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兰色畅想)  作者:杨瑞清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的成长历程及教育理念。乡村教育历来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23载的历练展示了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杨瑞清把几间只有一些破旧桌椅透风漏雨的教室,建成了资产逾千万的新型农村小学。在实施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作者简介

  杨瑞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扬帆起航办行知实验班1.走出小山村2.走近陶行知3.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回乡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5.不让一个孩子失学6.行知实验班终于命名了7.农民自发集资为学校易地新建8.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从教9.日本学者访问行知实验班10.爱满天下11.让学生博览群书12.把课外引进到课内来,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去13.组建“春夏秋冬”合唱队14.陶行知先生的学生看望行知实验班15.扫盲班在风雪之夜开学16.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17.行知实验班毕业第二章 柳暗花明创建行知小学1.行知小学命名2.行知路上后来人3.不让一个孩子留级4.让不留级成为一种制度5.行以求知知更行6.弘扬主体,扬长补短,耐心等待,促进迁移7.谋求来自行政的支持8.读《我国需要众多的现代陶行知》9.到上海取经10.遭遇“一丑遮百好11.获得全国学陶成果一等奖第三章 “逼上梁山”打造行知学校1.山重水复疑无路2.晓庄师范第二附小——加强教师教育3.幼小衔接——重视学前教育4.八棵柿子树的故事——开展成人教育5.李逵打水仗——经营校办工厂6.爬山虎的由来——开辟实验农场7.夏令营中的较量——创立行知基地8.没有永远的合作,却有永远的感激9.村级大教育10.五里桥社区教育协会11.率先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数学教学点滴13.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14.优点分享,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15.全员管理,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16.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7.教师节是我们每个人的节日18.人生为一大事来第四章 世纪梦寻实施行知工程1.拥抱新世纪教育曙光2.抓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重大发展机遇3.徽州民居——建设一座典雅的乡村小学校舍4.校园、花园、果园——整合农村教育优质资源5.探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新路6.不让一个孩子厌学7.农村小学在课程改革上大有可为8.是唤醒好孩子,还是逼出“坏”孩子9.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10.把教育科研论文写在乡土上11.温暖的师德,快乐的教育12.学会经营13.让行知精神走向世界14.和最高学术殿堂链接15.乡村教育童话第五章 快乐反思弘扬行知精神1.做自己精神生命的控股股东2.找回自信3.回归真诚4.坚持·感激·成长5.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6.守住宁静7.乡村教育之家8.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9.永不完稿的诗篇附录一 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记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附录二 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童话附录三 青春的理想与激情附录四 第一流的教育家附录五 创造宣言

章节摘录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时的五里小学建在小山坡上,只有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桌凳,五个班级,一百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说到这所学校的简陋,其实这种状况比我们想要找的那种学校好得多。我们来到五里小学,留下的第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农民嫌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好,纷纷舍近求远把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读书。他们对我和李亮不屑一顾:这两个小年轻身体单薄,满脸稚气,能有什么出息呢?怎么会分到农村来呢?有农民甚至断言,这两个人肯定是好学校挑剩下来的!面对这当头一瓢冷水,我和李亮并不特别在意。我们一心沉浸在初为人师的喜悦中,沉浸在大干一番的豪情里。对于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早已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于如何迈开行知之路的第一步,我们也有了新的打算。  选择五里小学之后,在汤老师和辛老师的指导下,我跟李亮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办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办不起来了,但我们是班主任,可以把自己任教的班级办成“行知实验班”。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跟校长要求教一年级,因为我们想从这个起始班开始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农民的看法不同,校长很器重我们,在向同事介绍我们时总是强调“中师毕业”、“科班出身”。从校长给我们安排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器重。我的任务是一年级包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思想品德都是一个人教,当班主任,另外还兼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李亮一下子就教毕业班语文,当班主任。农村学校缺少训练有素的教师,我们那时还毫无教学经验呢,却立即派上了用场,挑起了重担。  农民不理解我们,但是我们却必须要和农民打交道。我们还曾天真地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想从中寻找一些跟农民打交道的诀窍。结果书里面讲的是阶级分析的大道理,读了半天也没闹明白。我们又从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经验里找答案。陶行知先生当年办晓庄师范时,有一个“会朋友”的制度,就是注重诚心诚意跟农民交朋友。陶行知先生讲过一句话对我们影响很深,他说,乡村教师要“捧着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要为农民烧心香”,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不管农民对我们是什么态度,我们对农民却是一往情深,很虔诚,很敬重,完全发自内心。  我们跟农民打交道还有一段很有趣的事。在我们心目当中农民的形象很高大,以至于我教一年级的时候,见到男的喊“叔叔”,见到女的喊“阿姨”。喊得那么亲热,那么认真,喊得他们都不好意思答应。其实,学生家长也就二十七八岁,而我们也已经十八九岁了。喊了几年之后我们才逐渐改口叫“大哥”、“大嫂”,“老张”、“老李”,这样,大家才觉得比较自然。

编辑推荐

  《走在行知路上》可提供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办学及教育行政工作上崭新的思维及启发作用。书中许多观点新颖,发人深思,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在行知路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质量不错,很好。
  •       “坚持·感激·成长”,这是作者在“快乐反思”一章中的小标题。读完整本书,我觉得这可以是杨瑞清校长之前经历的概括。
        
        这本书是我读到的语言最质朴的一本书,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谦逊和平实,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在对我说话,而他只是在说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仅此而已,但感染力挺大。
        
        他对农民教育的理念我十分认同——“农民也许不需要识字,但他们需要文化;农民也许不需要只是,但他们需要精神生活,他们需要成长。”大而化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现在的老师是否也可以以这样的想法对待他们?不是说对学困生没有知识要求(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也不可能),而是把目光从成绩上移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上。
        
        现在的学生像是在反进化。一年级时,天真快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无所畏惧,百折不挠。随着年纪和年级的增长,跳跃的身影一点点静下来,然后,慢慢地便弯了腰,慢慢地丧失了那份渴望。其实,对于应试的厌恶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我始终相信人对于知识之类的东西是有天生的乐趣的,他们在这个慢慢不喜欢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也慢慢地丢失了那份好奇,非常可惜,知识本身是挺美的。
        
        很矛盾的是,我又认为分数是重要的。因为很多东西必须有个衡量的标准,比如很多实用的学科,设计建造大楼时必须有优劣之分,必须有最好的那个被选出来。但是不应该过早地把它体现在学习上,那是把急功近利的锉刀,在孩子还没有学会怎么使用它,利用它把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之前,不应该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孩子会慢慢地认同它,最终被它僵化。
        
        现在只要提到中国教育,不管是身在其中的老师、学生,还是旁观者,谁都能说上一大堆抱怨的话,一边抱怨着一边担心自己跑的不够快。有时候想想挺没意思的,还不如埋下头来做点实际的事情,像杨瑞清一样,认准方向从简单的小事情开始,坚持做下去,总能做出点无愧于时间的事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