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出版时间:2010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杨春俏编著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的文字。以今人习惯而论,冠于一书之前的称作“序”(或“叙”),有时也称作序言、题记、弁言、前言、引言等;置于一书之末的称作“跋”,有时也称后序、后记、题跋、跋尾等。相比而言,序一般是对全书的总体说明,相对详细丰富;跋一般只是有感而发,内容比较灵活,或抒情、或考订、或议论,长短不拘,风格更为简劲峭拔。不过,古代的书序最初并不置于书前,而是放在书后,比如《史记》一百三十卷,最未一卷即为《太史公自序》。书序位置的改变,与古代书籍载体与装帧形式的演变有一定关系。在简册时代,书籍大都以单篇形式流传,一篇就是一个装订单位,读者取阅时可以不受篇目先后次第的限制,故而书序放在书前抑或书后,对于阅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书籍进入册页装订形式之后,篇目的先后次第在装订时已经固定,不可能再单独抽出一篇来阅读,故而如果依旧将应当最先阅读的序言置于书末,从阅读角度说显得不便,于是人们逐渐改变古例,将序言移至全书之前。书序普遍置于书前,应该发生在北宋时期;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特别冠以“后序”二字,说明至迟到南宋时期,序通常已不再置于书后了。

内容概要

  序跋作为一种文体,是叙述一书宗旨、目的或写作动机等的文字,是一部书的要点与精神的体现。好的序跋就像冠冕上的明珠,以其优美的文字、真情的抒写、独拔的境界,帮助我们畅游书里书外,感受到一个本于原著、又不同于原著的意义世界。本书收录古人序跋中富于申义补遗、见瑜指瑕和言志遣怀的具有“真见识”与“真性情”的作品,逐篇解读,逐段注译,配以精美插图,引导读者发现其价值,领略其兴味。

书籍目录

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节选)曹植 画赞序王羲之 兰亭集序萧统 陶渊明集序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杜牧 李长吉歌诗序欧阳修 集古录目序欧阳修 记旧本韩文后苏轼 居士集序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钟嗣成 录鬼簿序张岱 陶庵梦忆自序金人瑞 古本水浒传序蒲松龄 聊斋自志孔尚任 桃花扇小引袁枚 随园随笔序

章节摘录

  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节选)  【题解】  《史记》是以烛照万世的史家良心、纵横千古的绝大笔力以及史家的生命人格熔铸而成的一部奇书,想要真正读懂《史记》,需从“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太史公自序》入手。  首先,史公反复申明其文化理想:他自视为周公、孔子以来伟大传统当仁不让的继承人,明确秉承孔子作《春秋》以“当一王之法”的史学精神。他要通过史笔褒贬善恶,昭告天下,确立不为权力所左右的是非善恶标准。  其次,史公委婉暗示其所身处的政治环境:司马迁和孔子所要处理的都是真实的当代史,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王权解体,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期却是高度专制。壶遂“夫子所论,欲以何明”的质问,让意欲效法孔子“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太史公陷入尴尬与危险。他只好强调圣贤著述“非独刺讥”、“载述明圣盛德”是史官之职,完成先父遗愿是著述动机,尤其强调自己“述而非作”,根本不同于“作《春秋》”的孔子。  再次,司马迁沉痛诉说其身世际遇:他生于辉煌的史官世家,肩负着父子相承的修史使命,怀抱“不令己失时”的倜傥之志,却遭逢“身毁不用”的惨祸。这样的经历,最终使其在精神上与贤圣息息相通,使其真正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动力与意义。以这样的“人的因素”注入史料,《史记》方能超越史料编次而升华为真正的史学,成为“一家之言”。  最后,司马迁指示了读《太史公书》的方法: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的有机统一,是史学上震古烁今的伟大创造。史公以这五种体裁控御历史,使之得到突出、关联、完整的重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里书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