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出版时间:2003-09-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瞿同祖  页数:3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本书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二章来讨论社会阶级。由于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我们将以一章来讨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
此外,意识形态也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研究任何制度或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结构背后的概念,否则是无法了解那制度或法律的,至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些概念中,我们才能明白法律的精神,体会为什么有这样的法律。法家而外,从中国法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儒家的影响最深,所以本书最后一章讨论儒法二家思想,及法律为儒家思想所支配的过程。

作者简介

  瞿同祖,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湖南长沙人。著有《中国封建社会》、《清代地方政府》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家庭
第一节 家庭范围
第二节 父权
第三节 刑法与家族主义
一、亲属间的侵犯
杀伤罪
奸非罪
窃盗罪
二、容隐
三、代刑
四、缓刑免刑
第四节 亲属复仇
第五节 行政法与家庭主义
第二章 婚姻
第一节 婚姻的意义
第二节 婚姻的禁忌
一 族内婚
二 姻亲
三 妈妈亲属妻妾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第四节 妻的地位
第五节 夫家
第六节 婚姻的解除
一 七出
二 义绝
三 协离
第七节 妾
第三章 阶级
第一节 生活方式
饮食
衣饰
房舍
舆马
第二节 婚姻
一 阶级内婚
二 婚姻仪式的阶级性
第三节 丧葬
第四章 阶级(读)
第一节 贵族的法律
第二节 法律特权
一 贵族及官吏
二 贵族及官吏的家属
第三节 良贱间的不平等
一 良贱
杀伤罪
奸非罪
……
第五章 巫术与宗教
第六章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结论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论衡》有一段记载颇可注意: 李子长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为人,象囚之形,凿地为蹈,以卢为椁,卧木囚其中。囚罪正,则木囚不动;囚冤侵夺,木囚动出。 此虽为个人的行为,并非法律上的习惯程序,不足以代表一般的情形。但我们也不能全然看作个人的创造,谓与过去的或当时的社会习惯或社会意识无关,至少亦可目为一种对于社会遗留的反应。 神判法在中国的历史时期虽已绝迹,但是我们只是说在规定的法律程序上不见有神判法而已。实际上神判法还依然有其潜在的功能。官吏常因疑狱不决而求梦于神,这显然是求援于神的另一种方式。 在古人观念中鬼神是不可欺的,邪恶的行为可以逃过人间的耳目,却不能欺瞒神明。人类的行为无论善恶,都必为鬼神所洞悉,如察秋毫。为了补救法网的疏漏,为了维持更多的公平,于是对鬼神有极大的期望和信心,这在明代规定的府州县官祭厉(无祀鬼神)的祭文中看得极清楚: 凡我一府境内人民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亲者,有奸盗诈伪不畏公法者,有幻曲作直,欺压良善者,有躲避差徭,靠损贫户者,似此顽恶奸邪不良之徒,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使遭官府,轻则笞杖决断,不得号为良民,重则徒、流、绞、斩,不得生还乡里。若事未发露,必遭阴谴,使举家并染瘟疫,六畜田蚕不利。如有孝顺父母,和睦亲族,畏惧官府,遵守礼法,不作非为,良善正直之人,神必达之城隍,阴加护祜,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序,父母妻子保守乡里。我等阖府官吏如有上欺朝廷,下枉良善,贪财作弊,蠹政害民者,灵必无私,一体昭报。 法律对于鬼神的借助和依赖,以及宗教制裁与法律制裁的连繁,可谓备至。祭文中所举的罪或善行,可以说皆是世俗的、法律的,而非宗教的,所侧重的制裁也是法律的,而非宗教的。官府所期望的是罪状的揭发,制裁的部分仍由法律机构来执行,只有在未发露的情形之下才请求鬼神予以阴谴。可以说法律制裁是主体,宗教制裁则居于辅助的地位。 官吏遇有疑难不决的案件,往往祈求神助。名幕兼名吏汪辉祖每就幕馆,次日必斋戒诣城隍庙焚香默祷,将不能不治刑名及恐有冤抑不敢不洁己佐治之故一一祷告。自谓祈祷必应,审理命案多叨神庇。刘开扬一案尤著: 刘开扬者南乡土豪也,与同里成大鹏山址毗连。成之同族私售其山于刘氏,大鹏讼于县,且令子弟先伐木以耗其息。

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5条)

 
 

