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刘宜升、陈明、 余新炳 科学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刘宜升 等 著  页数:4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第2版)》从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两个范畴详细介绍了有关华支睾吸虫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华支睾吸虫的一般形态、超微结构、发育过程、生活史和生态、生理和代谢、组织化学和酶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分型、误诊原因及分析、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免疫学检测和病原检查;华支睾吸虫病的化学药物治疗和临床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影响流行的因素、综合防治措施和华支睾吸虫病常用实验方法等内容。该书反映了不同时期有关华支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15年来的研究进展。  《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第2版)》是医学、动物医学和生物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寄生虫学研究和寄生虫病防治的科研人员、相关学科的大学生进行华支睾吸虫研究的系统参考书,是各级临床医师、卫生防疫人员、兽医师进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必备的,具有指导价值的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华支睾吸虫的发现  二、华支睾吸虫的命名  三、有关华支睾吸虫的研究简史  四、古尸中华支睾吸虫的记载和研究  五、华支睾吸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第二章  华支睾吸虫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一、华支睾吸虫的一般形态  二、华支睾吸虫的神经系统  三、华支睾吸虫的超微结构  四、华支睾吸虫的染色体  五、华支睾吸虫的形态变异及数学分类  六、华支睾吸虫的基因变异和虫株第三章  华支睾吸虫的生育、生活史和生态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基本过程  二、华支睾吸虫的受精及虫卵发育  三、虫卵感染螺蛳及幼虫在螺体内的发育  四、华支睾吸虫尾蚴的生态  五、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鱼、虾体内的形成和发育  六、华支睾吸虫胞囊蚴的发现与研究  七、华支睾吸虫囊蚴在鱼体内的存活时限  八、理化因素对离体华支睾吸虫囊蚴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九、生物化学因素对华支睾吸虫囊蚴脱囊的影响  十、后尾蚴的活动及其生存力  十一、囊蚴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季节消长  十二、不同龄期华支睾吸虫囊蚴对猫的感染力和相关数学模型  十三、华支睾吸虫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十四、华支睾吸虫成虫排卵规律及产卵量  十五、华支睾吸虫在终宿主体内的寿命第四章  华支睾吸虫的生理、生化和组织化学  一、华支睾吸虫的生理  二、华支睾吸虫的蛋白质  三、华支睾吸虫的同工酶  四、华支睾吸虫的组织化学  五、华支睾吸虫的脂类  六、华支睾吸虫cAMP第二信使的研究  七、华支睾吸虫的微量元素第五章  华支睾吸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一、华支睾吸虫基因组的特征  二、华支睾吸虫转录组  三、华支睾吸虫分泌蛋白质组  四、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  五、华支睾吸虫的组织蛋白酶  六、华支睾吸虫磷脂酶A2的结构与功能  七、华支睾吸虫乳酸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  八、华支睾吸虫谷胱甘肽转移酶  九、华支睾吸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  十、华支睾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十一、华支睾吸虫分子流行病学及溯源研究第六章  华支睾吸虫感染免疫  一、华支睾吸虫抗原的产生  二、华支睾吸虫抗原定位及器官特异性  三、华支睾吸虫抗原的种类和基本制备方法  四、华支睾吸虫的抗原组分和免疫性  五、华支睾吸虫的纯化抗原  六、华支睾吸虫的重组抗原  七、华支睾吸虫抗原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及评价  八、宿主感染华支睾吸虫后抗体产生的规律  九、体液免疫因子对华支睾吸虫的杀伤作用  十、抗华支睾吸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和筛选  十一、抗华支睾吸虫噬菌体抗体库  十二、宿主感染华支睾吸虫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十三、宿主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嗜酸粒细胞的变化  十四、宿主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肥大细胞的变化  十五、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十六、影响宿主抗华支睾吸虫再感染的因素  十七、华支睾吸虫疫苗第七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一、华支睾吸虫易感染肝左叶的原因  二、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肝细胞凋亡  三、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肝硬化  五、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肝癌  六、华支睾吸虫感染与儿童生长发育障碍  七、华支睾吸虫与消化性溃疡  八、华支睾吸虫与胰腺炎、糖尿病第八章  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  一、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病理生理  二、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第九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二、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三、儿童华支睾吸虫病  四、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分型  五、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六、华支睾吸虫的异位寄生及异位损害第十章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器官移植  一、华支睾吸虫感染供肝原位肝移植  二、华支睾吸虫感染活体肝移植  三、骨髓移植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第十一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三、B型超声波检查  四、CT检查  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  六、逆行胰胆管造影  七、胃镜检查第十二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三、误诊分析第十三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和预后  一、一般对症治疗  二、驱虫治疗  三、并发症的治疗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问题  五、华支睾吸虫病的预后第十四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  一、粪便检查方法  二、常用粪检方法的效果与评价  三、十二指肠引流液和胆汁引流检查  四、胶囊拉线法  五、检查胆结石和胆汁中的华支睾吸虫卵  六、粪便中的灵芝孢子与华支睾吸虫卵的鉴别第十五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抗原皮内试验  