m,最大水深不足30m。所以,五大淡水湖虽湖面浩渺,但无论与国内高原山区的一些著名湖泊如抚仙湖、青海湖、纳木错等比较,或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湖如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苏必利尔湖等比较,其浅水湖泊(不存在稳定温度跃层的湖泊)的特性显而易见。各湖的面积(km2)与容积(亿m3)之比,洞庭湖、鄱阳湖分别为15.7:1、19.6:1;相比之下,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则分别为1:7.3、1:5.2,形成极大反差(高俊峰,2008)。此外,五大淡水湖的湖岸结构与物质组成在历经漫长的人为改造下,如今天然湖岸已较为鲜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工为主的湖岸,为缩短防洪岸线长度和提高防洪标准,湖岸线多顺直或呈折线的几何形态,湖岸结构也变得单调,多为浆砌块石护坡岸或水泥板块护坡岸。显然,这是湖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第二节  流域地貌一、基本轮廓我国地形的总体态势是西高东低,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由三大地形阶梯构成的大陆斜面,其中最低一级的地形阶梯是位于我国东部宽阔的平原与丘陵。洞庭湖、鄱阳湖等五大淡水湖区亦处于最低一级阶梯部位。五大淡水湖均系吞吐型的外流湖,各有其独自的流域,并发育有完整的水系。由于湖泊规模大、流域范围广,5个湖泊总计流域面积达633406km2,涉及贵州、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浙江和上海等13个省(区、市)。其中,以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4省居流域的主体部分。在5个湖泊中,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和太湖合计流域面积471073km2,占长江流域总面积26.1%;洪泽湖流域面积158000km2,占淮河水系流域总面积的83.1%。各流域虽所处的相对位置或地貌发育过程有所不同,但地貌的基本类型按其形态,均可区分为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四大类型,从而形成了诸流域之间的共性特征(附图1~5)。山地位于流域之最上部或边缘,多为河流的河源区,往往构成与其他流域之分界。例如,洞庭湖流域,南以南岭山系为屏障,是与珠江水系之分界;西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逶迤,是为与乌江、清江水系之分水岭;东有罗霄山、九岭山和幕阜山等大致作南北向绵亘,构成与鄱阳湖水系之界岭。注入洞庭湖之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四大河流均是源于流域上游之山地区。五大淡水湖流域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m上下,高者在1500m左右,只有极少数山峰逾2000m,如武夷山主峰黄岗山2157.7m,罗霄山脉主峰南风面2120m,伏牛山之石人山2153m。山地在地质构造运动和流水切割等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往往岫峰峥嵘,峰峦叠翠,深谷峭壁,气势磅礴,且山区植被发育良好,森林茂密,自然风光巍峨壮丽,多孕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流域上游自山区而下,与之紧密相连的则是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以及由低山丘陵所环绕的河谷盆地。这种地貌类型组合,实则表明该部位是处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带。洞庭湖和鄱阳湖因流域幅员广阔,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呈交错分布的地貌组合特征。如洞庭湖流域内的衡阳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长浏盆地、茶陵盆地和攸县盆地,鄱阳湖流域内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信丰盆地、兴国盆地、瑞金盆地、南丰盆地和弋阳盆地等,均是其中较为著名的盆地。盆地内因多有红色岩系分布,故又有红岩盆地之称。

编辑推荐

《中国五大淡水湖保护与发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五大淡水湖保护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