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李培  页数:37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另外三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相比,中国是唯一一个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单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近五千年。在这近五千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学等领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熟悉和掌握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我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成长的轨迹。作为华夏子孙,如果我们对本民族的发展史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将是一件非常羞愧的事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我们的祖先在已经逝去的岁月中有过哪些经历,而了解这些经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仅包括军事斗争、朝代更迭这些大事件,还包括大背景下蕴涵的社会风俗、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文思想、文学艺术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回顾,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将我们这个民族   从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带入文明的殿堂,使我们的国家变成今天这样一个诗书礼仪之邦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些过程中,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其次,历史文化是沟通现在和过去的桥梁。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所以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孙子的谋略依然为我们所运用,秦始皇兵马俑依然在供我们瞻仰,李白的诗歌依然在被我们传诵……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我们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祖先的生活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审美情志,甚至我们的生存法则,都可以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找到其滥觞。再次,历史文化知识是奠定个人文化修养的基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除了他所受过的专业教育和他所掌握的工作技能外,还包括他所具备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我们的个人品位,丰富我们的人生内涵。当精神境界、个人品位及个人内涵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时,其所展现出的个人魅力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多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它们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促使我们的言行谈吐更具人文气息,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我们向广大读者郑重推出这本《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我们深知,想在一本书中详尽、全面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选材上,本书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历史常识”、“常用典故”、“语言文学”、“思想哲学”、“神话传说”等十几个版块,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此外,在叙述方式上,本书力图多讲“故事”,少做论述,使读者能在“浅阅读”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和熏陶。相信在本书的帮助下,读者朋友一定能够对中华文明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能从中获益。

内容概要

