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著三国史话

出版时间:2006-9-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吕思勉  页数:1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三国史话》16篇,194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原书基础上又添加《三国史话之余》4篇,收入吕著《论文集林》内;2000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将《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话之余》一并以《三国史话》为名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内出版。  本书除收入《三国史话》16篇、《三国史话之余》4篇外,还将吕思勉生前写就的,收入其丛稿、札记和遗文中的与本书各篇相关或相近的关于三国人物、三国社会生活和三国社会组织的18篇考据性文章,作为附录放在文后,除了有利于读者加深了解史话中各篇的学术依据外,也供有志于更深入了解吕思勉三国研究的读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吕思勉先生,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生于1884年2月27日,卒于1957年10月9日,享年74岁。他和陈垣先生、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一起被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先生的一生,不仅是刻苦钻研、勤奋著书的一生;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 先生毕生尽瘁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曾先后任教于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馆、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上海沪江大学。1926年9月,吕思勉先生进入光华大学,从此便与光华终身厮守。尽管抗战期间光华时常欠薪,也有北大、清华、燕京先后相邀,先生均一一辞谢,不顾年逾半百,从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到史学研究法、史学名著研究甚至文字学等课程轮流开课。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先生也随往,继续传薪授徒。正是在长期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实践基础上,先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教学思想和教授风格,亦为后世的历史教学指示了门径和阶梯。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楔子宦官外戚黄巾历史和文学后汉的地理董卓的扰乱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曹孟德移驾幸许都袁绍和曹操的战争赤壁之战的真相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替魏武帝辨诬从曹操到司马懿替魏延辨诬姜维和钟会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一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晋代豪门斗富附录袁曹成败论魏武帝曹嵩之死诸葛亮南征考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奖率三军,臣职是当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马钧关羽欲杀曹公李邈姜维不速救成都孙策欲袭许边章、韩遂张纯之叛君与王之别罢社吞泥三国之校事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历史和文学  讲《三国志》,大家所最喜欢听的是战事。我现在说了许多话,一点战事也没有提到,读者诸君一定要不耐烦了。且慢!战事是可以讲的,《三国演义》式的战事,却不能讲,因为这根本是文学,不是历史。文学固然有文学的趣味,历史也有历史的趣昧。  充满了离奇变幻的情节,使人听了拍案惊奇,这是文学的趣味,但意义实在是浅薄的。因为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势不能使人多用心。所以演义一类的书,所说的军谋和外交手段等,看似离奇变幻,神出鬼没,要是我们真肯用心,凭着事理想一想,就知道他所说的话,都极幼稚,只好骗小孩子罢了。  讲历史却不然。历史上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其中如军谋和外交问题等,关系何等重大!应付这些问题的人,各方面都要顾到。而他们当日的环境,就是他们四面八方的情形,十分里倒有八九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的。那么,他们当日应付的手段,我们如何会了解?更何从批评其得失呢?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决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其实何尝是如此呢?读史的所以难,解释古事、批评古人的所以不可轻易,其原因就在乎此。  然则史事根本无从说起了,还会有什么趣味呢?不,听我道来。  P28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解释古事、批评古人,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不过要很谨慎,限于可能的范围以内罢了。谨守着这个范围,我们能说的话,实在很少。然在这些少的话中,却多少见得一点事实的真相。其意义,要比演义等假设之以满足人的感情的,深长得多。                                           ——《吕著三国史话·历史和文学》    赤壁之战,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                                         ——《吕著三国史话·赤壁之战的真相》

