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聂作平  页数:250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知名历史作家聂作平先生最新历史随笔结集,以晚明时代为背景,观照末世君臣、军民等一干人等所作所为,或冷静敷陈,或嬉笑怒骂,直陈历史真相,兼具当世情怀,所述所论,多为人处世常识,皆足引人思考。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聂作平,四川富顺人,作家。《精英会》总策划,《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著有《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一路钟情
: 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等。《历史的耻部》与吴思的《血酬定律》同获新浪网、当当网“2003年度最有价值图书”。

书籍目录

皇帝不能承受之轻
皇帝的面子
肥胖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除夕夜的两声叹息
一个被血统杀死的人
工资太少,我不得不贪污受贿
那些诏狱里的冤魂
基层的溃烂
敲骨吸髓的发明
乌龙会的乌龙事
潘多拉之盒是怎样打开的
小朝廷脖子上的绞索
偶像的诞生
人到底可以有多无耻
奴才何以成为第五纵队
天子门生的结局
像周延儒那样揣测圣意
讨小老婆是危险的
比一比,看看我们谁更穷
替罪羊是怎样死的
抹布韩一良的清廉秀
三有干部李三才
变节者洪承畴
制度的牺牲
出位是一桩冒险的大买卖
一个经验主义者的非正常死亡
两只虎的命运
马士英的如意算盘
礼乐崩坏时代的高官典范
平贼将军的生存法则
帅哥高杰的悲剧人生
夹缝里的小臣
小官员如何影响大帝国
大明最后一个循吏
史可法的中国式表演人格
才子是一种有毒的花
覆巢之下的丑星
风流才子的追悔
所有的理想都是为了破灭
从著名作家到痔疮良药
钱谦益的幸福指数
掉进米缸的老鼠
在意淫的感动中