  为此,我们向广大读者郑重推出这本《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我们深知,想在一本书中详尽、全面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选材上,《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上,《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分为“历史常识”、“常用典故”、“语言文学”、  “思想哲学”、“神话传说”等十几个版块,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此外,在叙述方式上,《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力图多讲“故事”,少做论述,使读者能在“浅阅读”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和熏陶。

作者简介

李培,现居于北京,爱好广泛,曾出版多种图书。

书籍目录

历史常识 001史前 002石器时代 002云南元谋人 002陕西蓝田人 002北京人 002山西丁村人 003许家窑人 003天然火的使用 003弓箭的出现 003母系氏族公社 003山顶洞人 004河姆渡文化 004红山文化 004最早的女神庙 004人工取火的发明 005仰韶文化 005半坡遗址 005父系氏族公社 005大汶口文化 006龙山文化 006良渚文化 006私有制的萌芽 006部落联盟的出现 006最初的城市 006炼铜技术的发展 007神秘的图腾崇拜 007古老的占卜习俗 007雕刻艺术 007夏商 008禅让制 008父传子,家天下 008剿灭有扈氏 008太康失国 009少康中兴 009夏桀亡国 009奴隶的劳动 009青铜器的出现 009二里头文化遗址 009夏朝文化 010商族的兴起 010成汤建商 010伊尹囚太甲 010盘庚迁殷 010武丁中兴 011女将军妇好 011武乙射天 011暴君商纣 011牧野之战 011殷墟遗址 011奴隶制度的发展 012人殉与人祭 012内服与外服 012商王的权力 012井田制 012对“上帝”的崇拜 012周祭制 013货币“贝”的出现 013天象和历法 013数学和医学 013西周 014周族的崛起 014周文王治国 014姜子牙辅周 014武王伐纣 014分封制 014周公东征 015周公制礼 015成康之治 015周昭王“南征不返” 015穆王的统治 015国人暴动 016宣王中兴 016烽火戏诸侯 016严格的宗法制 016庞大的统治网络 017强大的“三军” 017严厉的刑罚 017宗庙祭祀 017明堂制的形成 017服饰中的“礼法” 017国家垄断的商业 018纺织业的成熟 018原始瓷器的出现 018车辆制造业 018平王东迁 018春秋 019王权的衰弱 019春秋五霸 019“以王命讨不庭” 019长勺之战 019齐桓公首霸 019管仲辅齐 020葵丘之会 020宋襄公争霸 020晋文公退避三舍 021秦穆公称霸西戎 021楚庄王问鼎 021鲁国首行“初税亩” 021弭兵运动 022专诸刺王僚 022卧薪尝胆 022“三桓”的统治 022田氏代齐 022三家分晋 023铁器与牛耕的出现 023井田制的瓦解 023手工业的空前繁荣 023商业的发展 024封建依附关系的萌芽 024士阶层的活跃 024天文历法的进步 024战国 025战国七雄 025魏国李悝变法 025楚国吴起变法 025秦孝公求贤 025商鞅变法 026围魏救赵 026马陵之战 026徐州相王 026秦齐对峙 027楚国的削弱 027田单大摆火牛阵 027合纵连横 027远交近攻 027胡服骑射 028战国四公子 028完璧归赵 028长平之战 028窃符救赵 028秦王政诛嫪毐 029荆轲刺秦王 029秦灭六国 029铁器时代 029农业技术的提高 030手工业的进步 030商业的兴盛 030铸币的流通 030城市的勃兴 030武器的革新 030骑兵的推广 031虎符的使用 031战争规模的扩大 031音乐的大发展 031秦朝 032嬴政称帝 032秦始皇身世之谜 032泰山封禅 032郡县制 032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033统一文字 033修建驰道 033南戍五岭 033北拒匈奴 034开发河套 034徐福东渡 034修建万里长城 034焚书坑儒 035残酷的剥削 035严刑峻法 035五次东巡 035胡亥弑兄篡位 036残暴的秦二世 036赵高专权 03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36苍头军的斗争 036项梁、项羽起义 036刘邦起义 037彭城之约 037巨鹿之战 037约法三章 037西汉 038鸿门宴 038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038彭城之战 038成皋之战 038鸿沟和约 039垓下之战 039刘邦称帝 039汉承秦制 039汉初的经济困境 039陆贾上书 040“与民休息”政策 040颁布《九章律》 040汉初的兵役制度 040白登之围 040汉匈和亲 041白马之盟 041萧规曹随 041吕后称制 041周勃安刘 042文景之治 042贵粟政策 042轻徭薄赋 042惠商政策 042废除肉刑 042削藩之议 043七国之乱 043周亚夫平叛 043安抚南越 043闽越和东瓯 043汉武大帝 04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044“内朝”和“外朝” 044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044察举制 