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理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兰生 编  页数:425  字数:6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过程。全书分总论和分区专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以时间为主线,“厚今薄古”地阐述了对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过程,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拼合、构造地貌格局的奠定、季风气候的形成、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分区专论部分(第五章至第十二章),从典型景观组合出发把全国划分为八个自然地理区域,并从典型景观组合“发生”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各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可供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和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古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第一节 前寒武纪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陆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演化
二、新元古代冰期
第二节 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
一、早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二、晚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演变及向现代的过渡
一、三叠纪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二、侏罗纪一白垩纪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过程
第二章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显现
第一节 喜马拉雅运动与现代海陆形势的发育
一、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高山巨盆格局的初显
二、东部差异升降与阶梯地形格局基础的奠定
三、边缘海的出现与台湾的褶皱隆升
第二节 协同演进——自然环境向现代趋近
一、古近纪自然地带格局及其演化
二、季风的出现、演变与影响
三、新近纪自然地带格局及其演变
第三章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与现代地形轮廓的形成
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
二、西高东低地势格局的形成
三、江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现代季风气候与三大自然区分异的形成
一、现代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演化
二、东部季风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三、西北温带荒漠环境的扩张
四、青藏高原环境的干寒化
第三节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及其环境响应
一、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气候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二、冰川进退
三、海面升降与海陆变迁
四、沙漠与黄土堆积的进退
五、植被与动物种群变化
六、末次冰期冰盛期的环境格局
第四章 现代间冰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印记
第一节 全新世环境演变过程
一、气候变化
二、边缘海海面与海洋的响应
三、陆地系统的响应
第二节 全新世暖期的自然格局
一、气候格局
二、自然带分布格局
三、边缘海与海岸线
第三节 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一、全新世环境变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青藏地块抬升与高寒高原、边缘深切峡谷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青藏地区成陆与高原隆升过程
一、青藏地区的成陆过程与特提斯洋的消亡
二、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和夷平
三、青藏高原的加剧隆升与现代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气候干寒化与高寒高原景观的形成
一、古近纪高原地区气候的南北分异
二、22MaB.P.的隆升与自然景观高原化的显现
三、青藏高原的急剧隆升与现代高寒高原自然景观的形成
四、冰期与间冰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与垂直自然带的形成
一、深切高山峡谷的形成
二、高山峡谷区植物区系的演化与垂直自然带的发育
第六章 甘新高山巨盆与绿洲、沙漠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高山巨盆地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一、陆块拼接过程与陆内山盆构造体系的形成
二、高山巨盆地貌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干旱荒漠与山地冰川的发育
一、从亚热带干旱环境到温带干旱环境的转变
二、沙漠的形成和扩张
三、山地冰川的发育与演化
第三节 沙漠与绿洲的进退
一、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沙漠、绿洲的进退
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沙漠与绿洲消长
第七章 兴蒙季风尾闾效应与高原草原、沙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八章 秦岭屏障作用与南北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分化
第九章 滇黔桂喀斯特发育与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十章 古陆块特征与东部低山丘陵区地理环境的演变与形成
第十一章 江河水系演化与东部三大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十二章 边缘海诸岛——不同的源起与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国全新世降水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总体上看,全新世早期迅速升温的同时,夏季风显著增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增加,气候开始由冷干向暖湿转变,西南季风影响范围内的贵州董歌洞石笋记录显示,在11.5ka B.P.以后约1ka的时间里,降水开始急剧增多,西南季风迅速加强;地处夏季风边缘区的青海湖的孢粉记录显示,从“C 10.4ka B.P.开始孢粉浓度急剧增大,显示迅速的升温过程,“C 10.4~8.6ka B.P.期间,木本孢粉伴随孢粉总浓度的同步升高,尤其是桦含量增长最大,植被由原来的草原向森林草原过渡,显示在变暖的同时变湿的过程(图4.3)(张丕远,1996)。 全新世暖期,中国的气候状况总体上以温暖湿润为主,降水量较现代普遍偏多,同期森林一草原分界线位置也较今偏西偏北,我国北部及新疆、西藏等地的内陆湖?自普遍出现高湖面和湖水淡化现象,沙地和黄土地区普遍发育古土壤,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多年平均至少较今多100~200mm(张兰生等,1997;董光荣等,1997;方修琦等,1998);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约较今多200~400mm(刘为纶等,1994)。 4.3~3.5ka B.P.期间,我国许多地区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干现象。西藏西部的扎令仓卡盐湖和柴达木盆地别勃淮盐湖均显示新的一次盐期开始;新疆地区沼泽逐渐消失,泥炭明显减少或停止发育,湖泊开始浓缩或成盐湖(韩淑媪,1985);位于季风尾闾区的湖泊、孢粉和古土壤发育等均记录气候显著地变干(方修琦等,1997),根据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考古学文化变化推断,4~3.5ka B.P.期间的降水突变事件中降水减少的幅度达150~200mm(方修琦等,2002);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显示,4.2ka B.P.前后为季风变化和气候干湿变化的转折点,季风降水突然减少,东部湿润期结束,干旱期开始到来(邵晓华等,2006);同期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许多地区也有极端洪水事件的记录(夏正楷、杨晓燕,2003;夏正楷等,2003a,2003b)。在此之后的全新世晚期,气温普遍下降的同时,降水显著减少,夏季风势力变弱,影响范围收缩,冬季风势力增强。4ka B.P.以后季风边缘的青海湖孢粉浓度已经降得很低,而且木本孢粉基本消失了,草本蒿开始占主导,气候向凉干化发展。

编辑推荐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可供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和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地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除了地理方面的研究,本书对生物方面研究的帮助也很大。可以了解各个地质历史事件对目前生物分布的影响。
  •   很不错的专业书籍,对我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   挺好的书,虽然很枯燥乏味,但是认真读读真的对研究很有帮助
  •   不错!有深度
  •   大专著,有水平,值得拥有。
  •   上过方老师的课,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   没想到能买到 很好
  •   很难找到这么齐全知识又具有权威的书,虽然很难读下去,但是值得细细读。
  •   还行,作为知识扩充使用,但不值这个价
  •   《中国古地理》没封膜都弄花了。希望商家以后对 精装版的图书 封膜包装运输
  •   内容丰富,可了解中国现在地貌地理现象形成的机理过程,对祖国大好河山有更深刻认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