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

出版时间:1999-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页数:11965  字数:87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全唐诗》增订重印本,就是用中华书局原点校本为底本,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把断句改为新式标点,并改正某些排印错误,同时把陈尚君先生修订、增辑的《全唐诗补编》全部收入(《全唐诗补编》1992年中华书局版)。这样共增补佚诗四千六百多首,新见作者八百多人。简体横排增订本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收录唐诗最多最全的读本了。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卷一 太宗 卷二 高宗 中宗 睿宗 卷三 明皇 卷四 肃宗 德宗 文宗 宣宗 昭宗 卷五 文德皇后 则天皇后 徐贤妃 上官昭容 杨贵妃 江妃 卷六 章怀太子 韩王元喜 越王贞 信安王* 卷七 宜芬公主 宋若华 宋若昭 宋若宪 鲍君徽 萧妃 卷八 南唐先主李昪 嗣主璟 后主煜 韩王从善 吉王从谦 蜀主王建 后主衍 吴越王钱碌 后主钱俶      后蜀嗣主孟昶 闽王王继鹏 卷九 蜀太后徐氏 太妃徐氏 卷十至十六  效庙乐章 卷十七至二十九 乐府 第三十 王珪 陈叔达 袁朗 窦威 长孙无忌 颜师古 杜淹 卷三十一 魏徵 第三十二 褚亮……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第十三册第十四册第十五册

章节摘录

  同前 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旌旗一作旍旌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集作颠倒。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宝书长一作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有时六博快壮一作寸心,绕床三匝呼一掷。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多一作皆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一作两追随。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一作茫茫愁杀人。胡人集作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芝飞梁尘。丈夫相见一作到处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同前 韩愈  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侪。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择肉于熊罴集作豹,肯视兔与狸。正昼当谷眠,眼有百步威。自矜无当对,气性纵以乖。朝怒杀其子,暮还飧一作食其妃。匹侪四散走,猛虎还孤栖。狐鸣门四旁,乌鹊从噪之。出逐猴一作准入居,虎不知所归。谁云猛虎恶,中路正悲啼。豹来衔其尾,熊来攫其颐。猛虎死不辞,但惭前所为。虎坐无助死,况如汝细微。故当结以信,亲当结以私。亲故且不保,人谁信汝为。

编辑推荐

《全唐诗(套装全15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唐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收到中华书局的全唐诗,甚是喜欢,封面清雅,文字齐整,爱不释手
  •   原来我在北图见到他时还未动心,网上看到就很喜欢,拿到手后爱不释手.中华书局的书我很喜欢.
  •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唐诗研究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当当网服务质量高,速度快,我个人非常满意.
  •   所描述书与实物相符大略皆新浮尘旧痕不减中意之情可
  •   书还不错,不过第六册和其他的不太配套,可能是后来配上去的。
  •   嗯……应当收藏的。只是我原先以为是竖行繁体版。
  •   不要迷信它,有不少错字。装订不错
  •   简体横排,看着比较顺畅。价格是活动85折买的,580多元,还可以的。比影音版本的古籍要清晰明了,推荐购买。
  •   内容、纸质、装帧,都没说的,适合收藏。15本真沉啊,搬了两次才搬回家。。。
  •   在中学时代,因为没有钱买书,也买不到书。曾问老师借来抄一本还一书而抄录了6大本《全唐诗》。在有经济能力时,购买一套,那种感觉是一种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书品非常好!内容也是我喜欢的那种,净本,没有多余的注释,更没有那些先入为主的赏析。就是干干净净的纯唐诗。干净恬淡,字字珠玑!中华书局的烫金精装本。简体横排,硬皮,装帧精美,印刷优良!保持了中华书局印制图书一贯的优良品质。非常喜欢! 本以为会觉得是心血来潮而购,却发现: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会因时光流去而减弱,只会历久弥新。 这种书籍,不但自已拥有,还可以传之后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不过期。 因为有15本,一大箱,我没有选择快递,而是选择普通邮递,但也很快就收到了。感谢! 唯一不足的是,我下订单时忘记要求开具发票,事后又在订单上补充要求开发票。但不知为什么收到书及其后没有收到售书发票。又不知该如何联系店家?有些美中不足。
  •   工具书,中国人必备〜
  •   非常好,书印刷很精美;编辑的也很好
  •   本书字体醒目、排版疏朗、纸张优良、装帧精美!很早就想购《全唐诗》了,今乃遂愿,岂不快哉!6折入手,超值!只是用简体字印刷,此乃一小瑕,如用繁体印刷,就更完美了!歌曰:“经典已购兮,吾将珍藏矣;名著常阅兮,吾将求索矣;温故而知新兮,吾乐以忘忧矣!
  •   收藏一套慢慢翻阅,性价比不错.
  •     第十名:薛能《筹笔驿》
      
