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王庆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王庆国 编  页数:285  

内容概要

  《伤寒论讲义》第2版由国家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担任主编,由全国各中医药院校长期从事教学的一线资深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为全书的概括性论述。“各论”共列八章,为本教材的主体,条文诠释的行文顺序为:原文、词解、提要、解析、方义、辨治要点、研究进展、医案选录。书末附录包括条文索引、方剂索引、参考文献与古今度量衡换算,以便于查阅。  《伤寒论讲义》第l版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第l版教材相比,第2版教材从原文和注释的核定方面进行了修订。为了适应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需求,本教材以配套数字课程为特色,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助教助学。  本书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节《伤寒论》简介 一、《伤寒论》的作者 二、《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四、伤寒的涵义 第二节《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二、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四、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三节六经病的传变 第四节《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各论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概说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五、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 1.桂枝汤证 2.桂枝汤禁例 3.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2.麻黄汤禁例 3.兼证 (1)葛根汤证 (2)大青龙汤证 (3)小青龙汤证 (三)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二、太阳病腑证 (一)蓄水证(五苓散证) 附:茯苓甘草汤证 (二)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2.抵当汤证 3.抵当丸证 第三节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 (一)太阳阳明合病 1.麻黄汤证 2.葛根汤证 3.葛根加半夏汤证 (二)太阳少阳合病(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三)三阳合病 二、并病 (一)太阳阳明并病 (二)太阳少阳并病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一、辨治纲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虚证实证 (四)辨汗下先后 (五)辨标本缓急 二、证候分类 (一)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 (2)栀子厚朴汤证 (3)栀子干姜汤证 (4)栀子豉汤禁例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二)虚证 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4)桂枝加桂汤证 2.阳虚兼水气证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3.脾虚证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小建中汤证 (3)桂枝人参汤证 4.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2)茯苓四逆汤证 (3)真武汤证 5.阴阳两虚证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3)炙甘草汤证 (三)结胸证 1.结胸辨证 2.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2)大陷胸丸证 (3)小陷胸汤证 3.寒实结胸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四)脏结证 1.脏结辨证 2.脏结证治禁及危候 (五)痞证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2.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附子泻心汤证 3.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2)生姜泻心汤证 (3)甘草泻心汤证 4.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5.水痞证(五苓散证) ……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症并治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症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症并治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症并治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症并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判断阴阳属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发热恶寒是外感疾病的常见表现,既可以见于表证,亦可以见于里证。作为里证表现于外的寒热症状,一般与疾病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寒证恶寒,热证发热或恶热。但在病情严重时,寒热症状也可能与疾病本质不一致,出现假象,即真寒而见假热,真热而见假寒。此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可为假象迷惑。本条即论述了依据患者好恶之情辨别寒热真假的方法。“身大热”,即外有高热,按理病人应该恶热喜冷,掀被去衣。今患者反欲拥衣覆被,避寒就温,这充分说明“大热”为假象,阴寒在里才是疾病本质。此属阴寒内盛、虚阳外越的真寒假热证。故仲景曰“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即身寒肢冷,按常理患者应该喜热喜温、加衣覆被,今病人掀衣去被,说明此“大寒”为假象,阳热在里为疾病本质。此是热邪深伏、阳气闭郁而不外达的真热假寒证。故仲景断曰“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本条所论身热身寒为现象,为标,是假,易迷惑医者,导致误诊。患者“欲”与“不欲”则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鉴别寒热真假的关键。不过,临床仅仅依据患者“欲”与“不欲”衣被去区别真假寒热是不够的,医者还应四诊合参,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如此才能更好地透过现象,抓往本质。如真寒假热证往往面赤如妆,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而虚数无根;真热假寒证往往渴欲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 【词解】 ①过:过错。即误治的过错。 ②小逆:较轻的误治,尚未造成严重的变证。 ③消谷引食:消谷,指消化食物;引食,指要求进食。即易饥多食。 ④客热:假热。 【提要】 论太阳病误吐致脾胃受伤胃阳虚燥的变证,以及汗后胃寒吐逆的假热证。 【解析】 120条论太阳病误吐后脾胃受伤,胃阳虚燥的变证,可分为两段理解。第一段从开始至“以医吐之过也”,论太阳病误吐后表解但脾胃受伤的变证。恶寒发热是太阳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治宜发汗解表,得汗出表和,则寒热除而病解。今患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是表解而里未和,说明太阳病误治后发生了变化。关脉以候脾胃,脉见关上细数,为误吐后脾胃受伤,故原文说“以医吐之过也”。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第2版)(中医药专业用)》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学校的教材,书挺不错的。
  •   学校的教材,值得买。不错
  •   很好,原文 注释都很详细。。。。很方便学习。
  •   质量很不好,书都掉页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