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杂谈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张中行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庄子》的《山木》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30多年,长我近20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谿生,金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30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曾经表示:自己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路,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速》《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钧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序 一 缘起二 什么是作文 三 为什么要作文四 言为心声五 辞达而已矣 六 言文距离七 课堂作文的练功八 多读多写 九 熟练与知识一○ 读什么一一 怎样读 一二 精与博一三 读与思一四 眼力的培养 一五 文言问题一六 由记话起一七 随手涂抹 一八 低标准和高标准一九 关于照猫画虎二○ 写作知识 二一 言之有物二二 关于一己之见二三 题与文 二四 条理与提纲 二五 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二六 开头结尾及其间 二七 思路与字面二八 藕断丝连二九 顺口和悦耳 三○ 采花成蜜三一 规格之类三二 修改 三三 粉饰造作三四 累赘拖沓三五 板滞沉闷 三六 师生之间三七 言教身教三八 课内和课外 三九 作文批改四○ 结束语读后记

编辑推荐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文杂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读《庄子》的《山木》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30多年,长我近20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生,金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30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曾经表示:自己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   很好的一本书,短小精悍,娓娓道来。杂家张中行先生的著作。写文章,看起来简单,似乎文无定法,其实,里面还是有讲究的。我们小时候,许多人都有害怕作文的经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没有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作文,正如庄周所言,妙在有法与无法间。个中体味,张中行先生的经验不妨借鉴。无论是为文者,还是辅导小孩子写作文的家长,都不妨一读。或许,读后你会恍然大悟的。
  •   此书是张中行先生的经验之谈,他是语文教育的大师,读之可以明了作文的径途
  •   以下所说,属于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就是太好了,很多地方都写到我的心里了。要是我小学时按着作者的方法而不是学校老师的方法去习练作文,那么今天的我写出的文章一定能让旁人赞叹。
    我参照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看本书,作者的观察和实际相符,提出的办法能非常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简洁明了地让我懂得他的意思。
    我决定要继续买张中行先生写的其他书。
  •   读张老的书就是能以小见大。书名是“作文杂谈”,固然是没有说教的意味,像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耳边慢慢地和你交流对文章、文化、乃至人生、世界的体会感悟。读后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   现今,也许很少有人认真去读一本书,更不必说是写作理论方面的的书了。但本书却的确相实,值得一读,也为追名逐利的生活平添一点宁静。
  •   写作介于“有法”与“无法”之间,这本书对学习写作是很有启示的。
  •   有的人名气很大,文章不怎么样;有的人名气不大,文章却值得可读。张中行老师无疑是后者。看张老的文章需要慢慢体味,慢慢消化,慢慢地不自觉地,你会感觉到认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老师,而不是像某些大师,最合适的称号只有一个活动名流。做人要学张中行,做学问更要学张中行。
  •   此书是张中行老先生在写作上的感悟与总结,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读了挺有启发。
  •   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作文
  •   真心喜欢这样的小书,比起那些动不动几百万字,却不知所云、不明所以的专著要好太多了,深入浅出。作文说来没那么难,也没那么简单。
  •   上海市教研室老师推荐,看了很有启示。把作文怎么写,讲得很清楚!
  •   泡一杯茶,悠悠地看这本谈作文的书,是一种享受
  •   书的内容很好,本想买一本作为子女写作指导,可惜没买到。张中行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看似散漫的闲谈,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   语文老师必看
  •   这本书非常适合语文老师!
  •   张中行的散文不错,经朋友介绍,我买了全套
  •   本书写的平白如话,仿佛在与读者亲切交谈,践行了作者写话象“话”的主张,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我很喜欢这本书。
  •   感觉内容还算比较平实。但多老生常谈,无大新意。
