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榷(全六册)

出版时间:1958-12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谈迁  页数:6233  译者:张宗祥 注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
(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作者简介

作者:(明代)谈迁 注释 解说词:张宗祥

书籍目录

談遷和国榷
题记
喩序
自序
義例
卷首之一
卷首之二
卷首之三
卷首之四
 卷一 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 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 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 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 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 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 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 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 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卷十一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 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 成祖永乐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 成祖永乐四年丙戌至七年己丑
 卷十五 成祖永乐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 成祖永乐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 成祖永乐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十九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 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卷二十一 宣宗宣德四年已酉至六年辛亥
……
附录

章节摘录

王纬曰自古圃家其灭亡之道不一也曰女宠曰宦官曰权臣曰强藩此四者皆足以亡固而顺帝盖并有之加以权纫之既弛知虑之盆荒其亡也宜哉高岱曰太砠之取中原克元都如摧枯拉朽耳虽天命有枷而元人所以御之者曾无一策夫元将善战者莫如扩廓观其在陕西以败亡余孽犹能跳梁蹑躅力抗王师亦雄健之才也假元主使总经略之兵御之虽终无济于圃事或可少延旦夕之命未必灭亡之易至此也乃使庸驽羣丑勉事支吾以中原之广都城之下未闻有建牙阔闻旗鼓相当而逞一战之能者截所谓搏沙捧土以塞盟津之决夫岂有社程之远图栽王。世贞曰当察罕之围汴而走刘福通江南仅有濠耳孛罗讧而察罕内解是孛罗代为江柬间其破盆都而如山之铁骑压江东立靡矣田丰王士诚之刺行而扩廓悉力而仅胜是二人代为江柬问也夫既以诛孛罗靖内难而江东之举友谅灭九四而扩廓之力小弱癸太子乃以欲速之私慽而分其将盖退削者腺岁虽幸而称振而十不能支江束一矣是太子又自为间也呜呼以一江东之微而养之使疆昔元为之非元为之天为之哉姜南曰忠义者人臣之大闲也吾尽吾之节而已遑恤其它史书者天下之公论也一人不记天下必有记之者何必以此借口而为偷生之阶乎壬申徐建造元街书九佳逦太原告谕绕廓帖木儿叉遭将应宗往派州招前赓平守将平章周昱寻获之癸酉徐建命镂抚臭勉摄大都路甲戌授张正常正一嗣敢护圃阐砸通诚祟道弘道大莫人领天下道改革天师蜘秩正二品徐建遭平章韩致分守赓平招降白土等三十六寨。

编辑推荐

《国榷(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榷(全六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2条)

 
 