编辑推荐

《吕著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著作。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和地理环境之间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认为读史要审慎对待各类资料。   《吕著三国史话》文字流畅,问题意识强,是一部难得的三国普及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吕著三国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吕老从几个细节或多或少地解了现代人对于三国的一些误解,还从“外戚”“宦者”等关键字为我们剖析了东汉末年的局势和早就埋下的乱因,其间遣词造句朴实严谨,并不会代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从历史中取材并分析。
      尽管成书于解放之前,但先生的确是秉着浅显易懂的原则去创作的。于我这样历史门外汉而言,书中所述的观点,击溃了我过去从历史课本上习染的一些痼病。尤其对于三国这段演绎在民间的大众故事,从历史学者的视角去重温,真真感觉到本来复杂的历史竟然是活在自己的偏见里。
      比起CCTV-10,易中天的讲解,吕的《三国史话》剔除了商业操作、个人表现的现代成分。如果说过去的评书就是在茶馆里经由说书人演绎、夸张而背离了历史的真相的话,那么CCTV-10的节目,难免是在千家万户通过电视媒体对历史的再一次演绎,只不过这次演绎迎合了大众的新口味,至于究竟有多少真相包含其中,非得如吕先生所言了——历史上的好多事情都却不可尽信。
  •     三国那段时期的历史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群雄割据、英才辈出的年代,总让人热血沸腾。每每读三国,都有欲罢不能之感。
      不过演义毕竟是演义,虽然可读性更强,但并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因此在读演义之余,我更喜欢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而在历史方面,吕思勉先生无疑是大师中的大师。
      这本书也没有让人失望,从黄巾之乱写到晋代兴亡,吕先生详细讲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真相,加之对政治背景、人文地理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思考,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      近日购得一本吕思勉著《三国史话》,甫一到手,便抛却手头几本晦涩的巨著,一头扎进描述三国的这本小册子里。一来出于对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的钟爱;二来,也想通过这本小册子预热一下,看看能否翻开同为吕思勉所著且在家中藏了有些日子的《中国通史》。
       伴着四杯咖啡半盒烟,一口气读到赤壁之战。略作停顿休憩之余,却觉得此次阅读过程谈不上尽兴。原因也很明显:我对吕老先生起了微词。即便被易中天推崇备至,甚至贵为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身上还是尽显(亦或是我读出)了文人相轻的本色。吕公书中对前辈兼同行的著述观点动辄斥为“不近情理”、“牵强附会”,甚至指名道姓的说班固“无甚识见,根本不配写历史。”踩几脚犹嫌不过瘾,还要再往故纸堆吐口唾沫方显尽兴:“何况照我所考据……”此种指斥于全书可谓俯拾皆是,让行事做人颇有些攻击性的我都看不过:研习历史的过程中,十人倒有九人会生出诸多怀疑,极端者如我——所有历史皆当野史来读。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相信有正史一说,一如不相信”平等“二字能脱离纸面存活于现实。但即便极端如我,也不愿一味打压、贬低前人。即便有此想法,偶一吐露也就罢了,何必一而再的踩了又踩呢?殊不知,一味的在观点上打压别人,往往是不够自信的必然体现。好端端的一段历史,因了吕公这种褒己抑人的写作态度,让身为读者的我读起来总会想起天朝编剧笔下手撕鬼子的情景。
       另,即便抛却此态度不谈。吕公的诸多观点如:宗教是没有力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价值的,余亦不敢苟同。
       看来,吕著《中国通史》,要继续在我的书架上搁置下去了。
  •     后记中提到此次新版重印对《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和《晋代豪门斗富》过去版本的删改地方都加以补正和恢复。事实是这样的吗?
      正好手头有上古版2010年3月出的《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里边也收录了《三国史话》20篇,就那来对比了一下,发现中华版根本没有把删改的地方恢复,至少上古版有的它没有。虽然上古版出版在后,但中华版号称删改恢复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强烈鄙视之。
  •     5星给吕大师和书籍、3星给到处都是错别字的出版社。
      三国史话的版本实在太多,这个版本错别字还是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很明显的错别字,出版社连出版时检查一遍的时间都没有?这本薄薄的书要看完是非常快的。
      易中天的品三国,大部分观点都来自于此书。特别有印象的是吕思勉先生的一个观点:“然则曹操的所以不可与争锋,还是拥百万之众的关系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系小。曹操所以能有相当的成功,还是因为其政治清明、善于用兵,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没有多大的关系。”(本书57页,第九章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这个观点与易中天的观点有出入,大部分史学界(?我目前接触到的)都是认为挟天子让曹操得到了大大的好处,吕思勉先生是个例外。
  •     很薄的一本书,前部就一些东汉末年的背景情况做简单交代,历史注重前因后果,这些章节我觉得是该书最精华的部分。后部主要介绍几场定性质的大战如黄巾官渡赤壁攻西川等,以及一些历史人物辩诬。写的浅显易懂,鉴于现代人普遍不会再读三国志,此书可作为三国演义的辅助读物。但内容篇幅实在太少,充其量只是几篇论文,要想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此书明显不够。
  •     和谐发展成熟期盼望着了一个人吗啡过年时候呢么子女孩子们是我的错误解放鞋底下去了一趟车子上课了一个小时以上学历史的是我的好大概几点多年前天发个信息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试着实例化妆品尝
  •     
       大师之作,才学识兼具,值得一读。不囿于陈见,不局限于史料,有独到眼光和见解,化复杂为简单,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均记载,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操的兵马追击,节节败退,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击刘琮,荆州可取,刘备说:“吾不忍也。”玄德的仁义,这可做个明证。不过认真思量,拿下襄阳固然不难,但曹操大军即将席卷而来,如何去守一座孤城呢?这计谋似乎有点儿“馊”,依孔明先生的谨慎性格与过人才智,能连这么明显的事实也看不出?若接着往下推论,这其中的问题恐为信史的不“信”,为给刘备添点光彩,信手编了几句,不过编得不够圆,犯了逻辑的错误。这是史学大师吕思勉的“文本细读”功夫,随手拈来,举重若轻,小处指谬,大处契领,《三国史话》即为如此的一本书。三国的故事流传之广,大约是中国漫长历史中普及程度最高的一个阶段了,但也正因为此,谬误的传播亦极广。吕思勉说,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就此而言,《三国史话》极难得,学术大师愿放下身段,为普罗大众写本小书,让我们看到历史迷雾后的不确定与多元性。
      