044收归铸币权 045盐铁官营 045均输平准政策 045算缗和告缗 045西域三十六国 045张骞出使西域 045推恩令 046“左官律”和“附益法” 046酎金夺爵 046丝绸之路 046海上交通 046马邑之谋 046汉匈之战的开始 046飞将军李广 047常胜将军卫青 047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047霍去病西征 047浑邪王降汉 047漠北之役 048天马之战 048苏武牧羊 048汉越融合 048西南夷的归附 048流民起义 049巫蛊之祸 049轮台罪己诏 049立子杀母 049霍光辅政 049昭宣中兴 050西域都护的设立 050昭君出塞 050末世政权 050铁官徒起义 050王莽改制 051绿林、赤眉起义 051昆阳大战 051铁器成为主流 051铜器业的发展 052发达的丝织业 052漆器制造 052手工艺品 052绘画的大发展 052古朴的雕刻 052中医的发展 053造纸术的发明 053“交通王侯”的商人 053京师长安 053东汉 054刘秀建立东汉 054光武中兴 054释奴令 054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054加强中央军权 055度田事件 055大地主的田庄 055“部曲”的出现 055世家大族的兴起 055开发越南 05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 056与日本、朝鲜的关系 056云台二十八将 056班超经营西域 056与中亚、欧洲的交往 056外戚宦官专权 057党锢之祸 057灵帝的残暴统治 057黄巾起义 058董卓专权 058李傕、郭汜之乱 058军阀割据的形成 059农业的发展 059手工业的进步 059商业的繁荣 059南方经济的发展 059三国 060挟天子以令诸侯 060屯田制 060官渡之战 060蔡文姬归汉 060赤壁之战 061三国鼎立 061魏武帝曹操 061魏文帝曹丕 061“唯才是举” 062世兵制 062汉昭烈帝刘备 062白帝城托孤 062诸葛亮治蜀 062平定南中之乱 063六出祁山 063孙氏父子 063江南大族的兴起 063海上交通 064三国归晋 064两晋 065太康之治 065门阀士族 065九品中正制 065石、王斗富 065五胡内迁 066八王之乱 066刘渊称帝 066永嘉之乱 066司马睿建东晋 066王与马,共天下 067五胡十六国 067祖逖北伐 067桓温北伐 067淝水之战 068孙恩、卢循起义 068刘裕代晋 068江南经济的繁荣 069两晋的文化艺术 069南北朝 070刘宋的统治 070元嘉北伐 070萧道成建齐 070梁武帝舍身佛寺 070侯景之乱 071陈霸先建陈 071北魏统一北方 071北魏孝文帝迁都 072孝文帝汉化改革 072河阴之变 072北魏分裂 072政权的轮换 072周武帝统一北方 072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073佛、道二教的传播 073隋朝 074杨坚立隋 074确立三省六部制 074隋炀帝弑父自立 074营建东都洛阳 074开通大运河 074实行科举制 075巡游江都 075残酷的剥削 075三征高句丽 075瓦岗军起义 076李渊起兵反隋 076文化教育的发展 076医学的进步 076唐朝 077平定中原 077玄武门之变 077渭水之盟 077天可汗 077凌烟阁功臣 078贞观之治 078贞观群英 078均田制 078租庸调制 078唐初的府兵制 079玄奘取经 079文成公主入藏 079日本遣唐使 079册封南诏 079“回鹘衣装回鹘马” 080女皇武则天 080贞观遗风 080天子门生 081东、西突厥 081统一西域 081任用酷吏 081崇佛佞佛 081道教的鼎盛 081景教及其他 082五王政变 082李隆基即位 082唐律的制定 082开元盛世 082鉴真东渡 083繁荣的经济 083文化昌盛 083声威远播 083海东盛国 083募兵制的确立 083玄宗后期的弊政 084安史之乱 084马嵬兵变 084藩镇割据 084两税法 084宦官专权 085南衙北司之争 085永贞革新 085牛李党争 085甘露之变 085“满城尽带黄金甲” 086朱温灭唐 086农业的发展 086商业的兴旺 086城市的繁荣 086便利的交通网 087驿传制度 087唐朝的文学和史学 087精美的工艺品 087五代十国 088五代更迭 088十国分立 088伶人皇帝李存勖 088“儿皇帝”石敬瑭 088周世宗改革 089吴越王钱镠 089词人皇帝李煜 089陈桥兵变 090中原农业 090南方的圩田 090发达的手工业 090经济重心的南移 090北宋 091北宋建国 091平定“二李之乱” 091杯酒释兵权 091“制其钱谷”的财税体制 091“计相”掌管财政 091北宋的统一 092烛影斧声 092“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 092职役与夫役 092高梁河战役 092杨家将抗辽 093雍熙北伐 093王小波、李顺起义 093澶渊之盟 093对外贸易的开展 093宋辽和平相处 094土地兼并 094繁重的赋税征役 094三川口之战 094统治危机的出现 094庆历新政 094庆历和议 095王安石变法 095永乐城之战 095兰州之战 095元祐更化 095守旧派的内争 096蜀洛朔党争 096哲宗绍述 096宋徽宗的黑暗统治 096户口和耕地的增加 096海上之盟 097方腊起义 097宋江起义 097靖康之变 097水利工程的兴修 097兴盛的纺织业 098精美的宋瓷 098印刷和造纸 098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098纸币的出现 