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间惆怅客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杨雨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很少有把书稿读了两遍,却仍下不了笔的情况,这次真的有点“六情底滞”了。    其实纳兰是我熟悉的人物,杨雨教授更是认识多年的朋友,这两层因缘应该使我下笔如神才对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呢?我想我可能是沉浸在书稿宏博的叙事与柔婉的抒情之中而流连忘返了。读书是容易的事,读本好书就不那么容易了,读了之后能让人不断咀嚼、回味的就更少有了。老实说,近年读书,很少有这样让我投入甚至沉醉的感觉了。这当然是我个人的感觉,写在这里,别无他意,作为我一段独特的读书记忆而已。    我说的这本好书,就是杨雨教授的新著《我是人间惆怅客》,这是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的“纳兰心事有谁知”专题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跟此前她的《侠骨柔情陆放翁》的细腻熨帖不同,纳兰一书虽然细腻依旧,但明显拓展了纵深的历史背景,显得更为宏大开阔,把一种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以纳兰为中心的复杂关系,厘析得眉目清晰,宛在眼前,在讲述历史中含蕴着厚重的学术,在叙述故事中夹杂着温婉的抒情,杨雨为此所花费的心血在在可见。元好问说:“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从杨雨这本书中,仿佛读出了她曾经付出的苦苦思索,也仿佛看到了她灵感突发时愉悦的神情。    以前读鹤亭词,有“知否浅从深处过,看来俗比雅犹难”之句,很有同感。为什么要说通俗的学术比高头讲章更为难得呢?这实际上与思想的深度和语言表述的灵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我看来,就语言与学术的关系而言,以浅易文艰深为最高一等,次之以艰深文艰深,再次之以浅易文浅易,再次之以艰深文浅易。这是我读诸种著述悟出的一点心得,用来对照杨雨的新著,我要毫不犹豫将它归人第一等的。    书稿既然是以《百家讲坛》的讲稿为基础,则其行文的浅显通俗,是勿需多说的。但平易的语言若失去了内涵和韵味,也很容易流为苍白,这也就是古人所谓“寄至味于澹泊”的意思了。我担心我的叙说会无意中消解了原书的韵味,直接引录全书结尾的几节文字:    也许他的前生,应该是一个浪迹江湖的江南文人,却错误地生在了满族贵族的豪门相府;他应该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诗人词客和才华横溢的学者,却错误地被安排成为皇帝身边的一名带刀侍卫;他一生渴望自由,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压抑中度过一生。    “而今才道当时错”,所有的这些错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错:错就错在纳兰这样纯情的人,根本不应该生在这个复杂的人间——他“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    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这样平易的文字却具有令人窒息的情感力量,没有过人的语言灵性,如何能有这样沁人心脾的语言魅力!北宋梅尧臣曾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其实不仅作诗是如此,为文著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深处”过的平易,自然更具魅力了。这种“深”,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会:    其一是写出了纳兰的两种面目:一种是康熙表弟、宰相之子的身份之显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仕途之荣耀;一种是内心对江湖文人、艺术人生的深深眷顾。这两副面目,在纳兰而言,都有身不由己的地方,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的人生“被安排”在一条他本能抗拒却无能为力的世俗之路上;又因为内心的特殊性,他对江湖文人买花载酒的向往也注定是一场豪奢的梦想。纳兰虽然看多了京华冠盖底下的残酷和无情,但他无法抽身;他眷恋江湖文人的自在逍遥,却同样无法前往。纳兰的一生就在这两种矛盾甚至对立的身心纠葛中苦度着年华。笼罩在纳兰身上、被他人艳羡的灼灼光华,其实恰恰遮掩了他满怀的苦涩和悲凉。“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与这个世俗的人间始终是格格不入的,他其实是错落人间的“客”,又因为错落却无法改变,而使他的一生充满着万端惆怅。    其二是写出了纳兰与明珠的父子矛盾、纳兰与徐乾学的师生矛盾以及纳兰与康熙的君臣矛盾。要写好这三对矛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以这样说呢?因为他的父亲明珠乃是当朝宰相,为纳兰带来了先天的乌衣公子的身份,但明珠实际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清廷内府的权力争斗之中,他对纳兰心性的了解其实是隔膜的一一或者根本不遑去了解,所以这也注定了纳兰与父亲明珠之问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而纳兰的老师徐乾学,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对纳兰赏爱有加,在纳兰因病错失进士之时,徐乾学以一筐樱桃表达了对纳兰才学的充分认同。在纳兰主持的《通志堂经解》丛书中,徐乾学更是将自己积年的成果贡献出来,与纳兰共襄盛事。按说,纳兰与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没有什么矛盾了,事实上,在纳兰生前,这种矛盾确实也没有彰显出来,但徐乾学城府很深,对权力深怀着渴望,他对纳兰的这一番倾情指导,也确实与纳兰父亲明珠当时正处于权力高峰有关,而在明珠权势渐趋衰落之时,明珠与徐乾学也就自然成为对立的两派。所以纳兰与徐乾学的矛盾,虽然在纳兰生前被掩盖住了,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这种矛盾其实是一触即发的。康熙与纳兰虽是君臣,但在血缘上其实是一对表兄弟。康熙固然有雄才大略,纳兰也是惊才绝艳。两个才华盖世的人就这样微妙地相处着,应该说,康熙也是赏识纳兰的文才武略的,但这种赏识却更多地依据政治的需要,而以若即若离的方式呈现出来,实际上遏制了纳兰才华的发挥。以上的三种矛盾,几乎都是隐微的,若非拂去尘埃,深度考量,是很难厘清的。杨雨以其从容、明净的慧眼,一一拈出,将原本复杂的人事关系丝丝缕缕地叙写出来,引导读者自如地契人到历史的情境之中。    其三是用敏微之心去感受纳兰的要眇之词。虽然纳兰的才学享誉当时,他的一身武艺也令人瞩目,但当历史沉寂过后,留给我们的纳兰,更像一个天生的词人,璀璨在词史的星空中。难得纳兰生在尘世,却能始终葆有一个“清”字。纳兰的这份清雅更多地展现在他的《饮水词》中。以前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纳兰的词得自然之真趣,“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这种真趣的原因则是他“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现在想来,这评价也不甚贴切,自然真趣更多是一种天赋的气质、性情,与社会习染的关系还在其次。倒是《人间词乙稿序》中说:“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矣。”我觉得这种说法,才更契合纳兰的心性。王国维用“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来揭示纳兰词的底蕴,更是极具眼光。纳兰十分倾慕顾贞观,希望能与顾贞观一样逍遥于世。这种相府公子的“奇思异想”,无非是因为心底缠绕着“自然”二字而难以割舍。    不过,纳兰以这种自然之眼所看到的物及笔下所流露的情,却是以“悲凉”为主要色彩,这种悲凉当然与他错落人间并与人世、官场数不清的纠葛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纳兰的爱情生活虽甜蜜却短暂有着更直接的因缘。他与妻子卢氏堪称是灵魂伴侣,而且正是卢氏陪伴纳兰走出病痛及殿试的失落。然而,纳兰与卢氏这“一生一代一双人”,竟然只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卢氏便因病去世,从此,纳兰的人间惆怅便增添了更为悲凉的意味。“闻道填词能写恨,只恐词难写尽”(冒鹤亭),词就成了他舒展江湖文人梦想和抒发人生悲凉的主要载体。而且因为纳兰的这种深哀巨痛,有异乎常人之处,这使得其词的感染力也因此倍增。纳兰的人生被世俗扭曲,纳兰的爱情被春风剪断,在流年偷换中,纳兰用词留下的就只是追忆,是无尽而凄凉的追忆。    如此江山,几番风雨,合有一个纳兰来演绎一个时代的风采。同样,如此纳兰,几番浮沉,也合有一个杨雨来讲述一个天才的前世今生。以前读书,读到因缘际会,总有非常震惊的感觉。譬如林语堂《苏东坡传》说:“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而今我读杨雨的新著,也真有类似的感觉,纳兰词心的深隐,不是粗通纳兰的人可以触摸到的,纳兰身份背景之外的东西,更不是浮光掠影者所能领悟到的。杨雨以她的沉潜读书和灵性感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如此丰盈的纳兰形象,堪称是纳兰的隔世功臣。    残梦似流水,已然流失在苍茫的历史之中,但涓涓细流也从未停息,蜿蜒至今。逆流而上,溯洄从之,一样可以踏访曾经斑斓的岁月。“连朝春雨今始晴,花枝点眼生春情”(赵孟颊),春雨丰润着花枝,也丰润着流年。我所在的城市正是雨后春晴、花枝点眼的春季,在这样的一个季节,杨雨的新著也是花枝中最“点眼”的美景呢。    石正清    2012年3月7日

内容概要

  他是乾隆钦定的“贾宝玉”,他是梁启超盛赞的“清初第一才士”,他是“兰迷”们钟爱的容若公子,……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但却留下了最灿烂的身影。
  也许他根本就不应该生在这个复杂的人间——他“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
  让我们跟随“美女教授”杨雨,倾听纳兰公子的惆怅与幽怨,感受世间的至情、至性、至真!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讲座“纳兰心事有谁知”整理增订而成。

作者简介

  杨雨,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等著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系列节目。

书籍目录


第一集 我是人间惆怅客——生平概述
 相门翩翩公子 江湖落落狂生 清代第一才士 千古伤心词人 
第二集 多情自古原多病——少年坎坷
 多情多病之身 雄心勃勃之志 
第三集 一生一代一双人——幸福婚姻
 神仙眷侣 名门闺秀 胸怀宽广 “赌书泼茶”——知性美女 “林下风致”——气质美女 “被酒春睡”——性情美女 红颜知己 
第四集 当时只道是寻常——丧妻之痛
 爱妻离世 悲剧情怀 
第五集 不辞冰雪为卿热——悼亡哀思
 天人永隔 守望来生 哀感顽艳之词 
第六集 不是人间富贵花——父子矛盾
 父亲——儿子眼中的骄傲 主动请缨 父子同心——搭建满汉文化交流的桥梁 父子之间的三大矛盾 
第七集 留将颜色慰多情——师生矛盾
 宽松的学术环境 幸遇名师 师生情深 恩师与父亲的矛盾 
第八集 幽怨从前何处诉——君臣矛盾
 殿试奏捷 谣言纷起 荣任侍卫 君臣相似之处 君臣不同之处 最大政绩——觇梭伦 君臣矛盾之一:用非其志的悲哀 君臣矛盾之二:家族世仇的阴影 君臣矛盾之三:政治斗争的险恶 
第九集 身世悠悠何足问——友谊佳话
 真诚相待 信任与理解 纯洁率真,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 重情重义 
第十集 而今才道当时错——沈宛之恋
 “错误”的爱情经历 初识沈宛 悲情结局 生命绝唱 
附录一 纳兰性德生平简表
附录二 纳兰性德传及译文
附录三 纳兰性德墓志铭