      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
      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
      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
      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
      
      唐人咏诸葛亮几乎都是肯定,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颇有新意,未尝不可。问题在于逻辑怪异,见识偏激,以不识时运而否定诸葛亮一生,令人难以信服。如果清除蜀汉的正统性和曹魏的僭越性,将魏、蜀、吴并列为割据争雄的豪强,从而淡化诸葛亮身上的道德色彩,以此为认识范畴,以诗人之才或许可以有佳作。
      
      第九名:胡曾《五丈原》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
      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这首诗感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英雄远去,没有新意,也没有硬伤,值得一读。
      
      第八名:窦常《谒诸葛武侯庙》
      
      永安宫外有祠堂,鱼水恩深祚不长。
      角立一方初退舍,拟称三汉更图王。
      人同过隙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
      归蜀降吴竟何事,为陵为谷共苍苍。
      
      三、四句勾勒诸葛亮在建立蜀汉过程中的作用,大处着墨,避免枝蔓;五、六、七、八句将蜀汉亡国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进程之中,于是,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就有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这首诗重剑无锋,拙朴无华,但是,唯一的不足是诸葛亮的形象过于模糊。
      
      第七名:罗隐《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三、四句本意是以运去为诸葛亮壮志难酬辩护,但是,却同时消解了诸葛亮的才华,因为按照诗人的逻辑,诸葛亮建功立业是因为时来而不是人力,这是颇为严重的硬伤。同时,谯周主张降魏在当时代表的也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恨谯周之人不会有多少。这首诗最大的亮点还是三、四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已经成为唐诗名句,流传千古,难能可贵。
      
      第六名:薛逢《题筹笔驿》
      
      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訏谟。
      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
      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
      
      这首诗高度评价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纵横开阖的政治军事风采,虽然并没有具体准确地表现诸葛亮的才华,而且陷于时运之论,但是,整首诗还是中规中矩,尤其点明《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也算是道出了实情。
      
      第五名:汪遵《南阳》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这首诗强调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重要性,颇有新意。当时群雄逐鹿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曹操、孙权崛起,诸葛亮难以独自起兵割据一方,所以,必须依附豪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但是,如果将这一层意思拔高,就违背历史事实。因为作为外来豪强,刘备要在荆州图谋发展,必须招揽当地人才,而诸葛亮是荆州士人最杰出代表,一定是刘备的首选,刘备三顾茅庐不完全是偶然。事实上,诸葛亮追随刘备后相当长时间里并没有得到重用,以至于入蜀、出峡这样的战略决策,诸葛亮也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永安宫托孤,受诏者也不是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李严死后,诸葛亮方才大权独揽。
      
      第四名:武少仪《诸葛丞相庙》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三、四句明言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是为了延续刘汉,落入俗套,但是,强调诸葛亮连吴对于蜀汉的意义,则是把握住了历史真相,可谓瑕瑜互见;七、八句选取一个极其生动的历史画面,表现诸葛亮的才气,可谓匠心之笔。这首诗赋予诸葛亮强烈的道德色彩,是对历史的误读,但是,又能够准确抓住诸葛亮的政治亮点,而且点面结合地表现,不失为上乘之作。
      