099最早的海关机构 099北宋的文学 099北宋的哲学与宗教 099北宋的艺术和科技 099南宋 100赵构建立南宋 100李纲罢相 100宗泽抗金 100“出师未捷身先死” 100高宗渡海南逃 101黄天荡大捷 101收复襄阳六郡 101郾城大捷 101“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101岳飞精忠报国 102秦桧误国 102张浚构陷 102韩世忠归隐 103《绍兴和议》 103采石之战 103孝宗中兴 103白马书生虞允文 103辛弃疾奇袭金营 104张浚北伐 104隆兴和议 104开禧北伐 104嘉定和议 105史弥远专权 105南宋联蒙灭金 105江陵之战 105钓鱼城之战 105无耻的“鄂州大捷” 106贾似道误国 106襄樊陷落 106贾似道之死 106兼并土地的狂潮 106南宋的苛捐杂税 107纸币贬值之害 107奸相频出 107钟相起义 107杨幺起义 107临安失陷 108南宋的灭亡 108文天祥就义 108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 108南重北轻局面的形成 108行会组织的发展 108南宋的海外贸易 109南宋的文学和史学 109反理学思想 109三教合一的思潮 109辽、西夏、金、蒙古 110古八部契丹 110耶律阿保机建辽 110横渡之约 110圣宗朝的兴盛 110高永昌反辽 111辽朝的灭亡 111党项族的发展 111元昊建立西夏 112西夏附辽 112西夏附金 112女真族的兴起 112辽对女真的压迫 112完颜阿骨打建金 113成吉思汗 113蒙古灭夏 113蒙古灭金 113元朝 114蒙古族的兴起 114蒙古汗国的建立 114成吉思汗西征 114拔都西征 114旭烈兀西征 115元世祖忽必烈 115平定诸王叛乱 115效行汉法 115中央机构 116行省制 116军屯与军户 116民族压迫政策 116元朝的兵制 116英宗新政 117南坡之变 117伯颜僭权 117至正新政 117马可·波罗来华 117红巾军起义 118方国珍、张士诚起义 118朱元璋崛起 118徐达北伐灭元 118北元建立 119元朝的外交 119元朝的农业和手工业 119海运航线的开辟 119海外贸易的兴盛 119繁荣的城市 120数学的成就 120医药学的发展 120明朝 121和尚皇帝朱元璋 121明初的释奴令 121整顿吏治 121颁布《铁榜文》 121大兴文字狱 121洪武四狱 122废除丞相制度 122内阁制 122监察与特务机关 123《大明律》 123明初分封诸王 123靖难之役 123强化专制皇权 123成祖削藩 124明成祖迁都 124北征蒙古 124郑和下西洋 124《永乐大典》 125改土归流 125仁宣之治 125土木堡之变 125北京保卫战 125南宫复辟 126王振擅权 126曹吉祥擅权 126弘治中兴 126汪直擅权 126刘瑾擅权 126武宗的无道统治 127宸濠叛乱 127大礼议之争 127嘉靖修道 127严嵩擅权 127壬寅宫变 128戚继光抗倭 128葡萄牙侵占澳门 128荷兰入侵台湾 129传教士利玛窦 129张居正执政 129一条鞭法 129万历怠政 129“九千岁”魏忠贤 130东林党争 130明末三大案 130清洗阉党 130末帝崇祯 130努尔哈赤 131八旗制度 131萨尔浒之战 131宁远之战 132李闯王进京 132“冲冠一怒为红颜” 132商业资本的活跃 132白银的广泛使用 132资本主义的萌芽 133明朝的文学 133丰厚的建筑遗产 133地图绘制的进步 133清朝 134皇太极建清 134入口之战 134松锦之战 134清兵入关 134扬州十日 135嘉定三屠 135多尔衮摄政 135清初的安民措施 135民族压迫政策 135颁布垦田令 136钦天监汤若望 136郑成功收复台湾 136康熙铲除鳌拜 137停止圈地、奖励垦荒 137更名田 137治理水患 137三藩之乱 137康熙三征噶尔丹 138施琅平台 138雅克萨之战 138《尼布楚条约》 138雍正设立军机处 139摊丁入亩 139乾隆帝的统治 139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39统一新疆 139土尔扈特部回归 140乾隆时期的疆域 140闭关政策 140乾隆修《四库全书》 140六下江南 141康乾盛世 141文字狱 141土地高度集中 141奢侈腐化之风 142天地会 142白莲教起义 142天理教起义 142虎门销烟 1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43《南京条约》 143中美《望厦条约》 143太平天国起义 143《天朝田亩制度》 144天京事变 144第二次鸦片战争 144火烧圆明园 144辛酉政变 145洋务运动 145中法战争 145镇南关大捷 145台湾建省 145甲午战争 146《马关条约》 146公车上书 146戊戌变法 146义和团运动 147廊坊大捷 147八国联军侵华 147《辛丑条约》 147同盟会 147三民主义 148保路运动 148辛亥革命 148清朝与亚洲各国的交往 148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49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149中西的贸易往来 149清代戏剧的成熟 150清代的绘画 150发达的地图测绘 150中华民国 151清帝退位 151袁世凯称帝 151护国战争 151二十一条 151五四运动 152中国共产党成立 152国共第一次合作 152黄埔军校 152北伐战争 153南昌起义 153九一八事变 153万里长征 