  •   从他的禅外说禅开始,就喜欢他的文风。绵里藏针,那针是锐利的智慧之光。
  •   书还没读,待我有空时慢慢啃。
  •   他的文笔,以实为精,可品可味呀!更多的社会知识精英要读一读的。
  •   很好。等读完再详评。
  •   大家之说。
  •   外面下雪,静静地看大师的说,在棋盘上一点点摆着,时不时喝口茶忙了一年,难得难得啊
  •   我买了先生的好几部书,都非常喜欢,先生敦厚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上十节语文课,都不及花三小时阅读大家的著作,受益颇多,书很好,内容更好。
  •   这本书很适合老师读!
  •   看完这本书后,对如何写作有了一定的思路,但写作写作,终究要到纸面上才有效果。
  •   如题!打算再看看张老的顺生论。
  •   真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品味。更值得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   民国时期的教育成果,依然很适用于今日之学子。可以给一线教师启示。
  •   给当当做了很多的广告了!现在办公室同事买书都在当当上!当当真的响当当!
  •   前一段时间在写作教学上存在许多疑问,于是大学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作为参考。内容很细很实用,我的一个学生看了也喜欢,现在在他手里看着。
  •   这本书写得好,读后很有回味。
  •   需要找时间看书!
  •   书很轻,内容还没看
  •   张老的书就是好。推荐大家读读看。一定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的。
  •   自己学习用的书
  •   印装,排版,插图都很不错,又是好书,值得收集
  •   可能是我还小吧,这类书一直看不太懂
  •   适合大人阅读
  •   对写作有指导意义
  •   价钱稍贵
  •   道速速度很快。。
  •   到底是大手笔!
  •   封面和封底的印刷双影了,内容没问题,这个概率不大吧,留着收藏了。
  •   虽然杂,但是很有深度
  •   推荐一下,很好的一本书
  •   信赖大师的作品
  •   很实用的写作方法,简单朴实,对我的写作有启迪。
  •   虽然还没看,但既然是大师的著作,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   值得一看得一本书
  •   光看是不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行动
  •   行文非常的朴实亲切,内容丰富
  •   家常话,真心话,实在有用
  •   看的就是你
  •   这本书1984年就出了,90年代我参加工作怎么也没读到?现在不教学了,却读到了。此书是针对中学语文老师写的,通俗易懂,针对问题,条分缕析,谈得很好,张老也曾是教书匠吗,经验丰富。但作文写法,一谈经验就有八股味道,因此张老说文无定法,完全赞同。
  •   这是一本叫人写作文的好书,他与其他同类书籍,如《文章例话》最大的不同是,不单单从语文视角来谈作文,而是间接用了哲学的眼光来谈作文。我想这样的文字也只有以哲学为事业,以语文为职业的张中行可以为之,其他人是代替不了的!
  •   书还是不错的,前提是你有耐心。
    你得特别抽个时间,做到书桌前。
    打开书,认认真真的从第一章看起,如果是想看完作文就上50的高中学生那还是会失望的。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提高。
    不过感觉书中语言确实是啰嗦了一点,怕这怕那的。
  •   写作课也许是最吃力不讨好的*行老这样的大手笔的经验之谈尚且如此--谁要想读点类似书就长进好多写作能力,恐怕要失望吧?
  •   不错,对写作文有帮助。
  •   大家之作,杂家之作.写得真是好!受益!
  •   不错,有点贵
  •   值得学生和教师阅读。价格偏高,这个书的定价为标注价的2/3比较合适。
  •   叶先生的独门秘籍,对喜欢写东西的人是大有益处的,值得大家学习学习。
  •   经验之谈,受教.只是读后隐隐感觉字里行间有些酸腐之气.惭愧,忍不住不说.
  •   书的内容很好,值得认真阅读。
  •   文字很朴实,道理很深刻,文如其人。
  •   此书给我很多启发,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很关键!
  •   对写文章还是有帮助的。
  •   书有些不平整,可能是库存的原因。
  •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是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以为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
  •   看推荐的
  •   正在看,一开始就有启发~~~~
  •   相当实用的一本书,很有帮助。
  •   感觉像说教,有些接受不了,可能是我文化水平低。
  •   老一辈的文人很有水平,教学也很用心
  •   内容不错,但全书做工很差,纸张切边参差不齐,摸起来很不舒服.
  •   如果你对作文的基本知识已有所了解,那就不必购买此书了。
  •   仰慕已久的大家之作,大学的时候,不知此中真意,错过了,现在是补课
  •   像看古书,枯燥无味,长篇大论的,,不好
  •   截至到2007.8.21我还没收到邮寄过来的图书,更没有读到这些书。8.4预订并打款;8.8当当处理订单出库发货,至今一记两周,速度太慢了!!!
  •   老先生的书都该找来读读
  •   中小学作文辅导 作文杂谈
  •   文字读着很舒服,其实这就是现代笔记体
  •   写的不错,但有些枯燥。
  •   张老先生的书
  •   这本是讲写作的书,好好好。
  •   我很喜欢这个作者写的书,值得推荐。
  •       看张中行先生的书,是从《文言津逮》开始的,然后是《文言与白话》。这样的顺序是因为当时在思考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出路。后来零散地读了一些张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的另一本书(《诗词读写丛话》)看到一半,就放下了。而张先生的这本《作文杂谈》,以前在网络上见过,但当时还没有仔细考虑过作文教学,所以虽然知道有但也就放过了。前些日子,在单位的图书馆里翻出了这本《作文杂谈》,花三天的时间看完。感觉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
        
