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十六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王锺翰  页数:231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三年前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厚艳芬同志约我写过一篇关于《我为什么专攻清史与满族史》的文章,刊于《文史知识》(总第一八六辑1996年12月)。顷者厚同志又以《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为题要我再写一篇,也将刊于《文史知识》上。前者是写30年代初期由于我万分深沉地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慵“史与国之偕亡”,才下从事清史与满族史的研究来报效祖国的决心;后者当然是指抗战八年,日本投降后,特别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富强起来了,已开始步入小康时期,而在此二三十年期间,我作为清史与满族史研究工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成果,理所当然地应该做一个初步小结,回答这一问题。我只得不揣浅陋,将此题分为清史研究与满族史研究两部分来作一简单回顾:一以答报《文史知识》之雅命,一以提请同行与高明方家学者不吝赐教,有以匡我不逮,不胜诚惶诚恐引领企盼之至!

内容概要

王锺翰先生是著名的清史和满族史研究专家,很多文章发前人所未发,对清史满族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清史十六讲》从王锺翰先生论著中选出十六篇代表性作品,大致包含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清代重大问题,如《关于雍正篡位问题》《清前期的党争问题》等;历史人物研究方面,如《论袁崇焕与皇太极》《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满族史研究方面,如《释玛法》《释阿其那与塞斯黑》等;清代官制方面,如《清代官制简述》《谈军机处》等。同时,这些文章知识性、思想性兼顾,可使读者对于清代历史有更深入认识。

作者简介

王锺翰,(1913-2007),汉族。湖南省东安县人。1938年、1940年分别获燕京大学历史系文学士和文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任讲师。194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两年。返国后回燕大历史系任副教授,兼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代副主任。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

