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余文森 编  页数:354  

前言

  公共教育学依然是当前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其他院校一门具有奠基性质的专业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尽人意,教材难写、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几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试图改变这门课程的“面貌”,让学生亲近它、喜欢它,虽说有点收效,但整体状况并未改观。  2001年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科尤其是公共教育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重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时机来临了!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公共教育学的教师学习、研究新课程,并深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调查和专题实验研究,与此同时,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公共教育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编写一本反映新课程理念的公共教育学教材!  本教材的编写力求反映和体现以下特征:  第一,时代性。传统公共教育学教材大至教育教学理论的板块结构,小至教育教学的内容、原则、方法的具体表述和条文,大都显得老套陈旧,不仅学生学起来不新鲜,就是教师也教得厌烦。本教材编写则充分注重从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筛选适合公共课性质和要求的内容和观点,充分注重反映新课程精神和新课程实施中的新进展、新问题,使教材充满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色。

内容概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用书,也可作为各类师范校公共教育学教材。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与迅速推广,广大教师和师范生都面临着教育学知识的再补充,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也面临着重构,本教材就是在这一方面的重要尝试。全书依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需要形成的教育学基本观念,分为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研究观七个单元,全书的编写力求使读者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作者简介

  余文森,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9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 年担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第1单元 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第一章 教育的认识第一节 教育的理解第二节 理想的教育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第二章 教育的意义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意义第二节 教育的个人意义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意义第三章 教育的理想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认识第二节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追求第2单元 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第一章 人性观第一节 人性的认识第二节 人性的假设第三节 教育与人性第二章 学生观第一节 学生的基本属性第二节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学习观第一节 学习的理解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第三节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第3单元 教师观——专业化的教师观第一章 教师专业化的认识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的特点第二章 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 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第三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实践第一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角色第二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行为第三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生活第4单元 课程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第一章 课程意义第一节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第二节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意义第二章 课程结构第一节 课程类型第二节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第三节 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第四节 高中课程结构第三章 课程标准第一节 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与框架第二节 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第四章 课程资源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意义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5单元 教学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第一章 教学的原理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第二节 教学的规律第三节 教学的原则第二章 教学的方法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实质与分类第二节 直接型教学法第三节 间接型教学法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一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第二节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第三节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第6单元 评价观——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第一章 教育评价的意义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认识第二节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第三节 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反思第二章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第三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一节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第二节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第三节 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全面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第7单元 研究观——以校为本的研究观第一章 校本研究的认识第一节 校本研究的特点第二节 校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一节 自我反思第二节 同伴互助第三节 专业引领第三章 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一节 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

章节摘录

  1.发展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中蕴含着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是指向人的科学,要全面地为了人的生长发展,教育学本身必须保持科学所必备的那种探索的意志。探索是科学与艺术的本质。教育学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教育理论,并对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和创新,这样教育学才会具有生命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从而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服务。  2.解释教育问题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教育活动,调整和控制教育行为,科学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使命在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解释教育问题的视角。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特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又面对众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发展变化着的学生,他们受到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要想正确解释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正确的判断,就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学解释教育问题的任务更加明显,因为教师有责任解释新的观念和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  3.改造教育实践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更在于改造教育实践。  这种改造教育实践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启发教育工作的工作自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者的反思能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