        这本书题名为《作文杂谈》,其实却是凝聚了张中行先生在几十年语文编辑工作中对语文的集中认识,令我感兴趣的有三个方面:
        
        一、作文的评价标准
        
        张先生在“什么是作文”一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
        其实我们如果评价的范围定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学生在基于其自身写作能力上的真实展示同样是优秀的。
        
        二、“文”与“话”的区别
        
        在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中,自己曾经有过一个懵懂的感觉,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文”的作用,而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借鉴一些国外语言研究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由汉字的独特性所拓展出来的书面语的独立性。这次在张先生的书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在“为什么作文”一章中,张先生说:“有文化的成年人都听过大量的话,读过相当数量的单篇文章和整本著作,如果两者的内容像物一样,都可以集成堆堆,然后察看,比较,就会发现,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且不管“量”,在“质”的方面原来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后面张先生有列举了“文”超过“话”的几个大的方面:一、精确(包含“简练”、“有条理”、“确切”三个方面);二、深远(包含“难明之理”、“难表之情”两个方面);三、优美。最后,张先生总结说“由此可见,文是话的书面形式,却又超过话的书面形式;它有大本领,有大成就。由利用它的人这方面说,它是表情达意的更好的工具,学会使用它就会有大成就,才能有大成就。”
        
        张先生的这番论述,对我们认识“文”与“话”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日常作文用语的指导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在“言文距离”一章中,张先生还谈到了对于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文章,念要让隔壁听见的人以为是说话,不是读文稿,才算到了家”这一说法的四条商榷意见,这四条意见极为中肯,体现出张先生对“文”“话”之间差距的洞察力!
        
        三、文言问题的梳理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看过两本张先生关于文言文的书。但也许是体例的关系,感觉那两本书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反而是在这本书中,获益颇多。
        
        在“文言问题”一章中,张先生说:
        
        “绝大多数人反对学文言,是因为学通不容易,不通无用,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这种看法有道理,并有大量的事实作依据。问题在于学会文言是不是真如行蜀道之难。我的看法,主要症结恐怕是学习方法不妥当,而不是学习对象太难对付。近年来学习外语的人不少,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也就学会了,可见学一种新语言并不太难,这经验值得深思。有人说,学文言比学外国语难,这是危言耸听,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言不是另一种语言,它同现代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1)文字都是用汉字,只是文言中生僻字多一些。(2)语音也是承袭多于变化,因而我们还能以普通话的语音读并欣赏骈文和诗词曲。(3)词汇变化比较大,可是像牛、马、山、水等许多词,我们仍在原封不动地沿用,像蹙额、凝眸、致知、格物等许多词,现代语虽然不用了,却不难望文生义。(4)现代语,尤其成语,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成分。(5)句子结构方面,古今差别很少,如《孟子》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现在不是还得这样说吗?因为是这样,所以旧时代有些人学文言(那时候都是学文言),可以主要靠自修,碰到什么念什么,不懂或不完全懂,不管,只是念,日久天长也就懂了。学语言没有什么秘诀,“熟”就能学会,不熟就不能学会。熟由“多”次重复来,不“勤”就不能多。好的学习方法是要保证勤,譬如说,每天能用个把钟头,或者只是二三十分钟,读,养成习惯,成为兴趣,连续几年,学会文言是不会有困难的。”
        
        从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张先生思考的深刻与细致。更难得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张先生并不是以权威和专家自居,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讨“文言问题”,“以上像是为文言说了不少好话,其实我的本意不过是:对于像学文言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分析,不早下结论;在没有定论之前,容许不同的意见走不同的路,即使暂且算作试验也好。”由此,我们更能看到前辈学人的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
        
        
        以上是我个人从这本《作文杂谈》书中所收获的一些内容,挂一漏万,并不足以展现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只能有待更多同仁去挖掘了。仅就自己所见而言,收获虽然不多,也不见得能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再三阅读的佳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