章节摘录

皇帝的面子    甲申年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尔后,大军势如破竹,直逼京师。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包围京师之前,差不多等于放弃了有效抵抗,仅仅依靠士气不振的残兵败将和宫里临时拼凑的一群太监坐守孤城。——这样的部队能抵挡得住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多年的农民军吗?崇祯不会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他的国都共存亡,在京城陷落的前夜绝望自杀。崇祯走出如此臭棋,在于他是一个要面子的皇帝。死要面子活遭罪,这句鄙乡骂人的俗语,用在崇祯身上,再恰当不过。    崇祯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南迁。明末农民军活动的主要省份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北方及中西部地区,至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江苏一带则基本未受大的波及。此外,南京还有一套自永乐时代便保留下来的政府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一旦京师有变,南京迅速发挥作用,稳定时局。崇祯有过南迁的设想没有呢?有的。他的设想为什么没变成现实呢?那是他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甲申年正月初三,当人心动荡的北京城还沉浸在节日营造的欢快假象中时,左中允(左中允为管理东宫事务的詹事府属官,正六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厅级干部)李明睿被崇祯召到德政殿议事。崇祯问李明睿有没有行之有效的紧急措施应变,李明睿要求崇祯屏去左右,低声提出了放弃京师迁都南京的策略。    崇祯不是没考虑过南迁。得解释一句,所谓南迁,当然也就是事实上的弃城逃跑,但官方的体面说法是南狩,也就是皇帝到南方去打猎。从字面上看,和逃跑没有半点关联。不过,尽管有官方的说法,但崇祯知道再怎么说南迁都不是一件体面的、圣君可以干的事情。他是一个虚荣自负的君主,怎么肯如此狼狈地南迁呢?南迁――逃跑也好,到南方打猎也罢,于他而言,都等于承认他继位十几年来的励精图治完全是瞎扯淡。不过在心灵深处,他也明白只有南迁这条路才能延续大明天命。听罢李明睿的意见,崇祯故作姿态地说:“这件事太重大了,还是不要轻易提。”李明睿继续劝说了一番,崇祯这才说出心里话:“我是想这样做,只是无人赞襄,所以推迟到现在。你的意见与朕一样,但外边诸臣不从,怎么办?”接着又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你一定要保密,万万不能泄漏出去了,否则我就要重重地办你。”    当天中午,崇祯第二次召见李明睿,似乎想继续研究迁都之策,但李明睿可能以为圣意已决,就没再提此事,崇祯当然不肯先提这没面子的事,也闭口不谈。到了晚上,崇祯终于忍不住,第三次召见李明睿,仔细询问南迁的具体操作细节,李明睿一一作了解答。李明睿还劝崇祯把内帑拿出来作兵饷,并警告说:“若中途不足,区处甚难。”吝啬的崇祯想把这笔费用算到国家财政头上,李明睿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拿不出钱,“皇上为宗庙社稷计,决而行之” 。崇祯终于完全同意,两人一直谈到二更方散。    于是问题出来了:既然崇祯已经有预谋地和李明睿安排了南迁,为何迟迟不见行动,直到京师城破呢?    最根本的纠结在于,好面子的崇祯始终不肯把迁都之事由他本人提出来开会讨论,他希望由大臣们主动建议,然后他出面否定,大臣们再固请,他才“不得已”地迁都。这样,他就有机会不去背负丢掉首都的罪责。然而,大臣们早就看穿了崇祯的伎俩,如果这时公然提议迁都,日后万一追究放弃首都的责任,既然皇上是反对迁都的,那固请迁都的大臣不就吃不了兜着走吗?在大明江山和自家性命跟前,没人愿意选择空洞的前者。    为了让大臣们固请,自己才不得不迁都的想法付诸行动,崇祯召见了首辅(也就是实际上的首相)陈演,要求这位重臣站出来承担迁都的责任。他告诉陈演:“此事要先生担一担”。可陈演这种官场油子平时忠君报国喊得比山响,真到了要兑现的时候,却比泥鳅还滑。好几次朝议,崇祯一再暗示陈演站出来请求迁都,陈演却装聋作哑,绝口不提。崇祯气得大骂:“朕要作,先生偏不要作。”最后,只好把陈演罢官了事——这时候被罢官简直是一桩幸事,京师业已沦为一座风雨飘摇、一夕数惊的危城。    既然由皇帝出面主持大规模的迁都,已由于崇祯的要面子和重臣们的要性命而流产,崇祯只得做出一副要与江山社稷共存亡、誓死守卫首都的慷慨样。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崇祯真的决意殉国,他肯定希望在他死后,他的江山和后代还能延续,这样,他就应该让他的三个儿子离开即将成为地狱的京师。——事实上,甲申年二月,左都御史(监察部部长)李邦华已经提出建议:由崇祯坚守京师,太子南行南京应变。然而这却是崇祯最不愿意接受的方案:一旦照此方案执行,太子和一帮大臣可以安全而体面地撤退到南京,他却必须死守京师,最终以身殉国。李邦华竟然明说:“在皇上惟有坚持效死勿去之议。”——看来,李邦华把崇祯碍于面子不肯南迁,误认为皇上真的要在京师死磕。崇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对李邦华的建议讪讪地回应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事,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先生们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于是乎,迁都南京和太子南巡两套方案均无疾而终。除了困守京师,坐以待毙,崇祯无路可走。与此同时,崇祯的死要面子,最终也使得他的儿子们成为他的殉葬品。    申申年三月十八日,这时距崇祯自杀已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时,崇祯竟意外地获得了一个死里逃生的机会。可惜的是,这个机会同样被他眼睁睁地扔掉了。其原因,仍然是他无法丢下皇帝的面子。    这天上午,一个叫杜勋的人在城外叫嚷着要守军用绳子把他吊进城里,他有重要事情向崇祯汇报。守城的太监和一些将领都认识杜勋,此人原是宫中总管太监,颇受崇祯重用,此前派往山西监军,后来在大同投降了李自成。    杜勋会有什么重要事情汇报呢?崇祯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和崇祯一起接见杜勋的,是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副首相)魏藻德。杜勋没有对他投降李自成的叛逆行径作任何解释或者表示一番礼节性的悔恨,反而“盛言李闯人马强众” 。    原来,杜勋是给李自成当说客的。他向崇祯转达了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割西北地区给李自成,“分国而王”,并犒赏军费一百万。如是,李自成就带兵退往河南。据说李自成还表示,如果一旦封他为王,他愿意为朝廷扫平其他农民军,甚至帮助抵抗清军。——李自成提出这样的议和条件,有些令人不解。他的数十万久经沙场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京师的易手和大明的灭亡只是朝夕之间的事,他为什么要提出如此便宜崇祯的议和条件呢?归根结底,在于李自成从骨子里对即将要推翻的这个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心存疑惧——不是疑惧无法推翻,而是怀疑推翻它是否有充分的正义性。潜意识里,他仍把自己当成和政府作对的流寇,如果能通过高层次的招安裂土封王,也算功德圆满。    对李自成提出的分国而王并劳军的议和条件,崇祯怦然心动。然而,崇祯之所以为崇祯,就在于他是一个好面子慕虚荣到了极致的人,他不能容忍一个被他目为反贼的人和他讨价还价,乃至自己被迫订立城下之盟。然而李自成的主动议和却又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甚至是惟一的机会。于是,崇祯把同意议和的球踢给了魏藻德,希望由他来“说服”自己。他对魏说:“此议如何?现在事情已经危在旦夕了,你就说句话定了吧。”    但是,魏藻德这只官场老狐狸却不愿担当与反贼议和的风险——崇祯十数年来对朝廷重臣的翻脸不认人,想必给魏藻德留下了深刻而可怕的印象。他对崇祯急切的问话竟默然不答,只是不断鞠躬。崇祯着急了,从龙椅上站起身,又接连几次征求魏藻德的意见,但魏藻德自始至终像个木头人,一声不吭。崇祯只得无可奈何地告诉杜勋:“我另有旨意,你回去吧。”杜勋刚出门,暴怒而失望的崇祯一把将龙椅推翻在地。    哪怕命悬旦夕之间,崇祯也不肯答应对手提出的相当优惠的议和条件,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崇祯的人生观里,和反贼议和,或是给予反贼任何方式的同情,都与他高贵的皇室血统和高高在上的君王身份相悖——与此相似的,还有多年以来与清军战和不定的决策。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被崇祯轻易扔掉了。他始终不能扔掉的,是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他只得在三月十八日最后的晚餐后遣散儿子,砍杀女儿,逼死妻妾,并在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吊死。三百多年过去了,这棵吊死过末代皇帝的槐树已在十年动乱期间被当作“四旧”砍掉。1981年,景山公园管理处在原址新移栽了一棵小槐树。1996年,公园管理处又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此处,替代了1981年移栽的小槐树。时至今日,站在这棵假冒的崇祯绝命树前,大明帝国土崩瓦解的惨痛结局依然历历在目。而在崇祯留下的遗书中,他继续为自己的误国害已强作粉饰,他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是大臣们误国。    这个故事说明:    第一,俗话说,“剥树莫剥皮,伤人莫伤面”。在中国,脸面是一种古怪的易脆品。为了面子,寻常百姓不惜一掷千金或流血五步,而皇帝则不惜与三百年江山一同走进坟墓。所以,在此友情提醒:面子太贵,敬请理性消费。    第二,一个反复无常的上司,要想让手下人在关键时刻给自己背黑锅担风险,比牵着一头骆驼穿过针眼儿还困难。    P9-15

