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知识旅游研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明庆忠、熊剑锋、陈颖、高大帅  页数:279  字数:363000  

内容概要

土著知识旅游研究在系统梳理土著与土著知识的基础上,界定了土著知识旅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质,分析论证了土著知识作为旅游资源的可行性和价值,并对此进行了符号学解读;从供给角度研究了土著知识旅游资源的内涵,并对其特点、分类、调查和价值评估方法以及产品转换模式和类型作了研究;从需求角度分析了土著知识旅游者的范畴,并对阻碍因素作了相应分析。土著知识旅游研究在对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系列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利用模式及相应机制的基础上,还对其真实性进行了多维度剖析。
土著知识旅游研究可供旅游、文化、民族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阅,也可供对上述领域感兴趣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一、选用“土著”概念的几点理由二、是“民族”,还是“族群”三、研究缘起与研究框架第二章 土著知识概论一、国外土著知识研究的历程及现状二、国内土著知识研究的历程及现状三、“土著知识”概念的提出与深化四、土著知识的结构层次五、土著知识的特点六、土著知识的价值七、土著知识的形成与存在形式八、对几个与土著知识相关的概念的理解九、土著知识与人类主要遗产的关系第三章 土著知识旅游基础性研究一、土著知识旅游的开端二、土著知识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三、土著知识旅游的可行性四、土著知识旅游的价值与意义五、土著知识旅游的符号学解读六、土著知识旅游与社区参与七、与土著知识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辨析第四章 土著知识旅游供给一、土著知识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分类二、对与土著知识旅游资源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三、土著知识旅游资源的调查与价值评估四、土著知识旅游产品第五章 土著知识旅游需求一、谁是土著知识旅游者二、土著知识旅游市场的含义及调查方法三、土著知识旅游市场的动机、细分与定位四、对土著知识旅游阻碍因素的分析第六章 土著知识旅游开发分析一、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目标二、土著知识旅游开发条件分析三、土著知识旅游区(点)的开发研究四、土著知识旅游景区(点)的营销五、土著知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基于真实性理论的土著知识旅游多维分析一、真实性的起源及其在旅游研究文献中的演变路径二、土著知识旅游的多维真实性分析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土著”一词在中文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现状 在中文语境中使用“土著”一词往往要显得谨慎。“土著”在中文语境中,无论是官方的发言报告,还是相应的学术研究,并不容易见到,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随着认知的深化,“土著”或是“土著民族”频繁出现在政府相应的报告或是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论作中。在1995年,中国政府驻联合国代表顾问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审议关于土著民族问题时的发言中已经明确表示:中国没有土著人,也不存在土著人问题,同其他亚洲国家的情况一样,中国各民族均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曾经遭受过殖民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占领,但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赶走了殖民者和侵略者【14】。从中国政府代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际上是支持狭义的“土著”概念,即“土著”与殖民主义密切相关,中国没有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土著民族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我国政府在国际层面上不承认中国存在土著,同样也是为了应对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政治策略。但中国政府也采用了另一个与土著的含义相近,并且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名词“世居少数民族”。2004年,外交部助理沈国放在“中澳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和土著人权利保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土著人是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15】其发言表明,中国官方开始将土著人和少数民族概念联系在一起,并将土著人视为少数民族,是一种特殊的少数民族,两者都具有共性,即文化上的独特性。2006年6月27日,中同代表团副代表董志华在《土著民族权利宣言》起草工作第十一届会议报告上指出:土著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几百年来,土著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创造了宝贵和独特的财富【16】。 在中国台湾地区,关于“indigenous”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将“indigenous”一词译成“土著”,并用于指代世居在台湾岛的少数民族,如卫惠林的《台湾土著族群研究的趋向及其问题》和《台湾土著社会的部落组织与权威制度》等,田珏编撰的《台湾史纲要》一文也选用了“土著”一词,并指出“郑氏政权时期,台湾汉人当有20多万,土著民仍为10多万人”【17】。但也有学者把“indigenous”一词译成“原住民”,如陈第的《东番记》和陈叔璥的《番俗之考》,两文均用“原住民”称呼世居台湾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摒弃对“土著”一词使用的顾虑。在国内学术界,“土著”一词也频繁出现,尤其显现在民族植物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论作中。例如,郭家骥【18】在《云南民族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诸如傈僳族、德昂族、白族等16个少数民族即是云南的土著民族;何群则用“土著”一词来指代“小民族”;刘璇【19】的《背包旅游——理论与实践》一文中也出现了“土著”一词,用于指代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戴陆园等编撰的《土著知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书中,“土著”一词随处可见,主要用于描述“土生土长”的知识;杨志明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2009)一书多次出现“土著”一词,指的是具有“居先性”或“居久性”的云南少数民族。类似的还有和少英主编的《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2006)、《云南各族古代史略》(1977)、王文光和龙晓燕编著的《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要》(2009),以及凯·米尔顿著、袁同凯和周建新译的《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思考》(2007)等书中“土著”的概念。孟国祥在《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一书中也指出,克木人是西双版纳最早的“土著”。 (五)“土著”比“传统”或“地方”更生动 从三大辞书的解释看,“土著”中的“土”即指“地方性”和“乡土性”。“土著”一词从现代意义上看,很多时候是对具有居先性或居久性族群的称呼,从时间的维度上看,自然具备了传统性。因此可以说,“土著”已经包含了“地方”和“传统”的内涵。而且,随着符号消费时代的来临,“土著”所携带的符号意义比起“地方”和“传统”更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此部分将在土著知识的基础性研究部分重点论述,在此仅简要提及)。因此,选用“土著”一词也就无可厚非。

编辑推荐

《土著知识旅游研究》可供旅游、文化、民族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阅,也可供对上述领域感兴趣的企业管理人员、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等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土著知识旅游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