      第三名: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二、三、四句以宇宙、万古为无限广阔的时空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历史背景,气象超然,典型的杜甫大手笔;五、六句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提并论,评价之高,情感之深已经无以复加。七、八句笔锋婉转,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整首诗的诸葛亮形象高大有余,丰满不足,稍显空泛,而且时运之论也拘泥于兴复汉室,未免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因为这毕竟只是诸葛亮北伐的口号,杜甫忠君爱国,所以坚信。
      
      第二名:温庭筠《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
      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一、二、三、四句用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表现诸葛亮治军之才,自然引出诸葛亮北伐大军力压曹魏边境的逼人气势,用典巧妙,逻辑顺畅;五、六句明言蜀汉国力贫弱,而且时运不济;七、八句以诸葛亮死后,谯周终于执蜀汉国柄的事实,暗示蜀汉亡国,诸葛亮的政治悲剧,意在言外,而且巧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扬诸葛亮恰到好处,而且已经注意到国力贫弱是蜀汉亡国的主要原因,但是,还是难以超越时运之论,可谓白璧微瑕。
      
      第一名: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一、二句以猿鸟、风云彰显诸葛亮的才华,出人意料而不失情理,极有创意;五、六句以管仲、乐毅呼应一、二句,虚实结合,丝丝入扣,同时,明写关、张无命,引而申之,则是蜀汉人才匮乏,以此作为诸葛亮含恨、蜀汉亡国的原因,就比时运之论要高明一筹;这首诗扬诸葛亮之才,叹诸葛亮壮志难酬,表达自己深沉的共鸣,不落俗套,自出新意,一气呵成,堪称咏诸葛亮唐诗之冠。
  •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辽宁籍学者的《唐诗赏论》,被他描述和引用的孟浩然深深吸引,就翻开了一直默默地待在我家书架上的这部《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引用的时候不可能提到这部书,要细读某个诗人的作品这部书也不足为凭,它能带来的只是纯粹的阅读乐趣。中华书局排得密密麻麻的《全唐诗》恐怕只能用作研究工具,但这部书就不一样了,简体横排,有注有评,非常便利,也因此没堵上一个小学生的阅读道路。长大之后回头看,虽然注里有不少错误(最好玩的是王维有一句诗“草趫牧豪猪”,注曰,“一种身上长满刺的猪”),但至少从杜甫李商隐的部分来看,这部书的注参考了那些有名的注本。评论的部分也甚是方便,颇添读趣,尽管并不完备,对理解诗文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印到脑子里之后就可以顺手拈来,然后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评论原文,所以即便从做学问的角度出发,这部书对读者也很有裨益。所收李商隐的诗每一篇都附了评论,和他同一待遇的诗人就只有韦应物,只不过韦的诗收的太少。老杜大概有一二篇没有附上评论,其中有一首是难得一见的仄韵五律,但从诗歌内容来讲似乎无甚可观,没有评论也属正常,不过谁又敢轻言老杜的哪首诗没有内涵呢。不少晚唐诗人的篇后都附了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即便而今受了宇文所安的洗礼,也依旧觉得他的慧眼不可企及。另外,我读的是旧版,纸色发暗,字体虽然平平淡淡,看起来却雅致的紧,大概是沾了诗本身的光吧。
      我从孟浩然开始,慢慢转移到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崔国辅这些同收在第二册的大家,再到第八册的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马戴,然后是第六册的李贺,然后有一天与看似平平淡淡的第五册中的韦应物蓦然相遇,到高中最吃劲的时候一下子喜欢上了李白(重新发现了李白,时髦地说),上了大学之后迷上了杜甫,发现一众现代诗人在列举自己最爱的诗人时,都不忘了在博尔赫斯、布罗茨基、阿什贝利、里尔克、洛尔加的名字后头,加上一个他。想起宇文所安在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极抒情的话,大意就是他一直都有那样一个想象,而且坚信它早晚会成为现实,那就是将来不管在中国还在美国,学童们都要在课上朗读背诵老杜的诗,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     我打开手机上的电子书《全唐诗》问朋友:你猜第一卷首篇是谁的诗?
      朋友狡黠地避开李白:白居易?或者杨万里?
      我笑:你怎么不猜杜甫?
      当我给她看答案的时候,她的反应和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一样。
      李世民!
      