      研究历史,时时如探案。如魏延之事,不论是史书抑或演义小说,都坐实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即谋反的罪状,但这一事件中漏缝甚多,吕思勉一一条分缕析:诸葛亮病危时预定退军计划,是要传给全军的,岂能置先锋军于不顾?如果魏延真要造反,杨仪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蜀后怎会不重用,反而架空实权?若一件案子中不合情理处比比皆是,那只可能是某些事实被掩盖了。魏延已死,无从剖白,胜利者自可编造于己有利的证词,不过以谎言去遮掩,终究会留下太多的马脚。另有如曹操杀伏皇后一事,《三国志》记载,是因为伏皇后写信给父亲伏完,说了很多怨恨的话,后被发现,导致为曹操所杀。吕思勉从曹操的性格与地位上去分析,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岂会怕人家骂?骂几句就把人杀掉,那得杀多少人呢?再说因这样一件小事杀掉有重要且敏感身份的皇后,得不偿失,政治家是做不出来的。《三国志》注引《曹瞒传》,说伏完一族因此事被族诛几百人;但事实上,伏完死于建安十四年,是这件事五年之后了。这样的漏洞显示了整件事的编造痕迹,吕思勉推论,伏皇后的死多半是卷入一场政治阴谋中,但事已不传,会有现在的说法,一是为伏皇后回护,再是抹黑曹操。稍举几例,可见出吕思勉的“探案”功力,大师的信手拈来,轻巧自如,其根基扎在对史料的极为熟稔与非凡的见识上,于表面无疑处有疑,剔抉杂芜,矫正谬误。
      
      吕思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在于史书的不尽可靠,须睁大眼睛辨识之。《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流传甚久,名声极大,但在认真的史学家眼中,错漏处处,一定要细心明辨。这些谬误或者由于作者不能识别,将错误的材料收录了进来,或者干脆就是作者出于偏见,对史料进行歪曲、篡改,乃至编造,流传后世。揆诸三国历史,正史已是谬误不断,再经过演义小说的肆意发挥,以讹传讹的东西就流传得更广了。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当属曹操,许多污水都泼向他,成为反面的“箭垛式”人物。吕思勉著文为曹操辩诬,当是近代以来做翻案的重要声音之一。
      
      研究历史还应有深远的全局观,这种洞察力我们可以在《三国史话》中处处看出。吕思勉探究关羽失荆州,近而言之,的确是关羽刚愎自用的错;但总体揽观,刘备的急于吞并刘璋才是潜伏的远因,刘备急功近利、心机太过,不愿替刘璋扫清北患,倒替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与凉州的时间,马超、韩遂皆失败,最后变得自己没有援手,只好独当大敌,“于是不得不令关羽出兵以为牵制,而荆州丧失的祸根,就潜伏于此了”。而后来刘备讨东吴之失败,亦根源于此,“吴蜀的兵力,本在伯仲之间,荆州既失,断无如此容易恢复之理。旷日持久,就转招致猇亭的大败了”。历史中的事件,从来就没有孤立而存在的,总是环环相扣,前环压着后环,或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蝶翅的轻轻一扇,惊起多少风暴。
      
      《三国史话》写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难免也有对其时时局的关注。如“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晋代豪门斗富”,都可看出吕思勉的意有所指,讨论特务手段、恐怖政策等,影射所在一目了然。作为严谨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谨守着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规范,但面对腐败糜烂的现实,也不能不借古事加以讽喻了。
      
      
  •     学贯史中,成一家之言。看上去很多学史的人,研史的书,然而真正能有见地,真正称得上大师的确是屈指可数。在民间比较有名气的黄仁宇和吕思勉算俩。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重量级的不是他纸面上为真相辨别的内容,而是文字背后所持有的渊博的学识,谨慎的态度,独立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吕思勉经常以一句“今人的附会”来指出当今研史之人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可悲。
      
