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分析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林度 主编  页数:308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三部分共八章,从物流系统分析基本框架出发,介绍了物流系统分析理论、物流系统分析方法、物流系统建模技术、物流系统优化技术、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物流系统响应技术、物流系统控制技术。本书从系统的观点介绍物流系统分析内容,提供了一个揭示具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物流系统内在复杂性的工具,为微观的企业物流系统和宏观的社会物流系统分析,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特别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供应链管理系统规划、设计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物流系统分析基本框架
 1.1物流系统分析基本框架概述
 1.2物流系统
 1.3物流系统工程
 1.4物流系统分析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物流系统分析理论
 2.1物流系统分析理论概述
 2.2物流系统论
 2.3物流系统控制论
 2.4物流系统博弈论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方法
 3.1物流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3.2物流系统工程方法论
 3.3物流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3.4物流系统评价与决策
 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物流系统建模技术
 4.1物流系统建模技术概述
 4.2物流系统建模基础
 4.3物流系统评估技术
 4.4物流系统动态建模技术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物流系统优化技术
 5.1物流系统优化技术概述
 5.2物流系统优化的基础
 5.3物流系统结构优化
 5.4物流系统功能优化
 5.5物流系统行为优化
 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物流系统仿真技术
 6.1物流系统仿真技术概述
 6.2物流系统仿真基础
 6.3物流系统状态分析
 6.4物流系统过程仿真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物流系统响应技术
 7.1物流系统响应技术概述
 7.2物流系统响应需求分析
 7.3物流系统自适应性
 7.4物流系统动态响应
 小结
 思考
第8章 物流系统控制技术
 8.1物流系统控制技术概述
 8.2物流系统绩效分析
 8.3物流系统环境控制
 8.4物流系统过程控制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物流系统分析基本框架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物流也不例外。可以将物流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这也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一个基本特点。物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物流系统分析提供了一个揭示具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物流系统内在复杂性的工具,它成为物流、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的集合体。  1.1物流系统分析基本框架概述  物流活动包含了物流功能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主要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物流活动组成。物流活动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之一,它是社会和企业生产、再生产或连续生产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物流活动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物流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物流系统又运行于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它一端连接着生产者一端连接着消费者,同时又使原材料或半成品、产成品进入另一个生产领域进行再生产。  物流系统是相对环境而言的,既有运行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宏观物流系统,也有运行于物流网络节点(如企业内部物流或仓库内物流)的微观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它支撑着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中每时每刻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设备投入生产、加工和装配等环节,以及每时每刻产出的大量产成品满足社会需求。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物流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科学的组织管理技术应运而生。  物流系统工程属于物流与系统工程两门学科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物流领域。  物流系统工程以物流系统为对象,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观念出发,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为一体,应用分析、推理、判断、综合等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建立系统模型,揭示各个组成部分、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应用最优化方法探索物流系统的最佳方案、最佳效果,实现系统最满意的结果,即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为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低物流成本、高服务水平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系统分析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探索物流、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工程领域的问题,系统的观点成为研究领域内的核心思想。广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不仅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集成,而且有助于构筑一个以信息系统为中枢的系统化体系。因此,可以认为物流系统分析的灵魂在于系统。  1.2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手工物流系统、机械化物流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化物流系统、智能化物流系统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系统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货物,送达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客户。可见,物流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包括工艺、设备、控制、管理在内的一个复杂系统。  1.2.1物流概论  人类社会自从开始进行商品交换以来,就存在着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活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范围由小到大,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在物流活动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物流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从对物流概念的研究扩展到对物流理论的研究。物流的最原始含义是指实物的实体运动,即物的流通,人们通过物流活动实现商品交换,以满足各自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  1.物流的概念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2005年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存货控制、分销配送、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料装卸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随着物流活动的发展,其含义和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上述定义,1998年10月,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将其定义成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我国在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将物流定义成:“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早期的物流管理理论仅仅局限于运输领域,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应用实践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整合物流功能或物流系统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在物流运营实践和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逐步开始集成各个物流子系统,形成了物流系统。在企业由于降低物质消耗而增加的“第一利润源”和因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第二利润源”被尽量挖掘之后,物流作为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被提了出来。因此可以认为,物流概念正在不断扩展,并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广义物流概念(图1-1)。  2.物流的特点  物流始终伴随着采购、生产和销售的价值链过程,没有物流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价值增值,物流已经成为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不单纯考虑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销售等市场行为,而是综合集成整个价值链过程进行思考的一种战略措施。因此,在物流管理战略目标的驱动下,物流逐步形成了如下几个特点。  1)系统性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仅各自构成了一个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子系统,而且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集成系统――物流系统。在原始市场驱动和增值市场吸引下,物流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持续发展(图1-2)。  2)复杂性  物流活动在价值增值中的重要作用,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集成变得相对比较复杂。物流中所包含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并不是简单地环环相扣,而是一个交织着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网络。  3)高成本  物流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物流系统中的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成本。在物流环节就包含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综合成本,正是由于物流高昂的成本,物流被视为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  4)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  物流发挥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图1-3)。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物流通过物流系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活动架起了企业通向市场、服务客户的桥梁。物流具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职能。  3.物流的分类  根据物流对象、物流目的、物流方向以及物流范围的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对物流进行分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分类方法,常见的物流分类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可以将物流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指国民经济范围内、社会再生产各过程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物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宏观物流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  微观物流主要是指企业物流,研究微观主体――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可以将其再区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通常企业逆向物流是指处理废旧物品的物流活动;而企业正向物流又包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1)企业采购物流,即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零部件和产成品时,物品在提供者的原材料仓库供应地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是指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物品的采购、供应活动所产生的物流;对于流通领域而言,是指交易活动中从买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物流。  (2)企业生产物流,即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生产物流和生产流程同步,是从原材料购进开始直到产成品发送为止的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如果生产物流中断,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顿。  (3)企业销售物流,即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通过销售及售后服务,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回笼资金进行再生产。  2)自理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按照物流组织主体分类,可以将物流分为自理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自理物流就是通常所讲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是指卖方或买方企业自行承担的物流活动,物流服务并非其核心业务。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物流业务是其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分类,可以将物流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伴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以及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跨越国界、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动。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物流,则属于区域物流。区域物流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环境,稳定物价,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张敏2004)。  4.物流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流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理解物流,使物流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物流技术,推动着物流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式发展。大型专用船舶、集装箱、自动化仓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先进的物流装备获得了大量的应用,随着物流功能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物流技术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物流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物流的范围、质量、效率和成本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由厚变薄、由长变短、由重变轻的发展趋势(图1-4),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也改变了物流产业的结构,改变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物流系统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