  •   精装,盒装,繁体竖排,纸质好,字迹稍有模糊,好像是影印本。全六册,1958年12月第一版,2011年12月北京第四次印刷。有断句,但人名地名没划线,104卷,卷首4卷,共108卷。作者明谈迁,书前有大史学家吴晗写的介绍。除本书外,我还买了谈迁的北游录和枣林杂俎。感觉作者是个大学问家。
  •   谈迁是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国榷》是司马迁《史记》的明代版。读历史学历史不读《国榷》就是没入门。该版精装,非常好!是学习研读收藏的好著作。
  •   谈迁的书,谁买谁知道------
  •   纸张很好很精美,包装很好,很干净,硬壳很新鲜,很漂亮。这套书很值得买。谈迁的经典巨著,值得我们欣赏
  •   很滿意,個人覺得比明通鑒更好!
  •   中华国粹 不用说 谈迁是最具骨鲠之气的史学家之一 华夏精神 甚是仰慕
  •   谈迁的心血之作
  •   该书是圈点本,不是标点本,质量不错
  •   看了网上的介绍,一直有兴趣,这次趁活动买下来,以后搬家可以压箱底了。商家给包装了一个小箱,很结实。
    还没时间看,这么厚的书,读下来需要年头了。
  •   书是很好的书,就是六本只有一本四角没破损,买当当的书有时真叫人头疼。
  •   一個窮秀才為了亡朝大明傾己之力,歷
  •   好书,好递,好出版
  •   很不错的书 尤其是竖版的
  •   半价。很好的书。推荐
  •   这套书是我的老板让我帮他买的,我以为,他是买的自己看的,结果发现,他也是帮人家买的。哈!不过,包装,书的品相什么的都很赞。送人,绝对拿得出手啊!下次有机会,我自己也买一套来看看。
  •   正版书,发货快,价格低,值得购买
  •   心仪好久了,终于见到真容了,赶紧拜读中。
  •   已经打算换货了!
  •   不错,值得购买啊,但是印刷一般般啊
  •   过去读过,买来收藏,不必拆封。
  •   今天刚收到就好好学习了,太喜欢了
  •   很好的古籍,活动时候买的,价格实惠质量不错
  •   质量不错,打折时收入,价格还算合适!
  •   内容详实,字体太小,总体不错。
  •   帮同事买的'价格送货都行'就一本书的包装散了'估计预先拆过了。总体还行。
  •   经典古籍,开卷有益。
  •   帮外公买的,外公很喜欢~
  •   呕心厉血之作,中国史家精华,收藏佳品
  •   挺好 就是有些复杂 呵呵 得多读几篇
  •   有收藏价值,不过繁体竖排有些麻烦
  •   明代最基本的两部史料之一
  •   封面精装极佳,内页墨色不匀稍差
  •   一页就这么几个字
  •   中国悠久的文化在学校时学得太少了,基础没打好,篇目很多,学得太浅。难怪说学到老,活到老,计划着一步一步学吧。
  •   渴望已久的经典,只是更希望它是点校本。
  •   书是好书,繁体竖排,但只有断句,人名地名并无标注,而且第一次的书第一册有页面粘连,换货之后的第六册有残页,再换货才基本没有问题,印刷上墨也很淡,甚至有的字只印上一半,不过大体可读
  •   今日收到是书,谈迁毕生心血,内容勿容置疑!编排有别于通鉴系列,字体也较小,阅读有些费眼。可与《明史》对比共研之,喜欢!
  •   收到书后,读了一下,内容真不错,但是字体较小,看不了太长时间,如果能做成《通鉴》版式那样子,更加有利于阅读,就完美了。书的质量没问题,送来时书的品相很好,谢谢亚马逊。价格便宜,196。
  •   本月8号下单,今天才收到,时间是长了点,打开包装看了下,外面是亚马逊的包装,里面还有北京印务的小箱子包装,包装不错。拆开了看,书很厚实,外观看着也不错,内容繁体竖排,不过就是字迹偏小,对于上年纪的人看估计有点小小麻烦,个人来说还是不错的比较性价比还不错,在活动期间196购得,本以为又要断货不会送来,结果今天突然接到电话说送到了,还有两套书还没送到,希望能顺利送达。 :)
  •   看到前面有人说比二十四史印得好,到手后翻看感觉不如啊,墨色淡不清楚,字小费眼睛。看看试读部分的电子档吧,基本就那个水准,1版4印的,印刷质量真不怎么样。
  •   有一册角有点折。总体问题不大,字迹较淡。一版四印。比上古的好。
  •   谈迁著史,呕心沥血。矢志不移方成此书。。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   内容像记流水帐,文笔粗劣!无古文美感!和《资治通鉴》比真能反映出进士和秀才水平就是不一样!印刷模糊,版本太老!断句粗略!其中干支记时间日,目前本人发现3处错误,(看到太祖4年12月)比想象中的差很远!
  •   8分吧,影印的,有些地方不太清楚,但是这书内容值得,比明史客观多了
  •   这是最好的编年体明史了 我个人感觉
  •   此书是研究明史、喜欢明史的人所必看的书,尤其是对明末史而言,此书也是很重要的史料。中华书局若是有机会出个完整点校版的就好了,这个版本光只有断句,人名、地名都无标注,还是不方便。
  •   从朱元璋开始,是一部好汇编
  •   喜欢明史的朋友,这是一套不错的参考书,配合《明通鉴》和《明史》很好
  •   2011.12 4印,印数5001-6500,定价492,字数4284千字,精装,繁体竖排。明末清初文人修史之佳作。
  •   中华书局的书就是好,印刷好,包装好,内容经典,有收藏价值。闲暇时间看看流光溢彩的古籍,能陶冶心情。能经历上千年流传到现在的古书,一定是经典,收藏阅读两相宜。
  •   国榷 占点中华书局的便宜有多不容易啊
  •   很有價值的明代史書
  •   研究明史的工具书
  •   还不错,发货及时
  •   非常满意,好极了非常满意,好极了
  •   国榷此书可信度高,以下是本人的评价!
  •   内容好,印刷较差
  •      随着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吹遍大江南北,明武宗成了蒙受文人集团冤枉的好皇帝,尤其是明武宗亲征的所谓应州大捷,成为文官集团故意抹黑的结果,更有甚者,从来不读一本像样书的所谓明粪,好像发现了人间被隐藏的大秘密,声称当年明月还原了被清人严重“污蔑”“扭曲”的明史。清人写的明史是严重“扭曲”“不可信”。那么我们来看看所谓的应州大捷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事实上,对所谓明武宗应州大捷的传统叙述提出质疑的不是什么当年明月的首创,而是来自于1999年出版的李洵的《正德皇帝大传》。当年明月号称自己读遍明实录等诸多明史史料,但事实上其所谓的叙述评论稍有价值部分几乎和多年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代帝王系列一模一样。不由不令人怀疑其究竟是否翻阅过任何基础史料,而只是在学者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抄袭而已
      