      一篇文章能够有多少内容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当时社会上的人云亦云,有多少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是慎密的,这才是活在当下的可贵。
      
      这部书读到后面觉得是不如前面的,后面的所论往往仓促而范范,而且往往偏向于记事而非分析,可能都是一些吕思勉其他文章的节选,而前面才是吕为这本书所写的真正内容,所派上的用场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自然出来的文章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也是有所遗憾吧。
  •      钱穆先生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的通俗读物
       自己对三国了解程度很一般,所以买来看看,书确实不错,也是小册子,内容很精简,有理有据,但是研究的都是平时学术上有争议的一些史实。一些我感兴趣的细节,此书并没有细说。易中天之前也出过品三国系列,算是白话文解读里不错的了,但是权威性还是比吕大师的差点。附录中的是很多三国史实的细节解读,但是大部分还是类文言文,也收录在吕大师的文集里,不是白话文很可惜啊,文言文读太多会兴趣大减。而现在大部分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述,又太肤浅快餐(说你呢袁腾飞),像吕大师和钱穆先生写的这种有学术高度,白话通俗易懂流畅,文笔干净利落,就事论事的著作太少了。。。
  •       作者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讲三国的历史,重点在于宏观地叙述历史过程,而不是讲不同于演义的历史细节。读过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再来读此书,就觉得这本书并非预想中的那么有趣,虽然《品三国》其实是参考了这本书的。尤其是附录,多是文言文,重在考证。
        作者在书中的感情色彩是鲜明的。作者认为,公忠体国的文臣和舍死忘生的武士是封建时代的光明面,曹操和诸葛亮具备了这两种美德,两汉之世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此二人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与之相反,丧心害理,其子和他是一路人。
        作者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政治不是好事情,是非曲直勿讨论。一种不适宜的制度,人类是非经过长久的经验,不会觉悟的。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势不能使人多用心。班固无甚见识,根本不配写历史,他不知道历史是国民的公物,而只将其看成一家的私物。《三国志》上的兵谋大都靠不住,军机秘密,局外人不知,事后揣测多系附会之谈。赤壁之战前,若孙权投降,曹操会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孙权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撺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     看了三分之一吧,看不下去了,且不说到底怎么评价曹操,看着吕思勉那种崇拜曹操的奴才脸就恶心的看不下去。 对孙权刘备都直呼其名,对曹操就叫魏武帝,叫的那个亲热啊,简直曹操就象是他爷爷一样。 (参考文章 从曹操到司马懿 和 替魏武帝辨诬。 )
  •      草草读完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与其说是一部著作到不如说只是作者简单的几篇随笔,薄薄的,字数也不多。文章未必每篇都能让人惊呼却也很有意思。
      
       讲的大致是引起三国的或因,曹操强起来的缘由,辩护曹操不是奸臣,辩护魏延不是叛贼等。
      
       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想法是讲关羽的死一半要归咎与刘备。便是说,刘备西进时,要是北伐了张鲁,再联合马腾、韩遂,曹操的西北变也危险,也就没这么大心思全力攻荆州了。这样说到也的确过得去,然而这也只是事后一说。毕竟当时刘备估计关羽能挡得住曹操,所以考虑的不是如何牵制曹操而是西取刘焉不是么?
  •     呂思勉的許多思路與朕同,譬如曹阿瞒是個好同志,魏延延是個好同志,呂布布是個好同志。
      
      
      書里“關羽欲杀曹公”說了一段桃色糾紛:
      
      話說關羽跟著劉備跟著曹操去打呂布,呂布派了秦宜祿去向張楊求救。這個張楊非常愛呂布,為了救呂布,自己被部下楊丑杀掉了(此段冤孽可見拙文“閑聊呂布”http://hi.baidu.com/shenshike/blog/item/d486023bc3352ee015cecbcd.html)。
      
      關羽向曹操請求:“我老婆下不出蛋,攻下城池,請求將秦宜祿的老婆賞賜給我。”
      
      曹操說這個自然好說,你給我死命攻城啊!
      
