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研究 第三辑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 主编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文化交流的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它的历史进程。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世纪到8世纪间的中印文化交流,另一次是16世纪末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两次文化交流中,哲学都是交流的核心部分,表现在前一次是印度佛教思想的输入,在后一次则是西方科学与哲学的东渐。这两次的西学东渐进展至今,前者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历史,后者却仍在持续地进行之中。    这后一个文化交融与知识流动过程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近现代思想史,基本上是由西学东渐的历史所构成的。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事件,无一不与西方思想的进入相关联。尤其是西方哲学理论的东渐,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历史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对这个过程的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学术领域。

书籍目录

以“文化自觉”精神进行西学东渐研究“西哲”东渐与“中哲”的学术自觉——关于“反向格义”之讨论的回应与思索当代新儒家涉及“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的探讨——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为例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亚里士多德灵魂理论的“迁徙"和其早期的中国式阐释明清之际的友谊政策入华新教传教士译介西学术语述评晚清逻辑学译介述论中国的波兰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中国植物》中神秘的、真实的和书面的中国花园穆尼阁(1610--1656年):跨文化对话的先驱为了贸易和传教服务的利器——澳门和耶稣会对晚明朝廷的支持(1620--1650年)迈克尔·卜弥格神父的报告及其17世纪中国礼仪之争的背景将对数引入中国的穆尼阁德日进神学与中国北京同文馆与广州博济医校的比较研究意大利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殷铎泽及其《中国政治道德学说》初探“西学东渐与文化自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章节摘录

按照西方哲学门类来划分甚至切割中国古代思想曾经是很普遍的做法。这属于拙文所没有讨论的广义的反向格义。张文提出这种做法是狭义的反向格义的理论根源,这是一种病理诊断,笔者并无疑义。不过,笔者有一些观察和思考。第一,张岱年师年轻时曾经有意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门类概念。他的《中国哲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宇宙论”,下面则分为“本体论”和“大化论”。第二部分是“人生论”,下设“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以及“人生问题论”。第三部分是“致知论”,下设“知论”和“方法论”。其中多数章节不是套用西方哲学的分类概念,而是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数据中作出的归纳。这是张先生有意避免套用西方哲学门类划分的尝试和努力。但是他晚年说这是年轻时的幼稚之举,已经放弃了这种努力。由此值得思考的是他的努力为什么会失败,他为什么会放弃这种努力,我们今天是否应该重新开始继续他早年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否可能成功?要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呢?笔者提出这些问题供有心人思考,或许可以减少后来人的一点曲折。第二,套用西方哲学分类概念的确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顺理成章”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这种做法下产生的作品并非全无价值。问题在于现在和今后如何做。我们是否有可能或应该放弃这种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分类框架?如果不放弃是否有可能纠正对这些概念的误解之后再使用这些概念?笔者也注意到,张本人参与组织编写的教材已经避免了西方哲学分类的标题。

编辑推荐

《西学东渐研究(第3辑)》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学东渐研究 第三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