       根据蒙古人的《蒙古黄金史》记载,蒙古根本就没有与明军发生昏天黑地的大战。可汗见到明军势力大就退走了。“ 其后,达延可汗向南移动,在察罕。格尔台安营扎寨。。。。。。。。。他们看见明军从库克和坦出发直奔他们这里来了。库克、博尔斯二人急报可汗。一个站在房后警戒,一个解下栓着的马来扶可汗和合敦二人上马,从麻因草原中逃出去了”。而明朝方面记载的那些所谓大战,应该只是后卫部队为掩护可汗而做的拖延攻击。也未必存在所谓文官集团对武宗战绩的故意扭曲
      
       我们从明朝嘉靖时代著名广东籍史家陈建的皇明通纪一书中可以见到相同的记述。皇明通鉴记载道“鞑贼以众数万围和阳,转掠应州。上命诸边将击之,虏寻引去”完全和蒙古人记载的记录基本相同。
      
      
       而我们来看看明实录的记载“明日引而西,上与诸将且战且追,至平卤朔州等边,上复进兵,会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因遂还。勋及巡抚佥都御史胡瓒以捷闻于朝。是役也,杀卤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国榷由于基本抄袭明实录,对于所谓的应州大捷记载也完全类似。应州大捷在明人的记录里应该是应州大劫才是。而根本不存在当年明月之流货色吹嘘到天上的所谓是役昏天黑地,以至于蒙古“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那么这被吹上天的“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究竟出处在哪里?明人的记录里查询不到,查了半天原来是在全部“污蔑扭曲”历史
      ,处处歪曲明粪心目中光彩非凡的大明的清人编著的明史里才有类似的语句,被明粪吹到天上的伟绩,正是出自于清人的《明史 外国传 鞑靼》里,“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原来这段明粉天天吹嘘的文字,竟然出自明粉最恶心的、天天说不可信的清人编著的明史,真是伟大的明粪
      