      城打下,一群人蜂擁進城,在城門口,關羽又向曹操唐僧:秦宜祿的老婆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你一早答應的,可要說話算數啊。
      
      曹操這時候起疑心了:這廝平時拿手絹將長長的胡須包起來,打份得像個十三點一樣,一到晚上又不肯睡手執《春秋》淨在那裝神弄鬼,總顯得不近女色,今天怎么這么猴急?莫非老秦的老婆真的很漂亮?沒驗貨就答應給他,我這不是笨了嗎?我操!(曹操是最有資格說這一句話的)。
      
      
      
      眾所周知,一,曹操最喜歡穿別人穿的衣服,收集別人家的老婆;二,曹操最憎自己顯得笨,因為這,拎勿清的楊修同志就踩著地雷。
      
      
      
      于是,曹操赶緊奔進城去驗貨,一看秦宜祿的老婆杜氏果然美艳,就公然食言,將杜氏占為己有。估計關羽的臉就是那時候給氣得漲紅的,後來什么美白洗面奶都洗不白了,他那么愛美的一個,怎么不恨得曹操入骨?一直想杀他。後來圍猎時想動手,卻被劉備叫住,“故羽常怀惧”,耿耿於懷、忿忿不平。
      
      
      這故事告訴我們:起名字要起得好一些,千萬不要取什么“宜禄”,禄未曾得到,绿倒大大地有了,頭上一頂绿油油的大帽子,真正宜绿。
      
      而我個人來說,是非常喜歡這個傳聞,並希望它是真的,起碼顯得關羽對美女感興趣,還像個人,有點人情味。.
      
      
      後來杜氏給曹操生了两個兒子,帶去的拖油瓶秦朗,曹操卻是非常喜歡,時常帶在身边,出入宴席。還跟人夸耀:“你們看見有比我對繼子更好的爹老頭子么?”
      
      大家說:沒有沒有沒有。但心里想:你將秦宜祿也帶在身边這般疼爱才算是你的本事。
      
      秦宜"綠"倒是在曹操麾下待命,老婆被抢了後,他也投降了。張飛和他很老交,常在一起吃酒。後來劉備反走,張飛勸秦宜"綠"跟他一起走,秦宜"綠"估計吃醉了,晚上跟著走了幾里路,又反悔,被飛哥杀了。(這朋友交得......)
      
      又說,秦反悔要回去曹營,飛哥由他回去,卻是關羽追上去杀了他。這個說法比較可取,蠻符合關羽“怀惧”不安的心態,實在愛杜氏愛之不得,恨不得將睡過杜氏的男人都杀光,又不能拿曹操怎樣,只好拿秦宜"綠"開刀。
      
      =====
      
      《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於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於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於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
      
      
  •     
      读吕思勉《司马懿如何人?》,觉得有段话有意思,想引用出来,但又想着偷懒,就直接到网上去找,找来找去,却找不到这段,再查看一些扫描本,才发现,原来以前是将这话删除掉的。这段讲魏武帝的曾孙曹堪,就是高贵乡公。由于“忿威权日去”。带着自己手下的兵去攻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手下迎战之兵所杀的评论。“一亦由专制时代,皇帝的名义到底非寻常人所敢轻犯,他也有个幸胜的希冀。这正和民主时代,主权在民,人民的地位便是至高无上,法西斯党徒要屠戳人民,奉令执行的人有时也不肯出力一样,他也是有个幸胜的希冀”。这话居然也被删了,不知道敏感个什么。还好我手上的有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还留着,让我们知道这个常识不是现在就有的,而是老早就有了。
      我们有时候看二战电影,总看到那些法西斯党徒对待抵抗分子彬彬有礼,联想我们同时期的电影,里面的日本鬼子也好,国共之间也好,哪有这么些礼貌废话,直接就拿枪托打将上去了,有人评论,这是东方社会的中世纪思维,也就是对人还是不够尊重的,于是同样的屠杀,在德国是个工业计划,而在 日本,则变成了虐杀。虽然同样残酷,但前者是集体的意志,在个人的本性还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素质和礼貌,在后者,则干脆将人变成了兽,无论杀者与被杀者,几乎没有怜悯的。所以又加上联想,印度的不抵抗运动,甘地幸亏遇见的是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才使他无数次的抗议最后成功,假如遇见的是日本,恐怕甘地早被杀了。
      今天我们始终拍不出《幸德勒的名单》,道理也简单,就是我们何尝有过那样沉重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不是不反思和不关怀,而是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我们喜欢的是沉冤得雪,拨云见日的情节,文革以后,许多人因为被还以清白,就感恩戴德三呼万岁,哪里还想到清算,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该有怎么样的最终说法。其实也不要怪罪于某帮某人某党,这里面还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生活在中世纪的情怀与知识结构当中,我们对于无限天地认知上的缺失带来精神上的渺小恐惧。皇帝被杀当然是了不得的事情,百姓,那还不是个屁。很多人去同情那些老帅们老干部们的悲惨遭遇,又何好时明白过,其实那些干我个屁事,政治斗争是他们的斗争,但没有饭吃才是最切身的痛,为了口饭,我们有理由去阻止一切会砸我饭碗的行为。这就是现在甚嚣尘上的私产概念。其实想想,这有何不对。
      我小时候就怀疑过,当我们的组织让我们为某主义奋斗牺牲的时候,那么我什么都没有享受过凭什么。所以,最近那个警惕什么公民社会的文章真的叫我反感。不要盖子捂不住的时候,就说连盖子也不要了。不要忽略公民意识的反省带来的社会进步,哪怕是阵痛的进步也是有积极的意义,问题出来了,不去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只抱怨自己应对镇压的还不够强硬。这是什么,还不是中世纪的东西,这个世纪是等级的,相信压迫有道义上的支持。不想当下的社会,应该是平等的,需要沟通的。
      再归结一下,一切错误都是因为不自信,有些人习惯居高临下,那么他的思维由他的视线所局限。真要警惕些什么,还是警惕脚下踩着的人民是不是在愤怒在动摇。
      