  •   所谓&;ldquo;家国同构&;rdquo;,即是指每一个家庭内部如同国家一样具有严密的体系。与现代法律较少干预家庭生活相反,中国古代对家庭内部的干预较多,甚至上升为刑法的原则之一。作者选取了其中较为典型的亲属间相犯以及对家族内部犯罪的缓和处理方式。对家族范围、父权的论述是背景的介绍。婚姻是维持宗族延续的重要途径,因此作者在第二章讲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其意义不在于个人、社会,而是为宗族。接下来作者用两章的内容写阶级。本书书名虽为《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但作者在叙述时却都是先写社会,将法律置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第三章写生活方式、婚姻、丧葬、祭祀,即是对社会背景的勾勒,然后再写阶级在法律上的体现:贵族的法律,法律特权,良贱之间、主奴之间、种族之间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另外,作者并没有忽视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他在导论中说到&;ldquo;研究任何制度或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结构背后的概念,否则是无法了解那制度或法律的,至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两章写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精神世界的概括。从体例安排来看,章节内容逻辑严谨,排列合理,没有铺陈罗列,内核鲜明。
  •   中国古社会的法律,儒家与法家思想的集结。
  •   了解中国封建法律以及对封建法律对古代社会影响的必读之书。
  •   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阐述和分析家庭、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部好书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很有道理老师推荐的
  •   中国法律与社会,曲同祖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喜欢法学的同学不可不看哈
  •   了解中古法律与社会的联系与精神,对学习很有帮助。
  •   作为一个学习法律的人,这本书需要好好的读一读,思考思考!从中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更能对当下一些社会上的问题运用法律思维予以思考!通过此书,让自己的法律知识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衔接!大爱此书!
  •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必读书目吧~~瞿同祖先生的语言很平实易懂,但是里面却有很多很多的史料的支撑。看完之后会对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的法律有一定的思考
  •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法律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五千多年的法律文化。。。。
  •   了解中国的法律变革,这本书比较适合一读。
  •   当代的中国法律思想完全是移植与西方,与传统大不相同
  •   这是研究中国法律文化应该读的书
  •   渴望已久,正好降价!非常好!法律人应当懂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本书就算入门吧!
  •   为单位买了7本,刚刚读完,收获颇丰。不过这一版本没有商务版后面的另三篇附录:瞿同祖先生学术年表;社会史视野中的法律——瞿同祖访谈;瞿同祖谈治学之道。正文都一样,不过还是推荐买商务印书馆2010年的版本。
  •   中国法律史第一必读书
  •   书还不错!!老师说,不读此书,不配说在中国学了法律!
  •   书是法律必读书,导师推荐的,很好,不过需要有古文功底的人读,主要都是有关法制史的
  •   本书很好,对法律的理解非常好!
  •   法律史推荐书目。大学推荐书目。法律史并不是法学的鸡肋。
  •   一直都很喜欢纸质的书,感觉拿在手上有真实感。书不错,绝对正版,学法律的推荐
  •   法律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很好。
  •   正如 费孝通当年在云大教学, 写出乡土中国 一样,本书也是瞿同祖老先生在云大教学时的作品。很扎实,很有厚重感。但是书本的排版不好,字体太大。但是送人是好得
  •   在借鉴移植国外的同时,一定不可忽略我中华法系中的精华。
  •   关于礼与法的讨论很深刻,颇受启发
  •   瞿同祖先生的这本书,是法科生不容错过的。
  •   瞿同祖的经典自是不必说,法学专业必备瞿同祖经典
  •   瞿同祖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法学专业若对法制史感兴趣必看
  •   中华学术精品,人文学生必读,最好大学以上,较深奥
  •   传统对法的影响
  •   这本书是精品啊,学法制史必备
  •   很好的一本书,精品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哦,看过了你就知道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一些人是一种催眠甚至于是摧残。不过对于部分专业的学生或者研究者而言,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看了就不想放下,一个字就是——爽!
  •   精品中的精品!
  •   相当值得一读
  •   郭建老师着重推荐!!!
  •   瞿同组真是天才,分析点到即止,说理案例居多,社会学方法论用得淋漓尽致