      
       我们在来看看清人编著的明通鉴,在应州之役后有以下的考异,“此九、十月间事,实录统书于是月甲辰下,三编全据其文,证之明史,亦大略相符,而至于“官军死伤”“乘舆几陷”等语,鞑靼传皆佚之,且云“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似据正史之文,然不如实纪所记之详而信也,今悉据书之。
      
       三编也好,明史也好,全部是清人编著的明史。原来被明粪吹到天上的应州大捷,恰恰正是最最不可信,处处歪曲污蔑大明的清人明史的记录,所谓“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之语恰是出自清人编著的明史,而被明粪号称处处歪曲扭曲的大明辉煌历史的明史恰恰去除掉了明实录,国榷中对武宗阁下“官军死伤”“乘舆几陷”等严重“侮辱”“歪曲”的语言,而盖以“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等明粪称之为大明辉煌历史正名还原美化的语句。可怜的明粪,竟然只能依靠处处“歪曲扭曲”大明辉煌史的清人编造的明史来恢复一些“尊严”,真是可叹。
      
      
       事实上,是不是如明史所言,武宗在应州的所谓“大捷”,使得蒙古不敢深入?我们看看蒙古黄金史的记载,二十九和三十达延可汗出兵右翼土门等相关章节就能知道,达延汗在应州之役后陷入了蒙古草原上无休止的蒙古争霸战争中去了 当然没有时间再来骚扰明朝边境
      
      
       谎言就是谎言,一个字都没看过,就可以号称明史如何歪曲大明,清人记载一概都不可信,都是污蔑扭曲我大明辉煌,这就是所谓明粪的智力水准
      
      
      