二、补体结合试验  三、沉淀试验  四、凝集试验  五、对流免疫电泳  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DASS-FAT  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八、基于ELISA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九、免疫酶染色试验  十、酶联免疫印渍试验  十一、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  十二、化学发光试验  十三、放射免疫沉淀一聚乙二醇测定法  十四、检测唾液中抗华支睾吸虫IgG  十五、检测宿主血清中华支睾吸虫循环抗原  十六、检测宿主粪便中华支睾吸虫抗原  十七、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十六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学治疗及其进展  一、氯喹  二、呋喃丙胺  三、硫双二氯酚  四、硝柳氰胺  五、六氯对二甲苯  六、吡喹酮  七、左旋吡喹酮  八、阿苯哒唑  九、三苯双脒  十、青蒿素及衍生物  十一、甲氟喹  十二、联合用药  十三、中医中药治疗第十七章  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肝胆疾病的经济负担第十八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分布和流行病学  一、华支睾吸虫病在世界分布及感染情况  二、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地理分布  三、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历史与现状  四、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群分布  五、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方式和途径  六、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  七、虫卵在外界存活时间及入水途径  八、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九、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种类  十、鱼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及影响因素  十一、华支睾吸虫病的自然疫源性  十二、影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因素  十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动力学及关联分析  十四、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数学模型建立和拟合分析  十五、影响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因素及注意问题第十九章  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制定防治规划,建立防治组织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  三、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四、及时发现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五、加强保虫宿主的管理  六、适当控制第一中间宿主  七、开展淡水鱼类产品处理和检验检疫  八、综合防治措施及案例第二十章  有关华支睾吸虫研究的实验室技术  一、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二、华支睾吸虫囊蚴采集、分离与保存  三、华支睾吸虫成虫的体外培养  四、螺类宿主的检查  五、华支睾吸虫室内生态系统的建立  六、华支睾吸虫标本制作  七、用于华支睾吸虫研究的有关试剂主要参考文献彩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华支睾吸虫卵、死亡的虫体,因炎症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是形成结石的中心,华支睾吸虫寄生还可造成胆汁成分改变,胆汁黏稠,易有结晶析出,以上改变成为胆石生成的良好条件,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中合并胆石症者较为常见。因华支睾吸虫感染所形成结石的化学成分几乎全是胆红素,可归因于细菌分解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以及胆囊炎病程中不溶性胆红素的形成。 华支睾吸虫感染造成宿主胆汁成分改变是引起胆石症的重要原因。郭日波等(1990)对家兔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胆汁成分和黏液的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由于胆道内有华支睾吸虫的寄生,使胆道上皮的正常结构破坏,有利于细菌在胆道内潜隐存在,导致胆汁中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升高。在感染组,该酶为(52.6±31.6)U/100ml,而对照组仅为(12.5±20.5)U/100ml。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后者与钙离子结合成难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沉淀成结石。通过黏液组织化学染色证明,胆管上皮细胞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后发生杯状化生,致糖蛋白的分泌增多,糖蛋白附着于作为结石核心的虫卵表面,起支架和黏附剂的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胆色素类结石(多发性结石)的出现。华支睾吸虫感染很少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胆酸含量的明显变化,提示华支睾吸虫与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关系并不密切。 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华支睾吸虫卵在胆固醇性结石中的检出率为57.9%,混合性结石的检出率为70.0%,胆色素性结石的检出率为89.6%,因此认为,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除华支睾吸虫感染携带肠道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分解结合性胆红素为游离性胆红素,胆红素水平的升高使胆汁中胆红素过饱和,加上自由基和钙离子的作用,促使了以华支睾吸虫卵为核心的胆色素性结石的形成。此外,在有华支睾吸虫卵作为核心的条件下,如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动力不足、前成核因子生成等,胆固醇性结石也易于形成(乔铁等2009)。

编辑推荐

《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第2版)》是医学、动物医学和生物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寄生虫学研究和寄生虫病防治的科研人员、相关学科的大学生进行华支睾吸虫研究的系统参考书,是各级临床医师、卫生防疫人员、兽医师进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必备的,具有指导价值的专著。刘宜升等编著的《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第2版)的编撰特点是既保留第1版的风格,又有许多体现现代发展的更新与拓展;在侧重阐述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实践知识的同时,又通过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部分,对相关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的分子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的分子免疫学作了铺垫,方便读者一书在手,既能满足阅读主要目的所需,又能较系统地了解相关寄生虫学背景,既适用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又适用于寄生虫病防治与教学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和华支睾吸虫病防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