154遵义会议 154西安事变 154第二次国共合作 154平型关大捷 155南京大屠杀 155百团大战 155抗战胜利 155重庆谈判 155三大战役 15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6常用典故 157先秦 158姜太公钓鱼 158不食周粟 158周公吐哺 158桐叶封弟 15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59后生可畏 159春秋笔法 159闻韶忘味 159管鲍之交 159弦高犒师 160老马识途 160风马牛不相及 160东道主 160不欺暗室 161吴市吹箫 161陶朱公 161太史直笔 161庄子妻死 162庄周梦蝶 162高山流水 162歧路亡羊 162南门立木 163鸡鸣狗盗 163毛遂自荐 163一字千金 163秦汉 164指鹿为马 164萧何月下追韩信 164背水一战 164楚河汉界 165霸王别姬 165张良进履 16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66长沙谪 166细柳营 16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66东市朝衣 166当垆卖酒 16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67得陇望蜀 167投笔从戎 167煮酒论英雄 168三顾茅庐 168五虎上将 168曲有误,周郎顾 168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69怀橘遗亲 169吴下阿蒙 169七步成诗 169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170扶不起的阿斗 170乐不思蜀 170穷途之哭 170两晋南北朝 171乱七八糟 171吴牛喘月 171洛阳纸贵 171折臂三公 172莼鲈之思 172阿堵物 172大笔如椽 172扪虱谈天下 173闻鸡起舞 173东山再起 173咏絮才高 173方外司马 174倚马可待 174拾人牙慧 174坦腹东床 174不为五斗米折腰 174世外桃源 175八斗才 175止谈风月 175江郎才尽 175梦笔生花 176白面书生 176《玉树后庭花》 176隋唐 177破镜重圆 177以人为镜 177房谋杜断 178桃李满天下 178请君入瓮 178终南捷径 179口蜜腹剑 179春风得意 179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179前度刘郎 180红叶题诗 180宋元 181半部论语治天下 181吕端大事不糊涂 181程门立雪 181河东狮吼 182名落孙山 182黄粱一梦 18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82明清 183露马脚 183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183十全武功 18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184语言文学 185作家作品 186《诗经》 186《尚书》 186《春秋》 186《左传》 187四书五经 187屈原与《楚辞》 187《战国策》 187《尔雅》 188《史记》 188《说苑》 188《古诗十九首》 188《孔雀东南飞》 188汉赋 189张衡与《二京赋》 189乐府诗 189许慎与《说文解字》 189班固与《汉书》 189三曹 190建安七子 190竹林七贤 190《出师表》 190《典论·论文》 191《三国志》 191《陈情表》 191《博物志》 191《文赋》 192钟嵘与《诗品》 192《文心雕龙》 192《昭明文选》 192《玉台新咏》 192《搜神记》 193陶渊明 193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193《颜氏家训》 193《后汉书》 194《春江花月夜》 194初唐四杰 194孟浩然 194王维 194李白 195杜甫 195韩愈 195白居易 195柳宗元 196唐宋八大家 196杜牧 196温庭筠 196李商隐 196唐传奇 197李煜 197柳永 197晏殊 197欧阳修 197苏轼 198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98《太平广记》 198秦观 198李清照 198洪迈与《容斋随笔》 199陆游 199辛弃疾 199姜夔 199文天祥与《正气歌》 200元好问 200石君宝与《秋胡戏妻》 200关汉卿 200王实甫与《西厢记》 201马致远 201汤显祖与《牡丹亭》 201《水浒传》 202《三国演义》 202《西游记》 202《金瓶梅》 202《封神演义》 202三言二拍 203金圣叹 203李渔与《闲情偶寄》 20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03洪升与《长生殿》 204纳兰性德 204《古文观止》 204《唐诗三百首》 204曹雪芹与《红楼梦》 204袁枚 205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205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0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05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205鲁迅 206胡适 