  •   虽然有点学术,但是值得看的。很好
  •   法史学的经典之作,必读之
  •   非常好看!比那些通俗历史小说好看多了!我都想写穿越文了哈哈哈哈
  •   学完中国法制史 觉得这本书 很有体系 无论是否是 法学专业 都可以受益
  •   物流很快,下单第二天到货。朋友很喜欢这本书。
  •   包装精美,很好的一本书!
  •   这本书是导师推荐的,还没有开始看。
  •   有些書,真的很贊!中華書局!
  •   经典,读来也很有意思。中国法制史必读书籍
  •   不错,但是内容偏向法制史,而且比较深奥。。。
  •   硬壳精装,内容不消说,超赞,专业人士必读,业余人士可从中管中窥豹,推荐!
  •   让你不再有疑惑,非常值得收藏
  •   挺好的书,正在看,我很喜欢。
  •   大师的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   很喜欢,是我想要找的,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   包装很精美,封面很好看,是老师推荐看的,我学法学,书应该都还不错,值得一看
  •   不多说了 全方位的赞 我很喜欢
  •   翻看了下,确实有惊喜。。就是现在的我们视乎不在有传统
  •   值得品读的好书。
  •   手感不错,值得收藏
  •   帮别人下单的,应该不错吧。至少没有不好的反馈。
  •   属于宏大叙事之类,卑之无甚高论!二流学者的二流著述。
  •   但是还没有看需要定下心来
  •   书是好书,但以后才看得懂,先买下
  •   朋友推荐的好书!!!值得买,存
  •   不错·····················································
  •   中华书局的书都是好书。此书为法学力作,名著,大学时代就看过。
  •   不厚,很好
  •   听说挺有意思的,么看
  •   很经典,值得拥有
  •   就是书角破了。
  •   之前早已在图书馆看过好几次,适逢降价,买下来收藏
  •   很多文言文,硬皮书,不过有点贵。
  •   咱的指定书目,必看!
  •   中华书局,刚刚的~~
  •   硬皮书,太喜欢了
  •   那个年代的书都很真实,很体贴,不像现在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
  •   这是想要的书,感觉挺好。
  •   翻完了 真是经典!!!好书
  •   不仅是因为书的质量,因为你们的服务
  •   坦白说,《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真正站在中国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历史,不同于如今如今中国的法学教科书《中国法制史》那样仅仅是用西方法律史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分析的虽然看似细密,却割裂了古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学习后感觉是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十分落后于西方的印象,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产生了这种错觉;瞿先生这部经典著作确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这条根脉来解释阐述中国法律制度,由于是民国时期的学术作品,语言带有些半文言的味道,读此书一定要耐心,仔细。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沾染的不仅仅是政治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样还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紧密的联系,倘若一直依存于西方观点,那么中国的法律史研究仍将处在重重雾影的朦胧中。我始终觉得,学术研究终究要独立的原创,一直舶来外国的观点思想,只能培养出一批学术思想极为贫乏的懒汉来,想当年民国时期纷乱的局面,还有人能静下心来精心完成一部学术著作,可叹,今人已有大学历史学教授把蒋介石的英文译名CHIANG 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b汗在此向已仙逝的瞿同祖先生致敬!
  •   之前看到有买的人评论说就是法制史,因为司考的时候已经学过,让我犹豫了很久有没有必要买。因为JM这个学期有法制史方面的课,终于还是下定决心买了。拿到以后很惊喜,这本书不是按照朝代来叙述的,而是分专题介绍其随时间流转的进程,语言流畅,逻辑缜密,很符合我的阅读需求。
  •   大师之作~很好~
  •   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了,书店里都没有,现在终于到手了~~呵呵~~开心~~
  •   内容讲古代的法律制度,通俗易懂
  •   一定要看的经典书目啊。。
  •   挺喜欢这两本书的~貌似不错
  •   挺好的书,大家就是大家啊
  •   喜欢法律的可以看一下,挺不错
  •   发货速度快,书本质量还行。
  •   很好,很有启发性。2
  •   法科生必读啊~对于中国法制史这一门的学习用处很大!撇开不说,读完这书,对于中国社会的法制土壤起码能有所认识
  •   质量不错,值得了。。
  •   大师之作,值得研究。商务印书馆出品有保证。装帧很好看。
  •   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讲的透彻,角度中正,但需要有古文功底,历史基础才能看懂。
  •   说内容不好咱不够档次评论。跟教材中国法制史有很大不同,可能那时代的学者喜欢这样写书,《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这书的写法也跟这差不多。难读,得勇猛精进。
  •   好书,单位采购的,正规发票
  •   中国政治思想是在发展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