  •   当年明月的当小说看看还行,不必计较。
  •   我给我一朋友看了明史本记后面的对历代帝王的评语,那明月粉立刻反正了,现在正在读我那套私印本的黄云眉
  •   tradition,现在的炮党粉很喜欢吹民国三十六年的宪法,对这部宪法,我现在看的东西少了点,想问问你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   可以读读台湾张朋园所著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实际上,中国的民主从清末北洋到党国是每况愈下,炮党的所谓宪法比起北洋时代的宪法倒退多多
  •   简单的说,从清末北洋的宪政议会民主道路沦陷到孙文式的毛子体制。两党都号称自己代表民众的所谓大民主,民主却渐渐被党争乃至党政所替代,到国大为高潮。是为有民无主。两党所谓的大民主,恰恰是人民被民主的文革模式的所谓大民主,只是愚民而已
  •   楼主有没有兴趣加入百度元清吧,里面很多喜欢讨论明清史的吧友,还有一些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吧里很多人对你很佩服,希望能和我们一起探讨历史。
  •   谢谢您的回答,不过思想解放谈何容易,没有几代人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
  •   不在于宪法条文怎么写,在于能否实行。23年的曹锟宪法,46年的蒋记宪法,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没有实行的可能性,只是对远景目标的展望。台湾真正落实46宪法是李登辉时代了/。
  •   我没看过原始记录,当然,如果要进行逻辑推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明代的文官要抹黑自己的皇帝的话,当然会体现在《明实录》里面,所以,明实录里说皇帝坏话贬低皇帝战功的,从逻辑上讲的确有抹黑嫌疑。《国榷》既然差不多是照搬《明实录》,那么也就没什么佐证可言。然而。《明史》是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如果里面提及了皇帝的战功,是不是有缩小的嫌疑呢?这是很明显的逻辑。不知道楼主的推理是怎么样的。
  •   上面这个逻辑实在好玩,首先明实录根本不是什么抹黑皇帝的,明实录从头到尾都是给皇帝涂脂抹粉,何来什么抹黑?比如成祖篡改太祖实录,完全伪造自己篡夺正统的历史,比如太祖大规模杀戳功臣,实录里都不会去写,何来什么抹黑?
    其次,明史是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这种太空逻辑不知道从何而来,只要稍微看过明史本纪的人,都知道明史为明帝掩饰多多,比明朝遗民评价明帝的逻辑好上百倍,如果这也叫抹黑的话,那简直明遗民和明人编著的史书都是明粪眼中的满遗才对,而清人编著的明史简直是皇汉居著。
    朋友,逻辑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是要摆事实摆论据的,历史不是想当然的胡扯,所谓特意抹黑整个明朝这个结论何来?难道是明粪屁股里冒出来的?简直笑话,一本书都没读过还来什么明显逻辑。明粪逻辑果然鲜明
  •   明实录的所谓一手资料在于其是依照明朝官方档案组编而成,在明朝档案在明末被毁的情况下,明实录当然可以作为明史的一手资料。但不像那种所谓不学无术的明粪所言明实录就代表真实的历史,因为它只不过是明代档案资料的汇编而已,从史源学角度,它比较接近原始资料而已
    而所谓明粪攻击清人编著的明史,无非它是清朝编著的,在明粪眼里,只要是清朝人写的,哪怕一个字都不读,一个字都没看过,拍脑袋就可以胡扯成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事实上清承明制,而明史底本也皆是明代遗民编著,清朝皇帝自然对建立明清独裁专制的洪武成祖之类畜类推崇甚高,而且为明帝推卸责任,对明朝的评价之高远甚于明代遗民。而这一切,一个字都不读的货色,就逻辑推理出。《明史》是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这种拍着屁股得结论的明显逻辑确实人类所不及
  •   作为明代档案汇集的明实录不可信,明遗民的国榷不可信,最接近时局的明人的著作皇明通鉴不可信。而清人编纂的明史用了明粪最喜欢的“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之语却变成是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东西,那么明粪的历史资料来自何处?是来自杜车别之类烂货的太空文学意淫王八太监宪政著作,还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根本找不到来源的所谓大明鸡的屁占世界90%,还是连基本的火炮常识都不懂,就吹大明技术世界宇宙一流帝国?还是到处穿越的大明征服白皮猪的伟大穿越小说。笑话,研究历史,基础资料一个字都没看过,没有任何资料论证的东西谈什么逻辑?所谓的逻辑何来?太空逻辑?胡说八道的胡扯逻辑
