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戴烽  页数:245  

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市民良好的素质及积极的公共文明参与将有助于树立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形象,然而当前人们的公共文明参与却不尽如人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干预,试图提高市民的公共文明的参与程度,但效果甚微。是什么导致人们公共参与冷漠?为什么政府试图提高人们公共参与程度的干预收效甚微?影响公共参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学者们对公共参与的解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行为者与社会结构(文化)割裂开来的缺陷。或者偏重社会,或者偏重个人,忽视了将行为者与社会结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能,因而大大降低了公共参与的解释力。本研究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场域一惯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市民的公共参与行为,克服了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之间进行二者择一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掘影响公共参与的深层因素,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为社会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提升公共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向善治转型。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准备,由导论和分析框架两部分组成。

内容概要

本书以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市民的公共参与行为,更好地发掘影响公共参与的深层因素,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为社会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提升公共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向善治转型。本书研究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反思重塑家文化,弘扬其利于参与的积极因子;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家庭道德的社会化;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公共参与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戴烽,中华人力资源研究总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传播学学士。具有16年的高校教学经验,先后担任过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类课程的教学,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我国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的传媒途径》、《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家空间——公共空间的起点》、《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北京奥运的参与期待与“家文化”》等论文三十余篇;主持三项、参与十余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三项,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韩国跨国移民的社区比较研究》第二主持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奥运公共文明参与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公共参与的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  公共参与的理论范式  第四节  影响公共参与的现实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五节  公共参与研究的文化走向第二章  公共参与场域——解读公共参与问题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场域的基本概念    一、场域的概念    二、场域的特征    三、场域与资本    四、场域与惯习    五、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  公共参与场域    一、公共参与及公共参与场域的基本含义    二、公共参与场域的结构    三、公共参与场域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  公共参与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三、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演变    四、研究方法的选取第三章  家庭场域参与——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第一节  家庭场域及其性质    一、家庭物理空间的封闭性    二、家庭心理空间的情感性    三、家庭行动空间的自利性  第二节  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家庭场域中总体参与水平较高    二,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的干预性参与高于自觉性参与  第三节  影响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家庭公共卫生参与:父母教育、性别、婚姻影响    二、家庭公共讨论参与:取决于家庭教育    三、家庭公共秩序参与:与情感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印象管理因素负相关    四、家庭公共合作参与:重在诚信  第四节  相对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一、对家庭场域的公共事务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当个人利益和家庭整体利益具有一致性时,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强    三、父母教育是影响人们家庭场域责任意识的重要因素    四、人们在家庭场域的责任意识显示出一定的自主性  第五节  小结第四章  社会场域参与——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笫一节  社会场域及其理性选择    一、社会物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二、社会心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三、社会行动空间的理性选择  笫二节  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会公共卫生参与:家庭教育因素、惩罚性因素、道德感影响    二、社会公共秩序参与:自我形象因素影响    三、社会公共合作参与:诚信因素影响    四、社会公共讨论参与:从众心理及利益因素影响  第四节  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一、社会公德影响公共卫生的自觉性参与    二、职业道德影响公共卫生的干预性参与  第五节  小结第五章  社区场域参与——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一节  社区场域及其性质    一、社区物理空问的过渡性    二、社区心理空问的过渡性    三、社区行动空间的过渡性  第二节  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社区场域公共参与具有过渡性    二、社区场域的自觉性参与高于干预性参与  第三节  影响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区公共卫生参与:父母的教育与道德感影响并重    二、社区公共秩序参与:性别、年龄影响    三、社区公共讨论参与:性别、年龄、邻里状况影响    四、社区公共合作参与:情感影响  第四节  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五节  小结第六章  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差异性  第二节  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趋同性    一、个体参与的趋同性    二、参与逻辑的趋同性    三、影响因素的趋同性  第三节  公共参与行为:场域与惯习的互构    一、责任资本导致场域参与的差异性    二、责任惯习导致场域参与的趋同性    三、场域与惯习互构的公共参与行为  笫四节  小结第七章  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第一节  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家文化的内涵    二、家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一、家文化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二、家文化对公共参与场域结构的影响    三、家文化对个体公共参与惯习的影响  第三节  家文化的现代转向    一、家庭领域意识转向公民社会领域意识    二、压抑自我的和谐意识转向自主的和谐意识    三、等级性的权威意识转向平等的权威意识    四、绝对的利他意识转向相对的利他意识  第四节  现代家文化视角下公共参与场域的构建    一、增加社区公民参与网络,提升社区参与功能    二、推进家文化转向,改善公共参与惯习余论附录1  公共参与问卷调查附录2  访谈提纲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在公共参与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发现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公共参与程度的变量。在北京市公共文明调查中,通过北京市常住居民与进京建设者的公共参与的比较发现,北京市常住居民与进京建设者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交往、公共观赏以及公共参与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其中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四大类,北京市常住居民得分高于进京建设者,但在公共参与意识方面,后者略高于前者,并且进京建设者参与行为层面低于参与意识层面。进京建设者之所以参与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对规则缺乏了解,并且缺乏市民身份的认同感(姜磊,2005)。同时,有学者通过调查揭示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公共参与程度较低,认为弱势群体公共参与冷漠的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内因包括经济收人低、政治效能感弱、文化水平低;外因包括参与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传统臣民文化影响(金太军、林莉,2006)。还有学者通过对w市农民工为样本的农民工社区参与现状调查,发现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呈现出无序化、狭隘性、被动性和无组织的特征。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种种社会排斥是影响农民工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第一,城市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排斥导致了农民工社区参与权利的缺失;第二,城市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堵塞了农民工社区参与渠道;第三,社区市民群体心理的排斥加剧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隔离。城市社会形成了一个对农民工的排斥系统,这个社会排斥系统使农民工社区参与权利被剥夺、参与渠道被堵塞、参与积极性被打消(姚华平,2007)。总之,学界普遍认为,教育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差的弱势群体普遍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较低(周晓丽,2005;王金平,2007)。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共参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以场域理论为视角,探寻公共参与问题,较为深入、系统,值得一读。
  •   这书着实不错。。。。
  •   公民参与的权利是基本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如何参与,如何能参与。
    所以中国社会的进步,根本的途径之一在于国民性的变革。
    本书用详尽的实证,辅之以理论的阐述,可谓娓娓道来,确属精品,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