附录四 纳兰词选注(三十首)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三集  一生一代一双人——幸福婚姻年轻的纳兰接连遭遇了人生两大打击:他期待着洞房花烛的浪漫,却最终被迫与深深相爱的初恋情人分手;他雄心勃勃想要金榜题名,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寒疾”,只能无奈地放弃殿试。这两大打击,使得原本就多情多病的纳兰倒在了病榻上,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几乎一蹶不振。正当纳兰痛苦不堪的时候,卢氏的出现竟然彻底改变了纳兰的境遇和状态,让这位多情多病的公子重新焕发出了激昂的生命活力。神仙眷侣康熙十三年(1674),二十岁的纳兰迎娶了十八岁的卢氏参见刊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0年第2卷第4号的《纳兰成德年谱》(张任政编);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则认为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二年即已成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纳兰曾经用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来形容他和卢氏的夫妻关系。人生就好像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当你独自走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孤独的忧伤。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始终陪伴在你的身边,不论是狂风暴雨、崎岖坎坷,还是风和日丽、平坦顺利,都与你不离不弃,人生才会变得温暖,才会变得令人眷恋。第三集一生一代一双人“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的这句词在向世人表明:在我纳兰性德的心中,此生此世最爱的人、我最想和她一起走过一生一世的人,就是妻子卢氏。一生一代一双人此句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周邦彦《忆旧游》:“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相思相望不相亲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之二:“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李白《相逢行》:“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这首《画堂春》历来有多种解释,但我以为解释成怀念妻子的词是最为合适的,主要原因是纳兰在这首词里,一连用了古代三对夫妻的传说来比拟他和卢氏的婚姻。第一个故事,“浆向蓝桥易乞”。这是讲裴航和云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蓝桥,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边的蓝溪上。唐代裴铏《传奇》一书记载:古代有一个秀才叫裴航,他在途经蓝桥驿的时候,因为口渴向一位老妇人讨水喝。老妇人让自己的女儿云英给裴航端来一碗琼浆。裴航与云英一见钟情,便向老妇人提出想要重金聘云英为妻子。老妇人对裴航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但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给的灵药,一定得用玉杵臼来捣药才行。如果你能帮我找到玉杵臼,我就将女儿许配给你。”于是裴航四处寻访,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并且帮老妇人捣药百日,制成灵药,娶得云英为妻,最后夫妻一起得道成仙。第二个故事,“药成碧海难奔”。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嫦娥奔月的传说了。《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娥”,又名“姮娥”,即嫦娥。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成了月仙《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高诱注云:“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中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神仙的生活虽然是人人都羡慕的,可是永远离开了深深相爱的丈夫,即便是当了长生不老的月仙又怎么样呢?独居高处不胜寒的月宫,日日夜夜忍受着两地相思的苦苦折磨,这样的寂寞与痛苦,也许会让嫦娥后悔当初“奔月”的选择吧?第三个故事,“若容相逢饮牛津”晋张华《博物志•杂说》:“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北宋刘筠《戊申七夕》:“淅淅风微素月新,鹊桥横绝饮牛津。”秦观《玉楼春》词:“当时误入饮牛津,何处重寻闻犬洞。”。这是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通往天河。有个人很好奇,就乘着木筏到了天河,正好碰到一个男子牵着牛在河边的渡口让牛喝水,原来这个牵牛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牛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可能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传说了。了解了这三个故事,大家应该已经发现这里面隐藏的奥妙了吧?裴航与云英,后羿与嫦娥,牛郎与织女,都是古代传说里著名的神仙夫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属于“天仙配”,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绝配。在纳兰看来,他和妻子卢氏的关系,就像裴航云英、牛郎织女他们一样,也是属于“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神仙眷侣!那么,卢氏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她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他的夫君爱得如此之深,甚至还帮助纳兰走出人生低谷、重树人生的信心呢?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得先说说卢氏这个人,说说她的家庭背景。名门闺秀卢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属于汉军镶白旗。顺治三年(1646),卢兴祖由国子监官学生授为工部启心郎。用现在的话说,卢兴祖是满族入关之后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以后,卢兴祖被提拔为广东巡抚,后来又担任两广总督,是清朝有名的封疆大吏。卢兴祖是一个很注重文化教育的官员,他在任上的时候做过一些兴办学校、推广教育的事。例如康熙五年(1666),时任两广总督的卢兴祖曾经上书朝廷,奏请批准让广西土司的优秀子弟就近入学读书。原来,那时的广西还属于较为偏僻的蛮荒之地,尤其是广西土司管辖的地方很不太平,连年发生武装争斗,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卢兴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他提出“教化莫过于学校”,也就是说推广学校教育,是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重要手段。推崇教育,重视文化,是卢兴祖为政的重要理念之一。有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父亲,我们可想而知,卢氏应该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卢兴祖去广东赴任之前,女儿卢氏已经出生,卢氏是随着父亲南下在广州长大的。当时康熙尚未亲政,朝廷里党争激烈,尤其是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之间矛盾重重。卢兴祖是苏克萨哈的部下,在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政治斗争中,由于苏克萨哈一度处于劣势,卢兴祖受到牵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在康熙六年(1667)时回到北京。女儿卢氏也随之回到了故乡。有了这层经历,卢氏就跟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姐不太一样了:她不是那种足不出户的女孩儿,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地方,没见过啥世面。她出生在北京,又在广东生活了七年,算得上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培养文化修养的两个重要途径。卢氏成长在书香门第,本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再加上对于南北文化的耳濡目染,她能够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大家闺秀、知识女性,也就不奇怪了。出身于官宦世家,又有书香门第的渊源,卢氏和纳兰的婚姻应该算是门当户对。但是说到这里,也许大家还会有疑问:以两家的家世来看,纳兰和卢氏的结合是典型的父母包办。按说,这种包办婚姻对有点“叛逆”的豪门公子纳兰性德来说,恐怕不但不会逆来顺受,说不定还会产生排斥甚至是逆反心理。这样的婚姻,能幸福吗?纳兰是一个向往自由恋爱的人,他的初恋就是自由恋爱的典型。“人生若只如初见”,尽管初恋失败了,但这份情感在他心里还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对卢氏这个由父母包办、强行“塞”给他的妻子,纳兰能对她产生感情吗?也许,一开始,纳兰对这门婚事真没抱什么希望,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安排而已。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纳兰的婚姻跟其他人的婚姻相同的地方。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纳兰不能拒绝父母强加给他的一个妻子;但是,父母绝对不能强迫儿子在情感上接受一个他不爱的女人,他的情感还停留在充满浪漫色彩和痛苦回忆的初恋当中。按情理推测,卢氏过门后,很有可能遭到过纳兰的冷遇。卢氏,同样也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她又怎么面对一个对自己不冷不热的丈夫呢?胸怀宽广卢氏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子。她的不平凡,首先就在于她的心胸宽广和善解人意。卢氏从来不追问丈夫的过去,甚至是无条件地包容着丈夫的过去。有时候她看到丈夫独自站在院子里发呆,偶尔还看到了丈夫写给初恋情人的那些诗词,她比谁都清楚初恋情人在丈夫心中的分量。但是,她只是悄悄地伤感,或者偷偷地躲进房间里一个人流泪。她的伤感,并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因为同情。她同情那个不幸女子的遭遇,同情丈夫在爱情中受到的伤害,也同情自己在一段无爱的婚姻中必须承受的一切。但是,她没有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拙劣手法,来试图获得丈夫的关注;反而是用加倍的温柔,去照顾丈夫病弱的身体,欣赏丈夫的才华,关注丈夫的心灵。她深深了解初恋带给丈夫的痛苦和自责的心态。而卢氏作为一个妻子更令人敬重的地方,是她甚至还帮着纳兰收藏那些凄婉动人的爱情词,哪怕那些动人的词句,是写给另外一个女人的。我们知道,词在古代的地位并不高,基本上属于休闲娱乐的音乐文学,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直到清代初年,词的这种地位也没有多大改变。纳兰虽然从小就多情善感,特别喜欢用填词这种方式来抒发情感,但他也有一点大大咧咧的富家公子的个性,经常是灵感一来,随手就写在一张纸上,过后便忘了纸条扔在什么地方了,“随手挥写,辄复散佚,不甚存录”徐乾学《通志堂集序》。。纳兰写的诗词不少,但是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他这些随写随扔的纸条,有不少就是细心的卢氏帮他收集起来的。纳兰能够在二十二岁的时候编成自己的第一部词集,应该也有卢氏的一份功劳。卢氏这样的善解人意和默默付出,就算纳兰是一座冰山,也该融化了吧?更何况,纳兰本来就是一个多情公子,智商高,情商更高,眼看着真正的爱情在敲门了,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就这样,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纳兰发现,父母安排给自己的这位妻子,不仅仅拥有大家闺秀的出身,不仅仅拥有闭月羞花的美貌,也不仅仅拥有温柔大度的性情,更重要的是,他渐渐发现,卢氏才是真正与他心灵相通的知己。我们经常听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因为那时我们太年轻。对纳兰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初恋虽然动人,虽然难忘,但初恋往往是来自于少年的本能冲动,是一种朦胧的对于异性温情的向往,因此纯洁的初恋不一定能发展成为成熟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纳兰初恋的夭折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局。而他跟卢氏的爱情,才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经得起考验的爱情。他们也许没有一见钟情的冲动,却经历了从冷淡到理解再到深深相爱的过程,是深入了解后的日久生情。纳兰的婚姻跟别人的最大不同,是他很幸运地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却遇到了自己真正相爱的人。一般人的婚姻因为大都不是自由恋爱,可能夫妻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产生过爱情;可是纳兰就不同了!卢氏的“从天而降”,对纳兰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在那个时代他们就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卢氏的到来,改变了纳兰对爱情的态度,甚至是对人生的态度,让他实现了“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理想。