后记

您现在看到的这部小书,是我写作另一部书的副产品。那部书叫作《1644:帝国的疼痛》。    《1644:帝国的疼痛》是一部聚焦1644年明清鼎革的专著,用编辑拟就的内容提要来说,那是“以生动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1644年中国全景:从崇祯皇帝的末路,李自成的勃兴与衰落,到努尔哈赤及其子孙的苦心经营,还有江阴百姓的悲壮抵抗……”在写作该书的一年多时间里,其间的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古人的功过得失,喜怒哀乐,因时时着意加以体察和把握,恍然自己也成了三百六十多年前大明阳光下的一分子。    据我的经验看来,每完成一部书,尤其是那种人戏太深的书,除了有一种分娩后的虚脱外,还有一种因浸淫过度而产生的厌倦。意外的是,尽管《1644:帝国的疼痛》是我写作生涯中用力最大的作品,但我居然没有产生以往那种厌倦。不但没有厌倦,反而还有继续这个话题的欲望——《1644:帝国的疼痛》虽有二十余万字,但由于体例和结构,我感到还有一些东西没能涉及,还有一些写作中的思考和边角余料有写出来的必要。于是,就有了现在您看到的这部小书。    在中国的所有朝代中,明朝和清朝无疑是最令人感兴趣的,而危机四伏的晚明,则更能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瞽醒和彷徨。回首往事,三百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先人的面容依然历历在目,他们的挣扎,呼喊,沉沦,麻醉,仿佛一个意在言外的眼神,隔了迢遥的时空,向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抛掷过来。    与《1644:帝国的疼痛》相比,这部小书无疑是片断的、零碎的,它不追求结构上的完整与宏大,而着意于电光火石般的感悟和思考。行文上,也与《1644:帝国的疼痛》追求的严谨整饬不同,更在意叙述的流畅与阅读的机趣。由于此书的写作时间长达三年——虽然总共不过四十余篇短文——因而大多篇章在写出来后,先后在几家杂志刊发过。在此,对《精英会》、《历史学家茶座》、《巅峰》、《文学界》、《读者》、《书屋》、《同舟共进》等刊物表示感谢。当然,我更要感谢的是中华书局和两部书的责任编辑徐卫东兄。    2012—4—6,阴晴无定之暮春于成都城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聂作平的著作中,他的性情使他对历史拥有许多独特的、也许令人不舒服的,但又不能不说是直入人心的灼见。    ——诗人  远人    聂作平喜欢交叉使用长短旬来描述历史。这使得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溢着一种文气,这种文气使得他的随笔不同于“百家讲坛”式的通俗历史评书,又区别于术语堆积、难以卒读的学术论文。他的随笔少废话,多“干货”,少议论,多描绘,在文采上确有一种别样的风姿。    ——青年学者  吴武洲    观聂氏所著,于此混沌乱世,亦有二三纾流,涓涓潺潺,或可赞,或可叹,或可为之欣慰,或可为之扼腕。    ——网友  傲翼之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很不错!内容很好!观点很新!
  •   这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讲的都是历史中一些小小有趣的故事,很有趣味!
  •   有黄仁宇的正统一语见地派和《明朝那些事》的诙谐幽默,此书的独到之处就降低了很多。消遣尚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