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殷红梅  页数:208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根据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科学、旅游开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贵州典型旅游村寨调研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数理分析统计法、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方法,分析贵州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以及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及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乡村旅游产业链与就业渠道、旅游业对乡村就业的影响等核心问题;提出农村劳动力有效地向旅游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旅游科研人员、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旅游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殷红梅,女,汉族,1966年11月生,四川省渠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学、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持、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参与影响地方旅游发展的旅游开发、规划项目60余项,编制并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地方标准8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1项;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1项。主编、参与编著著作、教材12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研究依据
 1.2研究设计
 1.3研究目标
 1.4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文献综述
 2.2概念界定
第3章 贵州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分析
 3.1现状分析
 3.2供给与需求分析
 3.3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3.4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3.5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第4章  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村发展及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2实践效果
 4.3局限性分析
第5章 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互动机制研究
 5.1协调互动特点分析
 5.2协调互动定量分析
 5.3协调互动的动力机制
第6章 乡村旅游区产业链与就业渠道研究
 6.1乡村旅游产业分类
 6.2旅游产业链分析
 6.3转移渠道与产业结构
第7章 旅游业对农村就业贡献研究
 7.1就业规模的测定方法体系
 7.2就业规模的测定方法
 7.3典型案例: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就业规模计量模型研究
第8章 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配置研究
 8.1劳动力配置的时空发展特征
 8.2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劳动力配置研究
 8.3劳动力转移与配置模式
第9章 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的对策建议
 9.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动作用
 9.2实施政府主导的村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9.3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专业化进程,发展产业集群
 9.4大力推进全省扶贫攻坚,强化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
 9.5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做大乡村旅游产品
 9.6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乡村旅游就业和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1章 绪论1.1研究依据1.1.1发展乡村旅游是贵州农村现实条件的需要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喀斯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全省仅有4个县基本没有喀斯特分布。虽然喀斯特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文化摇篮”(屠玉麟,2000),但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强、敏感度较高、系统稳定性较差,人类一旦有不合理的利用,就会对其生态系统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其生态系统一经破坏,恢复时间较长。研究数据表明,喀斯特地区的成土速度一般为每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2500~85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每年平均仅能生成0.0025mm厚的土层,因此,贵州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不具备良好的地质条件。发展畜牧业,如果过度放牧和超载,牲畜对地表草被和土壤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容易造成土壤流失而呈现石漠化景观。旅游业是环境和资源利用兼顾的产业,它不仅能实现农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持续利用,同时其科学合理的发展可以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省份,高原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1%,地面崎岖破碎,且山高坡陡(表1-1),坡度在25°以上不适宜耕作的陡坡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5.07%,因此,贵州的适耕资源相对匮乏。贵州耕地零星分散,旱地和坡耕地多,且交通不便,不利于机耕、灌溉和规模管理,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及资本等投入多,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下,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预期收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贵州喀斯特分布区地形、地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里的奇山秀水、溶洞瀑布、原始森林和峡谷、温泉湖泊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喀斯特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构成的贵州各地神奇而美丽、原始而古朴的乡村景观,以及“一点一景,一村一貌”的多彩乡村,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使贵州农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可能。1.1.2乡村旅游开发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其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结构都与传统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农村资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强调农村资源的重要性,与农村资源和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其发展也必然带动农村各产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把农民纳入主要参与对象,农民是主要的利益主体之一。乡村旅游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实施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它不仅使农产品及很多农村资源就地直接转化为货币,并且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在旅游开发的主体、关注的利益主体、示范作用、农产品转换以及旅游开发对社会及村寨等所带来的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1-2)。同时,乡村旅游开发可以改善增收难的状况,改变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不愿种地、消极抵触的心理;改变农产品货币价值转化环节多、转化难、转化慢的方式,减少农产品价值转化过程中的剥离,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投资的回报。乡村旅游专门技术容易掌握,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易于入门,而且其产业关联度较高,带动面较广,能通过相关产业链建设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1.1.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手段。魏小安(2005)认为,在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体现农业多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农村培育第三产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助于就地形成市场,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有助于招商引资,帮助农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助于农民观念的转变,提升农业人口素质,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在我国目前特殊的国情下,发展乡村旅游对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与作用。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增加“三农”收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户直接与间接参与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参与式旅游,是农户受益程度最深、受益面最广的行业,在经济收入上表现较为明显。据统计,在“十五”期间,贵州有63.03万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①。其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其关联度大,是农业的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它可使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和多样化,充分发掘农村资源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从而使产品结构最优化,并实现就地销售而降低转运的成本损耗。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可实现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生产等行业兴起。再次,扩大农村就业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吸引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使许多农民告别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向旅游交通、餐饮、旅游接待、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生产等行业提供劳动力而实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户收入。