      
      
  •     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三国的故事的. 刘关张是耳熟能详, 公瑾当年被传诵至今, 孔明妙算是众所周知. 之前播的三国电视连续剧, 又帮助大家集体回忆了那段大浪淘尽, 千古风流的传奇. 本来以为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可能还会为演义加上若干花絮, 可是历史学家就是历史学家, 那不是花絮,茶余饭后的闲谈, 而是些许平静的思考. 并且挑那些被众人历代演义成定论的进行思考. 虽然是简短精干的篇幅, 却满篇思考. 好象能思考的, 能独立思考人没几个了. 能独立思考又能以恳切的态度和实在语言讲给大家听的更是少之又少.
      汉末的乱事究竟因何而起, 单单董卓吗, 宦官吗, 外戚吗? 曹操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在他的奸臣白脸面具后面,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他的强大实力和挟天子以令诸侯. 等等等等, 使他被后人诬枉,吕思勉先生着力的拨开历史之尘为他辩诬. 魏延又事怎样的人呢, 他是不是有心叛蜀投魏, 违背伟大诸葛孔明的遗命呢? 其实人们先期应该问一声孔明有没有来得及布置遗命. 再有千古传诵的赤壁之战, 东吴方究竟有没有确凿的参战抗曹的理由呢? 问题是一个接一个, 然而这就是传说中读史的乐趣.
      按吕思勉先生所说研究历史是试图接近真相的过程, 虽然有时真相也许只有当事人所知, 而斯人早已逝去, 后人只得从点滴沧海遗珠去发掘. 我们未必有能力尽知, 但试图从点滴中去了解的过程已经让人快乐. 至少在阅读这一史话时, 我们是能确实得着这一乐趣的.
  •     吕先生是大师,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此书是否就像网评的那么千好万好?
      
      至少我读下来感觉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不够优美凝练,第二是很多论据和背后的逻辑不够充分,看完之后总觉得没有“醍醐灌顶”或者“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许是期望太高的缘故吧。
  •     易中天言必称吕思勉,以前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大家中的大家。 吕老低调到不行,还没他学生钱穆在圈外有名气,也许是学生继承他的衣钵继承得太好了。
      
      言归正传。 吕先生三国史话算是一本通俗读物,说是給当时的初中生科普用的,半言半白的稿子。 以前刻板印象,这些饱读诗书的老夫子都是因循守旧之辈,可吕先生的这本书,意义深邃,思想开明,思维开阔,60多年前的观点,至今依旧鲜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书中有一章《历史和文学》篇幅不长,但对于现今沉溺于历史剧制作的编剧导演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吕大爷大约是四大史学泰斗俺最不喜欢的一位了···无他,这大爷对于历史缺少尊重,眼里大约只有可用与不可用两类。此书中尤为明显。处于他那个时代的人大都有这些想法,倒是没啥可说的,但是这种想法再加上那种略有跋扈的语气,就不得不让人反感了。
      
      不过相比于吕大爷试图激发中国自强自信之心,我大成至圣先师易圣人一心往钱里钻就下等到不行
  •     新版三国电视剧热播,再掀三国热。
      
      看了电视,要看书的话,这本建议不要错过。
      
      吕思勉老先生的经典普及作品,很通俗,又很有见解。
      
      这两年,对吕思勉先生的书,大家也越来越关注了,这跟易中天讲三国老引他的东西有关,也跟他的书进入公版领域有关吧。他还是钱穆的老师来着。吕先生一生都在教书,写了不少教材和专著
      
      关于本书的版本情况摘录如下【推荐跟大师学国学的这个版本,文字最全】:
      