206茅盾 206徐志摩 206朱自清 207老舍 207巴金 207曹禺 207流派、运动、社团 208诸子散文 208政论散文 208建安风骨 208玉台体 208山水诗 209文学评论 209元和体 209香奁体 209边塞诗派 209田园诗派 210新乐府运动 210古文运动 210花间词派 210南唐词派 211西昆体 211诗文革新运动 211元祐体 211江西诗派 212豪放派 212婉约派 212永嘉四灵 212江湖诗派 213台阁体 213茶陵诗派 213前后七子 213唐宋派 214公安派 214竟陵派 214浙西词派 214常州词派 214桐城派 215诗界革命 215鸳鸯蝴蝶派 215白话文运动 215创造社 216语丝社 216沉钟社 216未名社 216新月派 216九叶诗派 217七月诗派 217左翼作家联盟 217论语派 218海派文学 218京派文学 218东北作家群 219山药蛋派 219荷花淀派 219伤痕文学 219反思文学 219寻根文学 220先锋小说 220改革文学 220朦胧诗派 220诗词意象 221芭蕉 221采薇 221长城 221长亭 221船 221东篱 222豆蔻 222杜鹃 222杜康 222芳草 222寒蝉 223红豆 223鸿鹄 223鸿雁 223菊 224栏杆 224莲 224流水 225柳 225楼兰 225梅 225南冠 225南浦 225羌笛 226青鸟 226桑榆 226商女 226黍离 227双鲤 227乌鸦 227吴钩 227梧桐 227燕子 227猿啼 228云汉 228鹧鸪 228思想哲学 229古代哲学 230《易经》 230老子与《道德经》 230孔子创立儒学 230孙武与《孙子兵法》 231墨子与墨家 231孟子 231庄子 232荀子 232百家争鸣 232邹衍与阴阳家 232孙膑 232纵横家 233韩非子与法家 233杂家 233三纲五常 233《黄石公三略》 233谶纬之学 234王充与《论衡》 234王弼与玄学 234鲍敬言的《无君论》 235范缜与《神灭论》 235韩愈的教育思想 235《太白阴经》 235周敦颐 236“二程”理学 236朱熹 236陆九渊 236鹅湖之会 237邓牧的理想国 237王守仁的“心学” 237李贽的进步思想 237《三十六计》 238顾宪成与东林党 238黄宗羲 238顾炎武 238王夫之的思想 239颜元的教育思想 239戴震 239近现代哲学 240西学东渐 240魏源与《海国图志》 240严复与《天演论》 240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41熊十力 241梁漱溟 242冯友兰 242书法美术 243文字书法 244甲骨文 244金文 244石鼓文 244蒙古文 244藏文 245彝文 245东巴文 245女书 245小篆 246隶书 246楷书 246魏碑 246草书 247行书 247篆刻 247钟繇 248王羲之 248王献之 248欧阳询 248虞世南 249褚遂良 249颜真卿 249张旭 249怀素 249柳公权 250黄庭坚 250米芾 250宋徽宗 251鲜于枢 251祝允明 251王铎 251画家画作 252中国画 252战国时期的帛画 252汉画像石和画像砖 252东汉时期的壁画 252敦煌壁画 253顾恺之 253张僧繇 253展子虔与《游春图》 254阎立本 254李思训 254吴道子 255荆浩 255关仝 255《韩熙载夜宴图》 255李成 255董源 256巨然 256宋徽宗 256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256马远 257赵孟頫 257黄公望 257吴镇 258倪瓒 258王冕 258沈周 258文徵明 259唐伯虎 259仇英 259徐渭 259董其昌 260蓝瑛 260八大山人 260石涛 260恽寿平 261郎世宁 261扬州八怪 261吴昌硕 262齐白石 262黄宾虹 262徐悲鸿 263刘海粟 263潘天寿 263张大千 263傅抱石 264李可染 264音乐戏曲 265民族曲艺 266乐舞 266百戏 266《广陵散》 266《阳关三叠》 266五声十二律 267南戏 267元曲 267京剧 267生旦净丑 268龙套 268票友 268昆曲 268越剧 269评剧 269秦腔 269黄梅戏 269粤剧 270川剧 270豫剧 270大鼓书 270苏州弹词 270木偶戏 271样板戏 271皮影戏 271评书 272相声 272二人转 272秧歌舞 272绸舞 273长鼓舞 273萨满舞 273舞龙舞狮 273传统乐器 274最早的乐器 274编钟 274笛子 274二胡 274板胡 275琵琶 275扬琴 275古筝 275唢呐 276三弦 276马头琴 276葫芦丝 276曲艺名家 277元曲四大家 277程长庚 277谭鑫培 277阿炳 277四大名旦 278梅兰芳 278冼星海 278蔡楚生 278聂耳 278建筑工艺 279工程建筑 280周原 280孔庙 280万里长城 280都江堰 280郑国渠 281秦都咸阳 281阿房宫 281秦始皇陵 281兵马俑 282灵渠 282白马寺 282岳阳楼 282黄鹤楼 283敦煌莫高窟 283云冈石窟 283龙门石窟 283晋祠 284嵩山少林寺 284悬空寺 284赵州桥 284布达拉宫 285大明宫 285大足石刻 285乐山大佛 285大雁塔和小雁塔 285滕王阁 286独乐寺 286崇圣寺三塔 286开封铁塔 287应县木塔 287大同华严寺 287永乐宫 287北京故宫 288明十三陵 288天坛 288圆明园 289颐和园 289承德避暑山庄 289北京四合院 289苏州四大名园 289客家土楼 290傣家竹楼 290工艺手艺 291山顶洞人的“项链” 291骨器 291彩陶 291玉雕 291青铜器 