      百度了一下,《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间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奉敕编纂的,想来克勤克俭、勤政爱民的康熙皇帝作为“千古一帝”很是崇尚唐太宗,编修的群臣自然要把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皇帝放在首位,拍皇帝的马屁可谓拍的无形又大气,恰到好处。
      
      李世民的诗大略看了一些,无法深入,他笔下的宫廷生活和帝王心绪,都不是我所能理解的。真心不能喜欢,却也不厌恶。倒是时时想起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借莫愁评价乾隆皇帝的诗词时的言辞表达的那样一种“在其位谋其职”的文学评价观点 -- 他处在那样一个地位和环境,就可以也只能写出这种诗歌,我们需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自然也应该欣欣然接受唐太宗的“秦川雄帝宅”。
      
      
      
      卷5收錄的是後宮妃子的詩,凡62篇。
      武則天的詩也收錄在內,篇數最多,也多為朝堂樂章,藝術性不是很強。
      並沒有把武則天放入皇帝卷的第一卷,由此就可以看出清朝還是不想承認武則天的政治地位的,
      確切來說是人們還是無法接受一個女皇帝。
      卷五首篇長孫氏的《春遊曲》寫的平穩端莊,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新柳學身輕”,雖然中規中矩,倒也有些意思。
      
      武則天的多篇樂章,如果不研究朝堂之樂,無甚可觀,所以都是一眼帶過,
      只這一首《如意娘》才讓人覺出她原來還叫武媚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徐賢妃的幾首寫的是女子氣濃,上官昭容倒是個文采斐然的主。
  •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         
          初唐篇
           《勤王破阵乐》 唐朝的国歌 唐朝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唐之天地神气 王勃 《藤王阁序》
          
           唐之情思翻涌 陈子昂 《幽州台记》
          
           唐之女主翻天 骆宾王 《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唐之目境高远 王之涣 《登罐雀楼》
          
           唐之耀兵跃武 李欣 《古从军行》
          
           唐之雄阔壮美 王昌龄 《出塞曲》
          
           唐之征戎岁月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唐之只因天上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篇
           唐之志在千里 王维 《老将行》
          
           唐之绮丽瑰魄 李白 《蜀道难》
          
           唐之天生我材 李白 《将进酒》
          
           唐之安能折腰 李白 《<梦游天咾呤留别》
          
           唐之笑看红尘 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之一览众山 杜甫 《望岳》
          
          
          中唐篇
           唐之殇 杜甫 《三吏》
          
           唐之恨 杜甫 《三别》
          
           唐之山河重振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之文化革命 韩愈 《调张籍》
          
           唐之民生疾苦 白居易 《卖碳翁》
          
           唐之饮恨无限 白居易 《长恨歌》
          
           唐之天涯沦落 白居易 《琵琶行》
          
           唐之鬼魅缠身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晚唐篇
           唐之烟雨楼台 杜牧 《江南春》
          
           唐之商女国恨 杜牧 《泊秦淮》
          
           唐之靡靡之声 李商隐 《锦瑟》
          
           唐之夕阳无限 李商隐 《乐游原》
          
           唐之相思成灰 李商隐 《无题四首》
          
           唐之王者归来 严遂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
          
           沿着历史的掌纹,诗史的唱合,一路写下,
          
           这个史诗一样的时代好象永远都没有走远,
           一直在我们身边鼓舞着,警训着。
      
      
      
      
      ---------------------------
      摘自天涯网友言论,有删改~
  •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 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
      作为男儿,他是志在四方的。
      
      只可惜,他生在乱世的晚唐。
      李山甫生平是喜欢舞刀弄剑自称豪侠的,可他注定成不了李白。也没能有个玉真公主去让他找个王维一样的男子争风吃醋。那么多忧国和感慨也只能是一种情怀了。
      所以难怪他笔下也有浅浅幽然惆怅。
      “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他的江湖。缺了一个相濡以沫的人。
      