卢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眼光挑剔的纳兰性德。当然,从后来纳兰对妻子近乎痴狂的爱来看,仅仅是宽容大度、善解人意这些优点似乎还不够。那么,除此之外,卢氏还有哪些非同寻常的魅力呢?在这里,我不想强调卢氏的美貌,尽管从纳兰的文字里,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卢氏是个美貌女子。但对于纳兰这样有思想、有才华的男人来说,妻子的美貌并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除了美貌之外,卢氏还拥有三大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她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纳兰倾心相许并且深深眷恋着。这三大特点就是卢氏的才华、气质和性情。“赌书泼茶”——知性美女首先,卢氏是个才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知性美女”,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纳兰曾经写过很多诗词来描写他们夫妻的生活,其中就多次提到了卢氏的才华。例如他曾写过“赌书消得泼茶香”的词句,这句词来源于古代一对著名夫妻的典故——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是公认的著名才女,和她比起来,丈夫赵明诚的光芒就逊色多了。其实,历史上的赵明诚也不是个普通人。他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家,跟欧阳修并称“欧赵”;又是出身于相门,父亲赵挺之官至丞相,其家境、出身、才华都不弱于李清照。据说李清照吟诗填词之余,常常要“逼”着赵明诚跟她唱和一番。如果赵明诚自己不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怎么可能应付得了妻子如此逼人的才华呢?“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正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早年婚姻生活的写照。在李清照晚年写的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提到了他们早年的夫妻生活: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一段文字,是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他们回到山东老家隐居。那段日子里,夫妻俩每天晚上吃完了饭,就来到书房——“归来堂”,他们悠闲地煮上一壶茶,开始以“赌书”为乐了。怎么个赌法呢?他们指着堆积如山的书籍,打赌说:某件事应该记载在哪本书的哪一卷的哪一页的哪一行,谁说对了就可以先喝茶,说错了就对不起,一边看着去!李清照博学啊,记性又特别好,所以总是她赢的时候多而赵明诚赢得少。不过每次李清照赌赢了,“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她抢过茶杯来开心得哈哈大笑,常常是笑得前俯后仰,一不小心连茶水都泼在衣服上了,反倒是什么也没喝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十年的隐居生活,让李清照享受到了夫妻之间情趣相投的幸福与甜蜜,以至于当她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还忍不住长叹:“甘心老是乡矣。”记得有一首流行歌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李清照也是这样想的:我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一直持续到老,在这样的幸福日子里和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啊!李清照对这样的婚姻,是由衷地满足并且深深沉醉其中的,而她的丈夫也曾同样享受着如此美好的夫妻生活。赵明诚曾说过,李清照是“平生与之同志”。这说明,他们夫妻不仅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志同道合的精神伴侣。赵明诚还曾经在李清照的画像上题写过这么四句话:“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清丽其词”是赞扬李清照的才华,“端庄其品”是称赏李清照的品德。“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这两句的意思则是:有了这样的妻子,所谓的功名利禄,所谓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浮云,都不重要了,他只想牵着妻子的手,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喧闹的世俗红尘,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就这样一直牵手到老,那才是他心中最平凡然而又是最美丽的人生!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感情,堪称历史上难得的知己之爱。纳兰在词中用了赵、李夫妻赌书泼茶的典故,就是想晒晒他和卢氏的幸福婚姻:那实在是堪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比的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赌书消得泼茶香”,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冬夜读书图: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天,纳兰和妻子窝在暖融融的屋子里,炉火上烧着一壶滚烫的水。纳兰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词集,卢氏斜倚在丈夫的身边,一只手上捧着茶盅,和他一起轻声吟唱着一首首美丽的小词。有时候谈到某个问题,纳兰和卢氏也会有不同意见,也会低声争论一番,不过这样的争论最后总是以纳兰的认赌服输来结束——当然,这并不是说纳兰没有卢氏那么厉害,只是在这样才华横溢、美丽可爱、偶尔也会撒撒娇的妻子面前,纳兰哪里舍得真的跟妻子对着干呢?有时候,他们谈到高兴的地方,也会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一不留神,手里端着的茶水都泼出来了,茶香溢满了整个房间。在这样温暖的时候,谁还会记得外面正是天寒地冻的严冬呢?大家不要以为纳兰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故意炫耀自己妻子的才华。尽管文学创作允许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但是纳兰没有必要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要夸奖自己的妻子,只需要夸她性格温柔、勤劳贤惠就行了,至于她有没有像李清照那样的才华,那一点都不重要。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最著名的怀念妻子的诗歌,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到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到宋代苏轼的《江城子》潘岳《悼亡诗》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惝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元稹《遣悲怀》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都重点在夸妻子的品德或抒发夫妻之间的亲情,至于妻子的才华,在他们的诗句中却看不到一丝踪影。纳兰跟别人不一样,他这么频繁地赞美妻子的才华,只有一个理由:他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偏见,从“赌书消得泼茶香”这类典故的运用我们不难体会到,他是打心眼里欣赏妻子才华,为妻子的才学感到骄傲的。纳兰自己被誉为是“清初学人第一”,又被看做是“清代词人之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清代初年,他的学问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谁要是想跟他“赌书”,若没有很深的文化修养,没有超强的自信,一般人恐怕没这个胆量吧?可卢氏她就敢。当然赌书的结果谁赢谁输,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家那间书香四溢的书房里,卢氏就是他赌书问道、谈古论今的好朋友。纳兰每次写了新的作品,妻子也总是他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批评者,卢氏以其堪与李清照匹敌的学识与才华,赢得了丈夫由衷的欣赏与敬佩。“林下风致”——气质美女卢氏的第二大魅力,是她脱俗的气质,是一个“气质美女”。我们平时要是夸女性长得漂亮、有气质,常常会把女性分成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小家碧玉”型、“大家闺秀”型等等。一般说“小家碧玉”,意思是这个女性长得甜美秀气,性格也很温顺,但是可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眼界比较狭窄;“大家闺秀”则是称赞女性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气质优雅,一看就知道受过良好的教育,出身高贵,知书达理,阅历丰富,言行举止落落大方。我们要是表扬哪位女性:真是个大家闺秀啊!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但是,在古典诗词的语境里,还有一个形容女性的词汇,比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要高一个境界,可以说是对女性气质最高级别的赞美。这个词就是“林下风致”。纳兰多次形容妻子卢氏是一个具有林下风致的美女,他的词当中多次出现类似这样的句子,像“林下荒苔道韫家”《山花子》(词牌名,汪元治刻本作《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林下闺房世罕俦”《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等。这几句词当中的“林下”,和“林下风致”中的“林下”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林下风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气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古代的另外一位著名女性了——东晋时候的大才女谢道韫。“林下风致”,最初就是用来形容谢道韫与众不同的气质的。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她的叔父是在淝水之战中率八万士兵大败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大军的东晋丞相谢安。谢道韫后来嫁给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因此也被称为“王夫人”。谢道韫生活的时代,名门闺秀辈出。比如说,当时还有一位名媛顾夫人,是张氏家族的女儿,也是以气质高雅著称。谢道韫有个弟弟叫谢遏,特别佩服自己的姐姐;而顾夫人有个哥哥叫张玄,也是特别推崇自己的妹妹。谢遏和张玄每次见面都要争论同一个话题,谢遏说:我的姐姐王夫人最优秀;张玄则说:还是我的妹妹顾夫人最出色。两个人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为了分出个胜负,他们只好请了一个裁判来评判。他们请的这个裁判,是跟谢道韫和顾夫人都有交往的一个尼姑。这尼姑既然能够出入名门贵族,当然不是凡人。她聪明得很,这个裁判不好当——双方都是高门大族,谁都不能得罪,怎么办呢?尼姑想了想,就这样回答了谢遏和张玄:“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多么机智的回答!尼姑既夸了王夫人谢道韫,又没有得罪顾夫人。那她说王夫人谢道韫有“林下风气”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林下”即“竹林之下”的意思。这个词来源于魏晋时代以阮籍、嵇康为首的七位名士,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哲学家或文学家,都曾经隐居在竹林之中,号称“竹林七贤”。他们过着喝酒清谈、弹琴吟诗的潇洒生活,远离了尘世,尤其是远离了混乱不堪的政坛,一度维持着清高脱俗的名士气质。此外,“竹林”还是佛教寺院的前身,最早的寺庙是从印度一片竹园里开始建起来的,称为“竹林精舍”,因此“竹林”在佛家教义中也有出世的意味参阅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竹林七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居生活,代表了澹泊名利、飘逸脱俗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那是非常令人神往的。魏晋时代思想相对较为开放,这种令人追慕不已的“竹林”风度,也影响到了闺阁之中,人们就用“林下风气”或“林下风致”来高度评价具有类似气质的女性了。“风致”一词还有容貌、姿态美好的意思,这样看来,用“大家闺秀”赞美一位女性,其评价标准还是比较世俗的;可是“林下风致”用的就不是一般的世俗标准了。