  •   说那种话的估计是《明史》一字没读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看看本纪部分从洪武到崇祯每个传记后面的评语,读过这些如果还说抹黑,那就只有是其它问题了……
  •   除了成祖这档子事,估计楼主也举不出别的皇帝篡改实录的故事了吧。明史当然不是单线条简单思维的抹黑,哪有这么简单!
  •   上面的东西智商高了,原来实录就王八永乐三修过,把王八光宗放置何处?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实录仅八卷,但却经历二修。《明史·艺文志》记:《光宗实录》八卷,天启三年(1623)叶向高等修成。有熹宗御制序。既而霍维华等改修,未及上而熹宗崩,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向高本并贮皇史宬。③《明光宗实录》的改修,源于明万历以后的党争。据史载初修本出于周炳漠、张鼐之手,而由叶向高裁定。“初,天启时,诏修《光宗实录》,礼部侍郎周炳谟载神宗时储位臲■及‘妖书’、‘梃击’诸事,直笔无所阿。其后忠贤盗柄,御史石三畏劾削炳谟职。忠贤使其党重修,是非倒置。”①对此,叶向高早有所虑,曾说:“光宗在位仅一月,实录所载多潜邸时事,然其间亦有干碍而难直书,牵连而难尽书。脱稿日余与同官互阅,皆以为允。而自余归后,言者哄然,以张差、进药、移宫三事为非是,得旨改正。”②张差即“梃击”之主犯,进药即“红丸”案。这明末三案是阉党与东林党冲突之焦点。待到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大肆诛灭东林党人后,便必然要改述其史事。朱国桢《皇明大政记》称:“光宗在位止一月。实录先上,以‘三案’改修。盖群奸仗魏逆之势恣行如此。首先建议者黄承昊也,把持涂改者①姚广孝:《与夏尚书》,《明经世文编》卷十三
  •   我们来看看明人王世贞对王八朝实录得“真实性”得评价
    王世贞称:“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虽然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
    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这就使明人对明实录伟大真实性的评价,当然对于不读书的明粪来说,他们是从来不会看一个字的
  •   明实录不过是明代官方档案汇编而已,凡事不利于官方舆论的东西自然不入,所以国榷一书就汇入了很多王八朝实录不录得东西,比如明太祖大杀功臣等,而到了一本书都不读的明粪货嘴里,明实录就变成伟光正了
    当然,对于智力低下不读书的明粪来说,这种所谓的伟光正也是有所选择的,一旦当明实录里的记录不符合他们的智商要求的时候,这个明实录就是大有问题。当伟大的明实录指出他们的武宗应州大捷是“官军死伤”“乘舆几陷”等语时,就变成文官集团对他们伟大的跑到扬州强暴民女的畜类皇帝伟大英明的诬陷了,伟哉,明粪!
  •   明史一个字都没读过,因为是清朝人写的,充满对王八朝皇帝的歌功颂德,给伟大的强奸皇帝武宗阁下涂脂抹粉,歌颂明粪嘴里“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来源所在的清人编著的明史,由于是清朝人写的,明粪一个字没看过,就变成是特意抹黑整个明朝的。那么叫这智力低劣的货指出明史是如何污蔑抹黑了他们那个伟大的王八太监立宪宇宙王朝时,他们举不出任何东西,但并不影响明粪的智力,于是乎明史“当然不是单线条简单思维的抹黑”,明史不是单线条简单思维抹黑,复杂多线条抹黑抹在哪里?难道抹在明粪的用屁股开言的东西上去了?
  •   史料功底不错啊,骂人水平也一流。
  •   tradition,对于TC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你有何看法,其结论有多大可信度?
  •   哈哈,偶然又遇楼主,太喜欢看楼主用各种各样的史料砸晕各路脑残明粪蝗汉了。lss已经被砸得脑出血了,哈哈哈哈!
    真心的,但凡认真读点正经书的,都不会是蝗汉明粪,张口闭口≪明朝那些事≫云云的还算是好点的,绝大多数都只是看了些三无网文就开始到处喷粪污染环境,说的都貌似有理有据的让他们拿出史料文献来他们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开始问候别人的家人祖宗了。可惜面对他们的各种想像、谣言,还是被迷惑者众,我国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是堪忧啊
  •   最可笑的是你和蝗汉辩论,蝗汉却让你回去多读读≪明朝那些事≫。
