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彭兰,高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一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成果。它从结构、功能和效果三个角度,解析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独特运行轨迹,阐释了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全方位的互动。该书对媒体网站、商业网站和网民这三种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实证方式对中国新闻网站的影响力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探究了公民新闻活动的机制及其对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格局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书还从互联网新闻传播与民主化进程的互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等角度,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从信息传播结构、传播环境、受众心理、权力关系以及网民的阶段性特点等五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并对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了常态分析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的实证研究。该书还从数字文明的建设这一视角,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彭兰,女,196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等9部专著或教材,主持的“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课程获国家级、北京市级及校级精品课程称号。主持或参与多项重要课题,先后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等奖励。高钢,男,1953年出生。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副会长。曾经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习。从事专业新闻工作25年,采写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问题的深度报道。1996年从事互联网新闻传播工作,2003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报道技术和新媒体。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九八五”工程校级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课题。先后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奖、《北京文学》奖等奖励,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及其结构特征第一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演进线索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结构要素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的总体特征第二章 中国新闻网站影响力格局分析第一节 中国综合性新闻网站的影响力层次分析第二节 新闻网站的地域影响力分析第三节 新闻网站与其他类型网站的影响力比较第四节 互动新闻平台影响力状况第三章 公民新闻实践及其对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的影响第一节 公民新闻在网络中的主要实践平台第二节 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第三节 公民新闻对传媒格局的影响第四节 公民新闻对网络新闻传播功能的拓展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功能特色之一: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互动第一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公民信息权的实现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兴起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政治生态的变化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功能特色之二: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第一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对社会生态的监测作用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对社会生态的构建作用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对社会压力的双重影响第四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第六章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效果的复杂性及其构成层面第二节 网络传播结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第三节 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第四节 受众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第五节 权力关系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第六节 网民阶段性特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第七章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第二节 中国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实际效果分析第八章 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信息传播与数字文明世界建设的互动第一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数字文明世界的建设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网民素养培养结语从web1.0到web3.0: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公民新闻活动不仅包括新闻信息的报道,也包括对公共事务的讨论,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中的“公共领域”的建设。“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或称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重点研究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应该具备三个要素:首先,公共领域需要这样一个论坛:它对尽可能众多的人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其次,在公共领域中,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这意味着,只有在公共领域首先对于一个人可能作出的各种选择方案有一种明察的情况下,“理性的”政治选择才有可能。与此同时,传媒应该提供尽可能宽的解释框架,以便使该公民也能够知晓他没有选择的方案是什么。第三,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众领域的首要任务。网络时代到来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网络能否承担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功能。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人们对网络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是持较为积极的态度的。应该看到,网络本身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社会也像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参差多样的形态。有些空间是相对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更接近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要求,而有些空间,则是松散的人群聚集,人们之间也难形成完全平等自由的交流。

编辑推荐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从结构、功能和效果三个角度,解析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独特运行轨迹,阐释了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全方位的互动。新闻传播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还不错,还可以,呵呵
  •   非常适合为了了在互联网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知识的人阅读!
  •   教材以及所有的出版物一样,都没法再持续更新了——这对互联网出版物来说比较难以令人接受。抛开这一点看,本书对于那些迷信“网民都是正确的”的人来说不值得一读,但对于那些立志批判民粹主义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工具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