以“林下风致”来形容女性,不仅仅是赞美女性的才华、美貌和外形气质,它的关键在于精神的“脱俗”,意味着一种心灵的美、哲学的美、神韵的美。也就是说女性的精神追求,不应该被世俗的价值标准所束缚,要能够从世俗之人对名利的疯狂追逐和斤斤计较中超脱出来,自成一派澹泊从容、飘逸洒脱的风度。因此,尼姑用“闺房之秀”来评判顾夫人,用“林下风气”来形容王夫人,表面上都是赞扬,其实还是有了高下之分:顾夫人虽然出色,毕竟还是个俗人;王夫人则“神情散朗”,具有与竹林七贤一类名士风流相媲美的脱俗气质,显示出智慧、深邃的人格魅力。“林下风致”亦由此成为千百年来形容极品气质美女的最佳成语。当然,能够具有“林下风致”这样气质的女性,首先也必须有才学作基础。谢道韫在古典诗词的语境里,本身就是“才女”的代名词。后人一说起谢道韫的才华,喜欢用一个词来评价她:“咏絮之才。”这是因为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曾经把鹅毛大雪比作漫天飞舞的柳絮:“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被她的叔父谢安大加赞赏《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后来人们就用“咏絮之才”,来专门代指才女了。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时,看到其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用的即是谢道韫的这个典故。《晋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有关谢道韫的故事,足以证明她的才华。魏晋时代有一个风气:名门士子,包括一些佛门弟子喜欢聚在一起“清谈”。所谓清谈,通俗地说,即就某一个文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辩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辩论赛,不但分正方、反方,有时还有裁判来判决输赢。有一次,王家主办了一场重要的辩论赛,请了很多著名人士来参战、观战。当时王家派出的“主辩手”是谢道韫的小叔子,王凝之的弟弟,也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眼看着王献之在辩论赛中落了下风,渐渐抵挡不住“对方辩友”的唇枪舌剑了,王家人都为他暗暗捏了一把汗。要知道,王家在东晋是何等地位,要是输了,那还不颜面尽失?正在尴尬的时候,谢道韫派了个贴身丫鬟,悄悄递给王献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愿为小郎解围。”意思是:我愿意帮小叔子继续辩论以摆脱困境。王献之一看,求之不得啊,马上在辩论赛场挂了一面帘子。大家只看到帘子后面坐着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听到她接着小叔子王献之的话题,一连几个小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滴水不漏,让本来气焰嚣张的“对方辩友”,硬是找不到还击的机会,最终由裁判宣布,此次辩论由王家获胜《晋书•列女传》:“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大家看,谢道韫的才华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吧!不过,在纳兰看来,妻子卢氏无论是在才华方面,还是在气质上,都不比谢道韫逊色。比如说他写过一句词“急雪乍翻香阁絮”《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就是用了谢道韫咏絮的典故,将卢氏比作是像谢道韫那样的“咏絮之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湖南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在这部戏里,刘海哥把他的妻子胡大姐比作天上的神仙织女:“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民间传说,“织女”在老百姓眼里是既漂亮又贤惠又能干的妻子的代名词,谁要是娶到了“织女”,那就是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了。不过,文人娶妻,如果要形容妻子出身高贵、才貌双全、飘逸脱俗,还有一个更文雅的比方,那就是将优秀的女性比作东晋的大才女谢道韫。因此,在纳兰眼里,能够具有林下风致的气质美女,前有王夫人谢道韫,后有他的妻子纳兰夫人卢氏。所以他才会对妻子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这两句词表达的,是和“一生一代一双人”相近的意思。“林下闺房世罕俦”,是夸妻子脱俗的气质和澹泊的性情——像妻子这样具有林下风致的爱人,真是上天赐与的终生伴侣,人间又有几个男人能享受到这样的福气呢?“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纳兰愿和卢氏“偕隐足风流”,这和赵明诚夸李清照是“平生与之同志”、“真堪偕隐”的意思是一样的。很显然,卢氏的澹泊名利和优雅从容,让纳兰忍不住发自肺腑地感慨:这样的妻子、这样的知己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以前的人生中,他没有遇到过;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也不可能再遇到了。如果能与卢氏这样的爱侣一起远离红尘俗世,去过一种浪迹江湖、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风流浪漫人生啊!“被酒春睡”——性情美女不过,才女虽然很可爱,但我们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疑虑:才华横溢的女子,往往也比较强势。我们一般形容做妻子的,常常会这样打比方:谁是贤妻良母型,谁又是女强人型等等。像李清照和谢道韫,都可以算是“女强人”型的才女,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个有大丈夫气概的女性。如:“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沈曾植《菌阁琐谈》)像她写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诗,就很阳刚、很有气势。而丈夫赵明诚相对于李清照来说,无论是才学、胆识,还是名气,似乎都被妻子的光环给掩盖住了。李、赵的婚姻在经历了后期的一些波折动荡之后,确实也丧失了早年的那份宁静和满足,这不能不让李清照在她的文字中,频频流露出失落和哀怨的忧伤情绪。我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测试,我问过一些熟悉的男性同事或者朋友:你们愿意娶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做妻子吗?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回答我说:愿意。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不约而同的:不愿意娶李清照这样的妻子,但是很愿意交李清照这样的朋友。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哪怕是在现在,很多男性还是更愿意接受一个小鸟依人似的妻子。他们欣赏李清照的才华和胆识,但是作为丈夫,他们并不希望妻子太过强势。生活经验也常常告诉我们,才女能够享受到幸福婚姻的概率似乎并不高,因为有才华的女子,往往对伴侣的要求也特别高,夫妻在精神上完全达到默契的难度也更高。比如说,谢道韫就是一个婚姻不怎么幸福的才女。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不久她回娘家探亲,却丝毫没有新娘子的喜气洋洋,而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叔父谢安看出她的情绪不大对头,就问她:“王郎,是王羲之的公子,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的,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叔父这么一问,戳到了谢道韫的痛处,她忍不住发牢骚说:“我们谢家人才众多,我的父辈有谢尚、谢据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同辈兄弟里也有谢玄、谢朗等这些俊秀子弟,他们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才,怎么偏偏我就嫁了这个跟他们有天壤之别的王郎呢?”《晋书•列女传》:“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或曰谢渊),皆其小字也。”阿大指谢尚,中郎指谢据(一说中郎即谢万)。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亦参见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言下之意是她娘家出众的人才那么多,可她这个出自谢家的才女,偏偏嫁了王凝之那么一个平庸的丈夫!其实凭良心说,王凝之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人品端正,无论从才华还是从门第出身,应该都是属于比较理想的丈夫人选,从外在条件上来看,和谢道韫是挺般配的一对。要是换了别的女性,嫁给这样的丈夫也许就心满意足了,偏偏这个眼高过顶的谢道韫还是不满意,觉得丈夫太过平庸。可见,才子配才女,并不见得是百分之百的美满婚姻。这种不美满,不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也不一定是因为两人文化修养相差太远,而是在某一个方面出现了裂缝。哪一方面呢?性情!那么,卢氏和纳兰的婚姻,会出现谢道韫和王凝之这样的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卢氏的第三大魅力了:温柔的性情和低调的作风。卢氏不是一个女强人式的才女,而是一个性格温柔、作风低调的传统女性,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才女。纳兰曾在词里描写过这样一幕场景:“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纳兰性德《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上半阕典出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明代王彦泓《湘灵》诗:“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从纳兰词中袭用的“鸳鸯字”典故来看,“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也可能是指卢氏绣花时描“鸳鸯”的字样。这是纳兰眼中卢氏的温柔妩媚和他们在婚姻中的幸福甜蜜。这几句词,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晚上睡觉前,纳兰随手翻开了一本以前常看的书,又看到了妻子卢氏熟悉的笔迹。这让他想起了他们新婚不久的时候:一天,妻子正坐在书桌前发呆,手里还握着一支笔,好像在写什么却又迟迟没有落笔。她神情专注,连丈夫进来都没有注意到。纳兰突然童心大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绕到妻子的身后,想看看妻子到底在写什么。卢氏没想到丈夫会突然进来,吓了一跳,手忙脚乱地想要藏起桌子上正摊开着的书笺。纳兰哪里会饶过她,嘻嘻哈哈笑着抢过妻子手里的书笺,展开一看,原来妻子写的是“鸳鸯小字”。 在中国人眼里,鸳鸯是什么?是爱情的象征啊。那妻子卢氏写的“鸳鸯小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妻子写给自己的情话啊。当纳兰看到妻子写给自己的情话,虽然是断断续续写的,还没有写完,可是妻子对自己浓浓的爱意和深情已经流露无遗了。而卢氏呢,看到自己的小“秘密”被丈夫识破,脸上顿时羞得绯红一片……从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卢氏作为一个小女子的娇羞和柔情。当然,大家可能会对卢氏的反应觉得有点奇怪:妻子给丈夫写“情话”还有啥不好意思的啊?还用得着躲躲闪闪的吗?大家可别忘了,那个时候毕竟不是二十一世纪。妻子给丈夫写“情书”,只敢像写日记一样留给自己看,或者在做针线活儿的时候悄悄地绣上“鸳鸯”的图案或字样。要是这些私下的“小动作”不小心被人撞见了,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丈夫,也还是会觉得害羞的。卢氏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她不会像李清照那样大胆地表达爱情,也不会像谢道韫那样雄辩以展示自己的才学,她只是把对丈夫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这恰恰体现出了卢氏娇羞妩媚的一面。在纳兰的这些文字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一个有点矛盾的现象:既然卢氏的才华可以和李清照、谢道韫相媲美,可她怎么会连写“鸳鸯”这样常见的字都会觉得“手生疏”呢?而且纳兰还说过妻子“素未工诗”,也就是说卢氏平时不怎么会写诗。既然在纳兰眼里,妻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那怎么同时又会是一个“手生疏”、连诗都不会写的“笨”女人呢?这似乎有点奇怪啊!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体现了纳兰对妻子的体贴与呵护。