291司母戊鼎 292四羊方尊 292毛公鼎 292青铜雕刻 293高车和安车 293长信宫灯 293素纱褝衣 293马踏飞燕铜雕 293击鼓说唱俑 294昭陵六骏 294沧州铁狮子 294牙雕 294木雕 295玉器 295漆器 295瓷器 295唐三彩 295宋代五大名窑 296青花瓷 296景泰蓝 296青铜器 296金银器 297泥塑 297面塑 297糖人 297布老虎 297剪纸 298云锦 298四大名绣 298科技教育 299天文地理 300天干地支 300二十八星宿 300流火 300北斗 300文曲星 300天狼星 301彗星袭月 301白虹贯日 301农历 301二十四节气 301《甘石星经》 301《山海经》 302司南 302张衡与地动仪、浑天仪 302裴秀与《禹贡地域图》 302裴矩著《西域图记》 303水运仪象台 303郦道元注《水经》 303宇文恺及其建筑专著 303一行与子午线 304郭守敬与《授时历》 304朱思本与《舆地图》 304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304医学 305《黄帝内经》 305扁鹊与四诊法 305《神农本草经》 305华佗与麻沸散 305五禽戏 306张仲景与《伤寒卒(杂)病论》 306皇甫谧与《甲乙经》 306王叔和与《脉经》 306葛洪与《金匮药方》 307陶弘景与《本草集注》 307孙思邈与《千金方》 307《唐本草》 307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308刘完素与“火热说” 308张从正与“攻邪说” 308李杲与“脾胃说” 308宋慈与《洗冤集录》 309朱震亨与“滋阴说” 309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09数学 310算筹与算盘 310《九章算术》 310《周髀算经》与勾股定理 310祖冲之和圆周率 310王孝通与《缉古算经》 311杨辉 311朱世杰 311李善兰 311农业 312最早的农作物 312最早的农业工具 312最早驯养的家畜 312辘轳 312《氾胜之书》 31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13曲辕犁 313筒车 313陆羽与《茶经》 313王祯与《农书》 314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314黄道婆与纺棉技术 314教育及其他 315六艺 315太学 315六学 315国子监 315古代四大书院 316杜诗与水排 316蔡伦与蔡侯纸 316“天下名巧”马钧 317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317火药及火器的应用 317沈括与《梦溪笔谈》 318李诫与《营造法式》 318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318民俗风尚 319传统节日 320腊八节 320小年 320除夕 320春节 320拜年 321元宵节 321春龙节 321寒食节 321清明节 322端午节 322七夕节 322鬼节 322中秋节 322重阳节 323冬至 323那达慕 323泼水节 323民间习俗 324十二生肖 324洗三 324抓周 324抛绣球 325算“八字” 325贴“囍” 325红盖头 326贴春联 326“福倒” 326竞技娱乐 327陀螺 327竹蜻蜓 327投壶 327蹴鞠 327角抵 327樗蒲 328麻将 328围棋 328象棋 328赛龙舟 328饮食服饰 329八大菜系 329鲁菜 329川菜 329粤菜 330闽菜 330苏菜 330浙菜 331湘菜 331徽菜 332谭家菜 332本帮菜 332潮州菜 333洛阳水席 333旗袍 333中山装 334绣花鞋 334香包 334神话传说 335远古神话 336盘古开天辟地 336夸父追日 336女娲造人 336燧人氏钻木取火 337伏羲画八卦 337三皇五帝 337炎黄二帝 338涿鹿之战 338刑天舞干戚 338共工怒触不周山 339嫘祖养蚕造丝 339精卫填海 339后羿射日 340嫦娥奔月 340仓颉造字 340大禹治水 340民间传说 341玄鸟生商 341文王演易 341周穆王的传说 341吴刚伐桂 341劈山救母 341刘海砍樵 342钱王射潮 342泥马渡康王 343孟姜女哭长城 343牛郎织女 343白娘子与许仙 344梁山伯与祝英台 344称谓术语 345官职称谓 346三公 346九卿 346司寇 346令尹 346大夫 346士大夫 346左徒 347上卿 347太师 347太傅 347侍中 347宰相 348御史 348太尉 348参知政事 348军机大臣 348学士 348尚书 348散骑常侍 349太子冼马 349大将军 349枢密使 349经略使 349节度使 349刺史 349太守 349巡抚 349都督 350知府 350郎中 350长史 350侍郎 350参军 350都尉 350校尉 350司马 350县令 350从事 351教头 351提辖 351里正 351里胥 351博士 351祭酒 351学政 351太史 351太医 351官职调动术语 352荐举 352征辟 352孝廉 352拜 352除 352擢 352陟 352升 352迁 352谪 352黜 352贬 352去 352退 353斥 353乞骸骨 353转 353徙 353调 353放 353出 353兼 353领 353行 353署 353权 353判 353科举术语 354八股文 354童试 354乡试 354会试 354殿试 354及第 355进士 355状元 355会元 356解元 356连中三元 356鼎甲 356举人 356生员 