  •   这里不是我和tradition的主战场,诸君如有兴致,欢迎移步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79394/?start=300#comments
  •   什么“ tradition” 這種滿嘴大粪,證明它自己就是個滿腦袋大糞的貨色,樓上搭理它作甚。
  •   清代修四库全书,到底篡改严重吗?能否详细说说
  •   蝗汉的阿Q精神真强,还什么主战场,在我停止发帖之前,你在那个贴里什么时候能辩驳掉我的论点了?蝗汉的智力标准就是不停止发水贴,发的多了就宣布自己“正义”的“胜利”了。你当我像你们智障水平那么吃饱了空,就整天发些三无来源网贴的烂贴的水平
  •   《明朝那些事儿》“胸怀大志”,憋着劲要推翻《万历十五年》
  •   我不知道应州大捷的详细 但是我隐约在史书上看到 小王子经此一役 在明武宗当政的几年内都不敢犯边 10几万人打仗 只死了二三十个人 这仗打的太平和了 简直就是军事演习啊 还有蒙古鞑靼就死了这么几个人 竟然宁愿在大漠里吃黄沙 也不愿意到明朝来抢劫了 真是变了性情啊
  •   ·
    有把这一套读完的么?感想如何?
  •   还什么明武宗不敢犯边,达延汗在应州之役后陷入了蒙古草原上无休止的蒙古争霸战争中去了 当然没有时间再来骚扰明朝边境。人家蒙古的内乱和衰落管你王八大明的武功何事?简直笑话
  •   明史,官修本 问题回避了一些事情,总体是为明代君主说话的,就是有些简单了,本纪部分, woshiyangxi123,请你举出复杂逻辑抹黑好吗
  •   楼主贴的《蒙古黄金史》的内容,说的显然不是应州之战。里面提到“明军从库克和坦出发直奔他们这里来了”,当时蒙古人所说的库克和坦就是明朝所称的大宁,即现在内蒙赤峰市宁城县,位于内蒙和辽宁交界处,距离山西应州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将近600公里。明朝又没有空军,从那里出兵得好几天才到达延汗有什么好紧张的?怎么可能那么狼狈?《黄史》记载的这件事,应该是达延汗带着老婆儿媳妇去巡游,估计带的兵也不多,在离大宁很近的地方驻扎,也不知道是明军得到消息他在那还是明军只是派兵出来例行的烧荒(明军当时经常出兵到草原防火,使蒙古人无法放牧,迫使蒙古人远离),达延汗一看不好就跑了。和应州之战无关。
    不过,应州之战双方十几万人互砍大战一场和加一起死了68个人确实矛盾。但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却没有史料证明。当年明月直接判定激战是真,从而得出武宗的辉煌战果被史官黑了的结论,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因为没有直接的史料,只能从当时的大环境判断。当时蒙古人并没有消灭明朝或者攻城略地的打算,他们就是骚扰抢劫。蒙古总共也没多少人,而且鞑靼和瓦剌也不和,达延汗当然不可能和明军打消耗战,看明军那么多人肯定就跑了,不会真和明军血战一天的。所以,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楼主判断的那样(虽然他贴的《黄史》资料不是证据),双方没怎么打达延汗就跑了,只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一共死了不到70人。武宗和江彬他们回去吹牛,史官也就只能按他们吹的纪录,但留了个bug,记载了真实死亡数字。
    至于说后来数年没有深入犯边,是因为应州之战当年达延汗就挂了,也许应州之战时的小王子已经不是巴图猛克了。达延汗本意要传位给他的长孙博迪,但因为博迪年龄小被他三叔给篡位了,但很多人都反对篡位,两年后那位篡位者(忘了叫神马了)不得不让位给博迪,但鞑靼蒙古就此分裂,博迪的察哈尔部和他三叔之子俺答汗的土默特部(就是后来迫使嘉靖修北京外城那位),他们先是忙着内战,博迪去占了兀良哈,俺答则是去收拾了瓦剌一通,然后俺答汗才又开始对付明朝,到嘉靖年间进攻过北京(不过目的只是迫使嘉靖同意开边市)。鞑靼蒙古再次统一就到了林丹汗的时候了,可林丹虽然打败了李宗伟,但很快被皇太极击败,之后东蒙古就跟着满人混了。这和应州之战没什么关系。
  •   满意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   清朝人编撰《明史》之时,事情已经过去百年,编撰者所能获取的战争过程资料更加有限,然而明史确认了两点:
    1. 应州之战杀敌十六人,自损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武宗本人险些遭难。
    2. 此战之后,蒙古鞑靼犯边不敢深入。
