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金承艺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介绍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帝、年羹尧、胤祯、胤禛、慈禧太后等清朝皇帝的帝位之争的史实。

作者简介

金承艺。满族,皇室后裔。1926年生于北京。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曾为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研究生。1949年赴台,历任杂志编委、淡江文理学院讲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初担任胡适先生的私人助理,是胡适晚年亲自指导做研究的少数几人之一。1962年起受聘于澳洲墨尔本大学,执教至90年代退休,1996年6月病殁于墨尔本。专注近代史、汉学、政治学研究,著作多刊于海外,大陆不易觅得,本书为作者清史研究文章的汇集,是其文字第一次在大陆正式结集出版。

书籍目录

序言萨尔浒战前的辽东情况——从何尔健上明神宗疏奏看当时辽东的残破  一、前言  二、何尔健及其“疏稿”  三、“疏稿”中的辽东  四、佐证“疏稿”的其他史料努尔哈赤的一生皇太极的继承汗位康熙帝玄烨入承大统实录从《永宪录》来讨论年羹尧的年岁从“胤■”问题看清世宗夺位  一、“胤褪”的问题  二、更名与夺位胤祯:一个帝梦成空的皇子  一、清世宗笔下的胤祯  二、《圣祖实录》上的胤祯  三、大将军的派出与皇储之关系  四、一些疑问的解决  五、忧患馀生“胤稹”非清世宗本来名讳的探讨  一、史料上的不同记载  二、伪造名讳的推断  三、追查世宗名讳的线索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关于清世宗皇三子弘时——看一代帝王的家庭悲剧奕新受封恭亲王始末慈禧太后的家族  一、慈禧太后的尊长部分  二、慈禧太后的兄弟姊妹部分  三、慈禧太后的侄男女部分  四、辩正部分  五、附言部分关于同治帝遗诏立载澍为帝一事的辩正关于李连英的记述  一、前言  二、两处葬墓问题  三、大内总管李公墓志  四、陪阅海军情实  五、弄权纳贿之自辩  六、李家宅第  七、在宫府及外臣间的角色  八、“篦小李”及其族属  九、后记  附录:论《景善日记》不伪吴可读《罔极编》手稿的发现——一个真史料掺入假史料的举例  一、引言  二、一些疑问  三、史料真相的发现  四、赘言  五、《罔极编》手稿及释文编者手记

编辑推荐

  金承艺(1926—1996)先生本来不是学清史的,也不是专业研究清史的,但他于清史探索,用功颇勤,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卓有成绩。《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所收录的十五篇论文,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有清一代。集中的论文,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初清三篇,即《萨尔浒战前的辽东情况》、《努尔哈赤的一生》和《皇太极的继承汗位》;第二组为盛清七篇,即《康熙帝玄烨入承大统实录》、《从(永宪录>来讨论年羹尧的年岁》、《一项有关清世宗是否夺位的重要问题之探讨》、《关于清世宗皇三子弘时》等;第三组为晚清四篇,即《奕祈受封恭亲王始末》、《慈禧太后的家族》、《关于同治帝遗诏立载澍为帝一事的辩正》、《关于李连英的记述》;另有附录一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作者乃大名鼎鼎海外清史大行家金承艺先生也,爬梳史料,客观严谨,卓有创见,在台湾和澳洲声名久著。然他的著作迄今在内地尚未见到完整版,此次中华书局结集出版,功莫大焉,嘉惠后学不少,善哉!
  •   活动折扣大,这次买了太多的书,只能慢慢看了。
  •   对有争议的事件分析的很好
  •   之前在多本关于清朝的学术著作里看到金承艺这个名字,也知道他在墨尔本教书,并且写下了很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可惜,限于种种原因,金先生的著作在大陆一直未见出版。这次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清朝帝位之争史事考》,收录了金先生的诸多名篇,虽然其中部分在今日读来已经不再是新鲜的题目,更有部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也变得值得商榷了,但作者查阅史料的方式,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学术态度之严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   本书在相关主题上是一本有价值的专著,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本书作者抗战后在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在台湾和澳大利亚任教,曾任胡适的私人助理。本书所收文章大多原刊于海外学刊,不易搜齐。
  •   宗室子弟写此类题材也是离莠不齐啊
  •   书收到的时候很脏很旧!!好像二手书一样!!!真是够了,发货前都不检查下的么?!不过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要是书干净些就好了!!!
  •   总的来说哦,这本书的某些观点很有新意,也很有作者的见解,但是,个人觉得,这本书作为考据的资料话,说服力不高,有很多证据都相当不足,是作者自己想当然,没有足够的史料能够支撑他的观点,即使作者本人在学术界被捧上了很高的位子。
    最明显的就是说“胤祯”和“胤禛”的名字争议。个人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说法,阎崇年帮这本书作序,也是在序言中间接驳斥了这一观点,第三页上就有明确的说明。
    至于兄弟两人同名的嫌疑,不知道为什么金先生只会质疑胤禛,不可否认确实因为我是四爷党所以对此说法相当不满。但乾隆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在皇五子永琪在世的时候,就给皇十二子取名为“永璂”,想问金先生,这又怎么说?我确实不懂满文,但至少在汉语当中,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还有乾隆的两位公主,孝贤皇后的“和敬”公主,令妃的“和静”公主,这两位公主的封号也是读音一模一样,不知道金先生又要如何解释。
    关于金先生说康熙满文遗诏上写的是“胤祯”,所以胤禛才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来证明康熙是传位给他,个人觉得此观点太荒谬。不说其它,难不成“四”和“十四”这两个数字在满文还是一样?皇四子与皇十四子大家分辨不出来?还有,假使胤禛真的改名,即便四与十四这两个数字在满文中的写法也没有多大差别?那么,请问遗诏上“雍亲王”三个字的满文难不成也还和胤祯当时的封号在满文上还是一样的?真不知道金先生所谓的学术考据是怎么来的,还是干脆直接说那满文遗诏也是假的好了。
    综上,这本书作者本人自以为是的地方太多,史学考据,太不严谨。所谓的观点,根本就没有经过考据,令人信服的史料作为依据,对于历史不熟悉的人来说,太容易被误导,不建议对清史没有了解的读者来看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