      不过他最可爱的地方还是在于说起项羽。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历来有项羽情怀的诗人就很多。胡曾,孟郊,王安石,辛弃疾……一串串掷地有声的名字用自己的血泪之笔祭奠这位不成王侯的王侯。祭奠他“妾愿得生坟土上,日翻舞袖向君王。”的知己红颜和他“荡恨笑饮苍天泪”的悲壮凄楚。
      当然唱反调的也有,杜牧就有“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确实,不也有韩信可以忍胯下之辱或者勾践这种卧薪尝胆的,又何必至死“不肯过江东。”
      但写得最逗的却是李山甫,“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应了那句话,古今都付笑谈了。我喜欢那偶然二字,成败何必争论,一切不妨跳出来看。
      
      不知道历史上怎么评出来个四大美女,不是命运多舛,就是祸水薄命。但好在,她们还留下了名,一流就是千古。
      可是有些女孩的命运,虽然生在王侯将相之家,却远远更加凄楚跌宕。人人都只会表扬她们用自己的忠诚捍卫江山,又有几个人看见了她们身为女子的凄苦。这就是那些被派去和亲的公主。
      像王昭君这样的毕竟还好,又不是真的公主,留在宫里也永无出头之日。可那些被丢去蛮夷之地的旁系公主,纵然不像太平、安乐那般金贵,锦衣玉食却也还是有的。可这一去,便是遥遥无期。确实比王昭君惨的多了。如果可以,她们宁可做长安市井人家最平常的女儿,也不要远走他乡,甚至身首异处。
      
      李山甫的诗留下的不多,却有两首都是关于崇徽公主的。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 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 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关于重徽公主,因为相传她远行时留下了石头手迹,所以文人关于她的痕迹很多。梅尧臣的“汉月明明掌中照,胡尘漠漠指间留。昭君殁後更多恨,弹作琵琶曲未休。”或者欧阳修“青眆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绝不再少数。
      
      可把自己放在公主的视角的,却只有李山甫。
      “金钗坠地鬓堆云,自别朝阳帝岂闻。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一个满身侠骨的大男人,却含着公主的眼泪道出这不尽的委屈。我承认我动容了,为那些女子,也为他。恐怕郭子仪看了也要汗颜吧。
      其实除了崇徽公主还有更惨的,比如宜芳公主。刚刚出嫁六个月就因为蛮人的谋反身首异处血染黄沙了。“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她们泉下有知的话,必定当他做知己的。
      可句子再好,泪也还要流,头也还是要掉的。
      这是女子的悲哀。更是一个朝代的悲哀。
  •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和李白的不羁王维的清丽甚至李泌的仙风道骨相比,这既不算洋洋洒洒也谈不上华丽堂皇。但就是这样的句子,拉开了《全唐诗》的序章。
      因为写诗的这个男子,握笔的力度常人不能及。
      那样的十个骨节,曾紧握一个帝国的忧伤与张狂。
      他右手执笔,描画出登峰造极。
      左手舞剑,诠释出何以谓君王。
      他是李世民,磐石般伟岸坚强。
      他的墨与血,书写出一个时代叫盛唐。
      
      曾几何时 斑驳黯淡的血 凝在刃尖 割开一个朝代的浮华
      而却也又是斑驳黯淡的血 洒出那么多的哀婉风殇
      我泱泱圣唐 决然不仅有浓浓的墨香
      可墨香之外 那些许藏于历史深处的浮沉
      却也只能是华灯初上 流转于软塌柔帐 传说中谁谁的惆怅
      
      我倾慕李煜。他的诚恐他的寂寞他的悱恻凄惶。抹不去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可如果我是他的子民,他带给我的会是亡。
      我讨厌隋炀帝。他的暴虐他的骄淫他的急功近利。但我也会念起他的“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可终归诗意再好,也走不出身死国灭。
      只有李世民这样的男子,虽写不出一词千古的宫体名句,但他强有力的双手那样的有所担当。
      