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把这个矛盾放到当时那个环境下去看就不难理解了。“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时女子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女性分内的工作是针黹女红,读书写诗是分外的事,传出去不但不是什么佳话,反而还可能影响女子的名声,甚至会给家人脸上抹黑。《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薛宝钗有一段教训林黛玉的话。薛宝钗是这样说的:“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名门贵族家的小姐,《红楼梦》创作的年代相距纳兰的时代不过几十年:一个是在乾隆年间,一个是在康熙年间,伦理习惯、社会观念相差不远。可见那时候大家族的小姐看重的仍是针黹女红,读书写字那是分外的事,不学也罢;学会了读书认字,弄不好反而移了性情,成天胡思乱想,那就不是作女人的本分了。所以,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当她问起迎春、探春姊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林黛玉读书没有,林黛玉也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你看,大家都不肯承认女孩儿读了书!其实,薛宝钗也好、林黛玉也好、探春姐妹几个也好,虽然天分有差别,但都能吟诗作赋,出口成章。尤其是口口声声教训说女孩儿不该读书写字的薛宝钗,更是个学富五车、无所不通的大才女。但是这些吟诗作赋的才华,只能私下里姐妹们聚会的时候毫无顾忌地表现一下,如果外传出去,可是有损女孩儿家的名声的。同样道理,以卢氏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再加上结婚之后又和大才子纳兰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赌书论道,说她不大写诗这很有可能,说她不会写诗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因此,尽管纳兰自己并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相反他很欣赏妻子的才华,甚至还因为娶了一个才女而“得意忘形”;但他同时也很细心,他要照顾到妻子的名声。是啊,妻子私下里写写诗、跟他对对诗这样的事虽然经常发生,但是这些闺房中的私密情事,是不能随便张扬出去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得意忘形”而伤害到妻子的名声。因此,在纳兰的词里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他一方面由衷赞美卢氏的才华堪比谢道韫、李清照,另一方面却又总是说妻子很少读书写诗,平时主要的工作就是针黹女红。这个矛盾恰恰说明了纳兰对妻子的细心呵护。卢氏没有文学作品传世,这同样说明了卢氏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并非咄咄逼人的“女强人”。纳兰还有一句词这样形容他和卢氏的甜蜜婚姻:“被酒莫惊春睡重。”那么,这句词又反映了他们夫妻之间怎样的生活情趣呢?“被酒”《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宋程垓《愁倚阑》词:“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就是喝醉了酒的意思。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就是一幅典型的“被酒春睡”图。前一天晚上喝多了酒,一场宿醉,早晨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头晕晕乎乎的,“浓睡不消残酒”嘛!大家不要觉得奇怪,“被酒莫惊春睡重”,妻子喝醉了酒起不了床,丈夫还说:别去惊动她,让她好好睡吧。喝醉了酒睡懒觉算什么情趣啊?为什么妻子喝醉了丈夫还这么怜香惜玉呢?这要是换了一般的夫妻,看到妻子一副醉醺醺的模样,恐怕丈夫心里早不是滋味了吧?妻子为什么会喝醉,这句词里并没有给出解释。不过,“被酒莫惊春睡重”的下一句,便是“赌书消得泼茶香”,既然赌书泼茶用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生活的典故,那么我们不妨再用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故事,来推测一下纳兰夫妻生活的情趣。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一个共同的嗜好:收藏古籍文献、金石文物。有一回,赵明诚偶然得到了一百幅白居易亲笔楷书的《楞严经》,对于他这样近乎疯狂的收藏家来说,那可比天上掉下来一千两黄金还要高兴啊!赵明诚一拿到这些白居易的真迹,立刻骑上马拼命往回赶,“与细君共赏”。细君即夫人,夫人就是李清照!他拿到宝物的第一想法,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跟妻子李清照一起分享他的快乐。赵明诚赶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可夫妻俩还是兴奋不已,用赵明诚自己的话说,是“狂喜不支”,哪里还想睡觉?得,开酒庆祝吧。这酒一喝,两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还舍不得放下宝贝去睡觉。这一晚上,他们一边促膝把玩白居易的手迹,一边喝酒煮茶。蜡烛烧完了,再换一支;又烧完了,再换,还是舍不得睡……喝酒、烹茶、欣赏字画、书籍,这是他们很日常的生活方式赵明诚《跋白居易〈楞严经〉》:“……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纳兰和卢氏也有过这样“被酒春睡”的温馨:在一个春天的晚上,纳兰和妻子吟诗唱和,当然也少不了喝酒助兴。可卢氏酒量小,哪里是丈夫的对手呢?他们谈古论今,夫唱妇随,不知不觉喝到了微醺的境界。纳兰是个体贴的丈夫,看到卢氏前一天晚上喝多了酒,一场宿醉,早晨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头晕晕乎乎的——“浓睡不消残酒”。那就干脆让妻子好好睡个懒觉,小心一点别去惊动她了吧。这就是“被酒莫惊春睡重”的温馨和幸福!类似的生活场景对纳兰和卢氏来说,恐怕也是习以为常的了。他们夫妻在一起,品品茶,喝喝酒,看看书,评点一番古人的诗词,谈到兴致浓的时候,很可能沉浸在其中,也会忘了睡觉、忘了冬天的寒冷和季节的变换……卢氏是生活在深闺大院里的女子,她不可能像男人一样经常在外面呼朋唤友、狂歌痛饮。有人说,酒量是要练出来的,卢氏虽然有这样的情趣和酒兴,喜欢陪着丈夫喝酒读书,毕竟酒量有限,偶尔喝过头了,出现词中所描写的“被酒莫惊春睡重”的情景,也并不奇怪。其实,对于优雅的女子来说,即便是端着酒杯,也是别有一番动人之处的。李清照不就说过嘛,女子“捧觞别有娉婷”李清照《新荷叶》:“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孔凡礼从《诗渊》中录出,收入《全宋词补辑》。,端着酒杯的女子别有一番动人风情。再举个例子,《红楼梦》里的史湘云,也是喝多了酒,趁姐妹丫鬟们不注意,偷偷溜出去,一不小心就醉倒在花园里,落了一身的芍药花瓣,惹得蝴蝶蜜蜂都围着她转。湘云说梦话还在行酒令呢:“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如果不是有文化修养、有高雅情趣的女子,恐怕没有这样楚楚动人的醉酒场景吧?没有共同的情趣,外表看上去再般配的婚姻,也不见得是和谐美满的。所以,跟“才华”这个词比起来,我更喜欢另外一个词——“才情”。才华和情趣兼备,美貌与智慧并存,这样的女子,虽然很理想化,很少有,就像俗话说的“打着灯笼也难找”,但可能恰恰是许多男子梦寐以求的。纳兰就是那个幸福而且幸运的丈夫。从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材料上来看,卢氏既是丈夫眼中才华横溢的知性美女、气质美女,同时更是夫唱妇随、柔情万种的小女子。因为学识渊博,卢氏才能成为与纳兰精神相通、志趣相投的亲密知己;又因为善解人意和柔情万种,她才能改变纳兰多情多病的性格和命运,成为与他生活上相濡以沫的亲密爱人。对纳兰来说,卢氏的出现,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情感救赎。纳兰曾这样描绘他们婚后的日子:“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红雨”就是落花的意思。这几句词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的工作完成之后,他和妻子常常安静地依偎在一起,一起看黄昏的夕阳,一起怜惜春天的落花,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纳兰虽然从小体质比较柔弱多病,但多病主要还是心理的因素,多愁善感,很容易让人处于忧郁、紧张的“亚健康”状态。我们不是经常这样说吗,养身首先要养心!只有心情开朗了,心态健康了,身体健康才有基本的保证。是卢氏用她的善解人意,用她的温柔细腻,熨帖了纳兰的初恋情伤,医治了纳兰的多愁多病身,将他从人生低谷的痛苦里拉回到了幸福的婚姻生活中。如果说,初恋的时候,少年纳兰还太懵懂、太草率,并没有真正懂得爱情;那么,直到娶了卢氏这样一位美丽而聪慧的女子,纳兰才真正理解了爱情的真谛,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灿烂的那一缕阳光。因此,纳兰才会在自己的词中发自肺腑地感叹:他和卢氏真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红颜知己有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反过来说也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有的人幸运,很快就找到了;有的人不幸,可能一生都没找到。只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会拥有合二为一的爱情,才会拥有真正完整的人生。纳兰就是这样幸运的人,遇到卢氏,他这一生一代终于合二为一,分裂的人生终于完整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想说一点,其实才华横溢也好,温柔贤淑也好,这都不是纳兰和卢氏婚姻幸福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幸福,其实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心心相印的知己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可以分为好几种:有的夫妻是“生活伴侣”,生儿育女,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得简单朴实,可能很多夫妻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普通老百姓的婚姻多是如此;有的夫妻看重的是利益的结合,可以说是“利益伴侣”,物质利益甚至政治利益是这类夫妻追求的主要目的,古代的大家族联姻往往是受“利益”的驱动,现代的夫妻也多有将“利益”置于爱情之上的考虑;有的夫妻,则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夫妻间的相处就像知心朋友一样,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彼此之间很有默契。这样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是一种“知己之爱”。 在我们熟悉的古代名人中,也有过这样的知己之爱。文学作品里,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并没有结婚,但他们的爱情就是典型的知己之爱。贾宝玉最不喜欢别人逼他读那些所谓的“正经书”,也讨厌薛宝钗、袭人她们老是劝他要多结交点官场上的“朋友”,学点儿仕途经济的道理,以后也好在官场上混出个人样儿来。他认为这些都是“混账话”,太势利。只有他的知己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是和他一样澹泊名利的脱俗之人。在贾宝玉心里,他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才是超越了现实功利的知己之爱。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李清照和赵明诚早年的婚姻,也有过这样情趣相投的知己之爱;明末清初的才子冒襄与“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结为伉俪之后,也享受到了琴瑟相谐的知己之爱。纳兰和卢氏之间的爱情,也是“知己之爱”的典范。纳兰在《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这样写道:“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若容相逢饮牛津”,是指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对忘贫”又是什么意思呢?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妻子的悼亡诗中有这样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元稹在和原配妻子韦氏结婚时,还只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可出身官宦之家的韦氏并不以贫穷为意,而是和丈夫共处患难,俭朴持家,甚至拔下自己头上的金钗去给丈夫换酒喝,过着虽然困窘却精神富足的生活。纳兰词中的“相对忘贫”,很可能是受到元稹诗的启发,表达了夫妻之间的爱情,远远重于物质利益的观点。在很多人看来,“贫贱”是夫妻幸福生活的一个障碍。