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初级教程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韵璇  页数:248  字数:390000  

前言

作曲技术理论中的“复调”与“和声”,就像一件针织物的两面,从不同的方向看去,尽管纹理有所不同,其实是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音乐院校作曲专业一向将它们视为不可或缺的两门课程。但是,我们的公共课教学似乎不大理会这一点,多数院校一般只开和声而冷落复调,这种不完全的教育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这样的偏颇也不乏情有可原的理由,缺少适合复调公共课教学的教材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在从事复调专业课的教学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复调公共课的探索。我始终认为,对非作曲类的本、专科学生来说,复调知识是非学不可的,但对他(她)们切不可照搬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因为学习任务和专业条件都不尽相同,不可能也不必要像作曲学生那样进行太多和太重的写作训练。这个问题在公共课和声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自1996年起,我就和本院的同事们合作,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支持的“多声部音乐基础”科研项目中,开始做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复调公共课改革试验。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哪怕是完全没有写作基础的学生,经过大约一学期分析课程的学习,也完全能够达到对复调音乐知识的正确理解,而这正是作曲技术理论公共课程所期待的目标。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瓦尔特·辟斯顿在他的《对位法》一书中曾说:“我们不应该忘记,学习音乐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过去的音乐是怎样写成的,而不是说将来应该怎样去写它。”我们在这次的书稿中增加了简单的“二声部严格写作”的内容(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不是出于对创作能力的锻炼,更不是对以分析为主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为了加深对产生这种技法的那个时代复调音乐风格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进入复调音乐系统分析的一种技术准备。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复调音乐的风格虽在不断变化,但对位技法的基本形式却相对稳定。二声部严格写作的技术,有似于舞蹈训练中的“把杆练习”,掌握了它的基本形式,对更多声部或自由写作风格的理解就不应该感到困难了。本课程将采取大课讲授、课下作业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由于前面增加了二声部写作基础,最后两章复调曲体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就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涉猎的文献而言,已经基本达到了复调专业课相关范畴的程度。如果按每周两学时的安排,全学程一年(约72学时)。建议学时如下安排:绪论及第一部分“二声部写作基础”约24学时。第二部分“复调音乐分析”约48学时,其中“复调曲体”约18学时。总的教学计划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删节。本教材共安排了24个练习。第一部分11个练习与每节的写作要求同步。第二部分的13个练习以分析为主,是按教学单元设计的,所含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所讲的具体内容为学生选择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内容概要

本书系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音乐学专业复调课教材,也可供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非作曲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音乐爱好者们使用。    本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二声部写作基础”。通过对“分类对位”、“模仿”、“复对位”等章节的讲解,初步解决两个旋律相互结合时,纵向音响的协调和横向旋律的发展问题以及二声部严格对位中其他写作技巧问题。第二部分“复调音乐分析”。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中大量优秀复调文献的分析和对常见的复调曲体的分析,使学员们基本掌握复调的构成规律,了解复调手法、复调体裁在音乐创作中的丰富表现力,同时也加强学员们对不同风格复调音乐的鉴赏力。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部分 二声部写作基础  第一章 分类对位    第一节 一音对一音    第二节 一音对二音    第三节 一音对四音    第四节 一音对切分音    第五节 一音对混合节奏    第六节 混合节奏对混合节奏  第二章 模仿    第一节 简单模仿    第二节 卡农式模仿    第三节 变化模仿  第三章 复对位    第一节 对比式二声部复对位    第二节 模仿式二声部复对位第二部分 复调音乐分析  第四章 对比式复调    第一节 二声部对比    第二节 三声部对比    第三节 四个及四个以上声部对比  第五章 模仿式复调    第一节 二声部模仿    第二节 三、四声部模仿(一)    第三节 三、四声部模仿(二)    附:复调手法归纳表  第六章 复调曲体(一)    第一节 经文歌、弥撒曲    第二节 卡农曲    第三节 古组曲    第四节 复调变奏曲    第五节 创意曲  第七章 复调曲体(二)——赋格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呈示部    第三节 中间部    第四节 再现部与尾声    第五节 整体分析    第六节 其他赋格形式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18世纪下半叶,是主调音乐鼎盛发展时期,但复调音乐也没有就此泯灭。维也纳古典乐派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等在继承巴赫传统的基础上,把复调音乐运用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等各种音乐体裁中,并在复杂的多声部范围内极为成功地发展了它。这个时期的复调音乐,虽常常搀和于主调音乐作品之中,但有时也保持自己形式上的独立性。如许多交响曲、室内乐套曲中的赋格段、钢琴奏鸣曲中的对位性段落等。这是主、复调音乐在形式上趋于结合的又一个时期。19世纪以后,随着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音乐的发展,新的音乐形式、音乐体裁,新的和声语言,促使复调的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和声写作的对位化倾向,使主调与复调又几乎近于融合。这样的情况,在瓦格纳(1813—1883)、勃拉姆斯(1833—1897)、雷格尔(1873—1916)的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此时期仍以主调音乐为主。20世纪以来的音乐,其风格与形式的变化之大,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复调音乐的地位,经过了浪漫主义阶段对位化和声写作风格广为流行的准备,特别是随着20世纪和声高峰时期的结束,大、小调和声体系的解体,多调性、无调性音乐以及各种反传统音乐派别的产生,人们又在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所谓不屑顾及音的纵向关系而只讲旋律结合的“线式思维”便是典型的一类。否定之否定,帕莱斯特里那——巴赫的复调英魂,经过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50多年的压抑之后,如今似乎又复活了。断定这又是一个新的复调音乐高峰,恐怕还为时过早。历史的概括,只有在事后才可能是较准确和真实的。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其中民间复调的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我国的壮族、瑶族、毛难族以及福建省的畲族、贵州省的侗族等地区,普遍存在着民间二声部合唱形式。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的演唱与伴奏乐器之间,以及别具一格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合奏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复调现象。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创作有了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一大批我国音乐院校培养的作曲家冲出亚洲,走上世界,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既具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他们的多声部音乐实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照。但从总的来说,我国专业复调音乐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在不少音乐作品中,复调技法的运用也较薄弱。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的复调传统,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以及本国优秀作曲家复调写作的成功经验,以便丰富和发展我们的音乐创作。

编辑推荐

《复调音乐初级教程》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复调音乐初级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都挺满意的,书也还可以的
  •   正版是正版,但是这个价钱要是书店迟迟没货才不会来这买呢在书店给打八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