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文派研究

出版时间:1996-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曹虹  页数:280  字数:20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余年十四五,从先伯父君硕先生学于家塾,先叔祖子大先生方就伯父养,亦时来塾中,有所诲迪。一日,偶论近世古文,其言曰:“汝辈亦知以姚《纂》、曾《钞》相授之意乎?夫逊清学术隆于前代,而其要略则义理、考据、辞章三者足以尽之。义理所以尽性,考据所以穷理,然非辞章则无以发其奥蕴,故三者相须而成。世人或崇其一而屏其二,非通方之识也。近世桐城、阳湖、湘乡诸公独明斯理,寓之选本以昌厥旨。故由此诸书入,则与所诵四部之籍皆可通流,发为文章,自能进于充实,无空疏之弊矣。”余虽谨识斯言,而以童蒙无知,未能深究其义。逮游学江南,年事渐长,始间有所会,以为清儒之言三事,实与今人之标举真善美者合:义理之极致为善,考据之极致为真,而辞章之极致则美也。然则文章之道与学术一以贯之,不徒摇荡性情,形诸咏叹即为能事,从可知矣。后五十载,重游江南,受聘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出余门者十人,女弟子惟曹虹;诸生多学诗或治文学史,而致力骈散文者亦惟虹。时肥东王气中先生,年尊而学醇,以古文教授。虹从之游,能传其道,旋入余门,复上追八代,究心《选》学。其所得遂合骈散而一之,能观学术文章之会通,复笔散行之同异,阴柔阳刚之变化,其学且駸骎突过偏执拘迂不能致远之辈矣。比者,以所著《阳湖文派研究》一书见示,且乞为序。余目患白内障有年,近月弥甚,莫能通读,独取其中论张皋文者一章览之既,叹其所得甚深。其论皋文之学,盖统性命、经术、文辞而一之,其所为若赋,若古文,若词,皆非徒示其自伤情多,而实关注乎世运之隆替,民生之休戚。盖与七十年前先公之诏余者,其意若合符契也。衰齿今年八十有二,耳聋目瞀,犹得于一女弟子之著作中,聆先公遗训之回响,不亦悦乎!虹情韵淑静,平居讷讷若不能言。同门论学,辞辨锋起,往复不得齐,虹或徐出一义,众纷辄解,使广座咸获蒙叟所述宜僚弄丸之乐。盖其不欲自炫,赋性则然。此人所难,而今所称为才女者则尤难。蕲春黄君尝云:“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老人尚冀及见汝之跻于成也,虹其勉旃!乙亥三月,程干帆序。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阳湖文派研究序说  第一节 阳湖派的得名由来  第二节 桐城派的宗派意识之剖析  第三节 关于流派研究的方法总论第二章 “殆将有变”的时代  第一节 独裁政治的阴影  第二节 颓废期思想箝制的缓解第三章 独特的学术之乡  第一节 江南学术的发达  第二节 常州学风的特点第四章 常州女学与阳湖文派  第一节 常州女学的特征  第二节 常州文人与女学的关系  第三节 母教对阳湖派形成的影响第五章 阳湖文派的崛起  第一节 组织形态的特征  第二节 阳湖派规模的基本估计第六章 “文体不甚宗韩欧”——散文理论与创作风格的突破  第一节 以学济文的新思路及其实践  第二节 气势与文采兼擅之美  第三节 《骄体文钞》的选编宗旨第七章 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  第一节 张惠言与刘大櫆  第二节 “姚、恽派分”  第三节 《七家文钞》分论第八章 “渊雅”之人、恢闳之文——论张惠言  第一节 “寒士”的生活道路  第二节 卓异的经学成就  第三节 散文创作两阶段——从“古辞赋”到“古文”  第四节 独树一帜的词论第九章 “峻拔”的艺术个性——论恽敬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大云山房文稿》  第三节 “尽其才与学以从事焉”  第四节 散文的艺术成就第十章 “通脱”的内蕴——论李兆洛  第一节 “通儒”的学养与济世的情怀  第二节 “怀独是之见”  第三节 散文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 “菀菀多病,时时伤心——论陆继辂  第一节 可悲亦可羡的一生  第二节 《崇百药斋文集》  第三节 重“意”的文学观  第四节 生命的蕴积——散文艺术魅力之源第十二章 结语——阳湖文派的历史地位附录 阳湖派主要作家简谱引用书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阳湖文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