纳兰的观点却相反,他说:在相爱的人那里,是富贵还是贫穷又有什么重要呢?“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文子•符言》:“《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只要能生生世世都和爱人在一起,那么他那富家公子的身份、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在他看来都可以抛弃,都微不足道了。只要精神上是富足的,感情上是充实的,物质的贫穷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的,优秀的男人或女人一辈子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但能够相知相爱并且走到一起、走过一生的,却只有这“一个”。因此,虽然我们跟纳兰一样,一直在夸卢氏多么有才、多么有气质、多么温柔贤惠,把她夸得跟仙女儿一样,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并不是像卢氏这样完美的女子,嫁给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幸福,重要的是,她嫁的人是纳兰性德,是上天注定的她的另一半!换句话说,“一生一代一双人”其实是特指:你的另一半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他(她)一定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知心、最贴心、最暖心的人!多情的纳兰,他当然不可能像西方诗人那样公然宣称“爱情至上”,但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宣言已经说明,知己爱人卢氏的出现,实现了纳兰对于爱情的最高追求。他对卢氏的感情,不再像初恋那样懵懂草率,而是一种真正成熟、深厚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成为了纳兰生命中第一次最关键的转折。第四集  当时只道是寻常——丧妻之痛二十岁的时候,纳兰迎娶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卢氏。其实他们夫妻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爱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他们的婚姻看上去平平淡淡。可正是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情,成了纳兰生活中最温馨、最浪漫的回忆,就像他在词中所感叹的那样:“当时只道是寻常。”他们一起看落日、惜落花,一起“赌书”、“泼茶”,一起品酒论道……这些都是婚姻中“寻常”的小事情,他们就这样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享受着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纳兰娶卢氏为妻,成为他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这门婚姻,不仅仅是改变了他的爱情轨迹,同时还改变了他在事业上的发展轨迹,让他重新找回了堂堂相门公子的风流倜傥和雄心勃勃。第一,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卢氏对纳兰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都有莫大的帮助。首先,卢氏的才华、美貌和柔情,直接激发了纳兰的创造力,成为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以前很多人认为,卢氏成为纳兰诗词当中的主题,主要是在她去世以后,纳兰因为怀念妻子而写了大量的悼亡词。这些凄婉动人的悼亡词,被视为纳兰词当中最经典的作品。但其实,在纳兰和卢氏结婚不久,卢氏就已经成了纳兰笔下美丽的文学形象,直接激发了纳兰的创作灵感。纳兰曾经写过一组七言绝句,一共四首,诗题为《艳歌》,很可能就是纳兰新婚不久的作品。诗中有两句:“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艳歌》其一:“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情深不向横陈尽,见面销魂去后思。”“翠袖”当然是代指美丽的女子;“红烛”既有可能是指“洞房昨夜停红烛”的那种洞房花烛,也可能是含蓄地表达婚后他和卢氏的夫妻恩爱。第四集当时只道是寻常什么才是家的感觉?家,就是每天无论你多晚回来,都会有一盏温暖的灯为你亮着。“红烛迎人翠袖垂,相逢长在二更时”,表达的就是一种令人留恋的家的感觉。而这样的家,不仅是对纳兰,其实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有了温柔贤惠的爱妻的守候,才有了纳兰留在世间关于爱的词句。在《艳歌》这组诗当中,我个人以为第四首最能看出纳兰对妻子的深情: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洛神风格丽娟肌”是赞美卢氏的美貌,纳兰是将妻子比作曹植《洛神赋》当中像洛神那样美丽的神仙女子,冰肌雪肤,风姿绰约。“不见卢郎少年时”则是纳兰的自喻。“卢郎”这个称呼,来自一个很有趣的典故钱易《南部新书•丁》:“卢家有子弟,年已暮,而犹为校书郎。晚娶崔氏子,崔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卢因请诗以述怀为戏,崔立成诗曰:‘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据说在唐代的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很有才华,仕途却不太顺利,年岁老大了才当上一个校书郎的小官。不过这个官运不济的卢郎倒是很有艳福,后来娶了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崔姓女子为妻。崔氏女子年轻貌美,而且也颇有才情。才女往往都心比天高,崔氏也是如此,她总觉得这门老夫少妻的婚姻委屈了自己,言语当中常常流露出对丈夫卢郎的不满。面对妻子的满腹牢骚,卢郎并没有和妻子争吵,而是故意幽默了一把。他问崔氏:“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要是真觉得委屈,那就把你心里的不满写成诗让我看看啊?”崔氏一听,也不客气,立刻写了这么一首诗:“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意思是说:我不怨你年纪大,也不怨你官职低微。恨只恨我自己生得太晚了,没赶上你年轻英俊的时候!瞧,卢郎固然幽默,崔氏的智慧也毫不逊色啊!纳兰用卢郎和崔氏夫妻的这个典故,当然不是说自己和卢氏的婚姻也是老夫少妻不般配,卢氏对他有怨言。纳兰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他和卢氏也是相见恨晚,他真恨不得和妻子再早一点相遇、相知、相爱!而且,纳兰和卢氏结婚的时候,确实连进士都还没考上,因此他也是借用卢郎的典故自嘲一下:面对卢氏这样才貌双全、对自己付出了“无限深情”的妻子,自己真是有些自惭形秽啊!“一身才易数篇诗”,纳兰一边赞美卢氏,一边也顺带着自谦一番:自己才疏学浅,妻子一身的才华,才换来自己的几篇诗词而已一说“一身才易数篇诗”出自汉代的典故:“汉卢充出猎,至崔少府女墓,忽见朱门迎充,崔公将女嫁充。三年后,充于水上见崔女抱三岁小儿于犊车中。女抱儿还充,并赠诗及金碗。”见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虽然“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是纳兰谦虚的说法,但从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来,妻子的柔情和才华,确实激发了纳兰创作的灵感,成为了他文学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纳兰正是从二十岁开始逐渐走向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卢氏对纳兰的文学成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纳兰不仅是诗人、词人,还是清代初年的优秀学者,梁启超评价纳兰在清代学术上的地位是“清初学人第一”。卢氏则不仅是纳兰创作灵感的源泉,她还成为了丈夫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贤内助。最能体现纳兰学术成就的著作,莫过于他在十九岁时开始主持编印的大型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这部著作主要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纳兰和卢氏婚后的几年当中。尽管纳兰从小受到很系统、很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对汉族文化有深厚的理解,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但当时他毕竟只是一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公子,学识的积淀毕竟有限,要独立完成规模这么宏大的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除了老师、朋友们的鼎力相助之外,妻子卢氏也堪称他学术事业中的“贤内助”。卢氏对纳兰事业的影响,主要在于她给丈夫提供了一个幸福安定的“大后方”。人们经常说,爱情是伟大的。这种伟大,就在于她能够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内在动力,转化为一种充满激情的创造力。许多伟大作品的成功,背后都有着爱情力量的支撑:马克思和燕妮的伟大爱情,成就了马克思伟大的思想成就;卢梭《忏悔录》的完成,也有赖于爱情的驱动;中国现代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钱锺书和杨绛,也用各自的事业成就诠释了动人的爱情力量。即便是在古代,也有像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等这样的爱情佳话,他们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爱情的伟大力量。同样,纳兰学术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妻子卢氏的理解和无私奉献,离不开他们之间的心灵默契和情投意合。一千八百卷《通志堂经解》,就是在他们结婚之后的两年内完成的。当时纳兰和卢氏还处于新婚燕尔的阶段,丈夫即投身于这么重要的工作,一千八百卷儒家经典的校勘、注释等,需要耗费主持者多少时间和精力?!一个学术团队的高效运转,需要团队的领导者付出多少劳动和智慧?!纳兰是这个学术团队的灵魂人物,当他一头扎入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又该忽略身边多少的美丽风景?!作为纳兰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卢氏恐怕也是常常被丈夫“忽略”甚至“冷落”的“风景”。如果妻子是个心胸狭隘的人,看到刚刚结婚,丈夫就这样“冷落”自己,成天以书为友,以笔墨为伴,肯定少不了经常发发牢骚,甚至拖丈夫的后腿。现在有些

后记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山西太原,问了很多人,包括出租车司机:“雁丘在哪里?”没有一个人知道。    后来自己在汾河岸边随意溜达,邂逅了一块大石,其上赫然书写着“雁丘”二字,硕大的字体,鲜红的颜色,孤立的石头,在冰冻的汾河岸边显得有些苍凉——这就是了!    其实心里知道,这未必是真的雁丘遗址,但我仍然整肃起散淡的心情,在这里凭吊一份遗落近千年的情感。    当年元好问应试途经汾河,遇到一位捕雁的人,捕雁者说:今天捕到一只大雁杀掉了。另外一只脱网而逃,可是已经逃脱的大雁绕空低飞,悲鸣徘徊,久久不忍离去,终于自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唏嘘不已,于是买下两只大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以为记号,这就是“雁丘”的来历了。与元好问同行者多感此而赋诗,但未有如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般名垂千古者。    也许,并不是每一份动人的情感,都能产生一首动人的诗词,但每一首动人的诗词后面,一定有一份动人的情感。我访寻的,其实并不是雁丘遗址,而是让元好问悲歌泪洒的那份情感。    多年后的一天,北京的朋友带我一起去寻访纳兰性德的故居。    依然是萧瑟的冬日,依然是费尽周折的奔波,从北京西郊上庄镇到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我一路拣拾着纳兰的那份心情,仿佛拣拾着在冬日寒风中瑟瑟飘零的落叶,唯恐有一点点的遗漏。    在纳兰短暂的生命里,一点点的遗漏,可能都是一生的遗憾。    在《百家讲坛》讲述纳兰的过程,我的心情,也如是惶恐,因为我担心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也许,纳兰并不深刻,三十年的生命,他还来不及深刻;    也许,纳兰并不睿智,三十年的阅历,他还来不及参破人生;    也许,纳兰并不辉煌,三十年的历练,他还来不及叱咤风云;    也许,纳兰并不伟大,三十年的追求,他还来不及沉潜博大……    但,谁也不能否认纳兰的富有。    是的,纳兰虽然自称“不是人间富贵花”,但他其实是人间最富有的人。    他的富有,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富甲天下的爹,也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天子近臣”的光环,而是因为他心中充盈着的至情。    