      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本,共16篇
      
      1987年上海教育收入《论学集林》,加4篇《三国史话之余》,共20篇
      2001年辽宁教育万有文库本,20篇
      以上两个版本,都有部分文字删节了
      
      2006年中华书局以《吕著三国史话》再版,20篇正文恢复了删节文字,并增吕先生写的三国历史札记18篇做附录。
      2008年天津人民版,据国图介绍,本书除收入20篇外,还收吕思勉……18篇考据性文章。不知跟跟中华2006年版是不是一样?
      2008年九州《吕思勉讲三国》,20篇外,收17篇札记,仅3篇与中华版不同。
      2009年中国青年社以《吕著三国史话》为名再版,结构同中华版一样,20篇正文加18篇札记,札记排序也一样,呵呵。
      2009年中华收入“跟大师学国学”丛书,这个版本与中华2006年版《吕著三国史话》相比,有以下改进和不同:
      1,恢复为原来的书名《三国史话》;
      2,增加了与三国历史有关的2篇札记(《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和《山越》),《吕著》是18篇,现在是20篇;
      3,降低了定价,《吕著》是18元,现在是16元;
      4,增加了吕思勉弟子张耕华老师的评论文章《大师读史,兴味悠长》;
      5,更正了《吕著》中个别排印错误。
      
      p.s. 最后五个版本在当当都能买到哦:)
  •     次书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正如出版说明中所言,这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正因如此,才可能一口气读完),和先生其他著作的旁征博引比起来,此书确是通俗了许多,然而就在这通俗中仍能见先生的史学功底之深厚。
  •     这本书入手的时候传说是各种版本当中收录最全的本子 。入手之后是发现09年中华书局出的新版。装帧印刷也大约算得上乘。
      话说关于三国这段历史近来年火热,其功劳莫不过于易中天的品三国。我也承认作为通俗历史来说,其讲述着实有点意思。但是如果只知易中天而不知吕思勉,似乎又有一点悲哀。
      约莫一个甲子之前,吕思勉先生就在报纸上面连载现在我手头上的这本《三国史话》。可以说走在了历史通俗化创作的前头。我读罢之后可以这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本通俗历史著作,其他都是专业性作品,读来自然也不会轻松了。
      阅读《三国史话》期间我还特地翻出书橱里面沉睡了很久的《品三国》。果不其然,易中天书中很多的观点都是引自这本《三国史话》,足见这本书的地位。
      我尝试了比较一下之后发现,易中天是幸运的。他的书里面可以援引那么多大师所下的结论,再加上史籍的旁征博引,讲述起来自然是左右逢源。而吕思勉先生的我几乎看不到他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所有的材料都是出自史书。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论断也都是他自己小心考据之后所下,比如其中的为魏武帝辩诬和为魏延辩诬的篇幅,我读来回想多年以前吕思勉先生果真不愧史学大师之名。几年前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全国媒体上下可谓引起轩然大波,而多年以前吕思勉先生的言论却是鲜为人知。
      相比之下,我并不是说品三国不好。想当年这一系列的讲座开全国历史热风气之先,其后的诸多通俗历史作品莫不是受其风气影响,就这一点来说品三国贡献极大。然而就我的阅读记忆来说,品三国着重了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三国人物,而读完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我发现他更多的联系了很多当时社会与三国这段历史,还有如东汉的宦官现象和外戚现象以及从黄巾起义看宗教的一系列特性的讨论,这些都似乎是品三国所没有的。
      所以一甲子之后,这本薄薄的《三国史话》,仍然有一读的价值。
  •     在鼓浪屿花时间,无意中走到了晓风书店。气场合适,就捧了一大堆书回来。这是第一本。
      
      这就是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了,本着赤诚,认认真真地为因为演义而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翻案,从曹操,到魏延。每发一论,毕述其因果,旁征博引。
      
      想到自己,想到当下,就不由得“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了。
  •     根据现在的很多记录,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号称张天师。 然而,根据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的考证,他认为张道陵(原名张陵),是其孙子张鲁所包装出来的。
      
      根据吕老的判断,当初道教出自三国时期的张角(黄巾头目),张修,张鲁(两为益州刘焉部将)和于吉。 大家都奉老子尊为始祖。 张角是想利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组织群众造反,于吉估计是其道家的思想对读书人有一定的影响而成名,而张修本来在汉中创建“五斗米道”替人治病,后来被张鲁杀害了,并继续包装"五斗米道"为“五斗米教”,并包装其祖父为开创人,已有三代相传了。 由于张鲁后来作为一方诸侯,得到朝廷封赏,其祖辈,就也被朝廷加以天师、真人的封号了,最终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教创办人。 貌似分析得还是合理。
      
