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吕澂  页数:3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书籍目录

序第一讲 佛学的初传第二讲 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第三讲 般若理论的研究第四讲 禅数学的重兴第五讲 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第六讲 南北各家师说(上)第七讲 南北各家师说(下)第八讲 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第九讲 南北宗禅学的流行余论附录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朱士行竺法护毗昙的文献源流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禅宗宋代佛教

章节摘录

  这种虚心实照的思想,到了僧肇作《不真空论》时,还有补充:“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就是说,照事物那样去认识事物:事物原来无知、无相,所以也应以无知、无相来观察它。  僧肇当时原有不少的典据可以用来作解释,但是,他在文字上并没有能彻底发挥,所以刘遗民、慧远等对论文还是发生了疑问。僧肇答他们的信,也感到用语言不易完全表达,只能说“相期于文外”。后来学者对于般若体用关系的解释继续有所发展,将般若自照的性质说成“无分别”,而又不同于木石之无知和执心之无记等等,这样,就比单纯以“无知力作解释清楚得多了。  再后对般若还区分出“根本智”和“后得智”,前者观事物之“共相”,后者照事物之“自相”;先有根本无分别,后有后得无分别。换句话说,“自相”依据于“共相”。“共相”是空性,“自相”则以空性为基础。这样用“根本”后得”来解释般若的“寂”“照”关系,就更加好懂了。  最后,还在“根本”“后得”中分了若干层次。其初对无分别智的运用是着意的,即有功能作用的;到了成熟的阶段,就不用着意,可以任运自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开卷有益,多读好书。
  •   比较学术化,值得一读
  •   慢慢看,刚刚拿到书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   经典佛学著作,值得收藏阅读。
  •   书很经典,我喜欢
  •   还可以 但还是要点基础
  •   很好 吕先生的力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