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论稿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刘增人  

内容概要

  臧克家是中国诗坛上少有的用诗的笔触迅速捕捉、直接描摹时代烟云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70余部诗歌,他的文学生涯、创作历程与刚刚过去的20世纪几乎同步前进。本书是作者近30年从事臧克家研究的一个总结。全书试图通过对臧克家诗歌的分类解读,完成一个诗人与一部新诗史乃至文学史对话的记录。  臧克家诞生于1905年,从幼年起即酷爱文学特别是诗歌,中学时代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洗礼,1925年开始发表散文,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一直到2001年仍笔耕不辍。因此,通过对他的研究,便可以洞察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抒情诗解读一、文本解读丰富深广的含蕴 凝重严谨的诗风旧时代农民的悲歌时代的痛苦的记录倔强灵魂的自白 民族心理的折光含蕴深厚构思精巧交织着罪恶和苦辛的城市交响乐石韫玉而山晖 水怀珠而川媚唐人风韵 时代剪影春的赞歌 美的赞歌冲淡的意境 怅惘的情怀愤怒出诗人 歌呼为人民理趣相生 意象谐和探寻人生价值的哲理之光二、抒情艺术第二章 叙事诗扫描一、《自己的写照》点评二、叙事诗鸟瞰第三章 象征诗简论第四章 旧体诗漫议一、自觉的理论倡导二、个性化的创作实践三、深远巨大的影响第五章 集外诗概观第六章 诗化的散文一、个案分析之一:《老舍永在》赏析二、个案分析之二:《(避暑录话)与(星河)》赏析三、诗化散文的新形态第七章 诗人的序跋一、成功的选择二、选择的复杂三、坚持和发展第八章 诗人的书简一、鲜活灵动的个性坦示二、丰富珍贵的文化史料三、多样化的文体、语体附录一 臧克家著作目录附录二 臧克家生平与文学活动年表附录三 参考文献与臧克家研究资料目录附录四 心海帆影琐忆臧老结语

章节摘录

  纵观全诗,虽不免小有平平之处,但总体上是新颖奇特的,显示了诗人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功力。有人称赞第一个意象是深刻独到、一新耳目的,同时责备诗人不该离开这一意象另生枝节,以致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一致。但细读《烙印》,就不免觉得这责备还有可议之处。一种情思,在一篇诗中集中用一种意象表现,固可收到集中、贯串因而印象深刻的效果,倘用多种意象,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表现,也是常用的手法,不足为责备的理由。破坏诗篇整体的和谐一致的凶素,不在所使用的意象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而在意象与情思契合得是否自然、意象本身是否新颖以及意象之间的内在、外在的联系是否紧密。如果要寻找《烙印》在构思上的不足,恐怕不宜以意象杂多、不够集中为由,而应指出各个意象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孤立地看,诗中不乏峰峦,时见光彩,总体来看,则各部分联系较为松散,缺少整体性的和谐统一之美。因此人们往往摘引“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等名句,臧克家的诗名,也往往和这些呕心沥血雕琢锤炼出的警句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于全诗,却很难如同唐诗中的若干名篇一样时时在人们记忆中浮起。这委实也不是臧克家一人的缺憾,要找同样的例证,在新诗史上是俯拾即是的。  《烙印》把诗人感受到的痛苦以如此新颖、婉转、恳切、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却没有点明这痛苦的内容。从这一角度看,《像粒砂》可以说是《烙印》的重要的补充。  《像粒砂》的基调,与《烙印》大体类似,但意象集中,主题明确,没有索解为难之处。诗人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或一类人,比喻为在狂风的播弄、摆布下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显得软弱无力、卑微可怜,但心中依然藏着不平和愤激,依然未能忘情于昔日的力量和心中的方向的砂粒。使砂粒万般痛苦的,不但在于它只能在风的挟持下飞扬,直到“黄昏抛下黑影”,才“可以抱紧草根静一静”,自己完全成为狂风肆虐逞暴、颠簸戏弄的掌中玩物,丧失了自尊和自持,泯灭了人格和个性;尤其在于这并非一粒自甘沉沦或从未进取过的砂,它过去有过力量,心里有过方向,明白要去的地方。今昔对比,才倍感苦痛,才充溢着对现实的愤激。“不要记住你还有力量,/更不要提起你心里的那个方向”,正说明它在怀念着有力量有方向的过去,憎恶着无力量无方向的现在,并且隐约地也在憧憬着有力量有方向的未来。这就是使年轻的诗人把生活看成痛苦的谜,把自己比成一条“吃巴豆的虫”,终年“嚼着苦汁营生”的根本原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臧克家论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