始终深信:情,是诗歌灵魂中最活跃、最本质的因素,也是人的灵魂中最活跃、最本质的因素。虽然在中国的诗学理念当中,情总是要受到“礼”和“理”的制约甚至是禁锢,但这样的禁锢让情偶尔的释放更显得弥足珍贵。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再到纳兰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他们抒发的情的内容并不总是相同,但那份打动人心的共鸣,却是只有至情才拥有的力量。    纳兰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复杂的年代。复杂的人间,总是桎梏着至情的存在。聪明而敏锐的纳兰,清醒地感受到了人间的复杂,也清醒地意识到了纯情与复杂之间是如此格格不入。天若有情天亦老,纳兰等不及自己的老去,他在三十一岁的芳华岁月,早早地回到了本应属于他的地方——“自是天上痴情种”。    小“我”之情——亲情、爱情和友情,大“我”之情——对人世与历史的悲悯情怀,都是纳兰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纳兰走了,恍如人间的匆匆过客,我们却还在他的哀感顽艳里沉浸着、痴迷着、流连着……    是的,纳兰不深刻,但他的简单比深刻更难得;    纳兰不睿智,但他的纯洁比智慧更稀有;    纳兰不辉煌,但他的澹泊比辉煌更珍贵;    纳兰不伟大,但他的自然,比伟大更让我们觉得真实与亲近。    我丝毫不奇怪为什么时隔三百多年,还会有那么多人疯狂地爱着纳兰,因为我们渐渐明白这个时代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的人生中最缺少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伤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伤痛。    这是一个比纳兰的年代更复杂的时代,我们听过太多无情的故事,我们看过太多无情的面孔,我们经过太多无情的争斗,当有情的文字在无情的岁月里寂寞地挣扎,我知道,不仅仅是纳兰需要知音,我们,更需要。    纳兰的简单、纯情、澹泊、赤诚和悲悯,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当很多人在疯狂追逐着身外之物,甚至不惜放弃尊严、放弃真情直到放弃良知的时候,纳兰或许会让人蓦然醒悟:这样的盲目追逐,恰恰遗落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也因此,我才更感激能有一段与纳兰的纯情与深情朝夕相处的时光,让我能够更深刻地反省自己,也反省一个时代。谢谢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冯存礼先生、《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聂丛丛女士、副制片人那尔苏先生,谢谢演播室导演高虹先生和制片吴林先生,谢谢恬静秀丽的化妆师杨静,谢谢编导李锋老师,是他们陪我一起走过这段有情的日子,让我在步履艰难的时候,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情义无价。    感谢在纳兰的文字里沉潜岁月的学者们,是他们提供的文献与识见,才能让我走得更踏实。特别谢谢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他是清代词学方面的专家,当我为纳兰词评的文献打电话求助于他时,克强教授当即应允将他主持编著的《清人词话》中所有关于纳兰的资料以电子版的形式发给我,随后又将校对稿的复印件快递给我便于核对。《清人词话》即将于本年中出版,而我能有幸将其中关于纳兰的部分一睹为快,实是得益于学术界朋友之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无私的交流,为我的研究增益不少,再次感谢孙克强教授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华书局的陈虎、娄建勇两位老师,有赖于他们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本书的修订、出版才得以顺利完成。    谢谢我的研究生们,王洁茹、赵丽敏、唐可、滕小艳……是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帮我校对、核实文字及文献,让我的劳动事半功倍。    也许人生的本质是孤独,但,我身边的有情之人,让我在孤独的人生中支撑起了行走的勇气和力气。感激,会一直深藏在心里。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纳兰走了,也许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深入他的心事。即便是我苦苦地追寻,我想,也仍然未及他深情之万一。限于学识和时间,我的追寻必然留下诸多遗憾,但我从不遗憾曾经如此爱过、痛过、感动过、珍惜过。    “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纳兰其实不曾真的离开,他的情,还流转在他一往情深的文字里。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纳兰不曾离开,我们的泪,还流淌在他的深情里。    纳兰,知否?    杨  雨    2012年2月14日

编辑推荐

  “而今才道当时错”,所有的这些错加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错:错就错在纳兰这样纯情的人,根本不应该生在这个复杂的人间——他“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为伊指点再来缘”。他用词在无怨无悔地倾诉着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笃守,像熨帖的疗伤温泉汤药,唤醒了,温暖着,我们已然冰封的情感。  他一生渴望自由,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惆怅与幽怨中度过一生。  他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是人间惆怅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5条)

 
 

  •   看到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精彩教授后,就迫不及待地购买了《我是人间惆怅客》一书,拜读后,更为“清初第一才士”纳兰的词自然、真实、亲近,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喝彩,纳兰的英年早逝更让人怀念。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寂寞。伴斯人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宰相府邸,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出身满族名门的贵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失落,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你并非贪慕权位之人,也并不是淡薄如水。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隐逸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啻为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至情至性,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挚热忠恳地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剜了一道深深伤痕。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千年漠北,一样的凄冷,一样的荒凉,亘古不变的是离人伤。滚滚黄沙中,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晚云若燃,你呆呆的望着,直至清晰地听到耳畔胡雁哀鸿,眼中的一切业已昏然一片。你在看些什么?“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你若是真的走的潇洒,又何苦频频回首东望?京城里的那个人,你是不是仍难以放下?曾经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选秀入宫,使朦胧的蓓蕾凋萎了。辘轳金井,落花红冷,伊人已远去,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只留下你在簟纹灯影里的声声叹息。 当婉丽柔美的卢氏来到你身边时,琴瑟相谐,伉俪情深,温暖了你怅惘的心。“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红菂桥边,轻轻牵素手,缱绻和幸福溢满了英俊清癯的脸庞;渌水亭畔,双双身影留连于花前月下,陶醉在红袖书香里,年轻的心若朝阳般明媚。 可是一切如春梦逝水,年轻娇美的妻子却早早撒手人寰。破碎的心,顿时浸在寒更雨歇的葬花天气里,你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一片伤心画不成,再也没有被酒春睡之重,没有了赌书泼墨之香,上苍啊,你可听到纳兰公子的痴情心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曾经那么渴望友情,而友人却不得不天南海北地别离,如今这温暖的爱情,也终于烟消云散了。纳兰啊纳兰,你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空漠与茫然! 厌倦了仕途与侍卫生涯,富丽堂皇的贵族相府犹如羁绊牢笼,无边的落寞与孤寂,充斥着迷茫困惑的心,断肠回首处,偷零的,岂止是泪? 你终于一病不起,“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有在梦里,才能让这颗与生俱来的诗人性灵,得以无际飞翔。 容若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深沉地令人刻骨铭心。宛如其词作一般,想要步步靠近,却总是不忍伸手揭去面纱。以致顾梁汾悲悼: “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四个“百不一”写尽了容若一生的可悲可叹。然而容若最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虚伪的掩饰,他身居贵胄却早已从心灵上脱去了那件厚重的黄金甲,世俗羁绊着他的肉体却永远侵蚀不了他的灵魂。它由心而发,化作容若手中的毛笔,化作毛笔上饱蘸的浓墨,于纸笺上一触倾泻。三百年来物逝人非,唯有这《饮水词》流芳后世,它所散发出的词人那清新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换来了千万“异代知己”。一个人在心境澄静的时候,心里的话才会顺畅的淌出。心里积存着排遣不开的郁结时,寄情于某些东西,干净得像一面镜子,反而会感到解脱。你在一个无形的枷锁里燃烧尽了自己一世才华。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所以我宁愿相信,他的英年早逝是一个华美的谢幕。冷香半缕,繁华一瞬,你是人间惆怅客,不如归去到可以收留你所有希冀的地方,勿念山水千万重……
  •   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感受满腹深情的纳兰
  •   我本身就很喜欢公子,杨雨所讲的很真实,有凭有据,而且很生活化,可谓是把公子讲活了,不仅仅是停留在词上,他的生活、情感、交友,以及身世都有很清晰、详尽的讲述。另外,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我也看了,书中内容基本就是讲稿。里面有些词句很亲切,毫无华而不实之感,真是像纳兰词一样“令人不忍卒读”。
  •   我是听了杨雨的讲座后,专门来搜的这本书,适合对文学对纳兰有了解兴趣但只知甚少的人。
  •   终于听到有人讲纳兰了。
    纳兰是我明清两朝最喜欢的文人,杨雨老师又是我最敬爱的老师。
    能听到杨老师讲纳兰真是三生有幸。杨老师功底非常扎实,学问渊博,讲得深入浅出,把纳兰的一生诠释了出来。
    人们都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谁人知。我想杨老师是那个知了的人,她也在带领我们来了解体会纳兰。
  •   刚刚看完《我是人间惆怅客》,收获颇多。一直都知道纳兰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但看后更为纳兰伤感。
  •   通过杨雨老师的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纳兰公子,可以对纳兰的一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明白了那看在创作诗词时候的心情
  •   纳兰的词写的很细腻,杨雨讲得很好,对纳兰词以及纳兰的性格等剖析得十分透彻。
  •   想不到几百年之后有了一个纳兰的知己,杨雨教授讲解竟是如此深入的发掘到了纳兰的内心世界,若是纳兰泉下有知我想应该知足了吧。
  •   平时比较喜欢读纳兰的诗词,这次买到了杨雨老师讲的纳兰十次了,很感动,也很激动,喜欢纳兰的朋友不能错过啊。
  •   杨雨教授把纳兰的一生从各种角度分析得很透彻,回味悠长。
  •   在书店里,介绍纳兰及有关诗词的书目很多,看了杨雨的评述,喜欢上了杨雨的风格,也对纳兰的才情、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
  •   支持,杨雨和白落梅的纳兰书都很好看!