书籍目录

我和清史满族史研究(代前言)第一讲 “清宫四大奇案”是怎么回事  一、太后下嫁  二、顺治出家  三、雍正被刺  四、狸猫换太子第二讲 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第三讲 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第四讲 关于雍正篡位问题  一、关于康熙朝立嫡之争  二、关于雍正即位后之胤禊、胤糖及年羹尧、隆科多之狱  三、关于雍正继位问题的再探讨第五讲 四库禁毁书与清代思想文化第六讲 论袁崇焕与皇太极第七讲 柳如是与钱谦益降清问题  一、柳如是幼年与钱柳姻缘  二、钱谦益降清的重评  三、钱谦益被逮北行一案  四、钱谦益与修史  五、钱柳参预复明运动  六、钱氏家难与柳氏殉节第八讲 施琅的历史功过问题第九讲 陈宝琛与末代皇帝第十讲 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  一、满族的族源问题  二、满族与明代女真的关系问题  三、佛满洲与伊彻满洲的区别问题  四、汉军旗人的从属问题  五、内务府旗人的旗籍问题第十一讲 释玛法第十二讲 释阿其那与塞思黑  一、几种不同字义  二、改名是自改或他改?  三、改名狗猪之忌讳问题  四、命名的传统习俗  五、余记  附:再释阿其那、塞思黑与满族传统文化  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第十三讲 清代官制简述  一、满汉杂糅的中央官制  二、因地制宜的地方官制  三、边区特殊设置  四、仕途与官员任用  结语第十四讲 谈军机处  一、军机处与古代官制比较  二、军机处规制  三、军机处职务第十五讲 清廷之“贡使”朝仪诸问题第十六讲 关于《红楼梦》的时代历史背景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讲 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  从清兵入关一开始,以一个人数少,文化比较落后的满族,内部必然也有矛盾和斗争,再加上面对广大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反抗,除一方面采取武装镇压的高压手段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尽量推行吸收、利用、限制广大汉族官绅士人共同合作的政策,以达到清朝统治全国的长治久安的目的。清朝前期反映出来的众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一、皇权与八旗分权之争;二、满、汉党祸之深;三、南北党人之争;四、朱、王理学之争;五、中宫党争之烈。今依次略作介绍,以就教于海内外之清史专家。顺治(清世祖福临)、康熙(清圣祖玄烨)冲龄即位,军政大权仍操于八旗旗主(和硕亲王)之手,顺、康两帝颇受挟制;及至康熙八年智擒鳌拜,大权始归皇帝。众所周知,清兵入关前夕,顺治皇帝之得立为帝,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而方达成妥协的。最后两红旗中立,两黄旗舍长(豪格)立幼,两白旗作出让步,顺治才以六龄继位,而由其亲叔多尔衮与堂兄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军政大权仍操于八旗旗主诸王之手。  时值农民军首领李白成首破北京,明朝已亡;明将吴三桂把守山海关以拒李白成而开关以迎清军,多尔衮首先统帅铁骑长趋人关,分遣诸将追歼李白成,抚定华北疆陲,一切开国创制规模,皆前明降臣范文程一手所掣画,百姓安堵如故。多尔衮功最大,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寻又晋为皇父摄政王,是不啻为拥有皇权之太上皇。而同为摄政之济尔哈朗仅加封为辅政亲王,亦莫如之何。多尔衮死,虽遭济尔哈朗全盘翻案——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才得昭雪——但顺治一朝,全依以多尔衮沿用“参金酌汉”实行过的前明大政方针,而无大变革。当时运筹帷幄之臣,如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冯铨、金之俊辈;直言敢谏之臣,如魏裔介、魏象枢、杨雍建辈,皆多尔衮手下任用过之大臣。  顺治逾弱冠之年卒,“遗诏日: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皇太极)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或恨)。今永违膝下,反上仅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努尔哈齐)、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依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次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诸王大臣会议,未能别有奇策,止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无益之地,糜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理万机,岂能一无违错?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纳。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心腹寄托。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知”。按遗诏以十四罪自责,主要大意是说他自己渐习汉俗,与明朝无异,而对本民族祖先努尔哈齐、皇太极的子孙以及满洲大小诸臣未加重用优遇,深自痛悔(按:顺治遗诏出自汉大臣王熙之手笔而全据四大辅臣之一鳌拜的意旨写成的)。于是由八岁的康熙皇帝继承皇位,而特命内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共同辅政。辅政四大臣中,以鳌拜最为专恣,藐视康熙年幼。索尼先死,鳌拜以拨换镶黄、正白两旗旗地为由,攘诛苏克萨哈,遏必隆俯首听命。康熙拱默于一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康熙少年英俊,赖皇亲国舅索额图打倒了鳌拜(一说康熙用相扑手智擒鳌拜下狱),并穷治党羽,把他们一网打尽。自后权归皇帝,八旗旗主分权之旧传统日衰。皇权一尊的封建专制政体逐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满汉由于民族立场互异,对峙相抗,冲突不断。