最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真正意义的脱贫是经济脱贫和文化脱贫,因此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还应提高其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农民是主要的参与对象之一,这就必须要求农民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相关的服务理念,从而促使他们多学知识,以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从外在动力因素来看,旅游开发必然带来地区间的开放,间接引入了现代文明和先进的文化。同时,不同背景旅游者的来访,使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不断涌入乡村旅游地,在碰撞、交流和磨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开放,观念会更加新颖,从而促进乡村文明的发展。1.1.4发展乡村旅游是缓解贵州劳动力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转变严重影响着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今后20年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每年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总量超过8亿人,每年新增劳动适龄人口超过1000万人。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增就业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巨大的优势,又是巨大的挑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省劳动力资源总量达2001.2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6.78%,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贵州省劳动力资源在10年来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劳动力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10年共增加劳动力人口189.3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18.9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45%。尽管每年尚有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但进入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退出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这就必然扩大劳动力规模。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加形成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充足之势。其次,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全省总人口为3524.77万人,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8.82%;而劳动力人口同期增加了189.33万人,增长了10.45%,比总人口增长率高1.63百分点。从年均增长情况看,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94%,劳动力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11%,也比总人口增长率高0.17百分点。劳动力的迅速增长,虽然为贵州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如此高速度的劳动力增长已造成了贵州严峻的就业形势。贵州农村同样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贵州农村目前剩余劳动力有53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6%,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03年年底,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10.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5%;初步越过温饱线、年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40.1万,这两部分人口加起来共850.4万,占贵州省农村人口的29.3%(王旭,2004)。因此,要推动农村发展,减少贵州农村的贫困人口,关键在于转移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乡村旅游正在全国深入推进,2002年全国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口1685多万中,就有1055万人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佟玉权,2006)。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也越来越多,2005年末,共评定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截至2010年年末,共评定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19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分别达到32个和103个。贵州以民族村寨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正在全省全面展开,并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今后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推进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据统计,2005年贵州省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景点和民族村寨有2660个,接待游客1084.43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游客的34.7%;旅游收入20.9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36%,乡村旅游者人均花费193.5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5.53万人,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39.76%。200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83.69万人次,同比增长55.26%,占全省旅游接待量的35.82%,旅游收入33.58亿元,同比增长59.98%,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192个,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5万人,占全省旅游总就业人数的41.23%(杨胜明,2007)。2007年,全省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接待单位有6667家,旅游税金8.68亿元,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的行政村575个,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户6184个。到2008年年末,全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数30余万人,带动200余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产和旅游就业,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930.79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5.95%,实现旅游总收入105.18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6.1%。2009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137亿元,同比增加30%,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7%。2010年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6.8%。乡村旅游开发在推动农村地区创收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以黔东南州的南花苗寨为例,该村寨共有811人,人均耕地仅有0.3亩,然而仅2005年,村寨旅游业总收入达130万元,人均1600元,再加上种植业、养殖业收入人均达1200元,人均总收入达到2800元,比黔东南州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730元多1070元(高出61.8%),比贵州省当年农民人均收入1870元多930元(高出49.7%),致富效果十分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发贵州乡村旅游是贵州乡村资源禀赋和农村发展现实的需要。乡村旅游开发不仅推动贵州乡村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尤其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作用更突出。因而,本研究认为选择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选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2研究设计本研究主要根据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开发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把人口、劳动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把劳动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来认识劳动力动态变化过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存在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贵州省主要旅游村寨为基础资料,以GIS与数理统计分析为手段,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把面上重点调查与点上的全面深入研究相结合、把实地调查数据与收集资料的综合分析相结合、把时空静态现状研究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反映研究主题。1.3研究目标立足贵州“三农”问题的实际,以贵州为研究区域,在理论上,通过旅游与农村产业互动发展和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配置研究,促使乡村旅游地产业链形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思路和转移模式;通过定量化分析模型,可从科学上衡量各地旅游开发和农业互动发展能力与潜力,并从乡村旅游地产业链形成机制中,确立合理的就业结构和建立本地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配置理论。在实践中,分析和预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机会、结构的关系,并选择不同类型的样区,着重进行村寨全方位参与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示范研究,为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示范并加以总结推广。总之,本研究力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旅游兴黔”战略,为推动贵州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贵州旅游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拓展就业渠道和促使农村社区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

编辑推荐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是殷红梅等继《贵州区域旅游开发》之后的新作,是一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作品。它的出版会有力地推动贵州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供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旅游科研人员、旅游规划设计人员、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旅游景区中高层管理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