      
      想起安史之乱时。杜甫的舟畔,流水潺潺。而千里之外,尸积如山。
      他会烂醉如泥,但他已经没了保障把诗意安然收放。
      对于拿捏天下的人,诗作的好,不如天下治理的好。
      如果没有李世民就没有盛唐。没有唐诗的后盾。没有后世我们读起来仍旧为之所动的那些许句子。没有那个唐字包容下所有安心的华丽或凄婉的风觞。
      他的笔,岂同于风流才子所握之笔。
      这个《全唐诗》的开篇,他理所应当。
  •     A
      最初的记忆来自院子里的泡桐花。
      那不是我家的院子,是旧时称做“公社”的乡政府大院,我的全部童年岁月,都是在这一类大院里度过的。有人曾说我身上有一种既非来自乡村又非来自城镇的气质,他不知道,这就是大院的气质——其实是一种无可归附的气质。这些年来,我住过的所有的大院都已经经过了彻底改建,再也找不到我童年的居所了。它们只在我的午夜旧梦里,在一两张泛黄模糊的陈年影像里。我多么羡慕那些永远有一个故乡的村庄在等着他的人啊!
      院子里的那棵泡桐树,在记忆里是很高大的。还带着满天飘移不定阴云的清晨,年幼的我蹲在树下,静静捡着被大雨打落泥泞中的花朵,满怀怜惜却又不禁暗自欢喜——欢喜是因平日那一树浅紫繁花只能仰望,一如未来般神秘而不可企及,只有这样的时刻,它们躺在我小小的掌心里,新鲜而完整,带着梦一般的颜色和气息。
      窗下,姐姐正背着课本中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时的我,还只会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却不知道,究竟这样的诗句为了此情此景而生,还是此情此景分明是为了这样的诗句所生。
      
      B
      八岁,经历第一场别离。离开那棵泡桐树,还有院子后的竹林,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大院。度过了半个郁郁寡欢的冬天后,家门前的桃花开了。那些桃树种在河边,都很矮,枝条却错综粗壮,因此我虽然不会爬树,却可以踩着枝条上去,然后安静地一直呆在桃花影子里,看对岸金黄色的油菜花毯子一样铺向天边,还能看到一座茅屋里的老妇人,围着蓝布的围裙进进出出。她从来不知道我在看她。
      快到吃饭的时候,我就溜下树去,在听完关于偏食对成长不好的长篇累牍的说教之后,我的饭菜也快凉透了。与桃树的茁壮相比,我总是很瘦的。
      母亲在树下的空地上种的作物,此刻也长势蓬勃。豌豆花是雪白的,蚕豆花是紫中带黑的。蚕豆株上有时会生有一种俗称为“小耳朵”的漏斗状叶子,据说只有眼尖的人才能找到。这是我童年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每次当苍绿可爱的“小耳朵”从一大丛同样的苍绿色中突然准确地映入视线时,心里总是雀跃极了。
      直到现在,偶尔经过市郊的蚕豆田边,我的目光还是会下意识地去搜寻那种叫做“小耳朵”的东西。
      那时我已经会默写“碧玉妆成一树高”,并且模仿它写过一首关于桃花的小诗,当然已经记不得内容了。只是那些关于桃花的记忆,带着某种天真欢快的意味,更象是一阙唐代的小令。
      
