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与高新区升级转型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姜彩楼  页数:172  字数:210000  

内容概要

姜彩楼所著的《创新集群与高新区升级转型》对创新集群这一新兴组织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创新集群的内涵、形成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创新集群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实证部分,本书以中国52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样本,使用多种方法考察了专业化集聚、区位环境、FDI及对外贸易等因素对高新区演进的影响,并对高新区的绩效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高新区升级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创新集群与高新区升级转型》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的学者、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开发区的各类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全球视野下的创新集群
1.1 创新集群的提出
1.2 创新集群的相关理论简介
1.2.1 产业集群基本理论
1.2.2 创新集群基本理论
1.2.3 创新经济地理基本理论
1.3 关于本书
第二章 创新集群的理论基础
2.1 创新集群的理论源头:传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空间维度的理论来源: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
2.2.1 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
2.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网络组织维度的理论来源:新经济社会学相关理论
2.3.1 “嵌入性”理论
2.3.2 社会网络组织理论
2.3.3 社会资本理论
2.4 技术创新维度的理论来源:创新管理相关理论
2.4.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4.2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集群的内涵与形成路径
3.1 创新集群的内涵
3.1.1 创新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3.1.2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3.1.3 创新集群的类型
3.2 创新集群的内部结构和知识流动
3.2.1 创新集群的内部结构与作用方式
3.2.2 创新集群内部关系的网络特征
3.2.3 创新集群内部的知识流动
3.3 创新集群的形成路径
3.3.1 创新集群形成的内生机制
3.3.2 创新集群形成路径的分类与比较
3.3.3 不同形成路径的资金体系与决策模式
3.3.4 不同形成路径的目标设定与支持手段
3.4 典型案例
3.4.1 美国硅谷
3.4.2 印度班加罗尔
3.4.3 韩国大德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集群演化的总体性论述
4.1 创新集群的系统特征
4.2 创新集群与环境的作用机制
4.2.1 外源性作用机制
4.2.2 内源性作用机制
4.3 创新集群的自组织演化
4.3.1 创新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基础
4.3.2 创新集群演化的一般机制
4.3.3 创新集群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集聚与中国高新区演进
5.1 引言
5.2 中国高新区的演进特征
5.3 专业化集聚与高新区的动态演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位条件与中国高新区演进
6.1 引言
6.2 定性分析
6.3 研究思路与估计模型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FDI与中国高新区演进
7.1 基本分析
7.2 研究方法
7.3 FDI总量变化与高新区演化
7.3.1 变量与数据
7.3.2 实证分析
7.4 FDI结构变化与高新区演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贸易溢出与中国高新区绩效演进
8.1 绩效的界定
8.1.1 绩效的内涵
8.1.2 相关研究基础
8.1.3 创新集群绩效分析的基本思路
8.2 定性分析
8.3 方法与数据
8.3.1 效率概念
8.3.2 数据包络分析
8.3.3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8.3.4 变量与输入输出指标说明
8.4 结果与分析
8.5 高新区绩效的贸易溢出效应研究
8.5.1 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变动趋势
8.5.2 高新区绩效贸易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8.5.3 基于VAR的进一步检验
8.6 结论与建议
第九章 中国高新区升级转型的障碍与路径
9.1 中国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9.1.1 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不利于长期竞争力的提高
9.1.2 管理体制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9.1.3 创新体系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9.1.4 产业政策抑制了园区的市场机制与创新能力
9.1.5 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9.2 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提升路径
9.2.1 转变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高新区发展模式
9.2.2 加快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园区科学管理水平
9.2.3 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坚持集群化发展战略
9.2.4 加强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
附录2 综合技术效率(EC)
附录3 技术进步指数(TC)

章节摘录

  2.创新集群网络连接的无标度特征  从产业组织群落的空间拓扑结构来看,网络集聚的特点是少量的企业拥有大量的连接企业,而其余的大量企业仅拥有少量的连接企业,与自组织演化过程的无标度网络特征较为吻合(陆瑾等,2007)。关于网络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复杂和大规模拓扑结构的网络,如细胞、互联网等,大部分具有无标度性,看似随机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往往受到一般规律的支配。在图论的研究历史上,Erdos-Renyi模型是最早研究随机网络的模型,而无标度网络具有Erdos-Renyi随机网络所不具备的两个特点:第一,在无标度网络中,网络的节点数会不断增加并与已存在的网络节点不断建立联系,互联网和创新集群网络就属于此种类型。第二,新加入的节点与已建立的连接度成正比。对于创新集群组织的内部网络而言,建立网络节点的连接度越大,被其他企业选择连接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创新集群内部具有紧密的关系连接,而且这种连接的强度并不均等。由于政策的影响和高新技术的作用,网络内部的组织会在局部形成大量的连接,产生重要的网络集节点,如北京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及周边的高等院校往往发挥着技术合作的枢纽作用,通过择优选择连接机制形成网络集节点。在创新集群网络中,网络连接的选择是有意识的,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组织通常会倾向于选择连接数目较多的网络节点。创新集群内部的这种选择结果主要受时间和先进技术的影响:由于时间的缘故,集群中历史较长的组织在关系连接的积累上有一定的优势,而拥有先进技术,管理先进的组织在短期内也可以建立大量的关系连接。  在创新集群内部,集节点的连接数目远远超出一般节点,而且创新集群网络主要由这些集节点支配,这种结构属性被称为创新集群网络连接的无标度特征。无标度属性与小世界属性联系较为紧密,通常情况下,具有小世界特征的网络无标度特征更为明显。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创新集群与高新区升级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