      当然,作为宗教的道教原本和哲学思想的道家并没有特别的关系,只是老子被道教尊奉为始祖,所以便有了联系了。
  •   后半部说得好
  •   呵呵,什么真相?老吕的屁股有问题而已。
    能说出“城拔,皆坑之”、定下“围而后降不赦”军法的人吕老居然能说徐州的杀戮很奇怪,不像老曹的风格。。。
    否定老曹杀伏后是因为言辞问题的理由居然是成大事者不惧人言,所以成大事的老曹杀伏后绝对是因为伏后有阴谋、老曹一定是以大局为重。。。《三国志》、《后汉书》不可信。。。
    否定老曹篡汉就更搞笑了,无视老曹用天子礼仪、架空献帝的事实,拿着老曹的自白做文章,大谈什么洒脱、诚实。。。
    读之令人喷饭。
  •   同意樓上。
    這里確實有點搞笑,對曹操的分辯,居然是曹操無心篡漢。
    無心篡漢即使是真,又能說明這個人有什么好呢?
    樓上有沒看到赤壁大戰? 說打赤壁大戰完全是周瑜、魯肅在搞事......
  •   大家可以探讨,因为除了文献记载和传说这样那样, 谁又真正的在当时当地见证过呢?也许我们后人被蒙蔽了呢?被所谓的正义诓住了?历史真相一贯扑朔迷离,谜团重重..... 正确的历史观是不简单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
  •   引论中已经有过交代,这是中华书局作为知识普及所刊的系列丛书之一,大师自然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一些问题。每个人的语文水平字不相同,所以LZ以为语言不够优美,也没有办法。
    第二个问题,还是举个例子来讨论吧。
  •   不是“传说是各种版本当中收录最全的本子”,它就是目前所见最全的本子,呵呵。
    引用当当:
    这两年,对吕思勉先生的书,大家越来越关注了,这跟易中天讲三国老引他的东西有关,也跟他的书进入公版领域有关吧。他还是钱穆的老师来着。吕先生一生都在教书,写了不少教材和专著。《三国史话》是他一本讲三国历史的通俗读物,简明易懂;偶搜集了一下版本资料,供大家参考,呵呵
    【1】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本,共16篇
    【2】1987年上海教育收入《论学集林》,加4篇《三国史话之余》,共20篇
    【3】2001年辽宁教育万有文库本,20篇
    以上两个版本,都有部分文字删节了
    【4】2006年中华书局以《吕著三国史话》再版,20篇正文恢复了删节文字,并增吕先生写的三国历史札记18篇做附录。
    【5】2008年天津人民版,据国图介绍,“本书除收入20篇外,还收吕思勉……18篇考据性文章”。不知跟跟中华2006年版是不是一样?
    2008年九州《吕思勉讲三国》,20篇外,收17篇札记,仅3篇与中华版不同。
    【6】2009年中国青年社以《吕著三国史话》为名再版,结构同中华版一样,20篇正文加18篇札记,札记排序也一样,呵呵。
    【7】2009年中华收入“跟大师学国学”丛书,这个版本与中华2006年版《吕著三国史话》相比,有以下改进和不同:
    1,恢复为原来的书名《三国史话》;
    2,增加了与三国历史有关的2篇札记(《后汉乱源与三国始末》和《山越》),《吕著》是18篇,现在是20篇;
    3,降低了定价,《吕著》是18元,现在是16元;
    4,增加了吕思勉弟子张耕华老师的评论文章《大师读史,兴味悠长》;
    5,更正了《吕著》中个别排印错误。
    p.s. 最后五个版本在当当都能买到哦:)
  •   “这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本通俗历史著作,其他都是专业性作品,读来自然也不会轻松了。”
    这话有点绝对了,吕思勉的《中国民族演进史》和《国耻小史》都是很通俗的,尤其是前者,我认为是接触吕思勉著作的首选读物。
  •   额,不好意思,所谓“唯一”是前言里面写的···
    您说的两本我都没看过呢,现在还有出版的版本么
  •   《中国民族演进史》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吕思勉文集”中《中国民族史两种》的后一种;《国耻小史》则是该文集中《中国近代史八种》之一种。
  •   受教了,多谢
  •   楼主你这样黑吕先生太低端了,是黑不倒的。
  •   “战战兢兢,汗出如浆”
  •   外行指挥内行,哈哈
  •   老吕喜欢疑古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这算是“道教史层累说”吧。当然,我觉得不是很有说服力……
  •   详细的可以看看《魏晋南北朝史讲录》,陈寅恪的说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