      
      (未完,下阙为《全宋词》评论)
  •     张若虚,虽然在《全唐诗》里只收录了两首,但是一首《春江花月夜》
      就能孤篇盖全唐,孤篇横绝,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张若虚诗集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   “他们当时会对之生厌,然而遍历人事之后,有一天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那些诗句,就会细细咀嚼,然后回家,再次翻开他的诗集,深深地爱上那些伟大的诗篇。”
    大爱,+1
  •   唐太宗的诗有的还是不错的,像这句就很喜欢:“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   采芙蓉 -- 李世民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   那这个版究竟怎么样啊楼楼~表示朋友没常识,小学就晓得杨万里是宋朝的了~~~
  •   -_-||你自己猜的好不好?
    還樓樓?跟我賣萌啊?跟你說,行不通哈!
    哎,看到李隆基就給我卡這兒了,舉步維艱中……
  •   樓上淺草同學,非常抱歉,把你當成我那個“沒常識”的朋友了,因為她有段時間也叫淺草。
    我看的是手機程序的電子書,所以不太清楚這個版本的如何,因為是中華書局的,想來應該不錯吧。^&^
  •   5555是电子书啊,全唐诗图书馆不外借5555555我再去想办法
  •   這是集子可不是排行榜,卷篇排列若是以詩界的知名度來論的話,反倒顯得幼稚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詩的優劣只是口味上的差異而已。刻意去定奪優劣先後就會顯得很不明智。
  •   楼上这位朋友,如果你仔细看我的内容,会发现我只是说书的编排顺序,而非诗人排名。
    不过,即使真的有排名,也没什么不可以,选集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喜好来排列,后人也自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钟嵘诗品也分高低,反而让后人引为圭臬。
    我本无意,反而阁下敏感了。
    言语失当之处,还请见谅。我自认为客观,或许也过于偏激了。
    好心情哦。
  •   其實你的言(说书的编排顺序,很意外是李世民而不是李白杜甫或其他人的)下之意已經在說詩人的排名了,不是麼?我有這樣理解卻要被說成是敏感這樣不太厚道了吧。
    當然你真要說可以有個排名別人也奈何不了,只不過那永遠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而且,要給數以萬記的作品編排一個榜出來古今中外估計還沒有傻子去幹這樣的事吧?
    其實我也不是有意挑你的刺,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嘛。你主要是在講康熙跟李世民,我也不全然讚同。硬要排個序的話,按時間順序或者字符順序是現代常用的辦法,但是按帝王將相(只是分類,類別內部還是有時間順序的)的順序在古代來看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脫離時代背景站在高高之上去貶斥甚或揣度編著者有什麼動機和意圖在我看來是不夠公正的。當然,只是我個人之見。
    對了,嚴格來說應該是我稱你為閣下,這畢竟是你的閤嘛,哈哈。話可能不中聽,還望閣下諒解哦。
  •   太贵了,一本10块钱,25本也得250元那,虽然喜欢读书,但苦于爱读书的除了专家学者有钱的,再就是老板充门面的,真正市场大多是穷书生啊,能不能把价格降降。
  •   文学女青年
  •   王中令铎落都统,除滑州节度使,寻罢镇,以河北安静。于杨全玫有旧,避地浮阳,与其都统幕客十来人从行,皆朝中士子。及过魏,乐彦祯礼之甚至。铎之行李甚侈,从客侍姬有辇下升平之故态。彦祯有子曰从训,素无赖,爱其车马姬妾,以问其父之幕客李山甫。山甫以咸通中数举不第,尤私愤于中朝贵达,因劝从训图之。俟铎至甘陵,以轻骑数百尽掠其橐装姬仆而还。铎与宾客皆遇害。及奏朝廷,云:“得贝州报,某日杀却一人,姓王名令公。”其凶。诞也如此。
    山甫以咸通中数举不第,尤私愤于中朝贵达,因劝从训图之。
    请问,一个教唆少东家杀人越货的师爷般的人物何以称为侠骨。
  •   LZ, 这本书有没有注解啊?
  •   豺女。才对。
  •   何为千古的宫体名句。
  •   一词千古II 的I I宫体II 名句。。。大概是我用的不恰当,宫体是诗体,说一诗千古更合适。。。。? = = 管他 怎么舒服怎么说话吧。。
    BTW 这帖子真老,差点以为是别人写的 = =
  •   李世民虽未留千古诗句,却开唐诗盛风。可惜鲜有人知。
    文化总是在盛极乱极时更显圣一些。乱时易观,盛时难察。
  •   诚然,是他铸造了唐的风气。
  •   这篇文章太装逼了
  •   想起童年挚爱苍耳来了,你喜欢玩么?
  •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
  •   不是只收两首 是只有两首
  •   我也特别喜欢这首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