  •   纳兰的词很值得一读,杨雨的讲解也精彩。值得拥有。
  •   纳兰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是悲剧与惆怅的代名词。
  •   终于等到百家讲坛讲纳兰了,而且还是美女教授的讲座,是纳兰粉丝的最佳选择!
  •   我之前看了百家讲坛,就觉得讲的好,我本人也很喜欢纳兰公子。。。这个真的好
  •   百家讲坛系列丛书,我是人间惆怅客,非常值得一看.
  •   杨美女的一番见解让人更为纳兰惆怅。
  •   在百家讲坛上已经看过啦,非常喜欢杨雨的讲座风格和讲座内容。 作为收藏。
    书收到后,感觉印刷装帧都不错,还附赠杨雨讲座的光盘。
  •   是《百家》迷,超喜欢杨雨老师讲课,书的内容比讲坛要全面的多。
  •   最先看的百家讲坛,感觉纳兰的一生被杨老师分析的特好
  •   喜欢作者和书~早就知道杨雨老师,看了百家讲坛,立马就买了~
  •   之前看了百家讲坛的关于纳兰的,没有看完,所以就买了这本书回来看,想继续看完。一直很喜欢纳兰
  •   看了《百家讲坛》不过瘾,来当当买的。杨雨的文笔真是好!
  •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到而今才道当时错~纳兰走过的路,或许我们并不真正了解~
  •   我选择此书,除了作者的原因外,还因有点纳兰的父亲是康熙朝的权相“明珠”。读诗是一种升华自己情感的悦事,这次购买了纳兰性德的词,我很愿意看。最近一看我对于古诗词特别钟爱,就认为古诗词像宗教一样,在深深地浸到我的骨髓当中,并且能从词中得到慰藉,得到满足,得到畅想.....
  •   美女教授解读“谜”一样的纳兰,精辟。
  •   因为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而买的这本书,当时就是想看看是否能从书中找到当时纳兰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   美女杨雨,讲得不错。
  •   “我是人间惆怅客”。因为名字很有诗意。而我又喜欢诗意的生活。所以买来这本书。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作者的描述有点想《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如与你聊天,如读小说。很感兴趣。让我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
  •   我是人间惆怅客,人已成千古,诗已成经典!
  •   除了讲纳兰,还有不少别文学知识,蛮好的书
  •   书刚拿到,已经有些迫不急待啦,一直对纳兰公子很好奇,这次可以深入了解一下了,很好的书。
  •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很
  •   我是 人间惆怅客。。。。。。。
  •   读起来自然流畅 非常通俗易懂 而且还很有趣 像大学时候在课堂上听杨雨老师讲课一样
  •   自是天上多情种,纳兰不愧是多情的男人。
  •   对了解纳兰很有帮助,作者文法细腻
  •   其实就是喜欢杨雨老师,为数不多的极具气质的女教授!我喜欢!
  •   喜欢容若,起初是因为他的词,今番再品纳兰,是他的神!
  •   对纳兰的一身评价很客观,尤其对其与康熙的对比很到位。
  •   喜欢纳兰的词,再深入了解下纳兰的故事。
  •   纳兰的书我看了不少,我喜欢他,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感受
  •   一直都很喜欢纳兰的风格!!
  •   这本书可惜已经丢了,真遗憾,以后在买本,跟纳兰有关的书买了很多,这本以一个学者的角度去看纳兰,值得买。
  •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纳兰,关于清朝,真心不喜欢清朝、太残酷的社会
  •   关于纳兰,读过很多他的故事。这本,写得还算可以吧。
  •   对不了解纳兰的很有帮助!
  •   很客观的介绍纳兰 条理清晰 见地深刻 是本好书
  •   非常喜欢杨雨老师,和孩子一起阅读。
  •   杨雨的知识太渊博了,看了立马赠送女儿了!
  •   杨教授讲的入情入理,发人很醒,纳兰容若是我一直很喜欢的词人,也许是他天生的惆怅,和生来说拥有的身份背景。他自九天之上垂云而下,持一卷书,或行于黄叶青苔路,或坐于屧粉衣香处。
  •   听了百家讲坛后,想细细品读的一本书
  •   书太精致了而且很美,质量特别好,很有质感,内容有很多是电视里百家讲坛中没有的,很值得看
  •   百家讲坛是好酒,值得阅读和珍藏
  •   看过百家讲坛的,又买的书~
  •   我是百家讲坛的爱好者。
  •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才子。
    关于他有着太多传说,评论,故事。
    这本书力图通过他的诗词,和各种史料的分析,再加上作者的感受,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令人感动唏嘘的翩翩佳公子。
  •   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纳兰性德的生平 有点伤感 “一生一代一双人” 这种境界现代人是不会有了。。。
  •   能读到这样的词,对清朝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对古典文化也有了不一样的喜欢。最开始从电视上看了两期,觉得不能尽兴,因为有的时候就会错过节目,把书买回来慢慢看,慢慢品,觉得很好,纸质的文章读起来还是比电脑屏幕有读书的感觉。关于内容,唯一觉得不太好的是书里基本是对词比较大概的解释,古文不好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舒服。非常好的一点是,对于词中出现的名词什么的都会细细讲一下它的来源,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杨老师讲得好,书也不错!
  •   本书涉及的方面很多,友情,爱情,亲情。纳兰性德一生不慕荣利,很令人钦佩。看了之后,很想再买一本送过同学。
  •   和我在电视上看的一样,讲的特别好
  •   买了几本纳兰的书,风格不同,对比着读
  •   清初第一才子!
  •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经典的词句
  •   虽然有的地方废话不少,但是对词的解释还是很透彻的,可以拓宽人的知识面。
  •   用的平邮,所以慢了些。不过书的纸张很好,字迹清晰。还附了光盘,耐心读完再来评。应该不错。
  •   7月15日收到的书,今天看了一半,内容不错,增长点知识。
  •   真的很喜欢容若
  •   一直没来得及看。应该会很好。
  •   很好读的书,容易看下去,引发人思考。
  •   文学底蕴很深厚,值得学习。良师密友
  •   这次买的书不还不错!5本书全纸盒包装!而且有塑料膜!全新!边角都很好!完全OK~~
  •   昨天晚上才买的,今天中午就到了。书还没有看,但是一直对纳兰容若的生平很感兴趣,看到这本书很开心。青春是看到推荐买的,希望好看。
  •   一次买了很多,还没有一一看过,等认真阅读后来评价内容
  •   值得购买,阅读开心
  •   很早看过视频,这次买书再看一遍,,,很棒
  •   我是慕名而来,才选的书~~内容不错啊·~~挺好的·~
  •   书已经看了,特别的好以后买书还会来的
  •   杨老师的书必看。有一定的思想。
  •   包装不错,质量很好,书很好。
  •   书的纸张不错 印刷也很好质量很好
    很棒
  •   不错,书的质量挺好的,不象那种盗版的。写得也还行。
  •   触动心灵的书
  •   书包装完整,无错别字,是正品,是一本值得看的书,老妈很喜欢!
  •   也是孩子要的,她很喜欢这本书的。
  •   这本书很好适合青少年
  •   本书也算马马虎虎了
  •   非常好的一本书。从质量到内容
  •   还好&;hellip;&;hellip;内容挺不错的&;hellip;&;hellip;
  •   还没看完,好看,值得一读
  •   恩,里面写了不少我不知道的东西,不错。
  •   还好。。。。帮老姐买的。。。。她还没看呢。。。
  •   帮别人买的,听说不错哦
  •   包装很不错 物流很给力
  •   非藏好,不单单是人物生平简介,还可以学到许多其他知识
  •   大学生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