    十万大军杀了一天,只是这个战果,有的人认为,明武宗被史官故意抹黑了,清朝人编著的明史不可信。我有不同看法,明史对武宗的抹黑或许是有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只怕并非抹黑。编史是一项技术活,抹黑也是。应州之战的伤亡数字若为抹黑,那么这个抹黑简直是抹黑中的败笔,水平极其低下,略有常识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数字一定是假的。编史的人当真如此低水平么,只怕未必。我大胆猜测,史官之所有这样写,因为他得到的资料就是如此,十万大军杀了一天,只有如此的战果。史官也许一样疑惑过,但经过他的筛选,他最终采信了这一数字。
    此战之后,蒙古犯边不敢深入,有的人认为,这是虚假记载。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此句出自《明史》,编撰者为清朝人,在可能有主观抹黑动机的情况下,明史依然给予此战如此评价,这个评价反而更加可信。
    问题来了,十万大军杀了一天有没有可能只死几十个人?只死掉几十个人,有没有可能产生让敌军不敢犯边的效果?
    我的答案是有!
    单挑,或者小编制阵战。这样猜测的疑点如下:
    1.‘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我不知道有多少战斗会用‘战百余合’的字眼来形容,但这次用了,有 人把此解读为百余战,一天打百余战,不合情理。若为单挑,打百余回合则极其可能,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也极其恰当。
    2.明武宗有没有向小王子提出武将单挑的可能,答案是有。武宗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出牌,叛逆而且贪玩,如果武宗向小王子提出这个建议,绝不奇怪。小王子会不会接受?一定会!彪悍的蒙古骑兵会把这种要求视为挑衅,在他们的文化里,拒绝挑战等于怯懦。事实上,此战之前,明武宗就曾亲入军事前线阳和等待小王子的出现,他应该设想了无数个与小王子见面的场景,包括对话和下战书。不知道贪玩的明武宗朱照厚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如果有,许褚和马超的酣战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3.明武宗向人炫耀他曾手刃一敌,作为亲临战场的皇帝,他没有宣称自己杀了两个三个,他只说自己亲手杀了一个,这个说法很有可能为真,就明武宗自幼好骑射的基础,设豹房观猛兽搏斗的胆识,他也有单挑手刃敌将的能力。设想皇帝亲自杀向一线,身边的士卒将军们会有何表现?除了单挑或阵战,我想不出其他如此情况下只有如此战果的可能。
    4.也是最大的一个疑点。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一刀或一箭当场毙命的人并不多,在混乱中,很多伤者由于得不到即时救治变为死者。应州之战,明军死五十二,伤五百六十三,死伤比例如此悬殊,很大的可能是伤者们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有序的救治只有在武将单挑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发生。蒙古死十六人,明史并未提及蒙古的受伤人数,我大胆猜测,数字不会比明军少多少,他们更低的死亡率也许源于强壮的体质。有人要质疑了,战百余回合怎么死伤五六百人?除了单挑,还有小编制阵战,比如五百人对五百人。这是个赌局,赌注是人命,胜者将赢得一个承诺。结局是明武宗朱厚照胜。
    现在让我们重现一下这样的猜测:应州被围,武宗亲自救援,先以少量兵力对敌,命各路陆续赶来增援。为了拖延时间,也为了自己的爱玩天性,武宗向小王子提出武将单挑,小王子接受挑战,双方酣战一天,打百余回合,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蒙古阵亡十六人,武宗也亲自上阵手刃一敌,险些遭难。后来,小王子发现自己上当,增援的明军越来越多。几番对峙,小王子引兵西撤,武宗追至平虏、朔州,遇到大风黑雾,白昼如夜,武宗乃还。虽然战果如此,此战给小王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单挑中不为人知的震撼场面,也许是武宗的战略和狡诈,也许是武宗和小王子达成了口头的协议,甚至可以是武宗赢了与小王子战场的赌局。小王子履行承诺或者小王子从此心怯,以后再未大举犯边。小王子不来不代表所有蒙古骑兵都不来,但毕竟大部队不会再来,所以:‘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然而猜测需要证据去证实才能成为历史,就应州大捷这个事件,这个猜测可以吻合我们现在看到和推测的大部分内容。所以我认为,明史没有骗人,史官可以获取的资料即是如此,尽管有些匪夷所思。这次战斗的荣耀属于明武宗朱厚照,这个贪玩成性恶评如潮的皇帝,他正确的战略和此战的影响应当获得称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