汉人或以结社结盟,图谋恢复亡明;或于朝中与满官相倾,成为风气。  入关以后,顺治一朝的军政大权先由多尔衮一人独擅,后经辅政四大臣把持,其间以牢笼、利用汉人为收揽全国各族广大人民的人心之用。然满汉之畛域,对峙相抗,自不能立时一扫而光。即以禁缠足与废八股来说,自是满、汉两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终清一代莫之能改。  从民族矛盾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兹不妨举出几例如下:顺治八年(1651年)汉御史匡兰兆奏请依汉制朝祭,宜复用衮冕(汉族历代帝王所川服式),得旨认为:“一代自有一代制度,……何必再用衮冕?”十年(1653年)时,汉少詹事李呈祥更进一步条议各部院衙门应裁去满官,专门任用汉人。顺治对汉大学士洪承畴说:“李呈祥此奏,大不合理!夙昔满臣赞理庶政,……大业得成。彼时岂资尔汉臣为之耶?”“想尔等多系明季之臣,故有此妄言耳。”承畴不能答,最后呈祥发盛京(今沈阳市旧城)居住。  清初,大兵下江南,破南明福王朱由崧小朝廷,上下江民兵四起,莫不以复明反清相号召,虽不久失败,而汉族文人每每逃匿,不与清朝合作。具有高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者,孙奇逢、傅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其最著者也。然明季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相搏击之旧习,影响及于清初,而有几社、复社诸名目。他们名义上以讲学论文相标榜,实际以怀念故明,图谋恢复为职志。例如,钱谦益主持江南文坛几十年,暗中与海上抗清名将张煌言以及南明桂王朱由榔的名相瞿式耜多有书信往还;北方文豪吴伟业主社,几次举行十郡大会于虎丘(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境),震动甚大。所以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下令严禁社盟组织,即使投刺(类似今之名片)往来,亦不许用同社或同盟字样,违者治罪,至此社盟之风始息。  然满、汉相倾,成为风气,迄未中断。康熙初期,从表面上看,满大学士凡有明说建议或批评的话,汉大学士们唯唯诺诺,不敢不服。到了乾隆嘉庆中、后期,汉官始敢公开表示与满官不同意或不合作的态度。例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就曾经训斥过满汉大臣,说道:“今看两议之事,满洲大臣一议,汉大臣一议,……如果两议,亦应满、汉相间,岂可截为两议?”又说:“看来近日或有人欲专权用事,此辈在朕前则不可。凡事俱宜满、汉合一,折衷力事,自用可乎?”并严加指责汉大臣说:“汉人好寻仇雠,或本人不得报复,其门生故旧辗转相报,历数十年而不已。昔年山东、直隶(今河北省)、江南(今江苏、安徽两省)人俱以报复为事,朕犹记忆。即如宋儒之洛党、蜀党(尚有闽党、濂党),朱子亦深以为非。”从政治上满、汉诸大臣们的政见分歧可以看出,满汉两民族间的民族矛盾在有清一代是长期存在的。  顺康之际,以徐乾学为首的南人党与以冯铨、刘正宗为首的北人党相倾轧;双方并各依满人以自固,复通中贵,以结主知。杨青慕答刘正宗书如龚芝麓(龚鼎孳)之镌十三极则以蜀洛分党也,赵韫退之坎坷终身则以避马未远,周栋园之拟立斩则以报复睚眦也,陈百史之无辜伏法则以争权竞近也。  顺康之际,满、汉党争之外,又有南北党之争,即指南人党与北人党而言。  江苏崑山人徐元文(状元)与兄乾学、秉义(皆探花)先后以文采擢巍科,世称三徐。乾学倾心接纳后进,东南文学之士想猎取功名者,莫不依倚三人以为奥援,因而形成为南人党,而乾学为其党魁。同时,徐乾学与王鸿绪、陈名夏、高士奇诸人相结纳,以抗北人党(以冯铨、刘正宗为党魁)。时汉大臣张英与陈廷敬辈甘心自下,始得保全性命。张英有诗云“牛李终相怨”,是张英明明道出自己告老还乡乃由于党争之故也。  康熙初年,江南民人沈天甫撰逆诗诬告人,诛之。被诬者皆不论,御史出六善言奸民告讦,于南人不日“通海”,则日“逆书”,北人不日“王七党”,则日“逃人”,请鞫诬反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史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清史学界通满语的学者现在极少,王钟翰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利用老满文原档进行研究,可信度相对更高,而且师出名门。清史研究不能不读的作者。
  •   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治学严谨,很值得学习
  •   喜欢八卦的人可以瞅瞅,这样你就不会被宫廷剧毒害了
  •   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内容很好,值得收。
  •   多多的学习
  •   当当网购书一如继往的好!
  •   不过清宫疑案论证略显草率了吧?
  •   很权威,有见地
  •   书还没看,但是挺喜欢的
  •   大师写的,不错
  •   印刷和排版都不错,原以为是繁体竖排。
  •   都市以明志
  •   书中观点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   好书好书,绝对好书,让我获益匪浅,回味无穷,你值得拥有。
  •   作者是研究清史的大家,此书搜集了作者研究的清史上争议很多的几个问题,考证详尽,分析透彻。
  •   作为大学的讲稿,兼顾了通俗,淡化了学术
  •   在研读内容不错
  •   该书故事性不强,论点不够新颖,论据不够充分,学术性一般,不应该被称为清史大家的东西。
  •   这种书总感觉问题讲得有点大而泛,讲得不太透。
  •   也还行。没想到王先生的学问会是这样。
  •   后人整理的,不系统。豆腐块儿文章居多,非专业人士谨慎购买。
  •   内容比较难懂,使人没有兴趣
  •   还没买,只是收藏
  •   中华书局应该出的书比这个水平高些才对,这样完全拼凑之作是在是有些不敢恭维
  •   语出晦涩,略显苍白,多结论而少辨析,不太适合一般读者
  •   通篇地关于别人专著的评论,注意:其评论仅限驳斥别人的论点,既无论据也无论证。部分论点更仅限于引用某人著作或论文的标题;
    讲义固然是纲要性质的,但是其内容既无全貌也无有据可循的论断。
  •   啰啰嗦嗦很无聊
  •   还是可以买来读读的,虽然和想象的不一样
  •   清史十六讲
  •   读后感谢袁世凯!
  •   多读点历史书
  •     读书笔记
      