356金榜 356同年 356姓名称谓 357称姓名 357称字 357称号 357称绰号 357称小名 357称斋名 357称籍贯 357称郡望 357称庙号 358称尊号 358称年号 358称谥号 358称官名 358称官地 358称爵号 358年龄称谓 359赤子 359襁褓 359孩提 359垂髫 359幼学 359总角 359豆蔻 359及笄 359束发 359破瓜 359弱冠 360而立 360不惑 360知命 360耳顺 360古稀 360耋 360耄 360期颐 360古代地名 361中国 361中华 361九州 361赤县 361中原 361海内 361四海 361六合 361八荒 361西河 362江东 362江左 362江表 362江南 362山东 362关东 362关西 362关中 362三秦 362西域 362岭峤 362朔漠 363百越 363东洋 363西洋 363南洋 363北洋 363五岳 363京畿 363三辅 363三都 363两都 363古代民族称谓 364蛮 364狄 364戎 364夷 364羌 364党项 364吐蕃 365匈奴 365肃慎 365女真 366鲜卑 366吐谷浑 366乌桓 367乌孙 367突厥 367沙陀 368色目人 368鞑靼 368氐 368南诏 369越 369三苗 369刑罚术语 370墨、黥 370拶刑 370廷杖 370流放 370充军 370宫刑 370赐死 371弃市 371腰斩 371车裂 371凌迟 371梳洗 371灭九族 371附录 中国历史大事记 372

章节摘录

盘庚迁殷盘庚名旬,是商汤的九世孙,也是商朝的第二十位王。商朝前期,都城频繁迁移,王室内讧不断,再加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商朝国势日渐衰微。盘庚即位后,决定将都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许多贵族和平民都安于现状,反对迁都,盘庚耐心劝说,晓以利害,迁都的计划才得以实施。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增强,出现了中兴局面。从此,商朝的都城固定下来,后世因此将商朝称为殷商。武丁中兴“武丁中兴”是指在武丁执政期间,商朝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景象。自盘庚迁都至殷后,地域优势促进了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为继任的武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力不断强盛,武丁开始扩张国土,征战四方。鬼方、方、土方、西羌等部落部族被一一平定,荆楚、大彭、豕等国也相继灭亡,武丁的势力向四面八方迅速延伸,直抵长江流域,殷商的疆域面积达到历史上最大。女将军妇好妇好是武丁的妃嫔之一,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有关于她死、葬和祭祀的材料,说明她在武丁在位时已死。妇好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曾率师对土方、羌和夷等方国作战,屡建奇功。据甲骨文记载,武丁对妇好非常宠幸,常为其生育和健康占卜。武乙射天武丁死后,商朝的鼎盛期虽然过去,但国力依旧强大。以蔑视天神著称的商王武乙在位期间,曾用皮袋盛血,挂在杆上,用箭射之,称为“射天”。商人迷信鬼神,武乙对天的不敬,实在是十分异常的反传统行为。据说后来,武乙到黄河和渭水之间打猎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武乙遭雷击而死,在位仅4年。武乙死后,其子文丁继位,为遏制周的势力兴起,文丁曾杀掉周王季历。文丁之子帝乙统治时期,曾大规模征伐东南方的一些方国,进一步扩大版图。暴君商纣商纣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在位期间商朝统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他宠幸美女妲己,二人日日饮酒作乐,夜夜莺歌燕舞。为了满足欢饮之欲,纣王命人在后宫掘地三尺,修建酒池,池中贮满美酒。同时他还命人在池边广种树木,在树枝上挂满美味的熟肉,以便他随时取食。纣王和妲己终日嬉闹于池边、林中。他的荒淫无道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而商纣王因“酒色误国”也成为了后世的资治警鉴。

编辑推荐

编者李培深知,想在一本书中详尽、全面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选材上,《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只选取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或最广为流传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及事物介绍给读者,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历史常识”、“常用典故”、“语言文学”、“思想哲学”、“神话传说”等十几个版块,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此外,在叙述方式上,本书力图多讲“故事”,少做论述,使读者能在“浅阅读”中获取深层次的认知和熏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