       --读《清史十六讲》之第三讲“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
      
      《清史十六讲》由王钟翰编写。主要对清朝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和讨论,次将主要写清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台湾以及郑氏的态度和做法。
      在这一讲中,台湾在不同时期的命运主要受“实权”领导人的影响:第一阶段为康熙六年到八年(1662--1669),清圣祖玄烨登基,鳌拜掌实权,对台湾实行“先攻后守”政策;第二阶段为康熙九年到十九年(1670--1680),此时康熙已获实权,重“三藩之乱”而轻台湾;第三阶段为康熙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681--1683),康熙住进攻台湾并实现台湾回归。
      在这三个阶段,施琅的命运是最值得关注的。第一阶段末,施琅首次出师失败,被降调多年,皆在第二阶段,康熙队进攻台湾之事持沉默态度,加上第一阶段末鳌拜主持撤兵,施琅更没有能力和翻身的机会;而在第三阶段,他却能被康熙启用,从底层调配过来,并取得胜利。施琅凭什么能让自己又被忽视到受重用?
      根据本书第三阶的讲述,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施琅自身拥有军事才华,且善于把握时机,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施琅本末将,又兵败,调留京师,众疑殊难自信,使毕坚决主战,借以表明心迹;”达尔,康熙能恰当的运用各个大臣的才能,正确的对待有用之材“清圣祖对之伏礼有加,更使入旗,无非多方笼络羁縻,示之以不疑,使之遽逸归而为乱海疆耳,并于异日有攻台之机,亦非施琅莫统水师”,第三,朝中有重臣为之提携“二十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郑锦已死,子克爽幼,部下争权,争之毕克’。阴间琅素习海上情形,上遂受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
      在我看来,施琅之所以能由失败将降贬到成功升迁,得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成功展示自己,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一、他善于把握时势,利用鳌拜失权后康熙掌权,且已经度过击三藩的时期,清朝有足够的精力、财力、物力去处理台湾问题,而此时施琅提出由他抗台,正是适当时刻;二、他善于发现及运用自己的才能,能将自己的军事能力正确的发挥出来;三、他善于结交朋友,能借助自己与友人的友好关系,和在朝中的位置,改变自己的劣势。外部条件:一、康熙掌权后,一步步处理各方大事,而当台湾问题变为主要矛盾是,清朝大部分地区已近杆顶,精工体检充分;二、康熙个人对人才的正确任用,任人唯贤,发挥其个人特长;三、朝野之中能对施琅抗台有正确认识,在康熙提出此一件事能及时向康熙推荐施琅,使施琅得到重用。
       施琅抗台虽已过去很久,但其能被成功任用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读完此讲后,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收获颇深,能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在其年代作出的贡献的历史背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